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前進紐約!北美館同步展出,述說土地、生存空間的影像故事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中的「放映單元」將於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重現!與此同時,北美館也將持續展出。還沒到現場看展嗎?本篇聚焦7件影像作品帶看。

現正於北美館展出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你看了嗎?現場集結聲響、影像、繪畫、裝置等藝術形式,探索人類如何善用疫情經驗,描繪新的生活想像。其中「放映單元」輪播著多部長片,由藝術家講述關於居住、土地與生存空間的故事。本企劃獲得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青睞,將其移植至紐約,以《小世界影院》(Small World Cinema)為題,於1月25日至3月25日展出。身在台北卻還未看過這場展覽?本篇聚焦介紹「放映單元」7件錄像作品。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蘊含希望也透露不安的「小世界」

全球疫情的侵襲,衝撞出人們對個人生活更大的掌控權,然而,向自我靠攏的一步,也可能是遠離廣大群體的一步;當世界縮小了,物理距離縮短,卻讓心更疏離——這個「小世界」,在相聚與分離間不斷游移著。《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從當前的處境出發,看藝術家們如何善用疫情經驗,演繹對新生活的想像,並反思當日常愈趨緊繃與複雜時,人們對簡單和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1 跟著白雲穿越時空|王雅慧《訪客》

影片一開始,一朵白雲引領觀者進入一棟老房子,穿越一處又一處未知之地,帶人們掌握了老屋的位置和動線;背景沒有任何對話,只有屋內的環境音、時鐘鈴聲和電視裡傳來的歌仔戲曲。這裡是王雅慧祖父母的居所,也是她度過童年時光的所在。屋內真實場景與數位虛擬雲朵的結合,彷彿帶觀者進入一場時空交錯的體驗,當中佈滿藝術家的生活記憶痕跡。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訪客》,2007,錄像,7分11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台積電看「水政治」|蘇郁心《特殊水,複數》

蘇郁心長期以藝術為手法,探討「水」的政治生態學。這次她聚焦於「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總部所在地——新竹,針對台積電在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的成功,及其對新竹所帶來的意義,提出另類的思考。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特殊水,複數》,2023,單頻道錄像裝置,18分35秒。(圖片來源:蘇郁心)

為什麼是新竹?藝術家思考——晶片製造是用水量極大的產業,那這些水來自何方?誰有權利取得水資源,當中又涉及哪些條件?自然生態會需要承擔工業繁榮和開採的哪些後果?《特殊水,複數》從一位女性運水車司機的視角,重構新竹在2021年所面臨的旱災,進而探討上述這些問題。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特殊水,複數》,2023,單頻道錄像裝置,18分35秒。(圖片來源:蘇郁心)

以無情勞動為皮囊的母女交流|陳瀅如《財.縫》

短片中,一位台灣母親用雙手嫻熟地縫製著衣物,一針一線縫出供女兒在美國讀書的學費,這名女兒即是創作《財.縫》的藝術家陳瀅如。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財.縫》,2008,高畫質錄像,7分42秒。(圖片提供:陳瀅如)

身為觀眾的我們,可以聽到她與母親在電話上討論著信用卡的帳單細目,這段對話並未洋溢感激之情或親密的私房話,只是務實地一一核對金額。身處天涯各方的她們,靠著生硬的血親義務、平乏瑣碎的對帳細節,維繫著母女關係。

鏡頭後的藝術家最終體悟到,金錢與無限的虧欠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或許這就是與母親這筆「交易」最重要的意義。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財.縫》,2008,高畫質錄像,7分42秒。(圖片提供:陳瀅如)

用藝術聲援社運,中國「撈妹」的故事|劉艾真《海底之地》

這支由實景、真人影像、3D動畫共同組成的錄像,以數個客製的AI聲音作為開場,每個聲音都試圖完整說出以下這句話:「The day I was liquidated, I….」(我被清算的那一天,我……)。其中一個AI聲音學習了被稱為「撈妹」(*註1)的中國女性的故事。

《海底之地》的創作緣起,源自當今中國的社會景況——過去幾年來,有許多中國女性社會運動參與者、非政府組織領導者陸續失蹤,或相關組織被解散,關鍵人物在網路上「被消失」。劉艾真從經濟、社會、政治等層面,深度剖析「清算」會對一個人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而要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條件又是什麼?

*註1:在中國社會,「撈妹」意指由農村流入都市工廠討生活的女性勞工。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海底之地》,2023,4K高畫質雙聲道錄像,高畫質錄像展覽用版,27分30秒。(圖片提供:劉艾真與阿姆斯特丹Upstream畫廊)

此作還有一個隱藏版功能。掃描作品隨附的QR code,就可以下載一個加密的數位檔案,裡頭存有一系列真實存在的中國勞工與流離於海外的中國籍女性的相關圖像、文字、影片,這些人都與近期發生和「水」有關的死亡或政治失蹤案例有關。藝術家藉此作為讓社運分子能夠繼續活動的另一種管道。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海底之地》,2023,4K高畫質雙聲道錄像,高畫質錄像展覽用版,27分30秒。(圖片提供:劉艾真與阿姆斯特丹Upstream畫廊)

藝術家的建築,可以被開發嗎?|Oleksiy Radynski《弗洛里安的永恆》

影片主角Florian Yuriev(1929-2021)兼具藝術家、小提琴製琴師、建築師等身份,出身蘇聯,終其一生都居住在烏克蘭基輔。他以燈光和音樂譜出管弦樂曲,串連藝術與音樂;也在1970年代設計了極具前瞻性的蘇聯建築——暱稱「飛碟」的基輔資訊研究學院。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弗洛里安的永恒》,2022,影片,70分鐘。(圖片提供:Oleksiy Radynski)

全片一大焦點,正是圍繞著「飛碟」展開——導演Oleksiy Radynski刻畫了尤里耶夫面對貪婪的房地產開發商試圖在「飛碟」上擴建一座購物中心時,所展現的堅毅態度。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弗洛里安的永恒》,2022,影片,70分鐘。(圖片提供:Oleksiy Radynski)

植物滅絕、傳統存續,誰說了算?|Jumana Manna《野食採集者》

以耶路撒冷、加利利區戈蘭高地為背景,勾勒出從菜薊(’akkoub)與牛膝草(za’atar)這兩種野菜,所蔓延出的法律問題與土地關係之間的衝突。這些植物的採集是巴勒斯坦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卻被以色列政府禁止,理由是這些原生植物現已非常稀有,至今已有數以百計的人因採集而被拘捕。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野食採集者》,2022,高畫質錄像、有聲,63分34秒。(圖片提供:Jumana Manna與倫敦Hollybush Gardens)

《野食採集者》以含蓄的手法探討這衝突關係中的兩造,一是自然環境的相關法務機構或保育單位,二是將大地當作生計與食物來源的悠久傳承,試圖探問滅絕與存續的生殺大權,究竟該掌握在誰的手裡?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野食採集者》,2022,高畫質錄像、有聲,63分34秒。(圖片提供:Jumana Manna與倫敦Hollybush Gardens)

錯綜的鐵路網,是國境之間的連結或藩籬?|Tekla Aslanishvili《國中國》

南高加索與裏海地區的跨境鐵道四通八達,在當地不曾間斷的戰爭、衝突中,扮演起楚河漢界的角色,更揭示了蘇聯解體後重新出現的政治邊界,是如何脆弱不堪。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國中國》,2022,錄像,47分鐘。(圖片提供:Tekla Aslanishvili)

在當地,得以運送物資、人力的鐵路成為一種資源,也是一股龐大力量,更可能是維繫一個國家的命脈。然而,這也讓對鐵路服務、操作瞭若指掌的工人們掌握實質權力,得以透過鐵路協調跨國行動,將鐵道轉為政治暴力的工具,甚至成為一種武器。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國中國》,2022,錄像,47分鐘。(圖片來源:Tekla Aslanishvili)

「小世界影院」將於紐約開張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即將以「小世界影院」為名,在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呈現部分精華內容,屆時台灣藝術家李亦凡、蘇郁心、陳瀅如、王雅慧,以及臺裔美籍藝術家劉艾真、葉致甫等人之作,都將於現場展出。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北美館與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聯手推出「小世界影院(Small World Cinema)」。(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這是繼《2020台北雙年展》前進巴黎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展出之後,北美館再度將雙年展內容帶至國外,至於這段跨越台北、紐約的緣分如何促成?早在《小世界》開幕期間,北美館獲得國藝會資源挹注,得以邀請各國藝術館舍、策展人來台觀展;參訪過程中,紐約雕塑中心主動邀展「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將其帶到長島展出,讓擁有台灣背景的藝術家面臨多變、動盪世界的觀點,被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看見。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放映單元「小世界影院」
北美館與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聯手推出「小世界影院(Small World Cinema)」。(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小世界影院 Small World Cinema》

展期|2024.01.25-03.25

展館|紐約雕塑中心 SculptureCenter

地址|44-19 Purves St, Queens, New York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各藝術家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全面呈現代表性作品的大規模個展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代表性作品,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將於日本大阪舉辦的「安藤忠雄展|青春」,為繼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挑戰—安藤忠雄展」之後的大規模個展,本展將全面呈現這位建築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

出生於大阪的安藤忠雄,透過自學習得建築知識,並於1969年開始建築設計活動。自此之後,他不斷打破既有概念、接連打造嶄新的建築作品;90年代起,他不僅活躍於全球建築界,還積極投身於環境再生與與震災復興等社會公益項目,影響力早已超越建築家的領域。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睽違16年在大阪的大規模個展

而這場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ヴイエス)」登場的「安藤忠雄展|青春」,更是安藤忠雄睽違16年在大阪舉辦的大規模個展。如同其展覽名稱,半個世紀以來,安藤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仍懷抱著「青春」之心,奮戰不懈,而作為一名不斷挑戰的建築家,他所傳遞的人生訊息,也將為觀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從挑戰的軌跡到安藤忠雄的現在

本展將分為「挑戰的軌跡(挑戦の軌跡)」與「安藤忠雄的現在(安藤忠雄の現在)」兩大區域,前者將完整介紹安藤忠雄過去的住宅、教堂、美術館等文化設施的代表性作品;後者將呈現其目前的建築作品,包含長期進行的「直島計畫(直島の一連のプロジェクト)」、以「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再生項目,以及如「童書之森(こども本の森)」的社會公益項目。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 撮影:松岡満男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撮影:松岡満男)

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也將打造高達15公尺的沉浸式影像空間,引領觀者遊覽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同時展場也將以原尺寸重現其早期經典之作「水之教堂」,讓人們能以五感體驗這件建築作品。此外,本展也將透過模型、影像與音樂裝置,呈現安藤忠雄與直島共同走過的37年軌跡。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安藤忠雄展|青春
展期:2025年3月20日― 7月21日
展場:VS.(大阪市北区大深町6番86号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うめきた公園 ノースパーク VS
休館日:毎週一;開館時間:10:00 - 18:00(五・六到 20:00)
票價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VS.共同事業体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2025年2月15日在双方藝廊登場的當代藝術聯展《質譯》(Material Metamorphosis),集結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劉文瑄、黃裕智、徐永旭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覽聚焦於傳統創作媒材的轉化與延伸,探索材質與外在的對話。

6位藝術家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

當代藝術透過材質的轉化與創造,從繪畫、裝置到雕塑不斷延伸形式。《質譯》聯展中的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了材質、身體、空間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展現藝術創造與觀念之間的豐富對話。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劉文瑄

劉文瑄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了平面與空間結合的實踐,透過裁剪、折疊與黏貼等手工技術,將紙張從靜態的平面媒材轉化為結構豐富的藝術品。

作品《無聲的蜘蛛》靈感取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的詩句,以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米粉為素材,將其細心拼接、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宛如蜘蛛耐心吐絲結網的過程。最終,這張網被塗上各種色彩,就像捕捉夢境的網一般,體現材質的轉化與情感的延展。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劉文瑄(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以身體為核心,結合了行為藝術、身體藝術與裝置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塩田千春探索無形概念的意義,如記憶、創傷、死亡等,並透過這些跨越邊界的思考,試圖連結觀眾的情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本次展出的《State of Being》系列以層層交織的絲線構建出詩意〈Child’s Dress〉中的白色絲線包裹著一件白色洋裝,象徵純潔與開始,也暗示著結束與死亡;而〈Buddha〉則以黑色絲線環繞佛像,營造出如同記憶網絡般的靜謐空間,呈現出深刻的冥想氛圍。絲線的交織如同自然紋理,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重量,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宇宙性的沉思。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State of Being(Child’s Dress)〉(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黃裕智

黃裕智因喜愛多維造型在空間中舒展之態,突破工具與場域之限制,發展出「金屬編織」的表現手法,成為為個人創作語彙。堅硬的金屬因編織軟化身段,成為富有生命氣息之軟性雕塑,並與時間,與觀者產生多角互動之有機關係。

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樣在細膩與強韌之間尋找平衡,看似柔軟輕盈的雕塑,實由金屬線多層交織而成,展現材質在剛與柔、輕與重的對話,構築出動態且充滿生機的空間氛圍。金屬在光線下微微閃爍,並隨著光影變化延伸至空間,仿若植物般自然生長,形成空間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展現材質的柔韌與包容。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黃裕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徐永旭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與痛覺,透過按壓、捏塑等身體動作,賦予陶土有機的自由形態。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陶土表現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也形成了充滿反差的新觀點。

藝術家以絕對身體性的自發行為,轉化其生命經驗於作品中,材質經過身體性的轉移,彷彿一個生物的本能般,不斷交織與相疊,如同一種生之慾望的勃發,一種竄出與崢嶸的象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橫溝美由紀

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擅長使用現成物製作極簡裝置,作品中往往可見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作用。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以此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透過雕塑化的繪畫手法,橫溝美由紀結合自然元素與藝術行為,展現出介於偶然與可控之間的張力。她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形成富有雕塑深度與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彼得.亨特納

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專注於植物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麻、棉花和亞麻等。他研發出專門用來製作紙纖維的機器「Peter beater」,透過擊打纖維釋放出微小的纖維絲,當這些纖維絲在水中懸浮,並逐漸沉澱後,形成一張天然的紙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彼得.亨特納(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不同於傳統紙張的平整處理,亨特納讓材料保持其原有的植物纖維記憶,允許紙張纖維自然捲曲。他運用這樣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突破了紙漿作為靜態媒材的限制,賦予其強烈的動態與生命感。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亨特納運用紙張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質譯》

展覽日期|2025.02.15–2025.04.0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