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山林,舞出與自然原有的共鳴!專訪《深林》藝術家瓦旦.督喜

身體的另一種樣貌!回歸山林,舞出與自然原有的共鳴,專訪《深林》藝術家瓦旦.督喜

天光消失、樹影伸延,大地的邊界模糊,古老神話中的生物,睜開無情雙眼準備行動。在《深林》中,瓦旦.督喜(Watan Tusi)深化在傳統祭典儀式與觀光表演之外的原住民樂舞,以情感豐沛的美學表達、飽含野性的視聽符號,取代敘事性文本,迂迴往返,卻非複製貼上。這是一支獻給生活的舞蹈,原來,我們自擁有肉身之始,生命就已經開始舞蹈。

《深林》原先是「TAI身體劇場」於2020年發表之作,靈感來自瓦旦某個驅車行經中橫公路的夜晚,動物鳴叫聲此起彼落從森林中竄出,他想起前陣子興起的登山打卡風潮,想起自己小學一、二年級,父親深夜帶著他去山裡放捕獵陷阱,因希冀他學習獨立,竟只是遠遠地看著還幼小的他,讓他一人獨自面對恐懼⋯⋯。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當很多人開始重視身心靈健康,想走進山林尋找自我,對我而言,山反而是一片充滿未知的地域,令人心生敬畏。」於是,這個舞作呈現了人類在原始時刻直面自然的無助,驅使觀眾反思「人們和森林以及萬物間的關係」,而這樣的視角,並不侷限於瓦旦的德路固(Truku)太魯閣族,而是從每位觀眾的自身,拋擲而出。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身體為靈魂的棲身之所

外界以為,推出作品前應需費時多年做田野調查,《深林》的協同創作者朱克遠(Ising Suaiyung)則笑斥,舞者們本就住在田野(山林)中, 「只是隨著社會教化,不知不覺變成一個符合現代姿態的身體,回到山裡才發覺,這個過於頂天立地的身體已不適用。」

穿梭、行進於山徑之間,身體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時而彎曲、時而前傾,並且,原住民不同族群之間,有各族召喚祖靈的方式,倘若以很直立、很理性的身體,根本無法與靈碰觸。朱克遠比喻:「人與天地間,彷彿只隔了一層薄幕,靈都在周圍,如果還沒看見,稍微彎個腰、側個身,或往後看, 講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那個薄幕正悄悄開啟。」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僅是彎腰這個姿態的消逝,瓦旦說:「有時候我會回想起在部落裡面,提高講話的音量和音調是很自然的,但現代社會規範我們說話要輕聲細語,所以原本人們能從身體發出來的共鳴聲漸漸不見了。」

《深林》整部舞作中,幾乎沒有任何可辨識的語言,而是讓觀眾聽到高低不一的聲響和狀聲詞,瓦旦曾發現,有些舞者在跳舞時,習慣隱藏呼吸聲,但TAI身體劇場總是鼓勵他們要「大聲喘氣」,因為「用力呼吸,才是認真活著的證明。」無論身體還是語言,當人們和傳統或土地產生斷裂,《深林》企圖喚醒一些深藏在肌肉記憶裡的久遠經驗。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談及身體各種維度,瓦旦道出自己在日常中的觀察,比如基督教已成為現今台灣原住民最主要的宗教,教堂便成為部落中最常見的公共建築之一,「走進教堂, 無論耶穌像或十字架,都需要仰望才能膜拜,然而以往的傳統儀式,我們的視線都是往地上、注視著土地在進行,那瞬間突然驚覺,原來改變的不只是信仰而已,也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形成了一種慣性。」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學其形、得其意,沉浸比辯證重要

一般人所知的現代舞,探索更合乎人體自然運動規律的節奏,亦需身體和意識的配合,美就美在呈現舞者身體的韻律和質感。然而,仍有許多首次接觸TAI身體劇場演出的觀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傳統感到陌生,問瓦旦:「看不懂這樣的現代舞怎麼辦?」他毫不在意,強調觀眾並不需要急著推敲編舞家的原意,否則觀賞表演就不有趣了!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他們嘗試把譬喻法用在身體上,因此「不了解」並不構成阻礙,他說TAI身體劇場在台上跳的不是傳統樂舞,也從不自詡為文化傳遞者,而是藉由自身經歷和體驗,轉譯成獨特的情感表現,「看不習慣是一種觀看方式,看不懂是一種觀看方式,有人可能到謝幕還是感到很抽離,那也無妨,你至少能看到,『喔!原來身體有另一種樣貌』,這樣就夠了。」舞者在台上演繹的是人、鬼、樹、靈?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嗎?瓦旦都希望交由觀眾自行判定,有感於現今大眾追逐單一、去差異化的審美價值,他想要打破的,正是這種「均質」。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腳,跟行進有關係,也跟土地最接近;手,與我們的生存技能有關;言語,是對人和生靈的溝通,這些身體部位都是一個整體。』

「1是右腳,2是左腳,3為右手,4為左手⋯⋯」,既要突顯個體差異,瓦旦獨創的「腳譜」即為TAI身體劇場所實踐的生理方法。橫向為時間,縱向為相對、持續的方位,透過跳舞示範,以反覆的身體經驗將概念傳達給團員,經由實地的踩踏、彈跳和飛躍,在每一次聲音和身體結合的經過,又再撞擊出新的排列組合,屬於相對開放性的敘事解讀,或可作為表演者與觀看者的集體創作。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學習傳統樂舞時也是,當彼此把手牽起,除了歌聲之外,最大聲的就是腳步聲。往前、往 後,順時、逆時,都從身體作為中心、腳譜帶出方位,關鍵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使用身體的方法」。

「腳譜」不說話,但可以閱讀,連結「樂舞」、「織布」與「遷徙」,「腳,它跟行進有關係,也跟土地最接近;手,與我們的生存技能有關;言語,是對人和生靈的溝通,這些身體部位彼此之間相互連動,都是一個整體。」瓦旦解釋,工業化社會的專業分工是為了提升效率,生產更快、移動更快,然而身體卻非零件組成的機械,怎麼能各自運作?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有趣的是,腳譜當初是瓦旦坐在台鐵火車上,聽著車身與鐵軌碰撞發出的喀搭喀搭聲,引動雙腳的節拍踏動,再傳入腦海中的聲響,經過團員們的踩踏,又化為一種新的律動。「腳譜講的不是精準,當不同的舞者操作同一個腳譜,卻會產生不一樣的質地,從中看出腳譜對這個人的影響。」瓦旦以傳統歌謠為例,因應演唱者當下心境,以曲調變化演繹出思念或歡愉,或者即興填詞,有各種可能性,他直指原住民文化很少一對一或一對多,必須要一群人對一群人,並在集體中因不同頻率而達到某一種共振。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赤紅流淌,是真實的需要抑或過度的慾望?

「森林的土地是祖先用血換來的」,《深林》的節目介紹這麼寫著,布幕升起後,舞者頭上無不披著紅色紗巾、腳踩紅襪,「在勞動過程中,無論是農作、狩獵,或織布,因受傷所留下來的血液,是一種痕跡、一種力量,這個色彩也經常在我們傳統服飾出現。」

長幅紗巾,因舞者彎腰而下垂,彷彿樹鬚和氣根在地面上延伸、下探,同時呼應德路固太魯閣族的創生神話——遠古時期,在中央山脈有一棵半木半石的大樹,有一天樹化為男女二神,產下子女,其子女又繁衍子嗣, 世界逐漸形成。瓦旦以看不出腿部曲線的黑色西裝褲,取代原住民男性穿著的一片裙或遮陰布,象徵現代社會的標準化,同時默不作聲地傳遞既矛盾又諷刺的斷裂感。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成立於2012年,TAI身體劇場的「TAI」,發音同「代」,取自太魯閣語中的「看」之意,可視為對部落和身分的一種凝望。以往,TAI身體劇場的作品,緊密地扣連著勞動性的身體,但《深林》想闡述的,不是原住民處境,也不是競爭和衝突,而是向人類集體面臨的與自然共生,提出疑問,進而試探當我們習慣的身體一反常態,那些原本已斷裂的連結, 會產生變化嗎?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於今年初,更帶著《深林》走向戶外,TAI身體劇場在部落的山林、溪流旁、農耕地演出,讓舞者面對更多預期之外、難以掌握的狀態,除了 風雨,還有比起舞台更鬆散的地面,「舞者不得不首重於處理和土地的關係,每個人如何運用每一吋的肌肉找到平衡,平衡若跑掉了,就再去找。我們沿用這樣的《深林》經驗, 加入這次最新版本的演出,所以如果對2020年版本還有印象的觀眾,也許就會發現很多質地上的不同。」瓦旦認為, 再次回到劇場的《深林》,肯定有什麼變了。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卑不亢,感知覺察

重新呼吸、重新生長;重新彎曲、重新修復與萬物的對話,朱克遠透露,TAI身體劇場剛成立的時候,對於傳統文化不斷流逝,也曾感到焦慮,但在不斷往內探尋的過程中,「即使越來越少人會講族語,它依然能經由樂舞、儀式、祭典,獲得部分的留存與流傳。」回到創作上,他們始終認為符號、標籤這些只是次要,關鍵是最核心的精神價值。

瓦旦幽了一默,「我們會聽到部落耆老這樣形容:『你的一顆心應保有如溪流上游般的清澈』,他不會說要像水龍頭一樣清澈對吧!老人家的人生哲學,往往來自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身心合一,生活因此蘊藏很多智慧。」此外,人們如今以貨幣交易取代手工採集,便少了很多漫長卻富有樂趣的過程。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然而,這次在Camping Asia總共為期4天的工作坊,瓦旦和朱克遠並沒有直接傳授腳譜的系統方法,而是讓團員們和學員們之間的交流,迅速地滋潤彼此,共同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跳舞在我們族語裡,有淨化、剔除人體雜質之意,經由反覆的儀式節奏,人進入到某種通道,舞畢,眼前這個人變得非常通透乾淨。」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分享,TAI身體劇場自2018年起開走的「100公里俱樂部」,如今已邁向了第7年,他們途經11個縣市、跨過數條溪流,「排練不只是按表操課,不在排練場的發生更為重要!」無論是和獵人進山設陷阱,或跟著部落夥伴下海浮潛捕魚,作品最終舞出人與人,與周圍環境、和萬物生靈的密不可分,而這樣的警醒,帶來直擊人心的觸動。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督喜(Watan Tusi)

TAI身體劇場創辦人,前原舞者團長。TAI身體劇場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住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與法國音樂家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共同創作的《尋.山裡的祖居所》、作品《月球上的織流》,分別榮獲2018、2020年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首獎,也曾以作品《橋下那個跳舞》入圍2016年台新藝術獎。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月號《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歌劇院獨家上演!坎城金棕櫚獎得主阿比查邦首部VR作品《與太陽對話》,帶領觀眾穿梭夢境與現實

11月的臺中國家歌劇院星光熠熠,前有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演出舞台劇《貝芮妮絲》,後將迎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於11月21至23日獨家呈現他的首部VR作品《與太陽對話》。本次作品演出形式相當特別,讓觀眾在中劇院「舞台上」穿梭睡與醒、生與死之間的邊界,票券啟售即引起搶票,32場頃刻宣告完售。

阿比查邦有泰國電影詩人之稱,作品中經常運用光與暗的強烈對比,串聯起睡眠及夢境,也與信仰及歷史對話。20042021年分別以《熱帶幻夢》、《記憶》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10年更以《波比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近日宣布將和《記憶》女主角蒂妲.史雲頓再度合作,籌拍新片《Jenjira's Magnificent Dream》。

阿比查邦的首部劇場作品《熱室》,2018年曾到歌劇院演出,打破電影與劇場的界線,利用影像、聲音、煙霧等元素,讓觀眾宛如身處一座洞穴。即將上演的《與太陽對話》(VR)透過虛擬實境等科技技術,編織出介於夢境與現實、生死與宇宙之間的沉浸體驗。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已故作曲家坂本龍一以其獨有的音樂語言,回應阿比查邦關於光、夢境與記憶的提問。(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起初,我認為虛擬實境不過是電影演進過程的下一步。」阿比查邦表示,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就如同我們的夢境。但在創作這部VR作品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虛擬實境是一種融合戲劇、電影,以及介於兩者之間一切形式的綜合體,對我們定義現實的理解至關重要,「對我來說,虛擬實境是個蘊含強大思考與反思潛能的媒介。」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透過虛擬實境技術,編織出介於夢境與現實、生死與宇宙之間的沉浸式體驗。(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習慣以鏡頭視角構思畫面的阿比查邦,發覺將想法轉化成虛擬實境相當不容易,因此找來VR創作者谷口勝也合作,放手讓他自由詮釋分鏡圖,實驗各種可能性。音樂則攜手已故作曲家坂本龍一,阿比查邦表示:「他的音樂幾乎可說是我的人生配樂,我特別向他強調了『無限』的概念,及進入空寂狀態時的喜悅,最終共同完成了一件非常美麗的作品。」

歌劇院日前也舉辦大師講座「睡眠、夢境、光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從電影、劇場到VR的藝術實踐」,邀請阿比查邦分享創作歷程,吸引5百多位觀眾報名參與,見證大師魅力。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劇場舞台上打造多重觀賞體驗,帶領觀眾穿梭睡與醒、生與死之間的邊界。(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2025 NTT遇見巨人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與太陽對話》(VR

時間:11/21()-11/23()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節目詳情請上OPENTIXhttps://npacntt.tw/n09aA7nu

資料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不只是演出,而是「成為」角色!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帶來令人屏氣凝神的《貝芮妮絲》

囊括無數影后頭銜的「伊莎貝.雨蓓」,今年除了將在金馬影展的新片《女富豪的美麗與哀愁》中演繹,也再度重回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貝芮妮絲》,與名導羅密歐.卡士鐵路奇首度合作,飾演一位被遺棄,仍燃燒炙熱情感的女王。

經常挑戰極端情緒、性別邊界與道德模糊地帶角色的「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出道以來演出超過120部電影與戲劇作品,表演風格冷靜卻爆發力驚人,她所飾演的角色多半不易親近、甚至令人不安,無懼道德界線的情節,更讓觀眾既震驚又無法移開視線。

繼2023年的《櫻桃園》演出,伊莎貝.雨蓓將於11/14~11/16重回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名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合作《貝芮妮絲》(Bérénice),這部改編自法國劇作家拉辛的同名悲劇,將一段糾纏難解的三角戀情搬上舞台,由伊莎貝.雨蓓完美詮釋角色的內心絕望與自身演員力量的融為一體,為觀眾帶來一場令人屏息的冷冽美學,本次歌劇院獨家演出,邀請觀眾一起進劇場感受影后的強大氣場。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法國影后雨蓓獨挑大樑,以細膩的獨白詮釋承受遺棄責難的孤寂感。(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極簡冷冽的導演手法,作品如魔鬼般懾人

有劇場魔術師之稱的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劇場作品經常挑戰觀眾感官極限,他曾在戲劇中塗鴉、毀損耶穌畫像,遭宗教團體示威抗議;也曾在改編《創世紀》時加入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場景,讓一群修女演出《伊底帕斯王》;更在著名的但丁《神曲》改編三部曲之一——《地獄》,本人以穿著厚外套上台自介,隨即遭受一群狼狗凶狠的啃咬攻擊開場。卡士鐵路奇習慣減少原著對白和複雜情節,以模糊曖昧的導演手法展現獨特的劇場美學。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原著為17世紀法國劇作家拉辛的經典悲劇《貝芮妮絲》,以優美、充滿情感的亞歷山大詩體對白聞名,敘事一段充滿內心掙扎與痛苦的三角戀情,體現古典主義戲劇的語言精緻與情感深度。但卡士鐵路奇僅保留貝芮妮絲的完整台詞,將其他角色模糊化,突顯她無法透過語言溝通、獨自承受遺棄責難的孤寂感。2024年在巴黎首演時果然激怒了部分觀眾,但雨蓓獨挑大梁的演出仍大獲好評。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導演卡士鐵路奇擅長以極簡抽象畫面呈現出劇場作品獨特的感官衝擊張力。(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貝芮妮絲》角色由她而生

1978年伊莎貝.雨蓓在電影《維奧萊特.諾齊埃爾》扮演從事性交易、毒害親生父母的少女,獲得坎城影后;1995年在《儀式》中詮釋表面順從卻因階級怨恨血洗上流家庭的女傭,獲得威尼斯影后與凱薩獎影后。2001年飾演沉迷虐戀幻想、壓抑自殘的《鋼琴教師》,二度獲得坎城影后;2016年在《她的危險遊戲》中演出被性侵後展開扭曲復仇的女企業家,獲得金球獎影后。這些驚世駭俗的電影角色透過雨蓓的演繹,讓我們得以感受每個角色在勇於挑戰社會禁忌背後的內心掙扎,看見隱藏在故事裡過於真實的人性黑暗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貝芮妮絲》故事描述巴勒斯坦女王貝芮妮絲、羅馬皇帝提圖斯與友人安提歐克斯的三角戀情。貝芮妮絲與提圖斯相愛,卻因羅馬元老和人民反對而被迫分開。貝芮妮絲悲痛欲絕而起了輕生之念,最終選擇離開羅馬,放棄此生摯愛。第一幕展現政治與愛的衝突,提圖斯在象徵皇權、壯觀而空曠的舞台上,面對江山與美人選擇的兩難;第二幕呈現貝芮妮絲的孤獨與沉痛,她彷彿被封印在時光之牆中,以影像與微弱動作傳遞情感;第三幕則是安提歐克斯的沈默愛戀與犧牲。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11月14日至16日,臺中國家歌劇院獨家呈現義大利名導卡士鐵路奇與法國影后雨蓓首度合作的舞台劇《貝芮妮絲》。(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這是一齣以伊莎貝.雨蓓為焦點的《貝芮妮絲》,透過她,將呈現戲劇最熾烈的核心。」卡士鐵路奇表示,貝芮妮絲是顆恆星,她是混亂之中靜止的核心,是暴風之眼。所有角色都圍繞著她,由她而生。「我始終懷疑拉辛語言所呈現的美好光明,那勢必也有不少陰暗面,這一次,我將賦予這些陰影應有的重要性。」以經典悲劇《貝芮妮絲》為基礎改編,卡士鐵路奇希望創作一齣充滿哲思與詩意視覺的劇場作品。

全劇透過音樂、聲響和被刻意處理的扭曲獨白貫穿其中,直面貝芮妮絲在這段三角戀的心理衝突與拉扯,觀眾不只是觀看,而是被拉進一個沉思的空間,感受「說不出口的情傷」所帶來沉重壓抑與張力。

2025 NTT遇見巨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貝芮妮絲》

時間:11/14 (五) 20:00、11/15 (六) 15:00、11/16 (日) 15: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購票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