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前進紐約!北美館同步展出,述說土地、生存空間的影像故事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中的「放映單元」將於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重現!與此同時,北美館也將持續展出。還沒到現場看展嗎?本篇聚焦7件影像作品帶看。

現正於北美館展出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你看了嗎?現場集結聲響、影像、繪畫、裝置等藝術形式,探索人類如何善用疫情經驗,描繪新的生活想像。其中「放映單元」輪播著多部長片,由藝術家講述關於居住、土地與生存空間的故事。本企劃獲得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青睞,將其移植至紐約,以《小世界影院》(Small World Cinema)為題,於1月25日至3月25日展出。身在台北卻還未看過這場展覽?本篇聚焦介紹「放映單元」7件錄像作品。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蘊含希望也透露不安的「小世界」

全球疫情的侵襲,衝撞出人們對個人生活更大的掌控權,然而,向自我靠攏的一步,也可能是遠離廣大群體的一步;當世界縮小了,物理距離縮短,卻讓心更疏離——這個「小世界」,在相聚與分離間不斷游移著。《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從當前的處境出發,看藝術家們如何善用疫情經驗,演繹對新生活的想像,並反思當日常愈趨緊繃與複雜時,人們對簡單和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1 跟著白雲穿越時空|王雅慧《訪客》

影片一開始,一朵白雲引領觀者進入一棟老房子,穿越一處又一處未知之地,帶人們掌握了老屋的位置和動線;背景沒有任何對話,只有屋內的環境音、時鐘鈴聲和電視裡傳來的歌仔戲曲。這裡是王雅慧祖父母的居所,也是她度過童年時光的所在。屋內真實場景與數位虛擬雲朵的結合,彷彿帶觀者進入一場時空交錯的體驗,當中佈滿藝術家的生活記憶痕跡。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訪客》,2007,錄像,7分11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台積電看「水政治」|蘇郁心《特殊水,複數》

蘇郁心長期以藝術為手法,探討「水」的政治生態學。這次她聚焦於「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總部所在地——新竹,針對台積電在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的成功,及其對新竹所帶來的意義,提出另類的思考。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特殊水,複數》,2023,單頻道錄像裝置,18分35秒。(圖片來源:蘇郁心)

為什麼是新竹?藝術家思考——晶片製造是用水量極大的產業,那這些水來自何方?誰有權利取得水資源,當中又涉及哪些條件?自然生態會需要承擔工業繁榮和開採的哪些後果?《特殊水,複數》從一位女性運水車司機的視角,重構新竹在2021年所面臨的旱災,進而探討上述這些問題。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特殊水,複數》,2023,單頻道錄像裝置,18分35秒。(圖片來源:蘇郁心)

以無情勞動為皮囊的母女交流|陳瀅如《財.縫》

短片中,一位台灣母親用雙手嫻熟地縫製著衣物,一針一線縫出供女兒在美國讀書的學費,這名女兒即是創作《財.縫》的藝術家陳瀅如。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財.縫》,2008,高畫質錄像,7分42秒。(圖片提供:陳瀅如)

身為觀眾的我們,可以聽到她與母親在電話上討論著信用卡的帳單細目,這段對話並未洋溢感激之情或親密的私房話,只是務實地一一核對金額。身處天涯各方的她們,靠著生硬的血親義務、平乏瑣碎的對帳細節,維繫著母女關係。

鏡頭後的藝術家最終體悟到,金錢與無限的虧欠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或許這就是與母親這筆「交易」最重要的意義。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財.縫》,2008,高畫質錄像,7分42秒。(圖片提供:陳瀅如)

用藝術聲援社運,中國「撈妹」的故事|劉艾真《海底之地》

這支由實景、真人影像、3D動畫共同組成的錄像,以數個客製的AI聲音作為開場,每個聲音都試圖完整說出以下這句話:「The day I was liquidated, I….」(我被清算的那一天,我……)。其中一個AI聲音學習了被稱為「撈妹」(*註1)的中國女性的故事。

《海底之地》的創作緣起,源自當今中國的社會景況——過去幾年來,有許多中國女性社會運動參與者、非政府組織領導者陸續失蹤,或相關組織被解散,關鍵人物在網路上「被消失」。劉艾真從經濟、社會、政治等層面,深度剖析「清算」會對一個人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而要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條件又是什麼?

*註1:在中國社會,「撈妹」意指由農村流入都市工廠討生活的女性勞工。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海底之地》,2023,4K高畫質雙聲道錄像,高畫質錄像展覽用版,27分30秒。(圖片提供:劉艾真與阿姆斯特丹Upstream畫廊)

此作還有一個隱藏版功能。掃描作品隨附的QR code,就可以下載一個加密的數位檔案,裡頭存有一系列真實存在的中國勞工與流離於海外的中國籍女性的相關圖像、文字、影片,這些人都與近期發生和「水」有關的死亡或政治失蹤案例有關。藝術家藉此作為讓社運分子能夠繼續活動的另一種管道。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海底之地》,2023,4K高畫質雙聲道錄像,高畫質錄像展覽用版,27分30秒。(圖片提供:劉艾真與阿姆斯特丹Upstream畫廊)

藝術家的建築,可以被開發嗎?|Oleksiy Radynski《弗洛里安的永恆》

影片主角Florian Yuriev(1929-2021)兼具藝術家、小提琴製琴師、建築師等身份,出身蘇聯,終其一生都居住在烏克蘭基輔。他以燈光和音樂譜出管弦樂曲,串連藝術與音樂;也在1970年代設計了極具前瞻性的蘇聯建築——暱稱「飛碟」的基輔資訊研究學院。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弗洛里安的永恒》,2022,影片,70分鐘。(圖片提供:Oleksiy Radynski)

全片一大焦點,正是圍繞著「飛碟」展開——導演Oleksiy Radynski刻畫了尤里耶夫面對貪婪的房地產開發商試圖在「飛碟」上擴建一座購物中心時,所展現的堅毅態度。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弗洛里安的永恒》,2022,影片,70分鐘。(圖片提供:Oleksiy Radynski)

植物滅絕、傳統存續,誰說了算?|Jumana Manna《野食採集者》

以耶路撒冷、加利利區戈蘭高地為背景,勾勒出從菜薊(’akkoub)與牛膝草(za’atar)這兩種野菜,所蔓延出的法律問題與土地關係之間的衝突。這些植物的採集是巴勒斯坦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卻被以色列政府禁止,理由是這些原生植物現已非常稀有,至今已有數以百計的人因採集而被拘捕。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野食採集者》,2022,高畫質錄像、有聲,63分34秒。(圖片提供:Jumana Manna與倫敦Hollybush Gardens)

《野食採集者》以含蓄的手法探討這衝突關係中的兩造,一是自然環境的相關法務機構或保育單位,二是將大地當作生計與食物來源的悠久傳承,試圖探問滅絕與存續的生殺大權,究竟該掌握在誰的手裡?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野食採集者》,2022,高畫質錄像、有聲,63分34秒。(圖片提供:Jumana Manna與倫敦Hollybush Gardens)

錯綜的鐵路網,是國境之間的連結或藩籬?|Tekla Aslanishvili《國中國》

南高加索與裏海地區的跨境鐵道四通八達,在當地不曾間斷的戰爭、衝突中,扮演起楚河漢界的角色,更揭示了蘇聯解體後重新出現的政治邊界,是如何脆弱不堪。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國中國》,2022,錄像,47分鐘。(圖片提供:Tekla Aslanishvili)

在當地,得以運送物資、人力的鐵路成為一種資源,也是一股龐大力量,更可能是維繫一個國家的命脈。然而,這也讓對鐵路服務、操作瞭若指掌的工人們掌握實質權力,得以透過鐵路協調跨國行動,將鐵道轉為政治暴力的工具,甚至成為一種武器。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國中國》,2022,錄像,47分鐘。(圖片來源:Tekla Aslanishvili)

「小世界影院」將於紐約開張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即將以「小世界影院」為名,在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呈現部分精華內容,屆時台灣藝術家李亦凡、蘇郁心、陳瀅如、王雅慧,以及臺裔美籍藝術家劉艾真、葉致甫等人之作,都將於現場展出。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北美館與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聯手推出「小世界影院(Small World Cinema)」。(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這是繼《2020台北雙年展》前進巴黎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展出之後,北美館再度將雙年展內容帶至國外,至於這段跨越台北、紐約的緣分如何促成?早在《小世界》開幕期間,北美館獲得國藝會資源挹注,得以邀請各國藝術館舍、策展人來台觀展;參訪過程中,紐約雕塑中心主動邀展「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將其帶到長島展出,讓擁有台灣背景的藝術家面臨多變、動盪世界的觀點,被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看見。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北美館與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聯手推出「小世界影院(Small World Cinema)」。(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小世界影院 Small World Cinema》

展期|2024.01.25-03.25

展館|紐約雕塑中心 SculptureCenter

地址|44-19 Purves St, Queens, New York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各藝術家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