「新竹大車站」複合式跨站平台10月動工!整合周邊古蹟、公園帶動商圈

「新竹大車站」複合式跨站平台將動工!整合周邊古蹟、公園帶動商圈

繼改善新竹轉運站、前後站地下道,以及改造站前廣場、增設後站風雨走廊後,新竹市府提出「新竹大車站」規劃案,期待整合成台灣首座「大型複合式跨站平台」,未來將邀請建築師進行實體細部設計,民眾可期待未來新竹車站整合性的新樣貌。「新竹大車站」預計於10月啟動先導工程,包含設計臨時車站、第四月台、跨站陸橋等。

「新竹大車站」計畫

新竹市區長期以來因鐵路阻絕,影響前後站兩側地區整體發展與交通系統串連,鐵路沿線也有多處公私有土地受限於鐵路設施及臨路條件而缺乏發展動能。

該計畫縫合鐵路兩側步行系統、整合大眾運輸轉乘功能及都市活動,並針對周邊公有土地進行活化利用,帶動商圈復甦。未來將以「大車站12345」整合,包含1座百年古蹟、2座南北公園、3個車站(輕軌、火車、轉運站)、連結跨站平台4周、周邊5處開發區,強化新竹車站交通樞紐機能,也讓新竹持續成長、發展。

 

其中,「跨站平台」將取代高成本的「鐵路立體化(高架化、地下化)」,更評估在不影響現有車站與鐵路營運的前提下,提供市民及鐵路營運單位新選擇。

04
「新竹大車站」模擬圖

10月啟動先導工程 

預計今年10月動工的有:臨時車站、第四月台、跨站臨時陸橋等,施工區域與目前的營運區域各會區隔開來,不影響車站的營運機能。

06
「新竹大車站」將整合前後站地區

05
預計10月將動工建造跨站臨時陸橋等設施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新竹市政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電宿舍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當代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貳房苑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坐落於台北潮州街的老房餐飲空間「貳房苑LivinGreen」,在雙好設計及台電文創攜手策劃下,曾於2022年化身結合文創設計和音樂的「潮電」快閃店,時隔兩年「潮電」再升級,搖身一變為唱片行 X 黑膠唱片聆賞空間「潮電Bar&RecordStore」,其專注於當代電子音樂、環境音樂,並將鎖定國內外電子樂趨勢脈動,於城南為樂迷再添一理想去處。

貳房苑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人孔蓋杯墊」開啟的「潮電」計畫

雙好設計與台電文創的合作契機,源於後者長期推動的循環再製計畫,其與台灣在地職人品牌攜手,將台電退役設備如電桿木橫擔、變電箱、封水銅條等,再製為燈具、文具等,為廢棄材料賦予新生。雙好則是以日月潭清淤底泥為材,結合台灣精湛陶瓷燒製技術,為台電文創人氣商品「人孔蓋杯墊」打造3.0版本,其粉橘色調既保有原料特色,也呈現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特美感。

貳房苑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台電宿舍化身電子音樂聆賞空間

雙方更將「人孔蓋杯墊」企劃延伸至貳房苑,為老屋空間注入霓虹色調,呼應台電人員工作現場的色彩意象,更特別選擇與台電有最直接連結的音樂曲風——電子樂——融入其中,聯手打造「潮電」快閃店。值得一提的是,貳房苑建築前身為台電保警宿舍與檔案室舊址,與「潮電」兩相對照,彷彿體現了台灣電力發展的時空遞嬗。

貳房苑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在老屋新生風靡全球的浪潮下,雙好將「潮電」從快閃延伸為長期計畫,以「設計師與DJ的理想空間」為概念改造場域,同時推出結合音樂、設計、社交活動的新品牌「潮電Bar&RecordStore」。來到這裡,訪客可以挑選唱片、請DJ播放,體驗來自歐洲與日本的黑膠收藏和選樂;另一空間則可閱覽設計團隊的書籍和雜誌收藏;店中餐點也以音樂類型為靈感規劃,搭配台電文創杯墊、閃電杯上桌。未來,「潮電Bar&RecordStore」將不定期舉辦以當代電子音樂為題的系列活動,包括室內演出、DJ派對和音樂展覽,勾勒一處台北電子音樂愛好者與文化創意聚集的動態場域。

貳房苑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貳房苑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潮電 Bar&RecordStore

地址|臺北市潮州街762

試營運營業時間|每週三、週六、週日 15:0020:00

Bito打造臺東城市形象影片!採集這片土地的聲音故事,以「聽東」傳遞在地日常

Bito打造臺東城市形象影片!採集這片土地的聲音故事,以「聽東」傳遞在地日常

睽違5年,今年Bito再次與臺東縣政府一起打造城市形象影片,用「聽」的方式重新認識臺東。

採集這片土地的聲音地景

2019年Bito以「找回你的野」為主題,在為期10天的公路之旅,即興採集沿途山、海景色。沒有字幕、沒有對白,透過鏡頭間如原始獵人般的視角,及細膩觀察蟲魚走獸的心思,展現大自然的純粹。

海浪的拍打聲、山林間蟲鳴聲⋯⋯,單純的走訪已無法滿足團隊對於臺東聲音的想像,這次延續採集手法,將鏡頭從山海美景切換至「人」,深度建構屬於臺東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重新探索這塊土地,如同蒐集星星般,一點一點地截取臺東時刻發生的故事。

(圖片提供:Bito)
(圖片提供:Bito)

「聽東」不僅是聆聽土地的聲音,隨著「咚——」的一聲,浸入臺東各個角落與日常,取樣大眾習以為常,或是未被注意到的細微聲響:雕刻聲、祈禱聲、野炊聲、機械聲、海聲,以及從受訪者口中聽見的生命故事,那是只有擁抱大海、走進森林後才能傳達的話語。這些聲音存在於文化與藝術之間,凝聚成臺東獨一無二的樣貌。

(圖片提供:Bito)
(圖片提供:Bito)

以人文、在地日常切入

有別於以自然景色、觀光、飲食為主軸,Bito 翻轉既定的城市影片意象,從聲音、日常與人文切入。不僅邀請臺東當地手碟藝人柳哲光,也邀請阿美族部落藝術家希巨・蘇飛、返東繼承的雕刻師張威光、帆船學校的國外移居者小飛等,透過不同身份角色,呈現文化上的多元性。

(圖片提供:Bito)
(圖片提供:Bito)

團隊與導演在拍攝時發現居民常使用噴漆、色筆作為溝通的材質:將訊息留在紙板、告示牌。因此在影片的視覺呈現上,團隊將臺東的街頭風景作為美術設定靈感。隨著影片的播放,從日出至夜晚、自然到餐桌、耆老到孩童,畫面結合細微顆粒點的 2D 動態,將沿途採集的聲音具象化,傳遞出臺東的在地日常。

(圖片提供:Bito)
(圖片提供:Bito)

來自土地的聲響與祝福

在拍攝期間,不只是臺東的山海日常的聲響,團隊最常聽到的是土地與祝福。每一段的聲響與祝福,背後皆有著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與故事。「臺東的土地會黏人」所言不假,不管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或是移居者,每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都說一旦在臺東扎了根,儘管離開,還是會再回來。這塊土地匯聚各種認真生活的人,Bito希望藉由這隻城市形象影片,把這些美好動聽的故事傳播出去。

(圖片提供:Bito)
(圖片提供:Bito)

資料提供|Bito、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