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盤點4檔表演藝術節目: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力量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盤點4檔舞迷限定節目: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力量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即將於今年2月23日至5月11日盛大展開!邀請包括愛爾蘭、挪威、西班牙、德國、日本等來自13國的頂尖團隊與藝術家,為全亞洲最大國際藝術節之一,展演節目精彩且多元,共計158場的演出,呈現國內外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節目,邀請大眾一同進入一場場漫遊故事的藝術嘉年華。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非是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MR混合時境作品《鏡:KAGAMI》、重返戲劇院的雲門鄭宗龍話題之作《毛月亮》、金馬影后桂綸鎂擔任說書人的臺法共製擴增實境展演《黑》等,其中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也特別推出限定的舞迷套票,節目包含:麥可.基根-多藍 ╳ 舞蹈之家《界》、亞倫.路西恩.奧文《一個說謊,一個說愛》、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舞蹈空間 ╳ 海德堡舞蹈劇場 《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舞迷限定」4檔節目盤點!

麥可.基根-多藍舞蹈之家《界》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界》(MÁM)在蓋爾語中的意思是「山口」,指的是凱里蓋爾塔赫特的聖山,一種想像它是通向未知、神奇和美妙的入口。

編舞兼導演麥可.基根-多藍(Michael Keegan-Dolan)和手風琴演奏家Cormac Begley是凱里蓋爾塔赫特(Kerry Gaeltacht)的居民,凱里蓋爾塔赫特是愛爾蘭文化和語言依然充滿活力的七個縣之一。2019 年,兩人在多藍的公司Teaċ Daṁsa(舞蹈之家)的工作室里相遇,萌生了這個演出《界》,並聯手歐洲當代管弦樂團s t a r g a z e,以及舞蹈之家的12位舞者一起獨舞與合奏。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凱里蓋爾塔赫特古老蓋爾村的氛圍和傳統在舞台上栩栩如生,這是一個古老與現代、本地與世界融合的地方,描述生活中的兩極如何融合在一起,並找到解決之道。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界》是一個矛盾的詞:一條穿過某個地方的路線,否則無法通行,但仍然困難且危險。」——劇評家曼尚.馬根(Manchán Magan)

多藍被認為是當今最具創新性的現代舞編舞家和戲劇製作人,2016 年創立自己的舞團「舞蹈之家」,《界》為舞團第二部作品,於2019 年9月27日在都柏林劇場藝術節的首演大獲好評,獲得2020年奧利弗獎最佳新舞蹈作品提名及2021年英國國家舞蹈獎(UK National Dance Awards)兩項獎項提名。

「舞蹈之家」的舞團精神在於深化編舞家與自身文化的連結,亦即愛爾蘭原生的傳統、語言與音樂。團名Teac Damsa是「舞蹈之家」的古愛爾蘭語,不僅反映了基根-多藍持續開展的創作之路,也反映了他的作品及其起源地密不可分的關係。

亞倫.路西恩.奧文《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令人顫顫不安卻又如溜冰般流暢,如世界上賣座舞作的美學,讓我想起克莉絲朵.派特織錦畫般精密繁複的動作和語言。」—英國媒體《Bachtrack》

七名舞者、七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樣態,七個追尋擁抱卻疏離自我的靈魂,同樣在人與人的關係裡掙扎。當身體並不一定比語言誠實,言語亦非真心的載體,在這一套所有人都無法登出的說故事遊戲中,因為對愛渴望,用謊言釀一盅謎湯。這一場戲局,是否有真正的贏家?

來自挪威的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舞蹈、戲劇雙棲甚至跨足電影創作,同時是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邀請的兩位客座編舞家之一,另一位為希臘幻象劇場大師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亞倫與其團隊「冬季旅人」(winter guests)延續其反思社會的創作脈絡,《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試圖詰問對「自我呈現」的終極追求,在認同與被認同中徬徨,如何讓個體逐漸崩解。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跟演員或舞者(或是舞蹈演員)合作時,我總是讓彼此真誠相對,這也是我會在作品中加入個人經驗的部份原因,因為我們講的是自己『知道』的事情,要從真實出發。」— 亞倫.路西恩.奧文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英文劇名「Story, story, die」源自源自團體說故事遊戲,編舞家與七名舞者共同交付生命故事,創作有戲劇文本的舞蹈作品,取用說故事遊戲的形式,用肢體接續呈現不同人對愛的渴求,無法接續者則出局。亞倫將其轉化為當代社會的隱喻,為了博取認同、關注與關愛而營造假象,在無形的監視與評價之中迫切地追求被愛,否則邁向「社死」。

舞作不僅由亞倫與英國劇作家/導演安卓‧魏爾領銜編寫劇作,更由七位表演者共同參與,交付自己的心,讓舞作本身成為一座心靈場域。演出形式以極簡的舞台設計,烘托舞者難度極高,結合肢體與語言的全面表達。舞者以肢體具現繁複思緒,搭配語言與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視聽體感交融,撞擊出其間之隱晦及矛盾。在赤誠與偽裝之間,有親密有疏離、有勇敢與恐懼──終結於愛與謊言。

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非凡的技藝,巧妙的變幻,舞蹈的壯麗與靈性並存。」 —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狂野之作《毛月亮》2019年於國家戲劇院首演,大獲好評,國際邀約不絕,但因疫情取消巡演計畫,延至2023年才於海外首度亮相,去年12月登上「舞蹈聖殿」之稱的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座無虛席、好評滿滿。

這場充滿奇妙與美麗的身體寓言源於天文現象「月暈」,又稱「毛月亮」。當鄭宗龍第一次看到月亮周圍泛起銀白色光暈時,深深著迷。他心中想著,有一天要為它編一支舞。古語「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睽違五年,《毛月亮》再度於舞台上映照虛實!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舞者和影像互動令人驚嘆⋯⋯是場深邃、精緻且不安的夢。」 —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鄭宗龍與冰島搖滾天團席格若斯Sigur Rós合作,將空靈既躁動的音樂橫跨在無盡舞台;獲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藝術首獎的藝術家吳耿禎和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的王奕盛,打造LED拼接的巨型螢幕,穿透在迷幻的音樂氛圍裡。八十片的螢幕像月亮牽引著浪潮般浮沉、翻轉或橫移,舞者以汗水、肌肉以及全身的力量與之對話,以原始純粹的身體動力,突顯身處這個時代的大哉問:「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螢幕上的幾次輕觸,滿足各樣需求和慾望,那麼身體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有身體本身能夠回答。

《毛月亮》仿若預言,大疫後肉體重新拓荒。這場交織人性、科技和身體的派對再次降臨。舞者化身為獸,姿態蟄伏,慾望呼之欲出,引領觀眾圍觀這座巨幅的身體地景,也藉著月光看照自身。

舞蹈空間海德堡舞蹈劇場《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舞蹈空間35周年鉅獻!史特拉汶斯基的大膽音樂✕伊凡.沛瑞茲的狂放舞蹈,臺德20位舞者與簡文彬、長榮交響樂團磅礡共譜「異」的力量。

舞蹈空間35周年三度攜手原籍西班牙,旅居荷蘭與德國的「異鄉」編舞家伊凡.沛瑞茲,串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革命性創作成為《火鳥.春之祭》,結合「異鄉人」力量與脆弱的極端衝突,從當代角度找尋「合拍順從」到「異中求變」的心路歷程,透過直指人心的調性與節奏,傳達將「異」滲入主流社會的重要。

於今年首次在臺灣呈現《火鳥》與《春之祭》的組合,舞蹈空間與海德堡舞蹈劇場總計20位舞者共同合作演出,特別邀請指揮家簡文彬,搭配國內交響樂團現場演出,在音樂與舞蹈相伴又相爭的過程中,走出每一個不從眾、不隨俗的「自由人」必經之路。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火鳥》展現每個人社會化的成長歷程,藉由女性獨舞充分展現了可能基於宗教、國籍或價值體系差異所造成的偏見,因有了「不同」,也可被視為「他者」,而開始有了「刻板印象」,人性上的排除異己;而《春之祭》表現成長後的社會現況,在都會人際的聚合中,不同勢力形成更大的壓力與衝突,終自一個「被選者」在半推半就中成為平和社會的壓力出口。

《火鳥》與《春之祭》發展出新的演出型式,分別帶著革命性的觀點詮釋,帶領觀者共感音樂和舞蹈在形式與內容、編舞與戲劇性肢體語彙的交織,成為發人深省、具有意義的對話。

2024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演出期間|2024/2/23(五)~2024/5/11(六)

舞迷套票|

2023.12.8(五)起購買下列節目中3檔不同節目各1張(含)以上(不含最低票價),享85折優惠,並加送舞迷贈禮兌換券(2選1)。

麥可.基根-多藍 ╳ 舞蹈之家《界》
亞倫.路西恩.奧文《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
舞蹈空間 ╳ 海德堡舞蹈劇場 《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套票詳情與購買請洽購票網站

資料提供|國家兩廳院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周先生與舞者們」周書毅 ✕ 「微光製造」李尹櫻、王宇光對談——這些年我們走下舞台,在城市山海跳舞

「周先生與舞者們」周書毅 ✕ 「微光製造」李尹櫻、王宇光對談:這些年我們走下舞台,在城市山海跳舞!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當「現代舞」舞出劇場,會發生什麼?與活生生的人和世界,能碰撞出什麼火花?14年來帶著舞作《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巡演全台130場的周書毅,和創作之外持續在非典型場域帶大眾「到處跳舞」的舞團「微光製造」,聊聊跨出舒適圈,去到人群中起舞的困難與好玩、思考與軼事, 一路上給出與收穫的,又如何帶來如舞步般瞬間卻永恆的能量。

2006年,周書毅的舞作《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誕生,於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紐約秋季舞蹈藝術節等現代舞殿堂得獎、演出後,回台轉向土地與人群,陸續以2010年起的「舞蹈旅行計劃」、2011年重啟的「波麗露在高雄」之名,與舞團「周先生與舞者們」上山下海、出城入市,從沿海的小港機場到茂林最深處的部落,3年來深入高雄38區,10月初,回到衛武營演繹劇場版最終場作為完美落幕。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2024年10月「波麗露在高雄」歷經3年56場巡演後,重回衛武營上演最終場「劇場重製版」,也將一路上遇見的許多觀眾第一次帶進劇院看了一場現代舞。(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另一頭,2019年舞者王宇光、李尹櫻成立舞團「微光製造」,從台東鹿野神社、崑慈堂的廟埕、墾丁南灣沙灘,跳到巡演途中的德國、日本,甚至疫情間的線上會議室,帶領全齡素人大眾探索肢體,11月底也在衛武營戶外劇場,和社區社團「省北舞藝」的媽媽們演繹《半島來跳舞》。跳了、編了一輩子舞的3人,認真相信肢體的力量,也用各自的方式大聲和世界分享。

微光製造在臺北松菸。(攝影:林育全)
微光製造在臺北松菸。(攝影:林育全)

Q:最初,走出劇場跳舞的起心動念是?

 書毅 當初海外演出回來之後,還沒有找到其他機會,但又覺得這個作品還有一些可能——所以就上街了!2010年第一次在板橋火車站演出。其實最初就是想用一個較低成本的方式,讓作品還可以活下來。

 尹櫻 常常覺得自己很幸運,雖然學舞是辛苦的,可是當我有一些想像或生活的情緒在心裡時,都可以通過身體去表達出來。但每當邀請媽媽或長輩一起動身體,大家滿常會說「啊,我不會啦!那太難了」,好像「跳舞」是為了某一特定人群而存在,那時就想,能不能撐出一個空間,讓大家也可以在裡面很自在、什麼也不用想地,用自己的身體為自己說話?

微光製造於日本城崎,尹櫻(圖中)帶領大家透過跳舞探索肢體 。(攝影:陳韋勝)
微光製造於日本城崎,尹櫻(圖中)帶領大家透過跳舞探索肢體 。(攝影:陳韋勝)

Q:這些年下來,演出/教學模式如何確立?如何選擇跳舞的地點?

 書毅 「波麗露在高雄」沒有搭台、沒有燈光,每場演出半小時多,內容約20%會因場地變化,譬如服裝、走位、進場方式。最近一直有人跟我說這計畫很「永續」,但我覺得其實就是回到一個「比較簡單的溝通方式」。舞蹈的觀眾有很大的城鄉差距,台北以外的地方,比較少有機會能去進入所謂「現代舞蹈」或是「當代藝術」的思考,但不代表他們沒有這個想像力,所以就想從民眾生活中熟悉的場域切入,讓大家對於表演空間的理解不會很有距離感。

這些年,不少地方還是會期盼看到一個「形式」,有廟宇會說:下次早點講,我們就幫你準備舞台還有雷射燈啦(笑)!大家已經離開所謂「日常的藝術參與」很遠,公共空間有很多規定,不能有金錢交易、街頭藝人只能在特定一條街道⋯⋯,某種程度也違反了藝術表演的自由。所以我很強迫自己一定要去向公園處、路燈處、海港局等等申請很難的場地,去衝撞公共空間的自由度。地點上,我們會蒐集在地人的推薦、IG發問的回覆、舞者的兒時記憶,我騎摩托車一個個去場勘、拜訪,有餘力時也會先到在地學校或老人服務中心、原住民文化健康站教舞蹈課,要費很大力氣、許多溝通才能獲得一個表演空間,但是有趣、正向的。

 宇光 我們從好小開始、跳了好久的舞,一直都是在有架高和彈性的地板上、在鏡子前跳,這是很有安全感的模式,但也希望試試去戶外,透過身體來擾動一下場域和其中的人。每一次的形式完全不同,在衛武營,嘗試因應建築的弧度線條設計隊形或動作;在松山文創園區,一邊是古蹟,另一邊是誠品現代化的商場,我們就選在中間,讓人們因為我們而停下來觀看、甚至是參與;在淡水雲門劇場,當然有非常完整的排練場,但我們刻意不要在裡面,而是在夜晚和大家一起吹風、看夕陽落下來、在草地上打滾,雖然身在劇場,但是把在劇場裡面的事搬到外面做。

有時也會和我們的創作有關聯,試過在《捺撇》德國巡演時,演出前先請觀眾嘗試舞作中的雙人舞步,兩個人把重心依靠在彼此身上移動,透過觀察施力的模式,發掘自己是不是自我意識太高或太過小心等等,更加認識自己。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到處跳舞」在淡水雲門劇場。(圖片提供:雲門,攝影:周嘉慧)

Q:在戶外跳舞,天氣之外,最難的是什麼?

 書毅 找觀眾!我們說「跳舞給『你』看」,但那個「你」在哪裡?如果和左鄰右舍說「欸等一下那邊有抽獎」,大家都會去嘛,但如果說「那邊有舞蹈表演」,其實大家不一定會踏出門。我問了好多觀眾為何會來,多半都是因為有一些「關鍵人物」推薦,譬如老師、里長的廣播,廟和區公所的LED燈字卡,傳統海報對於社區也還是很有效,但不能貼在連鎖的喔,要找到在地人會吃的麵店、小吃攤,為此我不知道吃了多少紅豆餅(笑)。我們也突破了很多幾百人的社區LINE群組,還有混入一些臉書社團,「我是楠梓人」、「我是旗津人」,我已經當了很多種人。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2024年於蚵仔寮藍色公路前廣場演出。周書毅分享,演出中在出現「大叫」等人們共有情緒的橋段,很容易引起共鳴,每當結尾時,舞者把一個可能是氣球或風箏的「無形」物件傳遞給觀眾,這般互動也總是讓大家莫名快樂,拉近距離。(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

 尹櫻 一開始真的會像「跟會仔」,慢慢往外擴散,要先找到在地一群有運動習慣的人,或許是打太極或跳廣場舞的阿姨叔叔,打聽他們什麼時候、會習慣聚集在哪個空間?然後大家真的非常習慣用LINE,會問能不能把資訊做成長輩圖比較好傳(笑)?因為對於用身體表達這件事不熟悉,大家習慣還是要找個伴一起。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到處跳舞」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每堂課尹櫻都會引導大家以一人、雙人或一群人的有趣方式,感受和探索肢體及流動其中的情緒,找到和自己身體對話的自在方法。(攝影:林育全)

Q:如何消弭人們對舞蹈的距離感?

 書毅 跳舞本來就不遠,只是有沒有機會去試試看,那無論如何,我先創造「欣賞」的機會。我從來不會強調「環境劇場」之類的專有名詞,只是把那個「公共性」給喚醒,有人會自己帶椅子、野餐墊,有人站很遠,有人在他家2樓打開窗戶看——大家支持表演的自由,也是實現觀看的自由。

 尹櫻 每次在一些基本練習後,會引導大家找到身體可以「往外撐開」的空間,可能是手再往外劃一點、再跑更遠一點,或所有人共同去創造出一個自己完成不了的動作——「好玩」很重要,覺得有趣才有辦法更打開身體。然後不論前面玩得多瘋狂、多累、多髒,最後一定會選一首音樂,請大家閉上眼睛、為自己跳支舞。

 宇光 身體很容易成為一種「相對」,開始社會化後,我們的身體就不斷被比較、規範、限制、觀看跟被觀看——可在此之前,我們其實很用力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一團肉體學會如何爬行,身體是我們的武器,是很重要的實驗、犯錯跟認識世界的方式。每次尹櫻請大家閉上眼睛,不論年齡、性別、文化背景,人們的表情總是非常吸引我,他們真的在享受自己的身體,沒有人評論你好不好看,你只跟自己的身體對話,那一刻是非常珍貴且「絕對」的。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到處跳舞」於台東鹿野龍田崑慈堂的廟埕。宇光說,其實「有時候是我們選場地,有時候是場地選我們」,常會覺得和每個場域、地方的人相遇都是「一起透過身體來交個朋友」的珍貴緣分。(攝影:彭柏璋)

Q:這一切給不同場域的人群帶來什麼擾動?反過來對你們自身來說呢?

 書毅 有小朋友從3歲看到6歲、國中看到高中,跟著我們去過山上的那瑪夏、茂林,很多人都有因為這個計畫而移動到另一個不熟悉的區域,更認識自己出生的城市還有這座島嶼。10月在衛武營剛落幕的劇場版,很多看過的觀眾都回來了,高雄38區都有,連唯一因山陀兒颱風還沒去到的那瑪夏(編按:已於2024/12/11前往順利完成演出,至此,已完整波麗路在高雄的拼圖。)也有。那兩天加起來大概900位觀眾,其實不如有些戶外單場人數多,但我問誰是第一次買現代舞的票進劇場?超過1/3的人舉起手,已經非常感動。

「波麗露在高雄」重回衛武營上演的最終場「劇場重製版」。(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波麗露在高雄」重回衛武營上演的最終場「劇場重製版」。(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尹櫻 今年有到東部幾間學校分享舞蹈,很多隔代教養、或跟家裡關係不是那麼親近的孩子,上完課後家長們很開心在群組分享,孩子回去表演今天跳了什麼,舞蹈讓他們在日常對峙、凝滯的互動之外,有了不一樣的對話;還有上一堂課拒絕脫掉鞋襪、嚴肅的媽媽,下一堂課很開心拉了很多人來——找到跟身體的相處方式時,喜悅是會散發出來、想跟他人分享的。舞蹈好像就是這樣,因為有趣而一直往下滾動,看見每個人不同的樣子,對我自己來說也好像是一個不斷在換氣跟呼吸的過程。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李尹櫻。(圖片提供:微光製造)

 書毅 也有一天可能不會再有力氣,或發現這座城市已經不需要了,但「推廣」每個世代都不會停,也要靠不同藝術家發展自己的方式,像尹櫻、宇光就是很直接讓大家可以「參與」。作為一個移居者,我也一直很鼓勵在地人自己做,很開心高雄現在滿多人開始在做舞蹈公開課,不管收費與否,有多種讓民眾進入的機會,都會對未來的舞蹈打開更多選項。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周書毅。(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宇光  書毅當年在板橋車站的那場演出,我其實有作為粉絲在現場看(笑)。那時我想,哇~這個作品可以從紐約、倫敦,帶著這麼多舞者,回到一個沒有燈光、沒有舞蹈地板的車站大廳,非常了不起,從2010年到現在我都這樣認為,也持續思考,怎麼可以透過空間和場域去試探,把作品的更多樣貌、可能性不斷打開?微光的網站有做一個地圖,只要去過就會在地圖上釘一個圖釘,希望未來越來越多地方可以有「到處跳舞」的痕跡。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王宇光。(圖片提供:微光製造)

周書毅
編舞家、舞者。從身體出發,用舞蹈作為與世界溝通的語言,關注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編創聚焦叩問生命的價值,提出「屬於亞洲的身體語彙」,並以劇場、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形式呈現,持續以移地移居創作的方式遊走各地。編創作品《Break & Break!無用之地》於2019年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2020年迄今受邀擔任衛武營首位駐地藝術家,移居南方。

王宇光、李尹櫻
曾任雲門2專職舞者,擁有十多年表演經驗,2019年共同創辦舞團「微光製造」,透過長年對身體的敏感度,專注當代舞蹈創作與藝術推廣,近作《捺撇》、《人之島》備受國際矚目,同時持續為素人與樂齡舉辦課程,推動與發展「到處舞蹈」長期藝術推廣計畫計畫,對身體探索、提問,讓藝術生活化,從認識自己的呼吸開始,透過身體製造微光。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Chang Chih CHEN陳長志、林育全、彭柏璋、周嘉慧
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微光製造、雲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日」12/21免票入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台北雙年展回收材化身限量隨行包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2024「北美館日」將於12月21日(六)登場,全日免票入場。本次將由舞蹈家古名伸創立的「古舞團」帶來舞蹈展演《漸見》,結合移動式舞台展演、科技藝術等手法,邀請觀眾在美術館多個角落邂逅藝術。「北美館循環計畫」亦發表新作——蒐集自《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的展覽回收材料,在台灣設計團隊UndergroundStudio的巧思之下,結合老師傅手工縫紉重生為限量「循環隨行包」,參與北美館日活動就有機會免費獲得。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漫步美術館,與舞蹈和科技藝術不期而遇

《漸見》長約90分鐘,由11位舞者共同呈現,以跨越式的蛻變與轉瞬即逝作為靈感來源——從個人的成長到科技的演進,從戰爭的隱喻到季節的更迭,企圖透過人物及動態影像共構當代舞蹈的創作語彙。演出將以北美館的多個樓層作為舞台,分散於各場域並同時進行多段內容,不同段落的表演者將隨機加入其他表演場域,形成「衛星式移動劇場」的關係互動。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此次古舞團與王連晟、葉廷晧、蔡奇宏、趙瞬文等科技藝術家攜手創作,一同打造肢體與新媒體展演的空間實驗。其中,甫於今年逝世的藝術家葉廷皓(19812024)在本次作品中負責〈前線〉與〈邊界〉兩個段落:在〈前線〉中,使用AI即時人形辨識與生成圖像,使表演者與影像形成虛實錯位;〈邊界〉段落則透過骨架偵測的分析技術,將肢體動作轉譯為節點、網格等幾何圖形,展現出數位圖景與實際身體之間的對話。而藝術家王連晟運用搭載攝影鏡頭的無人機,在與舞者的互動過程中,亦將投射無人機捕捉的畫面,創造出機器與受眾觀看的雙重視角辯證。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眾入場會得到一張演出地圖,在觀演時間內可依自由選擇觀賞順序,不僅打破傳統單一舞台的觀賞模式,每位觀眾也將獲得不同的理解脈絡和敘事。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漸見》演出時間

12.14(六)13:30、16:30

12.15(日)11:00、15:00

12.21(六)13:30、16:30 *北美館日

12.22(日)11:00、15:00

《小世界》展覽用具搖身一變為限量商品

為呼應永續發展思潮,北美館逐步推行環境友善、環保再生計畫。今年館慶將推出「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以「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為理念,與多組臺灣設計師進行材料分析、回收再製研究及測試,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亦試圖延續展覽的感受記憶,創造藝術走入生活的多種可能。

首波衍生品以《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回收的展覽宣傳帆布、路燈旗布為材料,打造美術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非賣品)及輕巧的「循環隨行包」(限量商品)。此波商品由專注於循環設計的UndergroundStudio操刀,透過臺灣老師傅的手工縫紉結合當代設計美學,悉心為館內卸除的每一吋廢棄材料注入新生命。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日(12/21)當天,北美館也特別規劃「循環觀眾包」贈禮活動,當日活動分為9:3013:00兩時段,前25名至1樓大廳服務櫃台使用「循環觀眾包」的觀眾,即隨機贈送當期展覽《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中陳進《悠閒》或林之助《小閒》的彩色標籤貼一份。

「2024北美館日」12/21登場!移動式舞蹈劇場《漸見》開演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本,152 × 169.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