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山林,舞出與自然原有的共鳴!專訪《深林》藝術家瓦旦.督喜

身體的另一種樣貌!回歸山林,舞出與自然原有的共鳴,專訪《深林》藝術家瓦旦.督喜

天光消失、樹影伸延,大地的邊界模糊,古老神話中的生物,睜開無情雙眼準備行動。在《深林》中,瓦旦.督喜(Watan Tusi)深化在傳統祭典儀式與觀光表演之外的原住民樂舞,以情感豐沛的美學表達、飽含野性的視聽符號,取代敘事性文本,迂迴往返,卻非複製貼上。這是一支獻給生活的舞蹈,原來,我們自擁有肉身之始,生命就已經開始舞蹈。

《深林》原先是「TAI身體劇場」於2020年發表之作,靈感來自瓦旦某個驅車行經中橫公路的夜晚,動物鳴叫聲此起彼落從森林中竄出,他想起前陣子興起的登山打卡風潮,想起自己小學一、二年級,父親深夜帶著他去山裡放捕獵陷阱,因希冀他學習獨立,竟只是遠遠地看著還幼小的他,讓他一人獨自面對恐懼⋯⋯。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當很多人開始重視身心靈健康,想走進山林尋找自我,對我而言,山反而是一片充滿未知的地域,令人心生敬畏。」於是,這個舞作呈現了人類在原始時刻直面自然的無助,驅使觀眾反思「人們和森林以及萬物間的關係」,而這樣的視角,並不侷限於瓦旦的德路固(Truku)太魯閣族,而是從每位觀眾的自身,拋擲而出。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身體為靈魂的棲身之所

外界以為,推出作品前應需費時多年做田野調查,《深林》的協同創作者朱克遠(Ising Suaiyung)則笑斥,舞者們本就住在田野(山林)中, 「只是隨著社會教化,不知不覺變成一個符合現代姿態的身體,回到山裡才發覺,這個過於頂天立地的身體已不適用。」

穿梭、行進於山徑之間,身體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時而彎曲、時而前傾,並且,原住民不同族群之間,有各族召喚祖靈的方式,倘若以很直立、很理性的身體,根本無法與靈碰觸。朱克遠比喻:「人與天地間,彷彿只隔了一層薄幕,靈都在周圍,如果還沒看見,稍微彎個腰、側個身,或往後看, 講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那個薄幕正悄悄開啟。」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僅是彎腰這個姿態的消逝,瓦旦說:「有時候我會回想起在部落裡面,提高講話的音量和音調是很自然的,但現代社會規範我們說話要輕聲細語,所以原本人們能從身體發出來的共鳴聲漸漸不見了。」

《深林》整部舞作中,幾乎沒有任何可辨識的語言,而是讓觀眾聽到高低不一的聲響和狀聲詞,瓦旦曾發現,有些舞者在跳舞時,習慣隱藏呼吸聲,但TAI身體劇場總是鼓勵他們要「大聲喘氣」,因為「用力呼吸,才是認真活著的證明。」無論身體還是語言,當人們和傳統或土地產生斷裂,《深林》企圖喚醒一些深藏在肌肉記憶裡的久遠經驗。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談及身體各種維度,瓦旦道出自己在日常中的觀察,比如基督教已成為現今台灣原住民最主要的宗教,教堂便成為部落中最常見的公共建築之一,「走進教堂, 無論耶穌像或十字架,都需要仰望才能膜拜,然而以往的傳統儀式,我們的視線都是往地上、注視著土地在進行,那瞬間突然驚覺,原來改變的不只是信仰而已,也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形成了一種慣性。」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學其形、得其意,沉浸比辯證重要

一般人所知的現代舞,探索更合乎人體自然運動規律的節奏,亦需身體和意識的配合,美就美在呈現舞者身體的韻律和質感。然而,仍有許多首次接觸TAI身體劇場演出的觀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傳統感到陌生,問瓦旦:「看不懂這樣的現代舞怎麼辦?」他毫不在意,強調觀眾並不需要急著推敲編舞家的原意,否則觀賞表演就不有趣了!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他們嘗試把譬喻法用在身體上,因此「不了解」並不構成阻礙,他說TAI身體劇場在台上跳的不是傳統樂舞,也從不自詡為文化傳遞者,而是藉由自身經歷和體驗,轉譯成獨特的情感表現,「看不習慣是一種觀看方式,看不懂是一種觀看方式,有人可能到謝幕還是感到很抽離,那也無妨,你至少能看到,『喔!原來身體有另一種樣貌』,這樣就夠了。」舞者在台上演繹的是人、鬼、樹、靈?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嗎?瓦旦都希望交由觀眾自行判定,有感於現今大眾追逐單一、去差異化的審美價值,他想要打破的,正是這種「均質」。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腳,跟行進有關係,也跟土地最接近;手,與我們的生存技能有關;言語,是對人和生靈的溝通,這些身體部位都是一個整體。』

「1是右腳,2是左腳,3為右手,4為左手⋯⋯」,既要突顯個體差異,瓦旦獨創的「腳譜」即為TAI身體劇場所實踐的生理方法。橫向為時間,縱向為相對、持續的方位,透過跳舞示範,以反覆的身體經驗將概念傳達給團員,經由實地的踩踏、彈跳和飛躍,在每一次聲音和身體結合的經過,又再撞擊出新的排列組合,屬於相對開放性的敘事解讀,或可作為表演者與觀看者的集體創作。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學習傳統樂舞時也是,當彼此把手牽起,除了歌聲之外,最大聲的就是腳步聲。往前、往 後,順時、逆時,都從身體作為中心、腳譜帶出方位,關鍵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使用身體的方法」。

「腳譜」不說話,但可以閱讀,連結「樂舞」、「織布」與「遷徙」,「腳,它跟行進有關係,也跟土地最接近;手,與我們的生存技能有關;言語,是對人和生靈的溝通,這些身體部位彼此之間相互連動,都是一個整體。」瓦旦解釋,工業化社會的專業分工是為了提升效率,生產更快、移動更快,然而身體卻非零件組成的機械,怎麼能各自運作?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有趣的是,腳譜當初是瓦旦坐在台鐵火車上,聽著車身與鐵軌碰撞發出的喀搭喀搭聲,引動雙腳的節拍踏動,再傳入腦海中的聲響,經過團員們的踩踏,又化為一種新的律動。「腳譜講的不是精準,當不同的舞者操作同一個腳譜,卻會產生不一樣的質地,從中看出腳譜對這個人的影響。」瓦旦以傳統歌謠為例,因應演唱者當下心境,以曲調變化演繹出思念或歡愉,或者即興填詞,有各種可能性,他直指原住民文化很少一對一或一對多,必須要一群人對一群人,並在集體中因不同頻率而達到某一種共振。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赤紅流淌,是真實的需要抑或過度的慾望?

「森林的土地是祖先用血換來的」,《深林》的節目介紹這麼寫著,布幕升起後,舞者頭上無不披著紅色紗巾、腳踩紅襪,「在勞動過程中,無論是農作、狩獵,或織布,因受傷所留下來的血液,是一種痕跡、一種力量,這個色彩也經常在我們傳統服飾出現。」

長幅紗巾,因舞者彎腰而下垂,彷彿樹鬚和氣根在地面上延伸、下探,同時呼應德路固太魯閣族的創生神話——遠古時期,在中央山脈有一棵半木半石的大樹,有一天樹化為男女二神,產下子女,其子女又繁衍子嗣, 世界逐漸形成。瓦旦以看不出腿部曲線的黑色西裝褲,取代原住民男性穿著的一片裙或遮陰布,象徵現代社會的標準化,同時默不作聲地傳遞既矛盾又諷刺的斷裂感。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成立於2012年,TAI身體劇場的「TAI」,發音同「代」,取自太魯閣語中的「看」之意,可視為對部落和身分的一種凝望。以往,TAI身體劇場的作品,緊密地扣連著勞動性的身體,但《深林》想闡述的,不是原住民處境,也不是競爭和衝突,而是向人類集體面臨的與自然共生,提出疑問,進而試探當我們習慣的身體一反常態,那些原本已斷裂的連結, 會產生變化嗎?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於今年初,更帶著《深林》走向戶外,TAI身體劇場在部落的山林、溪流旁、農耕地演出,讓舞者面對更多預期之外、難以掌握的狀態,除了 風雨,還有比起舞台更鬆散的地面,「舞者不得不首重於處理和土地的關係,每個人如何運用每一吋的肌肉找到平衡,平衡若跑掉了,就再去找。我們沿用這樣的《深林》經驗, 加入這次最新版本的演出,所以如果對2020年版本還有印象的觀眾,也許就會發現很多質地上的不同。」瓦旦認為, 再次回到劇場的《深林》,肯定有什麼變了。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卑不亢,感知覺察

重新呼吸、重新生長;重新彎曲、重新修復與萬物的對話,朱克遠透露,TAI身體劇場剛成立的時候,對於傳統文化不斷流逝,也曾感到焦慮,但在不斷往內探尋的過程中,「即使越來越少人會講族語,它依然能經由樂舞、儀式、祭典,獲得部分的留存與流傳。」回到創作上,他們始終認為符號、標籤這些只是次要,關鍵是最核心的精神價值。

瓦旦幽了一默,「我們會聽到部落耆老這樣形容:『你的一顆心應保有如溪流上游般的清澈』,他不會說要像水龍頭一樣清澈對吧!老人家的人生哲學,往往來自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身心合一,生活因此蘊藏很多智慧。」此外,人們如今以貨幣交易取代手工採集,便少了很多漫長卻富有樂趣的過程。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然而,這次在Camping Asia總共為期4天的工作坊,瓦旦和朱克遠並沒有直接傳授腳譜的系統方法,而是讓團員們和學員們之間的交流,迅速地滋潤彼此,共同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跳舞在我們族語裡,有淨化、剔除人體雜質之意,經由反覆的儀式節奏,人進入到某種通道,舞畢,眼前這個人變得非常通透乾淨。」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分享,TAI身體劇場自2018年起開走的「100公里俱樂部」,如今已邁向了第7年,他們途經11個縣市、跨過數條溪流,「排練不只是按表操課,不在排練場的發生更為重要!」無論是和獵人進山設陷阱,或跟著部落夥伴下海浮潛捕魚,作品最終舞出人與人,與周圍環境、和萬物生靈的密不可分,而這樣的警醒,帶來直擊人心的觸動。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督喜(Watan Tusi)

TAI身體劇場創辦人,前原舞者團長。TAI身體劇場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住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與法國音樂家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共同創作的《尋.山裡的祖居所》、作品《月球上的織流》,分別榮獲2018、2020年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首獎,也曾以作品《橋下那個跳舞》入圍2016年台新藝術獎。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月號《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到南亞「民間譚」的多重宇宙!楊雨樵以口說藝術展演人虎故事,拓展劇場之外的敘事視野

La Vie 美感俱樂部與臺中國家歌劇院首度攜手推出展演式講座,邀請跨領域敘事藝術家楊雨樵,帶來一場結合聲音表演與故事講述的劇場演前體驗!更推出講座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演出優惠套票,帶領觀眾穿梭於古老神話與現代劇場之間,打開劇場與聲音交錯的敘事宇宙。

今年夏天最令人期待的重量級舞台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來了!改編自全球熱銷1400萬冊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年李安導演改編為電影,劇場版作品由編劇羅莉塔.查克拉芭蒂(Lolita Chakrabarti)操刀,今年首度登上亞洲舞台,在臺中國家歌劇院「2025 NTT 夏日放/FUN時光」系列,以劇場的形式再度重生。

印度少年PI與孟加拉虎「理查.帕克」,一人一虎在海上共存227天的奇幻旅程故事,引領著觀者深入思考,當信仰與生存交錯於浩瀚大海,不只是漂流,也是穿越真相與幻象的試煉——那隻老虎,是野性?是恐懼?還是,是他自己?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首次合作!La Vie美感俱樂部X臺中國家歌劇院 共同推出展演式講座

從劇場故事延伸,為了讓觀眾從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與南亞民間故事中人虎關係的豐富內涵,La Vie 美感俱樂部攜手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首檔展演式講座——打開劇場的多重形象: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到民間譚的聲音現場。邀請跨領域敘事藝術家楊雨樵,展開一場穿越文學、聲音與劇場的敘事之旅。

講座上半場將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文本導讀出發,深入故事結構與角色寓意,下半場以兩則南亞的「民間譚」為鑰,透過說書與即興音樂交織出古老又當代的敘事場景,開啟潛藏於經典之下的文化原型與聲音密碼。

(圖片提供:La Vie、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La Vie、臺中國家歌劇院)

什麼是「民間譚」?人虎故事的古代源流

民間譚(folktale)乍聽之下有些陌生,但那些代與代之間口耳相傳、在火光邊、床沿前、在大街上被講述的故事——便是民間譚的雛形。它不屬於單一作者,而是無數講述者與聽眾以口語編織的敘事形式,是人類集體記憶的原型劇場。楊雨樵自小熱愛民間故事,成年後投身亞洲口述傳統的田野採集與語言研究,更親自翻譯 20 世紀初以標音法記錄的語料,將那些古老記錄轉化為可聆聽、可演說的現場語言。

從經典文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出發,走入動物民間譚的敘事結構與聲響語彙,楊雨樵通過兩則故事展演,與打擊樂、管樂等實驗性演出,引領觀眾深度的理解少年PI在救難艇上與老虎理查.帕克之間的奇異關聯,實地打開劇場說故事的多重可能。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跨領域敘事藝術家與聲音藝術家楊雨樵(右)將攜手長笛家吳正宇(左)帶來動物民間譚演出。(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虎影共聲:南亞民間譚 × 跨域聲音展演

 故事一《人虎的伎倆》
楊雨樵以單人口說與打擊樂的即興演出。在印度與周邊南亞地域相傳的古代故事中,有一種奇異的生物叫做人虎,是由人向自身施咒,變成人虎,但最後卻無法成功地變回人類,始終維持半人半虎的狀態。這則故事與台灣的《虎姑婆》,在某些地方有著相似的母題,同時也反映出少年PI文本中所暗喻的其中一個民間譚脈絡:人虎同體。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故事二《虎的報恩》
由楊雨樵與長笛演奏家吳正宇共同演出,講述一名男孩偶然救下一隻受傷的老虎,老虎為了報恩,與男孩展開了各式各樣的冒險與遊歷,但故事的最後,「報恩」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這則故事版本遍佈南亞、東南亞乃至東北亞地區,也正是少年PI的另一個重要的文化脈絡:男孩與老虎的相伴。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民間譚不只是故事,它是文化的耳語,承載著數百年來人類集體的夢、恐懼與希望。楊雨樵以聲音藝術將古老的故事轉化為鮮活的當代展演,隨著說故事者的聲音節奏、呼吸起伏、演奏的樂聲高低,讓觀眾將再次體會聲音的原初魔力!講座展演演出後也將安排簡短QA時間,想更深入了解《少年PI的奇幻漂流》背後的文化根源、民間譚的藝術形式、楊雨樵的聲音表演的創作歷程,千萬不要錯過這場文字與聲音交織的奇幻旅程!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 La Vie美感俱樂部X臺中國家歌劇院】首檔聯合展演式講座,報名中!

打開劇場的多重形象: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到民間譚的聲音現場

講座日期|2025.7.26(六)19:30~21:30
講座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角落沙龍(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講座票價|票種一/$200,加贈La Vie雜誌隨機期數一本
                     票種二/$700,含《少年PI的奇幻漂流》節目票券一張,加贈La Vie雜誌隨機期數兩本
                     (節目場次資訊:2025/8/2,19:30場次,票區1000元,講座當日領取節目票券)
報名時間|2025.06.27(五)中午12:00起至額滿為止。

《交響情人夢》音樂劇改版台灣首演!「野田妹」上野樹里9月登北流,現場樂團重現「千秋王子」指揮曲等經典曲目

《交響情人夢》音樂劇改版台灣首演!「野田妹」上野樹里9月登北流,現場樂團重現「千秋王子」指揮曲等經典曲目

說起日劇「經典中的經典」,你腦中首先浮現的是哪齣?相信有大票人會回答《交響情人夢》。不僅漫畫原作、改編電視劇紅遍全亞洲,2023年推出的音樂劇版本同樣創下全場次票券瞬間完售紀錄。今年9月,由黃金陣容上野樹里、三浦宏規、竹中直人攜手現場交響樂團的「交響版」全新製作將登上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帶來兩場演出。各位手速請準備,早鳥票6月23日中午12點正式啟售!

日本漫畫家二之宮知子以古典音樂為題材的漫畫作品《交響情人夢(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問世20多年來擁有大批粉絲,截至2017年累積發行量高達3700萬冊,2006年改編的電視劇更擄獲無數少女心,野田妹與千秋王子間另類有趣的戀愛故事堪稱七、八年級生共同的青春回憶。

《交響情人夢》2006年由漫畫改編電視劇,成主演上野樹里爆紅之作。(圖片來源:Netflix官方網站)
《交響情人夢》2006年由漫畫改編電視劇,成主演上野樹里爆紅之作。(圖片來源:Netflix官方網站)

2023年,該作品再改編為音樂劇,電視劇版女主角上野樹里及劇中飾演德國知名指揮家的竹中直人時隔近20年回歸登台,並由日本音樂劇新人王三浦宏規詮釋千秋王子一角,為經典之作注入當代風味,創下全場次開賣即完售的絕佳票房。

2025年,《交響情人夢》音樂劇改版重啟,以全編制交響樂團現場演奏搭配夢幻卡司組現場演唱,打造「《交響情人夢》音樂劇交響音樂會」的嶄新觀劇體驗,更選定台灣為全球首站,搶先日本於9月6日、7日週末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重磅登場。兩場演出將陪伴所有劇迷、漫畫迷一同重溫不敗經典,回憶通道6月23日中午12點準時開啟,欲得早鳥獨家優惠請鎖定udn售票網

野田妹還得是她!原班人馬上野樹里、竹中直人來台

全新交響版女主角「野田惠」同樣由日劇版、音樂劇版主演上野樹里喚起大家的青春。自2006年劇集播出以來,上野樹里便因此作深受台灣觀眾喜愛,如今再攜代表作來台會粉絲,更引高度期待。時間會走,回憶依舊,從20歲演到40歲,穿著那件紅外套的仍然是你我心中的野田妹。

《交響情人夢》音樂劇版由上野樹里和日本人氣小生三浦宏規共演。(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
《交響情人夢》音樂劇版由上野樹里和日本人氣小生三浦宏規共演。(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
永遠的「野田妹」上野樹里相隔17年回歸。(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永遠的「野田妹」上野樹里相隔17年回歸。(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而野田妹口中的「米奇」,自然不能沒有千面影帝的風趣演繹。由資深演員竹中直人所詮釋的「色大師」休得列傑曼,憑藉打破刻板音樂家的搞笑形象收穫高人氣,今二度與野田妹聯手重現當年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橋段,勢必勾起滿滿「時代的笑聲」。

指揮家角色也仍是熟悉的竹中直人。(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指揮家角色也仍是熟悉的竹中直人。(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千秋王子換人當?舞台版迎「音樂劇新人王」三浦宏規

男主角「千秋真一」則由新生代人氣演員三浦宏規飾演。三浦宏規活躍於2.5次元舞台圈,曾參與音樂劇《刀劍亂舞》、《網球王子》等多部熱門作品,近年更以大型舞台作品《神隱少女》白龍、《悲慘世界》男二Marius等角色受到關注。能歌擅舞的他,在2023年《交響情人夢》音樂劇首演中取得廣大迴響,此次也將是他首度來台,挾新一代「千秋王子」魅力登上北流舞台。

音樂劇版男主角「千秋真一」由日本新生代演員三浦宏規經典再詮釋。(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
音樂劇版男主角「千秋真一」由日本新生代演員三浦宏規經典再詮釋。(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
現年僅26歲的三浦宏規曾以本劇、《神隱少女》及另多部舞台劇的優秀表現奪得2023年菊田一夫演劇賞。(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現年僅26歲的三浦宏規曾以本劇、《神隱少女》及另多部舞台劇的優秀表現奪得2023年菊田一夫演劇賞。(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全球首站來台灣:現場交響樂 X 原卡司演唱,搶先日本上演

2024年受獎菊田一夫演劇賞的人氣編導上田一豪將操刀此次作詞、劇本與導演,音樂部分則邀請搖滾樂團TRICERATOPS主唱兼吉他手和田唱參與製作。全新形式以「全編制交響樂團演奏」,搭配日本音樂劇原班人馬現場獻唱;除了音樂劇中的原創歌曲演奏、特別為本次音樂會編寫的新曲亮相外,更將呈現原作中的古典樂名曲選段,如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蓋希文〈藍色狂想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等,多面向編織全新《交響情人夢》。

承2023年版音樂劇好評,今年改版重啟的「《交響情人夢》音樂劇交響音樂會」將於台北、東京譜新曲。(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承2023年版音樂劇好評,今年改版重啟的「《交響情人夢》音樂劇交響音樂會」將於台北、東京譜新曲。(圖片提供:東寶演劇部)
集結原創團隊和受矚新星,並融合舞台劇與音樂會的2025年版《交響情人夢》搶先帶台灣觀眾來一場回憶殺。(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
集結原創團隊和受矚新星,並融合舞台劇與音樂會的2025年版《交響情人夢》搶先帶台灣觀眾來一場回憶殺。(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

由東寶、講談社、富士電視台、LIVE EXAM製作,聯合數位文創主辦,「《交響情人夢》音樂劇交響音樂會」將在今年秋天帶領觀眾重溫最初的感動。

*所有演出照片皆為2023年演出之日版音樂劇畫面。
2023年日版、2025年巡演新版《交響情人夢》音樂劇海報。(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東宝株式会社)
2023年日版、2025年巡演新版《交響情人夢》音樂劇海報。(圖片來源:ステージナタリー、東宝株式会社)

《交響情人夢》音樂劇交響音樂會

【演出資訊】

  • 時間:2025年9月6日19:30、9月7日14:30
  • 地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 分區票價:NT$5,200 / 4,800 / 4,400 / 3,800 / 3,400 / 2,800 / 2,200 / 1,600 / 1,000(6月23日12:00起至6月30日23:59止,享早鳥專屬限時折扣)
  • 購票方式:點此進入udn售票網,或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電洽02-2649-1689#1

>> 關注「udn x 瘋表演」官方臉書了解更多。

【創作團隊】

  • 原作:二之宮知子《交響情人夢》(原載於講談社《Kiss》雜誌)
  • 作詞.舞台編劇.導演:上田一豪
  • 音樂:和田唱
  • 古典音樂監修:茂木大輔 等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