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競爭共舞,與自己較量!專訪《Game On》舞蹈家劉奕伶

致敬青春,與競爭共舞!窺探舞蹈背後的啟發:專訪《Game On》舞蹈家劉奕伶

繼得獎作品《而且或者⋯⋯》之後,當代舞蹈家劉奕伶再度推出新作《Game On》。透過巧妙轉化傳統舞蹈道具,以及遊戲、自殘等段落安排,讓競爭這個主題不但體現舞者獨特的生命經驗,也傳達出人生的況味。

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7樓的大排練室裡,舞者們像在玩著什麼闖關遊戲,依序拿起地上放著的長槍、水袖、羽毛扇、彩帶等道具,玩拋接,玩跳繩;他們神情時而緊張,時而興奮,偶爾還吐個舌頭。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著這個開場,一時間真會錯覺自己正在偷窺舞者台下的生活。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Game On》先是於2023年11月初桃園鐵玫瑰藝術節上演,由6位中學舞者加上5位成年舞者共同演出長達1小時的內容;繼而改為5位成年舞者,半小時的表演規模, 於11月初下旬的國際藝術計畫「2023 Camping Asia」演出。不論規模大小、時間長度,《Game On》都是一齣以競爭為題,以舞者習舞生涯為內容的作品。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Game On 》以競爭為題;以習舞經驗為內容

擔任《Game On》編、導的劉奕伶,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台灣當代舞蹈家。她曾擔任美國比爾提瓊斯現代舞團(Bill T.Jones/Arnie Zane Dance Company)的劉奕伶職業舞者達11年之久,不但多年隨舞團征戰歐、亞、美洲大小劇場,並於各處教授大師課、工作坊;所發表的獨舞作品《噓》、《更》;以及參與陳武康作品《裝死》,與藝術家蘇匯宇合作的《The White Waters》等,皆深獲好評。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台灣舞者長大之後,羽毛扇、水袖等那些東西就只存在於衣櫥櫃子裡了,其實那些道具就是我們的養成。會長成今天這樣的身體,和其他國際舞者有點不同的動作韻味,都來自於那些訓練。」

她受邀參與鐵玫瑰藝術節時,經策展人介紹,得知桃園是全台舞蹈社密度最高的地方,她想到過去就讀舞蹈班時,總會聽同學聊起「為了比賽而練習;比賽結束,又繼續練習準備下一 場比賽」的舞蹈社生態,因而從中得到靈感,創作《Game On》。

創作過程中,她邀請舞者們一起討論學舞的經驗,一同發展舞作內容;也要大家把櫃子裡的那些槍、彩帶都拿出來,當成舞台上的道具;還以台灣舞蹈比賽中常見的舞衣顏色如粉藍、 桃紅等,作為舞碼的主視覺,包括舞衣與海報設計。但是,這當然不會只是一場復刻回憶。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只是致敬青春,更要凝視舞台下的真實

舞作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靈動、歡快的旋律中開啟;舞者的舞衣採取鮮亮的撞色設計,飾以有點浮誇的斜線;再加上那看來像是在「遊戲」的橋段,好像一切都是那麼歡樂、可愛。然而,就像〈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有24段變奏,這支舞跳著跳著,逐漸變得不太對勁。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例如,聚光燈投射出一道斜長的「天堂路」,舞者們爭先恐後地從這一頭走向另一 頭,過程中有人苦苦掙扎;有人故意絆倒別人;還有人就算要推擠,還要顧及禮貌。 一路上,不斷有人被推離,最終只有一人能抵達彼端,得到眾人渴望的榮耀。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舞者在舞台上的形象向來是輕盈優雅,宛如天鵝、仙子,但這一段極度露骨的明喻,逼使觀眾凝視她們宛如殘酷舞台般的學習歷程,在漫長得彷彿沒完沒了的競爭中,最終的贏家、能留到最後的人,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然而,這個過程,也展現出某些相對性,似乎在輸贏之間,還有許多值得玩味之處。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上一幕還在彼此嬉戲,這一幕就激烈對抗,她們既是一同成長的同伴,也是彼此強力對抗的對手,相愛相殺的矛盾情誼,在舞作中有極為赤裸的體現;贏家的光環固然吸引人,但坐在黑暗中,那些被淘汰者靜默的背影也傳遞出某種力量,令人猜想,當她們仰望著發光的所在時,又在思考什麼?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就像戲一樣,該成功的失誤了,才會往下發展出更多劇情。提到競爭,大家會先想到爭取贏,但其實當事情不如預期或脫離軌道之後,會開啟更多可能性。」劉奕伶分享,在與舞者集思廣益的過程中,她曾好奇地問:「大家覺得『競爭』帶來的正面影響是什麼?」有舞者答道:「讓我比較能接受失敗,不再害怕。」這個答案深深感動了她,也帶來啟發,失敗、不預期、無以為繼,於焉成為《Game On》的重要元素。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自殘,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這個橋段轉化自舞蹈課上課前的熱身練習,5位舞者各自使用一個動作,不斷重複、重複再重複,重複到觀眾於心不忍、簡直想站起身幫舞者喊停的地步。傳統民俗舞蹈使用的道具之一,長槍,在這個段落中有精彩的轉化,化身為教鞭。舞者做著伸展動作,還要配合教鞭指揮,忽而往東忽而往西,到最後筋疲力盡,象徵舞者在學習階段,總要承受師長不間斷的糾正與催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但是,獨自練習就能輕鬆一些嗎?本段最後的高潮落在一位不斷甩腰的舞者身上,她趴伏在地板上一邊匍匐前進,一邊劇烈地前後甩腰;彷彿終於到了盡頭,卻又回過頭來,加大力道地重複動作。那神情分明是痛苦不堪,卻像是腦中迴盪著「還不行,還不夠」如惡魔般的耳語,在那一刻,也許所有觀眾都已明白,《Game On》跳的不但是競爭,更是追求,也是人生。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較量無止境,賽場是座落在心裡

不瘋魔,不成活的身心歷程,並不專屬於舞台上的人。舞台下的我們,或許都曾是追求卓越的奴隸,為了學會技巧,為了成為專家,為了成為人上之人,所以殘忍地 鞭策自己。

「服裝設計楊妤德看過排練後,決定舞衣要加上一點浮誇的設計,因為她想起了『小丑』,表面要開心、完美,但背後辛苦、沒人能看見的那種角色。」劉奕伶坦然地聊著,舞者從小被教導、被規範,幾乎習以為常的某個觀念,就是要去追求身體極限,為此不斷凹折身體,長大以後反思這是為了什麼?「其實,很多時候也不知道這是為了什麼。」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到競爭,大家會先想到爭取贏,但其實當事情不如預期或脫離軌道之後,會開啟更多可能性。

追求卓越,但「卓越」到底是什麼?她是科班出身,一路就讀國中舞蹈班;繼而成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七年一貫制首屆畢業生;大學畢業後沒過多久就展開長年旅美的日子;2019年離開舞團後,先是受兩廳院委託,擔任舞作《群像》排練指導,使台灣版該作得到瘋狂洗版式好評;繼而編舞作品《而且或者⋯⋯》亦得到日本橫濱舞蹈大賽評審團大獎肯定。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每個階段似乎都順利銜接,也成功轉身,但這樣的她,也曾對生涯感到萬分迷惘。成為舞團正職舞者前,她足足當了9個月的實習生,等待正式工作已經很煎熬;還要學會在陌生的紐約生存下去。編舞家林文中曾形容該舞團聚集了一群「懂得如何讓自己台上搶眼,且達到共同和諧的聰明舞者。」置身其中,那顯然不是一個身體訓練有素就能勝出的處境;當厭倦了作為舞者,總讓編舞家塑形時,她也一再逼問自己,是否能「長出自己的東西」、「做一些自己真正有感覺的作品」。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什麼是卓越?」這終究是自己設下的習題,對自己發出的靈魂拷問。就像《Game On》的尾聲,每樣道具都被舞者反覆摸索、試探,例如水袖不斷被穿了又脫,脫了又穿;每個舞者也都拿著道具,各自揣摩最佳姿態,既獨舞又群舞;依然追逐贏家光環,但這一回,大家擁有了自己的模樣。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劉奕伶

當代舞蹈藝術家。曾擔任美國比爾提瓊斯舞團專職舞者11年,雙人舞作品《而且或者⋯⋯》於2022年獲得日本橫濱舞蹈大賽評審團獎,並獲選赴2023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2021年獲「雲門創計畫」獎助創作獨舞《Normal Life》,發表於2022年新加坡da:ns festival,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兼任助理教授。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月號《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恆春建城古城150周年倒數!預約「2025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感受古鎮古今交映的文化魅力

想到恆春,你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山海綿延的自然麗景,又或是古樸小鎮的悠緩愜意?對於經常造訪恆春的旅人而言,答案或許是兩者皆是,卻又不止於此。畢竟,在山海與人情之外,還有那一首首情感豐沛的歌謠,蘊含了深厚文化魅力,飄揚在恆春小鎮裡,吟詠於「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讓人流連不已。

當百年前的生活悲喜,交映著21世紀的音樂創新

原來,恆春半島本為福佬、客家、排灣、阿美等多元族群聚居之地,百年前由於恆春土地貧瘠,居民只得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然而,對於家鄉的愛戀,促使他們在異鄉創作一首又一首觸動人心的歌謠,悠悠唱出生活的悲喜。如今,這些承載著悲歡離合的樂音已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有民謠傳藝師獲得「人間國寶」美譽。

恆春建城

為了讓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走出半島、走向國際,持續被全世界傳唱、聆聽,屏東縣政府在2018年創辦「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每年以具有話題性的策展主題及系列活動,在古色古香的城牆旁,邀請在地民歌手與爵士樂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甚至結合時尚秀等形式,讓恆春歌謠與世界潮流交會。於是,每年十月時,國境之南的小鎮裡總能見到拿著月琴的孩子穿梭其中、歌手吟唱具有時代共鳴的曲目,一旁年輕衝浪客隨節奏舞動,旅人在品嚐地方美味小吃的同時,也領略著恆春歌謠的魅力,感受恆春的傳統與創新。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在恆春建城邁向150週年之際,感受國境之南的此時此地

像是剛剛落幕的「2024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便結合嘻哈音樂與恆春半島民歌,邀請饒舌歌手與民謠傳藝師在百年古城牆旁的露天舞台上共演,搭配結合民俗文化特色的節目和市集,吸引數萬人造訪此地,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不只是音樂人的盛會,更是打開五感,浸淫恆春魅力的絕佳契機。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如此本於傳統又別出心裁的作法,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獲得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設計獎與Taiwan Design Best 100等獎項肯定,並移師芝加哥、紐約、日本、愛丁堡等地演出。當然,作為台灣人,我們只要來到南國,便能一探「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的美好。2025年更適逢恆春建城150周年,歡迎趁此時機來到這展現新舊交融的文化古鎮裡,在溫暖動人的樂音裡,打包所有此時此地的魅力。

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

WEB:https://reurl.cc/KlaAeg

FB:https://www.facebook.com/hearhere946/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屏東縣政府

2024「國泰雲門隨行吧」 不畏風雨與艷陽 走過城市與鄉間 與萬人一起實踐藝術即生活的美好體驗

「國泰雲門隨行吧」不只是一個品牌,更是每個人日常的生活點滴。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持續透過 #生活藝術隨我行 呼籲大眾:在你生活中的每道色彩、隨口哼的旋律、隨興即來的動作,都是藝術的展現。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持續以社區巡演「與雲門共舞」融入臺灣各地不同風光民情,讓藝術深入每個城鎮。 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李建霖

「藝術生活向前行」!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要讓全臺各地都能欣賞國際級的藝術表演

今年是國泰金控攜手雲門舞集第29年,這些年累計在全臺各地舉辦逾300場公演和巡演,從戶外數萬人的大型公演到全臺各地的社區巡演,雲門將國際盛譽的精采演出帶回臺灣的土地向下扎根,透過舞作豐富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感動逾270萬人,是「國泰雲門隨行吧」致力推廣藝術走入生活的具體實踐。

國泰金控協理施君蘭分享道:「藝術屬於每一個人」,國泰在臺灣深耕60多年,服務範圍廣泛,服務據點更多達500個以上,深入各鄉鎮,希望讓藝術同樣可以走入全臺每個地方,「國泰雲門隨行吧」品牌是國泰金控致力推廣藝術走入生活的具體實踐,從不同層面帶給人們療癒的力量,不論是3歲還是88歲,都能樂在其中。

「國泰雲門隨行吧」今年更提出年度主張「一起.藝術萌芽」,透過藝術跨界AI科技,喚醒每個人心中的藝術種子,在生活中無論各個領域,都可以看見藝術與之結合的美好體現。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臺北戶外公演萬人齊聚嗨跳波浪舞(左起: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AI x 舞蹈 x 藝術的極致饗宴:戶外公演無懼風雨與豔陽,超過4.5萬人共賞科技跨界藝術

受外媒盛譽為「地表上最大的戶外舞蹈活動」的「國泰雲門隨行吧」戶外公演,已經成為大家心中暑假行程的標配,每年上萬民眾都引頸期盼戶外公演的到來,今年臺北及嘉義戶外公演,以藝術跨界AI主題,特別獻上雲門舞集與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聯手創作之最新作品《波》,縱使臺北場因颱風被迫延期一天,縱使頂著南部夏日艷陽,也無法澆熄大家對這場藝術之約的熱情,超過4.5萬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戶外公演睽違十三年「回嘉」,逾萬名嘉義民眾齊聚體育場共襄盛舉(左起:國泰人壽副總經理萬國興、嘉義市市長黃敏惠、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曾悅倫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表示,《波》是舞者的「動心起念」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舞台風景,這齣與科技融合的舞作,就像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與以往非常不同,與真鍋大度的合作充滿實驗,好像身體通上了電,有許多電流在我們和舞者之間竄動。就像是油彩被發明後,繪畫風格也隨之改變。」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最新舞作《波》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最新舞作《波》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今年也特別將親子律動擴大為全民律動,讓所有參加戶外公演的民眾與舞者們一起舞動;表演最後更加碼邀請神秘嘉賓資深音樂人林強,偕同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超維度」現身,將〈茉莉花〉、〈阿美族舞曲〉、〈天公落水〉等多首臺灣經典歌曲加入各式節奏變化,並透過即時演算科技,與AI人工智慧生成影像,讓現場不論男女老少的朋友們跟著音樂一起舞動身體、解放身心。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2024年臺北戶外公演特別加碼AI互動Party 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劉振祥

「哇,原來我可以跳舞!」社區巡演打破舞台限制,讓身體跟隨節奏、享受當下

社區巡演「與雲門共舞」最初的起心動念,就是讓臺灣各地的民眾不分距離,都有機會可以接觸藝術,從各地校園、籃球場,到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跳進縣政府或火車站的大廳,讓藝術與各地縣市的風景結合,創造新的空間感,讓觀眾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說道:「國泰雲門隨行吧打破了舞台的限制,讓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舞台,在非典型的表演空間中,對於觀眾和舞者都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新北樹林高中 圖片:雲門提供

今年「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走訪新北、高雄、澎湖、臺東,更特別加場前進花蓮,將藝術與民生生活串聯,邀請民眾和舞者們作伙打破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距離,並以耳熟能詳的〈苦海女神龍〉、〈巴哈無伴奏組曲〉、〈阿姆,捱等來跳舞〉等邀請民眾欣賞藝術、一起共舞。而零距離的社區巡演能最及時地感受到觀眾的回應,參演巡演的雲門舞者許誌恒和張宏茂分享說:「巡演時觀眾的笑容最令人難忘,透過在不同場地如廣場的大理石地面、體育館館內等的演出,回到正規舞台時會發現自己更了解如何收放身體,跳舞時的舞感也不一樣了,更懂得如何享受當下!」當舞者邀請民眾上台時眼神的交會、所有人一起打拍子,喚醒人們心中對於音律節奏的本能,也找回了對身體的自在,「哇,原來我可以跳舞!」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高雄場 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李建霖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澎湖場 圖片:雲門提供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臺東場 圖片:雲門提供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花蓮場 圖片由 雲門提供 /攝影 sourwhat

有感於震後花蓮當地產業與生活影響甚鉅,今年國泰金控也在關鍵時刻回應社會的需求,今年四月花蓮強震造成重大災害,國泰金控第一時間率先捐款3,000萬元助災區重建,旗下子公司、慈善基金會等,亦因應災情啟動溫暖協助。「秉持人飢己飢的同理心,當下我們立即追加花蓮地區的巡演場次,獲得公司高度支持,希望在復原之路上以藝術給予大眾支持的力量,鼓舞民心!」施君蘭協理說。

「國泰雲門隨行吧」特別加開花蓮場次社區巡演,邀請花蓮在地鄉親們一起與雲門共舞,期能透過藝術的力量,鼓舞當地民眾心靈。雲門執行副總黃玉蘭說道:「國泰30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對的事,而且不要求任何商業行為,非常難得可貴。連COVID-19期間也是一樣支持雲門的藝術表演。」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每年都號召國泰各地方業務單位夥伴擔任志工為大眾服務,持續推廣將藝術融入生活,在全臺各地種下藝術種子,為民眾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藝術,讓生活兼容、讓可能無限,每個人都可以是大藝術家!

國泰攜手雲門即將於2025邁入30週年,將繼續以更多元的形式邀請大眾一起互動與共創藝術,讓這個「地表上最大的戶外舞蹈活動」與觀眾的藝術生活相伴同行,在全臺各地種下藝術的種子,親身感受到舞蹈與藝術帶來的喜悅,一同向無限美好的未來前行!

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

國泰雲門隨行吧官方網站 https://www.cathaycg.com.tw/

國泰雲門隨行吧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cathaycloudgatebar/

文┃黃阡卉   攝影┃李明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