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知的廢墟工廠裡看一場無光展覽!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邀你成為無形的觀察者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柏林似乎永遠不會休息。經歷了疫情的快速推進後,「時間」在這座大都市中成了奢侈品般的存在,是時候將它奪回了。「The Dark Rooms Vertical」是一座沒有燈光的美術館,黑暗銳化了你的其他感官;你必須自己爬上十二層的樓梯,逐步探索塔樓裡的展間;甚至進場參觀前一週,你都還不會知道這座建築究竟在哪裡——不過一旦踏入這廢棄的工廠高塔,每個人都將消失在黑暗中,成為無形的觀察者,留下對藝術的強烈感知。

入場前才會知道的神秘地點

「The Dark Rooms」展覽首次於2016年在一座釀酒廠中登場,這次團隊將展覽移至柏林的一間廢棄汽車工廠,展期僅有15天。宣傳期間,「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對外保密展覽的確切地址,直到進場前48小時,購票者才會收到神秘來信揭露展覽所在地,以及不用化妝、穿著運動服飾等指示,提醒來者拋下外在已知,專注投入欣賞藝術作品。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對外保密展覽的確切地址,直到進場前48小時,購票者才會收到神秘來信揭露展覽所在地(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探索「柏林工業文化的紀念碑」的最後機會

為了讓每個參觀者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沉浸於展覽之中,每批次僅會有數人入場。根據柏林城市官方網站,這座高達十二層樓高的塔樓被視為「柏林工業文化的紀念碑」,在建成當年是德國最高的建築物。自工廠廢棄以來,該建築未曾對外開放,本次「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將會是探索該地點完整樣貌的最後機會,因為在展覽結束不久後,這些建築就即將被拆除、修復重建。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自工廠廢棄以來,該建築未曾對外開放,本次「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將會是探索該地點完整樣貌的最後機會(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要自己爬12層樓的展覽,會看到什麼?

「The Dark Rooms Vertical」所在的塔樓只有樓梯(當然,它是一個老舊的建築),所以參觀者必須逐層攀登,參訪每個房間。策展團隊為了讓大家爬樓梯的過程儘可能愉快,便在半路上設置一個酒吧,邀請參觀者稍作休息、小酌一杯。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Kling Klang Klong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攝影:Stefvan Oosterhout)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Marco Barotti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在酒吧休憩的同時,參觀者也將被安排最後一個展區的參觀時間。最後一個展區位於塔樓最高處,需以小組的形式入場參觀。除此之外,參觀者可以在黑暗中自由探索所有其他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是不同藝術家所打造的燈光和聲音裝置。參觀者將穿越閃電樹木、看見燃燒的森林;或是在黑暗的百年老建築中欣賞整片的玉米田。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Sven Sauer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Sizhu Li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The Dark Rooms Vertical」中的所有作品都是首度在柏林、甚至全世界登場,其中不乏特別為這棟建築所創作的裝置。入場門票並不便宜,一張要價32歐元,包含展覽門票和酒吧中的飲品。雖然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工作人員都是志願性投入,僅僅獲得車馬費和餐費的報酬,但在一個受到法規保護的古蹟中設置藝術作品、舉辦開放活動,是極為困難和複雜的過程,團隊也強調他們以成本來訂價,希望更多人前來體驗。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NONOTAK STUDIO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The Dark Rooms Vertical」參展藝術家

SIZHU LI (New York) 、NONOTAK STUDIO (Paris)、DAVID BOWN (USA)、BORIS ACKET (Netherlands)、KLING KLANG KLONG (Berlin) 、LUMUS INSTRUMENTS  (Netherlands) 、MARCO BAROTTI  (Berlin) 、SVEN SAUER (Berlin)、HANNA ANTONSSON  (Sweden)、PHILIP VERMEULEN (Netherlands)、SECKIN AYDIN (Turkey) 

【 The Dark Rooms Vertical 】

活動官網|https://www.thedarkrooms.d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