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作為生命與創作的媒介 — 張凱亘

埋首於機具運作的匡噹聲響中,藝術家張凱亘扛起木料、身處微塵瀰漫的空間裡專注手中工作。他曾以投入四年正規工藝學習的歷程,發展出《「生命特徵」」系列作,刨自對生命的困惑,投注於木工技藝裡,兼容創新理念與優美技法,此作獲得2019 「臺灣工藝競賽」一等獎的榮耀。得獎之後,張凱亘暫放工藝創作的身份,毅然決然成為一名演員,探索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生命軌跡裡的工藝芽點

張凱亘提到成為演員的契機,回推記憶是做完《「生命特徵》」後,有一段就學與職涯的空窗。這段期間熟識的戲劇系朋友向他邀約,要不要一起試試當群演。他因五官深邃的面貌,在描述台灣臺灣族群紛爭一劇《斯卡羅》中,成為眾多原住民臉孔其一。實際上,他的母系家族正是來自排灣族。張凱亘分享兒時是在屏東萬丹長大,作為主要照顧者的阿嬤,經常帶著他回到山上部落和親戚們敘舊,「大學選讀工藝設計系,在單純喜歡手作的因素裡,有部分份可以連結到小時候的片段記憶。」

細數成長階段,有親手體驗排灣族琉璃珠的精緻工藝,也見過族人縫製傳統服飾。爾後,在課業壓力襲來前拿畫筆為興趣。但要論有明確念頭,他說,和高中好友相偕到畫室的兩年期間,漸漸萌生,從語文科系的志願轉往藝術創作的方向。

回憶剛踏入工藝領域,身為初心者的張凱亘,把陶瓷、金屬、木材都修習了幾回,從中感受不同材料與身體合作的體感。他笑說對陶的第一印象不是太好,重心逐偏向金工和木工,往後,因有創作大型作品的考量,他近乎專注於木材材質上。那段時日,他每天早上十點便現身學校的木工工廠,直到夜深,他稱之如著魔的光景,曾經連除夕年夜飯都差點沒返家團圓。「把自己關住做出作品的行為,誠實反應當時的身心寫照。」他把潛藏在內心的巨大能量一口吐出,奠定往後由內向外的創作脈絡。當時製成的首件大型作品,正是「生命特徵」系列裡的「囚牢」。

他笑說對陶的第一印象不是太好,重心逐偏向金工和木工,往後,因有創作大型作品的考量,他近乎專注於木材材質上。
他笑說對陶的第一印象不是太好,重心逐偏向金工和木工,往後,因有創作大型作品的考量,他近乎專注於木材材質上。

概念是創作裡的向光性

看過張凱亘作品的人,感知創作者的抒情想法前,總先訝異木造結構的流線魅力,甚至會誇張讚嘆,「這真的是木頭做出來的嗎!」 搶眼的視覺張力,源自他大量使用冷壓曲木的工法。將一片片薄木片膠合後經模具,形塑出有機的姿態。有時,想出的弧形超出人腦無力解析的角度難題,他結合3D運用科技的模擬輸出,再進入木藝的製程裡。耗力又耗時的背後,是張凱亘欲跳脫方正又規矩的木頭印象,以曲線的靈活力,帶給工藝一股新的生命氣息。

經年累月學習工藝裡的悠遠,未讓張凱亘往傳統的象限生長。他笑認自己在體系裡是長歪了,成為匠人或職人一生懸命的精神,並非他追求的理想,想法何以成型才是他創作裡的向光性。「後來終究明白我的歪,源於我是個概念先行於技法的人。」談起工藝,張凱亘是曾有那麼一段思想上的黑暗期,他由學院派中所感知到的工藝,圍繞傳承與技藝兩大核心本質,卻與他的創作理想,相互磨合。於是當了演員,與工藝產生時空的距離感,當他再回望過去,更能以澄清的視野,梳理出他在藝術創作與工藝的穠纖關係。

經年累月學習工藝裡的悠遠,未讓張凱亘往傳統的象限生長。
經年累月學習工藝裡的悠遠,未讓張凱亘往傳統的象限生長。

潛行在生活裡的木藝田調

四年過去,張凱亘逐步自演員的身體創作,回歸大型立體作品的醞釀期。他與兩位仍在工藝路上的同伴,租下並修繕淡水近山的一處古厝,作為個人創作基地,同時嘗試木藝在商業跨界的廣度與尺度。例如,承包展場設計與施作、支援友好藝術團隊的製作,並持續關注木作產品的市場。而不久前他造訪了「木平台」,欣賞許多具實用性的工藝佳作。他有感大眾能以美的眼光閱讀工藝,卻少有識得產品動輒數十萬價值的伯樂。他同為製作者,理解背後費工與費時的成本。」不分創作或市場的取向,產出一件木製工藝都得花費製作者的全神貫注,也因此,有效率的量產始終是工藝持續克服的議題。

《「生命特徵」》 獲獎後由國立台灣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典藏,作品藉不同策展去到各個角落,傳達工藝隨時代新面貌,延展張凱亘投注其中的能量。木頭因需定期保養,他與作品週期性重逢,「每次再見到他們,感覺相互陪伴的時間好像是上輩子的事。」

張凱亘的作品衷於內在感受出發,也像從身體切割出去的碎片分身,詮釋他對於生命姿態的各式階段:初始、囚牢、探尋到平衡。現在的他呢?張凱亘說,如果真要比擬,是在「囚牢」與「探尋」之間來回游移。話語間,應和他不久前得知的新消息。淡水老厝的工作室即將調漲房租,與共租空間的夥伴們已決定各自找尋下個落腳處。近期,張凱亘正如火如荼整備生活,為創作的新階暖身續力。

面對工藝,張凱亘把內在世界的感受袒露得多,外顯的木工技法鮮少主動談起,唯獨提到上漆時,他多說了點,「上漆是完工前的最後步驟,塗上無色無味的保護漆,放置陰乾,再打磨。上述步驟需要反覆幾輪。對我來說也是種修行。」重視作品上完漆後,木頭呈現自然的消光光澤。張凱亘講的是上漆步驟,也像是打磨擦亮創作想法的歷程,展現恰好的光芒。未來的新作張凱亘還在琢磨,可以確定的是,持續反芻自身與外在的關係,用熱愛手工的技藝,傳達心中的創作風景。

文字:王涵葳
攝影:林家賢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林靖格竹藝展在台北101!步入竹編織錦、與竹蜻蜓共舞,在城市中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於台北101舉辦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運用數千片竹篾、層層交疊的編織技法,以及懸浮、光影、數位邏輯等語彙,構築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工藝與數位的對話,邀觀者於城市摩天大樓裡沈浸於竹藝,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為筆,書寫流動的空間詩篇

林靖格以竹為創作媒材,透過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讓竹材在現代建築與都市脈絡中重獲新生。藝廊、商業空間、竹林、宮廟,都是曾展出林靖格竹藝作品的場域,無論背景為何,他都透過層疊編織、懸浮結構,搭配場域間的光影變化,讓竹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發展出嶄新美學與敘事。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來到台北101——台灣指標性的摩天大樓,林靖格以「登高」為題呈現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登高」象徵對更廣闊視野的追尋,更是一種心境的昇華;「竹影千尋」則意指光影交錯間,所映照出竹的靈動、柔韌與生命力。展覽延續林靖格對竹編結構、光影變化及空間感知的探索,在城市高樓內編織出一場富自然氣息的詩意體驗。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從數位邏輯到光影流動的竹編藝術

✹ 以竹編織數位詩學|〈10101〉

作品名稱 「10101」 既象徵著台北101,亦呼應數位時代的二進位(Binary Code),巧妙融合了竹工藝與數位語彙。這座高達10公尺的竹編裝置懸垂於台北101大廳,以10,101片竹篾交錯編織,宛如一幅立體的數位織錦;作品中央懸浮著鏡面球體,映照四周環境,邀觀眾步入其中,感受竹影的無窮變化與都市脈動的交織。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光交織的不凋之境|〈永恆之花〉

以向日葵為靈感,林靖格運用竹編細密交錯的結構,形塑出永不凋謝的花朵。作品內部嵌有發光裝置,使燈源如太陽般恆久照耀,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與能量。在夜晚,光線穿透竹編的層次,投射出動態流轉的光影律動,彷彿竹編與光影共同生長,創造出一場恆久不滅的自然盛景。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蜻蜓的自由之舞|〈無重之舞〉

童年的竹蜻蜓,在此化為輕盈懸浮的動態裝置。林靖格運用懸掛與不倒翁機制,讓竹蜻蜓隨觀眾的互動而旋轉、擺盪,讓整個空間彷彿進入無重力狀態。當人們輕推竹蜻蜓,影子與形體隨之變化,構成一場觀者與竹蜻蜓共創的即興舞蹈,重現童年純粹的遊戲趣味與自由感知。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書法竹編化,平面書寫化為立體|〈浮墨〉

竹篾層疊如墨筆行書,《浮墨》延續林靖格「雲煙」系列的輪口編織技法,透過曲線與留白呈現東方書寫美學的韻律。作品在光影變幻間展現竹的剛柔並濟、書法的筆勢律動,使書寫超越平面,成為可步入、感知、共鳴的立體空間。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登高 | 竹影千尋》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4月11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101辦公大樓1樓松智大廳 & Gallery 101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