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團第16年,躍演音樂劇團創辦人曾慧誠,畢業於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他深信音樂劇中的歌、舞如同戲劇中自然的講話與走位,舞台上所展現的不僅是表演,而是生命,於是帶領團員們從土地和生活中,藉由音樂劇創造難忘共鳴;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始終希望透過舞蹈,讓觀眾「參與」表演,並在日常場域中,展開不同族群間的對話,她認為只要開啟身體感知,許多連結、互動的質地都將變得不同,兩位在表演藝術的創作旅途中,分享彼此的看見和實踐。
小事製作
請問躍演從創立到現在,感受到最大的產業變化是什麼?
躍演音樂劇團
疫情給了很多藝術創作者一個空間,過去日夜都被製作填滿,每個月都在面對下個月的製作,頭腦幾乎停不下來,疫情發生後,就不得不去思考跟觀眾的關係,所以其實很微妙,當觀眾不在你身邊,你突然有時間去找跟他們的連結到底在哪裡。我們當時將《勸世三姐妹》製成疫情特別版,過程中也去探討線上媒介的特點是什麼,它跟觀眾如何溝通;等疫情結束,我們則要想,一旦回到現場,我要怎麼樣留住觀眾?經歷這些,我們也更勇於分享創作想法、詢問對方是否需要,這些都讓我們在工作上產生嶄新的視角。
躍演音樂劇團
好奇你們如何拉近當代舞蹈與大眾的距離?
小事製作
從2016年開始的街頭共學「週一學校」以及2019年於國家兩廳院舉辦的「戰鬥果醬」,這些能讓所有不同年齡層、身分背景的民眾,參與當代多元的舞蹈浸潤行動和表演形式等,是我們努力積極將「藝術」在日常生活當中實際的擴散行動。也許無法在短時間內使大眾理解什麼是舞蹈,但不影響我們追求這個價值的堅定意志和高度意願,並且謙虛地去接納各種文化背景的差異性,進而思考我們還能夠提供什麼足以啟發人心的演出,邀請並吸引更多的人透過實際參與產生共鳴,然後不斷地重複這樣的循環,將當代舞蹈與大眾距離拉得更近。
很有趣的是,曾有第一線教學的舞蹈老師與我分享,現在必須下載 TikTok,不然很難與學生互動,同時也發現孩子們初期學舞時,手腳施展不開,是因為怕身體離開這個直式框框,手機會錄不到動作。請問你們如何觀察這個社群時代,娛樂性需要納入考量的現象?又如何保持創作能量?
躍演音樂劇團
你們認為,下個世代的表演團體,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小事製作
當我們看到現在的小學生,可以只用手機就創作出一首歌曲或影像剪輯的時候,就會發現下個世代應該不需要我們擔心他們與時俱進的能力,以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浪潮了。相較於從前創作者與團隊的工作型態及劇場環境,眼下行銷的困難今非昔比、難上加難,因此更需要培養持續跟大眾對話的能力。另外,過去這個文化產業讓多數大眾有距離感,藝術性的追求往往凌駕於大眾的藝術需求,如何找到彼此可以對話的語言是極為重要的,雖然這個不見得是藝術家的工作之一,可是仍然要具備這個意識,以我們的舞蹈專業為例,能不能走進戲劇或電影、甚至跨越娛樂產業等不同的環境去共創等等,都是我們一直不斷與團隊工作的面向。
小事製作
接下來還有哪些渴望完成的任務或目標?
躍演音樂劇團
躍演所有的製作都圍繞著音樂,即使有歌仔戲、獨立搖滾、閩南語歌劇、布袋戲、陣頭或演唱會這些呈現形式,依然是在音樂劇的架構裡,試圖再往外多走一點,找到自己的獨特樣貌。我們相信現場演出的魅力,是錄影影像所不能企及的,它有大家聚在一起所產生的能量,流竄在那個空間裡,包括它的一次性也十分珍貴。身為創作者,如何掌握住這個「自己在家裡笑,不如大家一起笑」的脈動,讓觀眾更能體會現場演出的獨特性,確實需要花一些功夫,也須在當代文化上去擴大發酵。
這些都是傳達工具之一,最重要的還是內容。我們會花很多時間觀察、回頭看到是什麼團體願意做跨界,對方的特質和美好在哪裡,而不是「我音樂劇就長這樣,所以你們要來我的世界裡」,我希望我們把它當作是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進去好好地玩一玩。之前和「康士坦的變化球」合作《羊的呼喊》演唱會,我第一次去聽他們練團就非常喜歡,也變成共創中最合適的材料。我比較心疼行政工作人員,要負責那麼龐大的案量, 跟付出無可計量的時間,這也是對我們創作最大的幫助。
躍演音樂劇團
有想過下個5年,小事會是什麼樣貌嗎?
小事製作
我們始終都致力於探討「身體的表達美學」,不只在舞台上而是當我們遇到從未學過跳舞的觀眾,要怎麼讓他們感到舞蹈有趣。每個人、每一天都在使用身體,若要把它變成舞蹈,其實有一些技術條件,但隨著演進,我們從身體跟舞蹈訓練中所獲得的想像,進而透過作品去傳遞,並在此基礎概念上更自由生長。再者希望讓社會更有興趣參與,以便將來能更有自信地爭取企業贊助,藝文團隊能夠長久營運,是與民眾和企業相依相存的結果,讓這些充滿熱情並專注在這個領域耕耘的工作者們,為大眾做更多事。
profile/小事製作
創立於2014年,「生活裡習以為常的事,卻成為認識生命最重要的事」,由不同背景的創作者所組成的表演藝術 合作社。2021∼2023年連續3年獲選為台北市年度演藝團隊,致力於當代藝文體驗教育的再造與價值創造,及肢體 教學、舞蹈創作和舞蹈推廣活動,透過開放的參與式藝術實踐,持續在非典型文化展演空間中實驗,與大眾一起打 造更永續的藝術支持網絡。
profile/躍演音樂劇團
創立於2007年,以紐約音樂劇表演概念與創作架構為枝幹,尋找貼近當代觀眾生活的寫實題材,積 極結合新生代音樂、舞蹈、文字與戲劇創作者,激發跨界創作火花,建立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文化。 作品有:《釧兒》、《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21號漫畫店》、《蔥仔開花》、《遺憾計畫 Project:R》、《勸世三姊妹》等。
採訪整理|張瑋涵 圖片提供|小事製作、躍演音樂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