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ART Taipei 2024藝術台北 X Voices雙展會隆重揭幕!「Voices」四大策展主題、新賞獎亮點作品介紹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X Voices 雙展會隆重揭幕!藝術新銳能量來襲,新賞獎亮點作品介紹

作為亞太地區最具指標性的飯店型藝術博覽會之一,「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沿襲過去三大主題展區,集結國內外精銳藝廊與當代頂尖作品;並結合首屆以學術策展為基石的全新展會「Voices」,帶來全新藝術新銳能量。

本屆「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將於2024年1月26日至28日在「JR 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Hotel Metropolitan Premier Taipei)盛大展開,包括42家國內畫廊、及來自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法國等國的31家國外畫廊,攜手推動藝術產業價值。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與過去五年不同的是,在「ONE ART Taipei 2024」展會期間,也同步於文史意義重大的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登場的首屆「Voices」,作為專設無展板、無間隔的展會;焦點將匯聚在「大型雕塑」、「裝置藝術」、「聲音表演」、「跨域整合」等面向的呈現,再以作品概念為經、學術論述為緯,整合、擺設一場從日到夜的藝術盛宴,感受空間與作品交互作用下的共振,進而展開全新面貌的跨時空藝術對談。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集結國際精銳藝廊與當代頂尖作品的「藝術無限」、挖掘 35 歲以下潛力藝術新星的「發現藝術」與打破框架,展露藝術無限可能的「媒體藝術」(Media Art),匯集多媒體與媒材創作,全方位展現跨界領域與藝術創作共融,並頒發最受矚目的兩大獎項「新賞獎」、「最佳空間呈現獎」。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2024新賞獎:亞洲新秀各自表述時代中的大小我關係

有鑒於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多自學院起家,畢業後至 35 歲這段時間,是自我探究與創作蛻變的重要里程碑。自 2019 年起舉辦的「新賞獎」,鎖定 35 歲以下藝術家作品,找來「學術、收藏、策展、媒體」四大面向的專家擔任評審,協助藝術新秀藉藝博會打開知名度之餘,亦期望挖掘兼具當代藝術性、市場性與潛力的年輕作品,以下為本屆入選的五位得獎名單介紹。

 日帝藝術 〈如果你想說,我會聽〉——王昱翔

帶有神祕學色彩的作品 〈如果你想說,我會聽〉,藝術家王昱翔以原子筆巧妙地勾勒蜥蜴人卻若有似無的存在,觀者似乎被引領進入一個無盡迷宮,感受到深層次的聯繫,仿佛蜥蜴人的靈魂與畫面融為一體。畫作色彩並非出於藝術家的意志,而是受到神秘能量的引導,引人反思神秘之存在意義與可能。

王昱翔〈如果你想說,我會聽〉,原子筆、金箔、銀箔、銅箔、黑箔、赤貝箔、紙本,78x110 cm,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王昱翔〈如果你想說,我會聽〉,原子筆、金箔、銀箔、銅箔、黑箔、赤貝箔、紙本,78x110 cm,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澍林 Be OK〉——張意

張意的雕塑作品〈Be OK〉,靈感來自藝術家於2021年前往蘇澳參與的一次鯨豚的擱淺救援行動。他選擇一塊帶有巨大裂痕的木材製作偽虎鯨,並使用硬木製作OK繃形狀的榫修補偽虎鯨身上的裂痕,不僅表達對海洋動物處境的關懷、人類活動涉及動物生命的擔憂,亦是對動保議題實踐者的致敬。他盼望,無論海中或是陸上的生命,都能Be OK

藝術家張意與其作品〈Be OK〉。(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家張意與其作品〈Be OK〉。(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EQUAL = 等號™︎ © 〈優良的靜物畫〉——傅琬婷

傅琬婷的〈優良的靜物畫〉系列創作,源於藝術家留法求學過程中的文化差異體悟。本次入圍新賞獎的作品〈優良的靜物畫石膏像與靜物〉,更以台灣美術教育基礎作為切入點,以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討論嚴肅的教育結構問題:「靜物畫」經由大量重複練習,如何轉變成為一種集體想像?

藝術家傅琬婷與其作品〈優良的靜物畫—石膏像與靜物〉。(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家傅琬婷與其作品〈優良的靜物畫—石膏像與靜物〉。(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觀止堂(ADMIRA Gallery〈像日常一樣〉——蔡旻芸

藝術家蔡旻芸的〈像日常一樣〉透過人為建物與自然景物並存的畫面,偽造那些熱鬧過後的冷清風景,試圖表現自身與世界的香近乎離,並開起一連串的喃喃自語:今天的我是嶄新的自己,抑或昨天的殘餘?在每一個相似的片刻中,什麼會昇華成記憶,或是被遺忘?人們是否只是刻意記得自己所願意記得之事?

蔡旻芸〈像日常一樣Ⅲ〉,水墨紙本,78x110 cm,2022。(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蔡旻芸〈像日常一樣Ⅲ〉,水墨紙本,78x110 cm,2022。(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四季彩舎 〈しらないあなた You Who Don't Know〉——小林繭乃

來自東京的藝廊「四季彩舎」(SHIKISAISHA GALLERY)帶出小林繭乃 (Mayuno Kobayashi)的創作〈しらないあなた You Who Don't Know〉。運用日本繪畫技巧,透過動物、怪獸等生物表現內心情感的流動意象。在她的創作中,從普通動物到奇幻生物,無一不是反映人類面臨的情感和問題。

小林繭乃〈You Who Don't Know〉,紙本着彩、銀泥,50.0 × 65.2 × 2 cm,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小林繭乃〈You Who Don't Know〉,紙本着彩、銀泥,50.0 × 65.2 × 2 cm,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今年新賞獎評審團邀請到備受肯定的藝術先進們擔任,包括學術代表「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陳明惠,收藏代表盧文章,策展代表「超維度」創意總監 蔡宏賢、「王艾莉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艾莉,媒體代表則為「CANS當代藝術新聞雜誌」總編輯 鄭乃銘,結合學術界、經營者、媒體與藏家的綜合專業角度,評選年度代表作品,嚴選出最具潛力的藝術新銳,期待這股新興的藝術能量猶如活水,持續為亞洲藝術愛好者帶來嶄新的面貌。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Voices」展會重磅登場!體現創作者的精神與思想

眾聲齊鳴,各自表述,是當代多元生活的趨勢;其中,藝術則應以更直覺、深刻、與美感兼具的方式,自由探索與展現多元。然而,多數時候,藝博會與美術館的展覽,總座落在兩條全無交集的平行線上。商業與學術之間的鴻溝,直接造成藝術收藏與欣賞,受限於不完善的體制架構而難以產生共振,各自努力卻無加成之效。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因此,ONE ART Taipei團隊盼能透過「Voices」的策畫,翻開台灣藝術產業的下一個可能篇章。全新增設的首屆「Voices」,精心選址於深具文史意涵的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全區,其中包含五個展館與戶外空間,主打無展板、無間隔,並呼應空間結合職人、新創及會展三大面向的永續精神,是ONE ART Taipei 2024針對大型項目專設的展會,提供展示大型裝置、錄像投映和新媒體藝術。「Voices」的特色,不只呈現於大型作品的選擇上,更是強調欣賞藝術不能只是觀看單一作品的美學價值,還包括創作者的精神與思想如何被再現。

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系列——承載的重量(The Balcony City Civilization Series-Carrying capacity),複合媒材Mixed Media。(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系列——承載的重量(The Balcony City Civilization Series-Carrying capacity),複合媒材Mixed Media。(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為開啟藝術展會與畫廊、藝術家的合作新模式,「Voices」特此與曾旅居歐陸近十五年、具歐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史背景的資深策展人王焜生(Emerson Wang)合作,並透過策展人居中協調場地與作品的展出方式,以及整體空間的觀賞效果,佐以透過清晰論述脈絡,標示出藝術展陳的新方向,亦期待藝術家以對空間的思考,呈現更完整的創作概念。

地景切片〈伐光〉。(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地景切片〈伐光〉。(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首屆「Voices」採邀請制,參展畫廊共計9間,包含「也趣藝廊」(AKI Gallery)、「Avocado」、「德鴻畫廊」(Der-Horng Art Gallery)、「朝代畫廊」(Dynasty Gallery)、「琢璞藝術中心」(J. P. ART CENTER)、「就在藝術空間」(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及來自日本大阪的「帝塚山画廊」(TEZUKAYAMA GALLERY)與美國紐約的「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

董承濂〈吉祥88 - 成就之旗〉,40個手工黃銅鈴鐺、鋁結構、互動式電子與動力元件搭載微型電腦,275 cm x 330 cm x 275 cm,2021-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董承濂〈吉祥88 - 成就之旗〉,40個手工黃銅鈴鐺、鋁結構、互動式電子與動力元件搭載微型電腦,275 cm x 330 cm x 275 cm,2021-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策展人帶你看策展四大主題

當代知識體系在進入21世紀之後,從過度發展的工業與科技,人類開始反思環境與生態、經濟與社會、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人類世(Anthropocene)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止於對智性認識論的重新建構,也不只是對於全球暖化、臭氧層破裂、海洋酸化等環境危機的重視,從學界到實務界開始省思現代工業發展的對於地球的影響,我們再次回到本質的提問:何謂「人類」與「存活」,如何關懷所有物種與地球的未來。

黃贊倫〈搖搖馬〉。(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黃贊倫〈搖搖馬〉。(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美國作家史克蘭頓(Roy Scranton)在其著作《在人類世學習死亡:反思文明的終結》(Learning to Die in the Anthropocene: Reflections on the End of a civilization)指出人類存活的關鍵是必須體認人類的文明已瀕臨終結,人類的界限和無常是根本的真理。

史提格勒(Bernard Stiegler)則提出「負人類世」(the Neganthropocene),著眼於生態危機宏觀和微觀的思考,如同其器官學的不同面向,同時涵蓋心智與精神、社會與環境。尤其COVID-19的出現,開啟了「病毒世」(Virocene)的現實。從以人為中心的論點中,我們必須將眼光放在更廣義的生態系統,從植物、生態或自然所驅動的情動反應理解生命的各種樣態,並認知道德和行動的困境。

TEZUKAYAMA GALLERY藝術家加藤智大(Tomohiro Kato)作品iron-oxide painting “C.B./w****56”。(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TEZUKAYAMA GALLERY藝術家加藤智大(Tomohiro Kato)作品iron-oxide painting “C.B./w****56”。(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本次展出的藝術家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環境區域,從原生家庭到進入社會體系的經驗,都感受到比過去藝術家更深刻的地球危機。

 主題一:地球生活(The Planetary Living

由人類處境與環境議題相關議題為旨的「地球生活」揭開序幕,包括義大利雕塑家Willy Verginer 深具人文永續關懷的人間實相;黃贊倫大型裝置雕塑人獸之間的界線跨越,生物科技的衝擊,引領觀眾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水谷篤司透過特殊地域木質創作出起伏的山脈,暗喻人類對於自然奧秘的未知所產生的疑惑與探索;加籐智大以紅氧化鐵製造出人像繪畫以及身體雕塑,重新探討社會的既定觀點,打破既有框架,反省人在環境中的意義。

Willy VERGINER〈La notte di San Lorenzo〉,青銅、金箔,140 x 85 x 30 cm,2021。(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Willy VERGINER〈La notte di San Lorenzo〉,青銅、金箔,140 x 85 x 30 cm,2021。(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主題二:人內人外(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人內人外」是心靈與外在的探索:董承濂的裝置作品,將帶領觀眾回歸內在,透過頌缽以及聲響,在純粹內在與科技外在之間,洞見人類的位階;陳昱榮藉由探索場域的內部時間性,在自然物與人造物之間創造模糊邊界,以聲波、物理震動透過自動化演算轉化為聲光視覺影像,改變我們眼界對環境的認知。

水谷篤司〈幻影風景〉,木、水性日本畫顔料、壓克力顔料,70 x 280 x 380 cm,2022。(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水谷篤司〈幻影風景〉,木、水性日本畫顔料、壓克力顔料,70 x 280 x 380 cm,2022。(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主題三:隱現之間(Between Visible and Invisible

「隱現之間」針對見與不見之間的邊緣展開討論:王仲堃從觀看氣象的風向圖,組織為視覺化的統計,密集的箭頭作為裝置的焦點,一個風場的機械裝置,敲起風的鈴聲;謝榕蔚在平面繪畫裡創造出屬於場域特性的裝置空間,挪用現場自然光源,製造出我們極常忽略的光與繪畫交會的剎那;洪郁雯將傳統編織幻化為繽紛雕塑,打破材質的限制,創造出有機性的雕塑,此次將是對藝術家的空間挑戰,如何在一個現實的物理性空間,展現虛幻抽象的心理狀態。

陳昱榮〈跨越虛幻之海〉,雙頻道影像,現地裝置、現場演出,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陳昱榮〈跨越虛幻之海〉,雙頻道影像,現地裝置、現場演出,2023。(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主題四:生生滅滅(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生生滅滅」圍繞在生命的延續與沒落:吳建興關注自家修車業的成長與沒落,展開藝術家與黑手父親的合作生產關係,在實用有價以及藝術無從論價的詰問裡,將家族生命史提煉成可能的藝術雕塑與裝置;林書楷的家族事業在面臨傳統手工的式微也走到結束的日子,他早將這些記憶以及餘留的模型交織為生命片段的元素,在重新召喚與重鑄的過程中,進入有機的個體認知與情境的再現;張騰遠創造的鸚鵡人角色與地球末日背景,將時間軸拉到未來,他所創造的世界雖然不存在卻又如此真實,在似有若無的誤解與辯解中,反思當代現象。

王仲堃〈場〉,不銹鋼、黃銅、電子設備、合成紙,高63-103cm、數量依場地而定, 2022。(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王仲堃〈場〉,不銹鋼、黃銅、電子設備、合成紙,高63-103cm、數量依場地而定, 2022。(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展會期間,「藝旅接駁車」服務將同步啟動,串聯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的Voices,與「 JR 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的ONE ART Taipei 2024雙場地,邀請觀眾利用週休二日,一次體驗跨國際、跨世代、跨領域、跨媒材的兩場藝術盛會。

 ONE ART Taipei 2024藝術台北 X Voices 雙展場資訊 

「ONE ART Taipei 2024」

日期|2024年1月26日(五)至1月28日(日)

地點|JR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Hotel Metropolitan Premier Taipei(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3號)

貴賓預展2024年1月26日(五)14:00 - 19:00

公眾展覽2024年1月27日(六)11:00 - 19:00、2024年1月28日(日)11:00 - 19:00

「Voices」

日期|2024年1月26日(五)至1月29日(一)

地點|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全區: A2、B、F、G、M棟(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高鐵南港站旁)

購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提供|ONE ART Taipei 2024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