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時空與肉身的束縛,演繹人生悲歡離合!專訪《開箱No.2》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

橫跨時空與肉身的束縛,演繹人生悲歡離合!專訪《開箱No.2》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

在當代藝術的舞台上,印尼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以前衛獨特的行為藝術聞名。她的作品穿越文化、身體與時間的界線,藉由反覆又冗長的表演方式,帶領觀眾思考存在、記憶、情感以及政治。最新作品《開箱No.2》以嶄新裝置作品與一系列講演式展演,再製、融合了過去20年的創作,用身體語言演繹出一場流動的詩歌。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麥拉蒂.蘇若道默的表演影片,往往會讓人誤以為影片是以0.5倍速(有時是2倍速)播放的。這位印尼藝術家以縝密而講求身體強度的持續性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著稱,過去幾部經典作品都以接近自虐的長時間表演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薛佛西斯的永無止境

以2012年的《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為例,她身穿白色長衫,身邊被無數木炭圍繞,手裡拿著沉重的石塊壓碾著眼前桌上的木炭直到它們全部變成粉末。木炭殘留的黑色污漬逐漸爬上她的白衣、手臂和臉龐。在這長達12小時的表演裡,她不喝水也沒休息,只是持續讓自己越來越狼狽。

現場的觀眾來來去去,有人停下來陪她一段,有人受不了早早離去。不管現場互動如何,都構成麥拉蒂表演的一部分——她想藉著破壞「木炭」這個帶有能量的物質,傳達生命中的各種「失落」。

在2005年的《黑球》(The Black Ball),她手拿著黑色的球,坐在一張被釘在美術館牆面上高處的椅子,聞風不動地持續表演8小時。而2001年的《為什麼讓雞跑?》(Why Let the Chicken Run?),麥拉蒂在房間裡繞著圈圈跑,只為了追到眼前那一隻雞,此作旨在對人生中各種無止境的追求提出疑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奶油之舞,紅回網路

再回到2000年,在可以說讓麥拉蒂在德國柏林赫伯劇場一戰成名的經典之作《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中,她穿著紅色高跟鞋,踩在一塊巨大的奶油磚上,伴隨著印尼傳統音樂舞動身體。

起先她舞姿緩慢妖媚,但隨著腳下奶油被踩散後,她開始不停因腳滑而重摔在地,再爬起、跳舞、重摔,重複這令人怵目驚心的表演過程。她想說的是,人都會失敗,跌倒沒關係,重點是要懂得站起來,並且展示站起來的過程。

2012年有人把她的奶油舞影片配上Adele的歌〈Someone Like You〉後重新放上網路,讓她立刻在網路世界紅一波,影片累積得到100萬點閱率,《紐約時報》為她寫了篇報導,讚她是「印尼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她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從事這樣持續性的表演不累嗎?為什麼要讓自己置身這種痛苦之中呢?」她給的回答經常是:「我熱愛這種形式的表演。這對我來說,不是挑戰,而是可以藉此激發全新對話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傳統的藝術領域中,表演場地必須限制在某地,時間固定抓1個小時,大家困在裡頭都不自在。而我的表演,可以讓觀眾自由來去,激盪出更有機的交流。」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藉由不斷重複的過程,大家可以對時間感、對這畫面帶來的能量,進行反思。在這些作品裡,我不是在做角色扮演,而是賦予觀眾更多自由,從自身經驗中尋找素材,對我的作品進行再詮釋。」麥拉蒂說:「我愛我每一部作品,它們都是我全心全意創造出來的。」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往返家鄉與異鄉

麥拉蒂來自印尼梭羅市,母親是傳統爪哇舞者,父親是冥想式舞蹈表演者。她從小開始學舞,成長過程中陸續接觸了太極與爪哇冥想。學生時代她主修國際關係與政治,並積極參與學生抗爭活動,對抗80年代末期的蘇哈托政權。

畢業後她移居到德國布倫瑞克(Braunschweig),在造型藝術學院取得行為藝術大師研究學位,師承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與舞踏大師古川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這些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親人、師長、環境、教育體系,以及串聯身體與心靈的方式,都影響了麥拉蒂的創作方式。這些元素都在指向同一件事:「你必須很小心地進入內心,專注緩慢地運用體能傳達想法。」她說:「這樣的表演靠的不只是身體,若只靠身體,你1個小時之後就會累垮。如果你靠的是靈魂與理性,就能日夜跳下去。」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雖然旅居德國20年,麥拉蒂在期間仍不斷往返德、印兩地策劃與參與藝術展與活動,2013年她決定返回印尼重新在家鄉扎下藝術的根。「我覺得,我需要跟我的人民與在地藝術環境站在一起,也需要自我升級,畢竟我已經受夠了繼續在異地當『外國人』這件事了。這種每天必須要面對的衝突能量為我的身體帶來干擾,使我無法再承受。」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早在2007年她已經在家鄉創立「不名領土」(Undisclosed Territory)藝術節,鼓勵印尼年輕藝術家參與工作坊與發表作品。2012年她進一步把家鄉的工作室改建為實驗空間「Plesungan工作室」,作為年輕藝術家發表創作的平台空間。

「為他們提供創作的平台,也是提供他們成長的空間。我並不是企圖要讓年輕藝術家早點『成功』,沒有目標導向這種事。他們是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發展的方式,有自己一套夢想,你可以給他們平台,卻不能設定目標,然後鼓勵他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加以發揮,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就像一場實驗。」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人與文化都是平等的

雖然麥拉蒂的藝術生涯已經超過20年,創造出許多經典作品,表演散見於各地藝術節、雙年展與博物館,但關於她個人生命的藝術實驗,仍在持續進行中。「回到印尼以後,眼前的挑戰依然重重,要重新適應的事也很多。但我發現身體漸漸回復能量,內心也得到更多自由。」麥拉蒂說。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歐洲重視個人主義,帶給她理性、秩序的訓練,讓她能以嚴格的方式看待現實;而印尼講究群體性與傳統,則帶給她久違的歸屬感。麥拉蒂長久在兩種文化中穿梭,造就她致力於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詮釋人與環境之間不斷改變的分界線,進而表達個人對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關注。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從德國回到印尼後,我開始學會以近似人類學家的角度來看待家鄉的文化。」她並沒有從此以印尼文化大使自居,推廣傳統藝術不遺餘力,而是依舊帶著客觀視角檢視當代藝術的各種可能性。「人都是平等的,文化也是。但殖民主義造成了國家與文化之間的高低之分。身為藝術家,我們可以對這樣的現實提出更嚴格的檢視,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新作品的回顧

她在Camping Asia表演的最新作品《開箱No.2》,重新拆解與重組過去20年來的創作。表演一開始,她背著重達18公斤的背包在地上爬行,接著一一從裡頭取出過去行為藝術表演裡曾經使用過的物件、道具和服裝,展示物品如何見證與其共存的人們。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這是「卸下」過去表演生涯的象徵,也暗喻藝術本身的流動與不穩定性。她以略帶悲傷的口說演講,帶領觀眾進入過往生命的各種情境。她拿出背包裡的地圖集,一一割下頁面裡的板塊,把它們棄之在地;她用膠帶把電子琴的幾個鍵盤固定下壓,做出強烈的背景音;她把數條繩索一端交給不同觀眾,自己收攏著另一端用力拉扯,並高喊:「烏托邦!」她把一整束竹竿發給觀眾,要求大家有節奏地敲打地板作為回應。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開箱No.2》暗喻人在世道無常的世界裡離散、聚合、抵達、離開,呈現出愛、妄想、悲劇與絕望,也是麥拉蒂對20多年創作生涯進行的誠實檢視,但除了從過往尋找素材,麥拉蒂身為一個「在每個現場身體力行」的行動藝術家,也不畏接受科技浪潮的挑戰,思考未來。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你必須很小心地進入內心,專注緩慢地運用體能傳達想法,若只靠身體,你1個小時之後就會累垮。如果你靠的是靈魂與理性,就能日夜跳下去。」

惡搞你的演算法

「當虛擬世界已經成為眼前的『現實』,你必須正視它可能帶來的改變。我常跟學生說,想想看,如果你是舞者,10年後你可能就不必跳舞了,到時全像攝影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進行最真實的表演。人甚至可能靠阿凡達的尾巴就能解讀彼此的思想。與其抗拒它,不如藉助它的力量來做點什麼。」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又或者是,偶爾惡整一下你的演算法,麥拉蒂淘氣地笑說,彷彿學生時代那個「異議分子麥拉蒂」溜出來了。「當你看太多關於女性主義的文章,網路只會餵養你更多相關訊息。不如下次你就按個貴賓狗圖或海龜圖讚,打亂演算法的邏輯。」

總是在拆解、重組,永不歸順於單一法則,沒有永遠的一時一地,拒絕被社會集體秩序馴服,麥拉蒂徹底貫徹行動藝術家的精神,她不只是來自印尼的藝術家,也是代表世界的藝術家。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

出生梭羅藝術世家,大學主修國際關係與政治,後到德國取得行為藝術大師研究學位。近年重要展覽包括:《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墨水和火焰》(2022)、《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2022)、《為什麼讓雞跑?》(2020~2021)、《逃離路線》(2020)、《我們並非獨自做夢》(2020)。2017年,她擔任第17屆雅加達雙年展中藝術總監。曾入圍2014年亞太釀酒基金會特出藝術獎,並在2022年成為第11位榮獲博尼範登當代藝術獎的藝術家。

文|Christine Lee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月號《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個展登台!用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象徵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受藝術收藏推廣品牌「上芊藝」之邀,首度來台舉辦個展《Just go with the flow》,即日起至12月29日於時尚選品 X 藝術空間「LIGHTWELL」中山旗艦店登場。

LIGHTWELL中山旗艦店是棟帶天井的老房子,白天時總有陽光灑落,讓本就純白、通透的展演空間顯得更為寧謐,在這欣賞韓國藝術家金官泳的作品,再適合不過。金官泳對色彩的掌握敏銳,總能透過色彩及筆觸的堆疊為畫作賦予生動表情,即使視覺抽象,情感卻易懂且深刻。他不只藉畫傳遞情緒,更將創作時的思考路徑畫進作品,藉一條條細線帶領觀者重回自己作畫時身處的時空。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圖片提供:LIGHTWELL)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圖片提供:LIGHTWELL)

色塊與細線串起記憶和心境轉折

金官泳畢業於韓國弘益大學雕塑系,曾赴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進修繪畫。他認為色彩是傳達情感的直接媒介,創作抽象繪畫時總精心選擇色調及色彩,先以單色打底,展現出顏色的密度和深度,再利用不同的筆和刷堆砌顏料,以創造出豐富層次。仔細觀察畫作,會看見色塊和色塊之間的細線,這是以針管沾上油畫顏料所做的標記,藝術家藉此讓觀者更深刻感受到繪畫的「過程」。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金官泳作品〈The Memory of the Unconscious 878〉及〈The Memory of the Unconscious 888〉。(圖片提供:金官泳)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金官泳作品〈The Memory of the Unconscious 867〉及〈The Memory of the Unconscious 869〉。(圖片提供:金官泳)

作畫如「紀念儀式」,帶觀者隨畫沉入心流

金官泳的作畫過程像是一場紀念儀式——層層堆疊的顏料像是被梳理後封存的回憶,色彩是回憶中夾雜的情緒,細線則如個人隨時間之流沈澱的過程。本次展覽名稱「Just go with the flow」正呼應了上述創作歷程,藝術家期待觀者能自由感受眼前所見的畫面,及其所觸發的記憶和情感,展開一場意識和潛意識聯繫的沈思體驗。

讓藝術收藏更平易近人

本次金官泳在台個展的幕後推手——「上芊藝」,為一新型態藝術收藏推廣品牌,由4位身處不同產業的藝術愛好者及藏家所組成。他們在收藏的過程中,察覺人們接觸藝術存在許多門檻和資訊落差,因此希望為初入門藝術收藏的同好,創造一個能更簡單入手藝術品、為生活賦予美感的媒介。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圖片提供:LIGHTWELL)

Just go with the flow》不僅是金官泳在台首個展,也是上芊藝舉辦的第一場展覽,對此共同創辦人Charlotte Chen分享:「金官泳是我們幾位創辦人都喜歡的藝術家,最早在2019年藝博會上認識,後續也保持聯繫、收藏他的作品,並互相討論展覽活動的形式,希望可以作為藝術家創作的里程碑。金官泳的作品顏色療癒,點線面組成的畫面充滿想像,容易讓觀者有自己的解讀,因此希望從他作為上芊藝展覽活動的開始,希望讓我們所喜歡的,讓更多人喜歡,並開啟收藏的旅程。」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圖片提供:金官泳)
韓國藝術家金官泳以抽象畫封存記憶,色彩富情緒、細線串起創作心境轉折
(圖片提供:LIGHTWELL)

金官泳台灣首個展《Just go with the flow》

展期|2024.11.30-12.29

時間|12:00-20:00 (週一公休)

票價|免費

地點|LIGHTWELL 中山旗艦店(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0巷6-1號)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2026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將由藝術家李亦凡代表參展,其長期探索在當代科技的推進之下,數位影像創作的視覺表達途徑及技術性問題,近年作品以劇場性影片搭佐帶黑色幽默的創作語彙,敏銳呈現數位時代下人們的身心波動。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窺見藝術家的「創作準備階段」

李亦凡的作品常處於如「準備工作」的曖昧階段,觀者所看見的不只是敘事內容,更多的是藝術家創作時與媒材和故事互相嬉戲、搏鬥、甚至虐待的過程——他運用科技媒材的光雕投影技術,提供觀者一種後設的敘事概念;同時結合雕塑、繪畫等媒材,讓各種創作元素在空間中組成奇特的敘事體,成品看似破碎、不完整,卻能從中窺探出藝術家創作時身處的迷亂時空。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探索人類與科技的複雜關係

2019年起,李亦凡更嘗試以自行開發的遊戲引擎,搭配實時影像手法進行影像創作,以「一人劇組」的形式即興演繹影像生產背後的敘事,探索著數位時代中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從《important_message _360.mp4》談論資訊爆炸下人的生命狀態,到《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數位人之姿揭露數位人身分背後的商品本質。

延伸閱讀|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 × 張碩尹聊創作:從電玩遊戲談到科技與AI的藝術思考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在宣布李亦凡將代表2026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之際,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提名委員會點評其作:「李亦凡遊走在影像、鏡頭、物件、場景與裝置間,其兼具議題性且視覺風格獨特的創作,結合傳統錄像技術與數位媒體;同時,他也具備物件的造型能力,透過數位影像與實體物件的併置,可望為台灣館帶來更多層次的感素,也為資訊與影像爆炸的數位時代,提供深具啟發性的另類思考。」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第61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代表藝術家李亦凡。(圖片提供:李亦凡)

威雙之前,2025新作也值得期待

其實在威雙之前,近年國內重要展覽如2021亞洲雙年展《未至之城》、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等,都能看見李亦凡的身影,他也接連獲得高雄獎、台新藝術獎肯定,今(2024)年更摘下洪建全基金會銅鐘藝術賞,獲得百萬創作基金,並通過荷蘭國際駐村機構Rijksakademie徵選赴歐洲駐村,同步展開銅鐘藝術賞委託新作,該作預計於2025年展出,屆時李亦凡將秉持一貫的黑色幽默,引領觀眾在陣陣歡笑與苦笑之中,一窺當前正在發生,或即將重建的新型態生命政治。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李亦凡作品《難忘的形狀》展出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洪建全基金會、李亦凡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