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山林,舞出與自然原有的共鳴!專訪《深林》藝術家瓦旦.督喜

身體的另一種樣貌!回歸山林,舞出與自然原有的共鳴,專訪《深林》藝術家瓦旦.督喜

天光消失、樹影伸延,大地的邊界模糊,古老神話中的生物,睜開無情雙眼準備行動。在《深林》中,瓦旦.督喜(Watan Tusi)深化在傳統祭典儀式與觀光表演之外的原住民樂舞,以情感豐沛的美學表達、飽含野性的視聽符號,取代敘事性文本,迂迴往返,卻非複製貼上。這是一支獻給生活的舞蹈,原來,我們自擁有肉身之始,生命就已經開始舞蹈。

《深林》原先是「TAI身體劇場」於2020年發表之作,靈感來自瓦旦某個驅車行經中橫公路的夜晚,動物鳴叫聲此起彼落從森林中竄出,他想起前陣子興起的登山打卡風潮,想起自己小學一、二年級,父親深夜帶著他去山裡放捕獵陷阱,因希冀他學習獨立,竟只是遠遠地看著還幼小的他,讓他一人獨自面對恐懼⋯⋯。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當很多人開始重視身心靈健康,想走進山林尋找自我,對我而言,山反而是一片充滿未知的地域,令人心生敬畏。」於是,這個舞作呈現了人類在原始時刻直面自然的無助,驅使觀眾反思「人們和森林以及萬物間的關係」,而這樣的視角,並不侷限於瓦旦的德路固(Truku)太魯閣族,而是從每位觀眾的自身,拋擲而出。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身體為靈魂的棲身之所

外界以為,推出作品前應需費時多年做田野調查,《深林》的協同創作者朱克遠(Ising Suaiyung)則笑斥,舞者們本就住在田野(山林)中, 「只是隨著社會教化,不知不覺變成一個符合現代姿態的身體,回到山裡才發覺,這個過於頂天立地的身體已不適用。」

穿梭、行進於山徑之間,身體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時而彎曲、時而前傾,並且,原住民不同族群之間,有各族召喚祖靈的方式,倘若以很直立、很理性的身體,根本無法與靈碰觸。朱克遠比喻:「人與天地間,彷彿只隔了一層薄幕,靈都在周圍,如果還沒看見,稍微彎個腰、側個身,或往後看, 講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那個薄幕正悄悄開啟。」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僅是彎腰這個姿態的消逝,瓦旦說:「有時候我會回想起在部落裡面,提高講話的音量和音調是很自然的,但現代社會規範我們說話要輕聲細語,所以原本人們能從身體發出來的共鳴聲漸漸不見了。」

《深林》整部舞作中,幾乎沒有任何可辨識的語言,而是讓觀眾聽到高低不一的聲響和狀聲詞,瓦旦曾發現,有些舞者在跳舞時,習慣隱藏呼吸聲,但TAI身體劇場總是鼓勵他們要「大聲喘氣」,因為「用力呼吸,才是認真活著的證明。」無論身體還是語言,當人們和傳統或土地產生斷裂,《深林》企圖喚醒一些深藏在肌肉記憶裡的久遠經驗。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談及身體各種維度,瓦旦道出自己在日常中的觀察,比如基督教已成為現今台灣原住民最主要的宗教,教堂便成為部落中最常見的公共建築之一,「走進教堂, 無論耶穌像或十字架,都需要仰望才能膜拜,然而以往的傳統儀式,我們的視線都是往地上、注視著土地在進行,那瞬間突然驚覺,原來改變的不只是信仰而已,也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形成了一種慣性。」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學其形、得其意,沉浸比辯證重要

一般人所知的現代舞,探索更合乎人體自然運動規律的節奏,亦需身體和意識的配合,美就美在呈現舞者身體的韻律和質感。然而,仍有許多首次接觸TAI身體劇場演出的觀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傳統感到陌生,問瓦旦:「看不懂這樣的現代舞怎麼辦?」他毫不在意,強調觀眾並不需要急著推敲編舞家的原意,否則觀賞表演就不有趣了!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他們嘗試把譬喻法用在身體上,因此「不了解」並不構成阻礙,他說TAI身體劇場在台上跳的不是傳統樂舞,也從不自詡為文化傳遞者,而是藉由自身經歷和體驗,轉譯成獨特的情感表現,「看不習慣是一種觀看方式,看不懂是一種觀看方式,有人可能到謝幕還是感到很抽離,那也無妨,你至少能看到,『喔!原來身體有另一種樣貌』,這樣就夠了。」舞者在台上演繹的是人、鬼、樹、靈?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嗎?瓦旦都希望交由觀眾自行判定,有感於現今大眾追逐單一、去差異化的審美價值,他想要打破的,正是這種「均質」。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腳,跟行進有關係,也跟土地最接近;手,與我們的生存技能有關;言語,是對人和生靈的溝通,這些身體部位都是一個整體。』

「1是右腳,2是左腳,3為右手,4為左手⋯⋯」,既要突顯個體差異,瓦旦獨創的「腳譜」即為TAI身體劇場所實踐的生理方法。橫向為時間,縱向為相對、持續的方位,透過跳舞示範,以反覆的身體經驗將概念傳達給團員,經由實地的踩踏、彈跳和飛躍,在每一次聲音和身體結合的經過,又再撞擊出新的排列組合,屬於相對開放性的敘事解讀,或可作為表演者與觀看者的集體創作。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學習傳統樂舞時也是,當彼此把手牽起,除了歌聲之外,最大聲的就是腳步聲。往前、往 後,順時、逆時,都從身體作為中心、腳譜帶出方位,關鍵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使用身體的方法」。

「腳譜」不說話,但可以閱讀,連結「樂舞」、「織布」與「遷徙」,「腳,它跟行進有關係,也跟土地最接近;手,與我們的生存技能有關;言語,是對人和生靈的溝通,這些身體部位彼此之間相互連動,都是一個整體。」瓦旦解釋,工業化社會的專業分工是為了提升效率,生產更快、移動更快,然而身體卻非零件組成的機械,怎麼能各自運作?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有趣的是,腳譜當初是瓦旦坐在台鐵火車上,聽著車身與鐵軌碰撞發出的喀搭喀搭聲,引動雙腳的節拍踏動,再傳入腦海中的聲響,經過團員們的踩踏,又化為一種新的律動。「腳譜講的不是精準,當不同的舞者操作同一個腳譜,卻會產生不一樣的質地,從中看出腳譜對這個人的影響。」瓦旦以傳統歌謠為例,因應演唱者當下心境,以曲調變化演繹出思念或歡愉,或者即興填詞,有各種可能性,他直指原住民文化很少一對一或一對多,必須要一群人對一群人,並在集體中因不同頻率而達到某一種共振。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赤紅流淌,是真實的需要抑或過度的慾望?

「森林的土地是祖先用血換來的」,《深林》的節目介紹這麼寫著,布幕升起後,舞者頭上無不披著紅色紗巾、腳踩紅襪,「在勞動過程中,無論是農作、狩獵,或織布,因受傷所留下來的血液,是一種痕跡、一種力量,這個色彩也經常在我們傳統服飾出現。」

長幅紗巾,因舞者彎腰而下垂,彷彿樹鬚和氣根在地面上延伸、下探,同時呼應德路固太魯閣族的創生神話——遠古時期,在中央山脈有一棵半木半石的大樹,有一天樹化為男女二神,產下子女,其子女又繁衍子嗣, 世界逐漸形成。瓦旦以看不出腿部曲線的黑色西裝褲,取代原住民男性穿著的一片裙或遮陰布,象徵現代社會的標準化,同時默不作聲地傳遞既矛盾又諷刺的斷裂感。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Grace Lin,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成立於2012年,TAI身體劇場的「TAI」,發音同「代」,取自太魯閣語中的「看」之意,可視為對部落和身分的一種凝望。以往,TAI身體劇場的作品,緊密地扣連著勞動性的身體,但《深林》想闡述的,不是原住民處境,也不是競爭和衝突,而是向人類集體面臨的與自然共生,提出疑問,進而試探當我們習慣的身體一反常態,那些原本已斷裂的連結, 會產生變化嗎?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於今年初,更帶著《深林》走向戶外,TAI身體劇場在部落的山林、溪流旁、農耕地演出,讓舞者面對更多預期之外、難以掌握的狀態,除了 風雨,還有比起舞台更鬆散的地面,「舞者不得不首重於處理和土地的關係,每個人如何運用每一吋的肌肉找到平衡,平衡若跑掉了,就再去找。我們沿用這樣的《深林》經驗, 加入這次最新版本的演出,所以如果對2020年版本還有印象的觀眾,也許就會發現很多質地上的不同。」瓦旦認為, 再次回到劇場的《深林》,肯定有什麼變了。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深林》劇照。(攝影:PAUL CHAO,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卑不亢,感知覺察

重新呼吸、重新生長;重新彎曲、重新修復與萬物的對話,朱克遠透露,TAI身體劇場剛成立的時候,對於傳統文化不斷流逝,也曾感到焦慮,但在不斷往內探尋的過程中,「即使越來越少人會講族語,它依然能經由樂舞、儀式、祭典,獲得部分的留存與流傳。」回到創作上,他們始終認為符號、標籤這些只是次要,關鍵是最核心的精神價值。

瓦旦幽了一默,「我們會聽到部落耆老這樣形容:『你的一顆心應保有如溪流上游般的清澈』,他不會說要像水龍頭一樣清澈對吧!老人家的人生哲學,往往來自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身心合一,生活因此蘊藏很多智慧。」此外,人們如今以貨幣交易取代手工採集,便少了很多漫長卻富有樂趣的過程。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然而,這次在Camping Asia總共為期4天的工作坊,瓦旦和朱克遠並沒有直接傳授腳譜的系統方法,而是讓團員們和學員們之間的交流,迅速地滋潤彼此,共同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跳舞在我們族語裡,有淨化、剔除人體雜質之意,經由反覆的儀式節奏,人進入到某種通道,舞畢,眼前這個人變得非常通透乾淨。」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學員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學員回到自然狀態,集體邊唱邊跳。(攝影:Grace,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分享,TAI身體劇場自2018年起開走的「100公里俱樂部」,如今已邁向了第7年,他們途經11個縣市、跨過數條溪流,「排練不只是按表操課,不在排練場的發生更為重要!」無論是和獵人進山設陷阱,或跟著部落夥伴下海浮潛捕魚,作品最終舞出人與人,與周圍環境、和萬物生靈的密不可分,而這樣的警醒,帶來直擊人心的觸動。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瓦旦.督喜(Watan Tusi)

TAI身體劇場創辦人,前原舞者團長。TAI身體劇場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住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與法國音樂家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共同創作的《尋.山裡的祖居所》、作品《月球上的織流》,分別榮獲2018、2020年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首獎,也曾以作品《橋下那個跳舞》入圍2016年台新藝術獎。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月號《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恆春建城古城150周年倒數!預約「2025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感受古鎮古今交映的文化魅力

想到恆春,你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山海綿延的自然麗景,又或是古樸小鎮的悠緩愜意?對於經常造訪恆春的旅人而言,答案或許是兩者皆是,卻又不止於此。畢竟,在山海與人情之外,還有那一首首情感豐沛的歌謠,蘊含了深厚文化魅力,飄揚在恆春小鎮裡,吟詠於「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讓人流連不已。

當百年前的生活悲喜,交映著21世紀的音樂創新

原來,恆春半島本為福佬、客家、排灣、阿美等多元族群聚居之地,百年前由於恆春土地貧瘠,居民只得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然而,對於家鄉的愛戀,促使他們在異鄉創作一首又一首觸動人心的歌謠,悠悠唱出生活的悲喜。如今,這些承載著悲歡離合的樂音已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有民謠傳藝師獲得「人間國寶」美譽。

恆春建城

為了讓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走出半島、走向國際,持續被全世界傳唱、聆聽,屏東縣政府在2018年創辦「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每年以具有話題性的策展主題及系列活動,在古色古香的城牆旁,邀請在地民歌手與爵士樂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甚至結合時尚秀等形式,讓恆春歌謠與世界潮流交會。於是,每年十月時,國境之南的小鎮裡總能見到拿著月琴的孩子穿梭其中、歌手吟唱具有時代共鳴的曲目,一旁年輕衝浪客隨節奏舞動,旅人在品嚐地方美味小吃的同時,也領略著恆春歌謠的魅力,感受恆春的傳統與創新。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在恆春建城邁向150週年之際,感受國境之南的此時此地

像是剛剛落幕的「2024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便結合嘻哈音樂與恆春半島民歌,邀請饒舌歌手與民謠傳藝師在百年古城牆旁的露天舞台上共演,搭配結合民俗文化特色的節目和市集,吸引數萬人造訪此地,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不只是音樂人的盛會,更是打開五感,浸淫恆春魅力的絕佳契機。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如此本於傳統又別出心裁的作法,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獲得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設計獎與Taiwan Design Best 100等獎項肯定,並移師芝加哥、紐約、日本、愛丁堡等地演出。當然,作為台灣人,我們只要來到南國,便能一探「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的美好。2025年更適逢恆春建城150周年,歡迎趁此時機來到這展現新舊交融的文化古鎮裡,在溫暖動人的樂音裡,打包所有此時此地的魅力。

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

WEB:https://reurl.cc/KlaAeg

FB:https://www.facebook.com/hearhere946/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屏東縣政府

2024「國泰雲門隨行吧」 不畏風雨與艷陽 走過城市與鄉間 與萬人一起實踐藝術即生活的美好體驗

「國泰雲門隨行吧」不只是一個品牌,更是每個人日常的生活點滴。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持續透過 #生活藝術隨我行 呼籲大眾:在你生活中的每道色彩、隨口哼的旋律、隨興即來的動作,都是藝術的展現。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持續以社區巡演「與雲門共舞」融入臺灣各地不同風光民情,讓藝術深入每個城鎮。 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李建霖

「藝術生活向前行」!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要讓全臺各地都能欣賞國際級的藝術表演

今年是國泰金控攜手雲門舞集第29年,這些年累計在全臺各地舉辦逾300場公演和巡演,從戶外數萬人的大型公演到全臺各地的社區巡演,雲門將國際盛譽的精采演出帶回臺灣的土地向下扎根,透過舞作豐富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感動逾270萬人,是「國泰雲門隨行吧」致力推廣藝術走入生活的具體實踐。

國泰金控協理施君蘭分享道:「藝術屬於每一個人」,國泰在臺灣深耕60多年,服務範圍廣泛,服務據點更多達500個以上,深入各鄉鎮,希望讓藝術同樣可以走入全臺每個地方,「國泰雲門隨行吧」品牌是國泰金控致力推廣藝術走入生活的具體實踐,從不同層面帶給人們療癒的力量,不論是3歲還是88歲,都能樂在其中。

「國泰雲門隨行吧」今年更提出年度主張「一起.藝術萌芽」,透過藝術跨界AI科技,喚醒每個人心中的藝術種子,在生活中無論各個領域,都可以看見藝術與之結合的美好體現。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臺北戶外公演萬人齊聚嗨跳波浪舞(左起: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AI x 舞蹈 x 藝術的極致饗宴:戶外公演無懼風雨與豔陽,超過4.5萬人共賞科技跨界藝術

受外媒盛譽為「地表上最大的戶外舞蹈活動」的「國泰雲門隨行吧」戶外公演,已經成為大家心中暑假行程的標配,每年上萬民眾都引頸期盼戶外公演的到來,今年臺北及嘉義戶外公演,以藝術跨界AI主題,特別獻上雲門舞集與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聯手創作之最新作品《波》,縱使臺北場因颱風被迫延期一天,縱使頂著南部夏日艷陽,也無法澆熄大家對這場藝術之約的熱情,超過4.5萬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戶外公演睽違十三年「回嘉」,逾萬名嘉義民眾齊聚體育場共襄盛舉(左起:國泰人壽副總經理萬國興、嘉義市市長黃敏惠、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曾悅倫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表示,《波》是舞者的「動心起念」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舞台風景,這齣與科技融合的舞作,就像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與以往非常不同,與真鍋大度的合作充滿實驗,好像身體通上了電,有許多電流在我們和舞者之間竄動。就像是油彩被發明後,繪畫風格也隨之改變。」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最新舞作《波》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最新舞作《波》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今年也特別將親子律動擴大為全民律動,讓所有參加戶外公演的民眾與舞者們一起舞動;表演最後更加碼邀請神秘嘉賓資深音樂人林強,偕同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超維度」現身,將〈茉莉花〉、〈阿美族舞曲〉、〈天公落水〉等多首臺灣經典歌曲加入各式節奏變化,並透過即時演算科技,與AI人工智慧生成影像,讓現場不論男女老少的朋友們跟著音樂一起舞動身體、解放身心。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2024年臺北戶外公演特別加碼AI互動Party 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劉振祥

「哇,原來我可以跳舞!」社區巡演打破舞台限制,讓身體跟隨節奏、享受當下

社區巡演「與雲門共舞」最初的起心動念,就是讓臺灣各地的民眾不分距離,都有機會可以接觸藝術,從各地校園、籃球場,到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跳進縣政府或火車站的大廳,讓藝術與各地縣市的風景結合,創造新的空間感,讓觀眾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說道:「國泰雲門隨行吧打破了舞台的限制,讓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舞台,在非典型的表演空間中,對於觀眾和舞者都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新北樹林高中 圖片:雲門提供

今年「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走訪新北、高雄、澎湖、臺東,更特別加場前進花蓮,將藝術與民生生活串聯,邀請民眾和舞者們作伙打破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距離,並以耳熟能詳的〈苦海女神龍〉、〈巴哈無伴奏組曲〉、〈阿姆,捱等來跳舞〉等邀請民眾欣賞藝術、一起共舞。而零距離的社區巡演能最及時地感受到觀眾的回應,參演巡演的雲門舞者許誌恒和張宏茂分享說:「巡演時觀眾的笑容最令人難忘,透過在不同場地如廣場的大理石地面、體育館館內等的演出,回到正規舞台時會發現自己更了解如何收放身體,跳舞時的舞感也不一樣了,更懂得如何享受當下!」當舞者邀請民眾上台時眼神的交會、所有人一起打拍子,喚醒人們心中對於音律節奏的本能,也找回了對身體的自在,「哇,原來我可以跳舞!」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高雄場 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李建霖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澎湖場 圖片:雲門提供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臺東場 圖片:雲門提供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花蓮場 圖片由 雲門提供 /攝影 sourwhat

有感於震後花蓮當地產業與生活影響甚鉅,今年國泰金控也在關鍵時刻回應社會的需求,今年四月花蓮強震造成重大災害,國泰金控第一時間率先捐款3,000萬元助災區重建,旗下子公司、慈善基金會等,亦因應災情啟動溫暖協助。「秉持人飢己飢的同理心,當下我們立即追加花蓮地區的巡演場次,獲得公司高度支持,希望在復原之路上以藝術給予大眾支持的力量,鼓舞民心!」施君蘭協理說。

「國泰雲門隨行吧」特別加開花蓮場次社區巡演,邀請花蓮在地鄉親們一起與雲門共舞,期能透過藝術的力量,鼓舞當地民眾心靈。雲門執行副總黃玉蘭說道:「國泰30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對的事,而且不要求任何商業行為,非常難得可貴。連COVID-19期間也是一樣支持雲門的藝術表演。」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每年都號召國泰各地方業務單位夥伴擔任志工為大眾服務,持續推廣將藝術融入生活,在全臺各地種下藝術種子,為民眾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藝術,讓生活兼容、讓可能無限,每個人都可以是大藝術家!

國泰攜手雲門即將於2025邁入30週年,將繼續以更多元的形式邀請大眾一起互動與共創藝術,讓這個「地表上最大的戶外舞蹈活動」與觀眾的藝術生活相伴同行,在全臺各地種下藝術的種子,親身感受到舞蹈與藝術帶來的喜悅,一同向無限美好的未來前行!

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

國泰雲門隨行吧官方網站 https://www.cathaycg.com.tw/

國泰雲門隨行吧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cathaycloudgatebar/

文┃黃阡卉   攝影┃李明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