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伎家的料理人》、《深夜食堂》料理設計師飯島奈美專訪與食譜公開!用家常菜餚襯托角色形象與情緒起伏

《舞伎家的料理人》、《深夜食堂》料理設計師飯島奈美專訪與食譜公開!用家常菜餚襯托角色形象與情緒起伏

《舞伎家的料理人》為保持舞伎妝容特製的小口三明治,《比海還深》中樹木希林在颱風夜端出咖哩烏龍麵,《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經常被櫥櫃裡的義大利麵條灑落砸中的松隆子經常在吃義大利麵。這些日本影劇名場面的料理,都出自料理設計師飯島奈美,透過專訪將公開道道料理的製作幕後。這邊也先解謎,《四重奏》中出現的「炸雞該不該擠檸檬」爭論,做出這道炸雞的她是不擠檸檬派的。

喜愛日劇或日本電影的人,想必對「料理」此一題材並不陌生。不論是為了成為職業料理人的勵志劇情、主角獨自一人細細品嚐美食的「獨食」小品,抑或是一道道料理刻劃出的人情冷暖,這些作品不僅以劇情打動人心,裊裊炊煙的畫面與食材下鍋後發出的滋滋聲響,也一次次挑逗了螢幕前觀眾的口腹之慾。

《海街日記》以食物串起姐妹情和家庭回憶。(圖片提供:CATCHPLAY+)
《海街日記》以食物串起姐妹情和家庭回憶。(圖片提供:CATCHPLAY+)

而催生這一道道美味料理的,正是鏡頭之外的「料理設計師」們。飯島奈美是日本目前為數不多的料理設計師之一,她以電影《海鷗食堂》首次在大銀幕出道,和芬蘭當地的拍攝團隊合作,在異國巧手變出一道道暖心的日式料理。在電影《南極料理人》裡,除了製作大銀幕上的料理,更親自指導在電影中飾演考察隊廚師的堺雅人下廚。此外,她也是知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御用的合作對象,《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與《舞伎家的料理人》等皆由飯島奈美擔綱;她也多次和編劇坂元裕二攜手,在《四重奏》的「炸雞該不該擠檸檬」名場景鮮活了角色們的個性;在《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裡用料理詮釋都會單身女子的生活樣貌。

飯島奈美有時會將麵條切短、在肉上做一些切口,讓演員在演戲時更方便食用。(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飯島奈美有時會將麵條切短、在肉上做一些切口,讓演員在演戲時更方便食用。(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對於《四重奏》「炸雞該不該擠檸檬」的爭論,飯島奈美認為「將一直以來微妙的感覺放大」非常有趣。(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對於《四重奏》「炸雞該不該擠檸檬」的爭論,飯島奈美認為「將一直以來微妙的感覺放大」非常有趣。(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從腳本馳騁想像!菜單、調味與盛盤一一考究

料理設計師並不只是依照劇組指示提供需要的料理即可,為了配合電影、影集或廣告的劇情設定,需要細膩地提案、調整菜單,必要時也會協助準備適合的餐盤、炒鍋等廚具作為拍攝道具。飯島奈美說:「料理經常被用來詮釋角色的情緒起伏而登場,就算是一道炒牛蒡絲,若是鄉下老奶奶的設定,牛蒡就會削成薄薄的長條狀並加入紅蘿蔔,以甜辣重口感翻炒上色。但如果是年輕人下廚的話,可能會切得更為整齊,適時加入甜椒妝點色彩。調味料也會選擇淡口醬油等,盡量保留食材本身的口感。從切菜的方式、調味到盛盤,都必須依照劇本設定一一思考。」

飯島奈美會根據季節更改經典菜餚的食材和烹飪方式,像「馬鈴薯燉肉」在春天時會使用高麗菜和雞腿肉,以橄欖油快炒再加水煮熟,最後用鹽和胡椒調味。(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飯島奈美會根據季節更改經典菜餚的食材和烹飪方式,像「馬鈴薯燉肉」在春天時會使用高麗菜和雞腿肉,以橄欖油快炒再加水煮熟,最後用鹽和胡椒調味。(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料理設計師彷彿身兼「演員」與「美術」兩角,當劇本中有食物、料理相關的場景需求時,該端出什麼「料理」、該使用什麼「器皿」,從前置階段便開始和導演、製作人共同討論。飯島奈美以《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為例,在大豆田得知立志成為漫畫家的摯友突然過世的場景中,劇本上只寫了「前往友人家中,整理冰箱後,用剩下的食材炒菜、吃飯」。看著這段指示,她便開始想像在外租屋的單身女性冰箱裡可能會有什麼食材。最終,她提案以可以久放且方便購買的火腿、蔬菜、蛋和豆腐入菜翻炒,做出類似沖繩苦瓜炒蛋的料理。飯島奈美說,沖繩苦瓜炒蛋的日文中帶有「混合」、「文化與人交會」之意,與邊翻閱著摯友創作漫畫邊吃飯的劇情設定十分貼切,成為一個令她非常印象深刻的設計。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雖不以飲食為主題,但劇中出現許多吃飯場景,諸多名台詞亦與食物有關。(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雖不以飲食為主題,但劇中出現許多吃飯場景,諸多名台詞亦與食物有關。(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劇照。(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劇照。(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我想成為的是家庭料理的專家

除了前置階段,拍攝當天也需要十足的準備。飯島奈美解釋,通常團隊會在前一天完成備料作業,開拍前兩個小時進入攝影棚後首先試做,確認好料理場景的拍攝時間後,再往前推算何時開始烹煮,有時也需要顧慮到適宜入口的溫度,以及是否需要熱氣蒸騰的畫面隨時調整。為了應付突發狀況,她會盡量準備可以拍攝7次的食材分量,也總會事先確認好攝影棚周邊超市的位置。

飯島奈美認為料理在許多情景都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傳達「我會加油!」、「想念逝去的親人感到寂寞」等訊息。(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飯島奈美認為料理在許多情景都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傳達「我會加油!」、「想念逝去的親人感到寂寞」等訊息。(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在與時間賽跑的拍攝現場,為了視覺效果,經常會收到「希望料理看起來充滿光澤」的需求。一般或許會在料理表面塗上油水,但飯島奈美為了料理口感,會使用壽司店專用的纖細刷毛,只在打光處的側面塗上最少量的油。她另外舉例,在《南極料理人》中,因為劇情需求需要準備「不太會下廚的太太所做的油膩日式炸雞」,最終她決定在炸雞塗上油淋雞的醬汁,成功營造視覺效果的同時,也保留了美味口感。外觀與味道兼備的料理,讓飯島奈美經常得到攝影師、演員的好評,拍攝結束後,眾人紛紛搶著要享用她的料理。她也曾在《舞伎家的料理人》拍攝期間接受導演是枝裕和委託,替劇組工作人員全員準備了熱騰騰的咖哩烏龍麵外燴。

《南極料理人》描寫堺雅人飾演的廚師,在南極圓頂基地為一群觀測員做菜的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
《南極料理人》描寫堺雅人飾演的廚師,在南極圓頂基地為一群觀測員做菜的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
《舞伎家的料理人》中的「親子丼」令飯島奈美印象深刻,因為是主角季代第一次做的料理,而且幾乎是演員自己完成。(圖片提供:Netflix)
《舞伎家的料理人》中的「親子丼」令飯島奈美印象深刻,因為是主角季代第一次做的料理,而且幾乎是演員自己完成。(圖片提供:Netflix)

由於飯島奈美不一味追求外觀,而是重視料理口感,向她問及「料理設計師」與「廚師」的不同時,她坦承在剛入行,如果收到高級法式餐廳或日式料亭等場景設定需求時,總是充滿不安,心想「我不曾在業界受過專業訓練,端出這樣的料理真的可以嗎?能夠說服人嗎?」直到曾有機會在朋友所經營的餐廳幫忙掌廚,第一次跳脫電視螢幕,實際看見客人的反應、收到稱讚,她才漸漸有了自信心,「我也是在那時意識到自己的目標並不是『廚師』,而是希望成為『家庭料理的專家』。」

飯島奈美的食譜書《LIFE》亦於韓國出版,並與出版活動認識的韓國朋友準備了一桌韓國料理午餐派對。(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飯島奈美的食譜書《LIFE》亦於韓國出版,並與出版活動認識的韓國朋友準備了一桌韓國料理午餐派對。(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如何在有限的畫面與秒數裡充分傳達家庭料理的魅力,飯島奈美早已成了一流。在製作《海鷗食堂》的飯糰時,她數度測試白米與海苔面積大小的比例,只為了不要讓飯糰看起來太有家庭手作感;在設計《舞伎家的料理人》的「蛋沙拉三明治」時,為了呈現出鮮黃的色澤,刻意減少了蛋白的分量,也特別選用超薄吐司,「事前很努力地磨刀,再小心翼翼地將吐司切成12等分。」而為了讓演員能夠專注在演技上,她也會將麵條切成易於入口的長度、在肉片的背面劃刀以方便咀嚼,處處展現了其專業。

製作《海鷗食堂》的飯糰時,飯島奈美數度測試白米與海苔面積大小的比例。(圖片提供:CATCHPLAY+)(圖片提供:CATCHPLAY+)
製作《海鷗食堂》的飯糰時,飯島奈美數度測試白米與海苔面積大小的比例。(圖片提供:CATCHPLAY+)

身為「料理設計師」的推動者

在料理設計師此一職業出現前,日本影視作品中若是有食物相關的場景需求,多半由美術組進行準備,料理往往只被視為道具的一部分。直到1985年導演伊丹十三拍攝電影《蒲公英》時,才首次在拍攝現場啟用了料理設計師。而飯島奈美之所以能夠進入這樣的業界窄門,則是來自於一段機緣。她說自幼就很喜愛料理,高中時期甚至為了男朋友準備了長達兩年的手作便當(這段故事也成為《深夜食堂》漫畫第6集「海苔炸竹輪」的靈感)。從營養師的專門學校畢業後,在雜誌頁面一角看到「料理監製」的職稱,便決意加入此一業界。

《深夜食堂:東京故事》料理設計由飯島奈美擔任。(圖片提供:Netflix)
《深夜食堂:東京故事》料理設計由飯島奈美擔任。(圖片提供:Netflix)

然而30多年前並不像現今網路發達,遍尋不著相關的職缺,不得已只好轉而應徵料理雜誌的職缺。有趣的是,當時面試的編輯看穿了飯島奈美的心思,對她說:「比起編輯,妳更想動手做料理對吧。」並向她介紹認識的料理設計師,她才得以踏進業界。日後,飯島奈美以助手身分參與前述電影《蒲公英》的料理製作,獨立發展後,2006年首次擔綱的電影《海鷗食堂》引起廣大迴響,讓許多影評人稱這部作品擴展了「美食電影」的可能性,也間接帶動了人們對料理設計師一職的注目。

若有時間的話,飯島奈美會到不同地方甚至國外學習各種料理。(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若有時間的話,飯島奈美會到不同地方甚至國外學習各種料理。(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影視工作之餘,飯島奈美不定期舉辦料理體驗活動,曾數度受邀來台開設料理教室。此外,她的著作豐富,將各個影視作品中的料理整理成食譜出版外,更與NHK合作,重現日本知名女星與作家澤村貞子1年份的食譜日記。僅管長年奔波在影視業界的第一線,她說自己不曾有過職業倦怠,總是想著可以如何從既有的料理手法中挑戰新的變化。

問及她的職業生涯中,是否存在著某一道深具意義的料理時,她的回答是「登山、遠足時大家都最喜歡的便當菜。海苔飯糰、日式炸雞、小香腸、玉子燒和花椰菜。」這似乎也呼應了她對自己的期許成為家庭料理的專家,就算設計過無數的料理,永遠將目光放在最家常的菜餚之上,以其獨有的廚房語言,穿越鏡頭帶給觀眾療癒人心的力量。

不曾對做菜感到厭倦的飯島奈美,經常透過社群分享料理。(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不曾對做菜感到厭倦的飯島奈美,經常透過社群分享料理。(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日劇食譜公開1:《舞伎家的料理人》蛋沙拉三明治

《舞伎家的料理人》蛋沙拉三明治。(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舞伎家的料理人》蛋沙拉三明治。(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食材(2人份)

12片裝白吐司6片、蛋4顆、鹽巴1/4小匙、美乃滋1.52大匙、奶油(常溫)適量

作法

1. 在鍋中煮沸熱水後,小心地將常溫的蛋放入鍋中。待水再次沸騰後轉至小火,再計時水煮11分鐘。時間到了之後將蛋取出,剝殼後切碎,再加入鹽巴、美乃滋調味(味道不夠的話可以增加鹽巴的分量)。

2. 在吐司的其中一面塗上奶油。接著將蛋沙拉分成三等分,均勻地分配在3片土司上,再蓋上塗了奶油的吐司。將3份三明治疊起來,包上保鮮膜靜置一會。

3. 切掉吐司邊,把三明治橫切三等分,接著再分別直切成四等分後盛盤即完成。

日劇食譜公開2:《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冰箱剩菜料理、充滿惠愛回憶的蔬菜炒蛋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蔬菜炒蛋。(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蔬菜炒蛋。(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食材

波隆那香腸(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用火腿、豬五花肉替代)80g、青椒2個、木棉豆腐150g、蛋2顆、高湯3大匙、粗鹽1/3小匙、醬油少許

作法

1. 將火腿切成約5mm厚以方便入口。青椒去籽,以1cm間隔橫切。用廚房紙巾包住豆腐去除水分後,切成方便入口的大小。打蛋放入小碗。

2. 以中火預熱平底鍋。倒入少許的油,分別放入香腸、豆腐,煎至微微金黃色後加入青椒拌炒。

3. 轉至小火,加入高湯、鹽巴。簡單拌勻食材後再轉為大火,用順時針畫圓的方式倒入蛋液。

4. 當蛋的邊緣開始熟了之後翻面,在半熟的狀態下關火完成。最後可以個人喜好酌量加入醬油。

★ 如果使用豬五花的話可以事先灑鹽調味。

飯島奈美私下也很喜歡品嚐美食,曾數度造訪台灣,特別喜歡湯和拌麵。(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飯島奈美私下也很喜歡品嚐美食,曾數度造訪台灣,特別喜歡湯和拌麵。(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

飯島奈美(Nami Iijima

料理設計師、「7days kitchen」負責人。出生於東京都八王子市。負責統籌設計電影、電視劇或廣告等影視作品中的料理菜色,參與作品包括《海鷗食堂》、《南極料理人》、《深夜食堂》系列、《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我是千尋》,以及NHK晨間劇《多謝款待》等等,和導演是枝裕和合作《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舞伎家的料理人》等作品,亦出版多部食譜、書籍。IGiijimanamioffice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7days kitchenNetflixfriDay影音、CATCHPLAY+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與惡2》結局即將在本週六7月5日揭曉,在台灣這些年拍攝相對大量的社會寫實題材劇集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概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對比首季,經過6年時間洗禮,本季作品又更「不戲劇」了一些,反倒像一只紀錄膠卷般,緩緩將褐色影格鋪展於觀眾眼前;其顯影並不甚清晰,還待世界上所有的「我們」,共為這只載滿生命殘跡的社會膠卷,覆上該有的顏色。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轟動一時,台灣乃至亞洲地區觀眾無不共情,隨角色之間立場的拉鋸而動盪價值判斷。然而這6年間,我們身邊又發生了很多事,卻見得社會議題所具備的和平對話空間,似乎仍顯得稀缺、尖銳而決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2》全新故事線由隨機縱火、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兩件重大事故展開,描繪6個家庭中眾多角色之間長達20年、錯綜交疊的人生軌跡。第一季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及原班團隊紛紛回歸第二季創作,除了領銜主演周渝民、薛仕凌、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5位外,更集結劉子銓、詹子萱、張軒睿、朱芷瑩、蔡振南、黃迪揚、朱宏章、陸弈靜等老中青實力派演員共同塑造劇中世界觀,帶領觀眾觸摸那些幾乎掉在「社會」這張所謂的安全網邊緣粗糙斷裂地帶,不斷摩擦出的淚水和血漬。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善惡不絕對嗎?

「善惡」這個詞彙的構成,本身即體現其二元性。無論第一、第二季,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做到打破或消弭二元對立性,就戲劇作品有限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太過宏大,更多的是讓觀眾真正看見這些難解的對立——通過將「符號」般的人物、事件和催化因子(包括創傷、疾病、經濟困窘等)組合成為一幀密密麻麻的社會寫實影像,某種程度迫觀眾直視和反思對立。簡而言之,善惡或許絕對,但我們不是非得用善惡來為每件事情立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演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鏡《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演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鏡《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劇情架構簡析

跳躍式時間線,多角度交錯敘事

相較第一季,《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整體架構更為繁複,在「每兩集一個年代」的跳躍式時間設定上,採多人物、多角度敘事:1、2集落在案件發生的2022年,3、4集倒回各角色生命線逐漸交會的2001年,5、6集邁入10年後的2011年,7、8集又再推進10年,來到2021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陰鬱時代」(本篇在此不著墨太多,不過疫情時代「集體禁閉把人逼瘋」這個論點相當有意思)。同時,各集數以不同角色題名,一面揭露該角色身世、一面由其視角觀看世界並側寫劇中他者。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儘管故事量體龐雜,周渝民飾演的主角馬亦森一句「我們以為我們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什麼都接不住」便已道盡全劇核心思維;從「接住」一念出發,整部劇集深究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我們擁有何等強度的「網」,能夠涵容受傷的人、受傷後去傷人的人、被受傷的人傷的人⋯⋯,並進一步通過加害與被害的換位思考,叩問這之中是否存在修復與理解的一線生機。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背後寓意探討

從政治與社會大題,將微光照進渺小個人的傷痛中

題材上《我們與惡的距離2》既延續首季針對社會議題的辯證,亦愈加著重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探討。特別的是,多處描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的場景,導演選擇讓第三人稱(社會共識上的客觀)鏡頭,和藉以魔幻寫實手法詮釋的主觀鏡頭交織出現,盡可能呈現罹病者本人同樣深受折磨、而非全然蓄意攻擊的兩面狀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病,不發病時甚至可能比感冒還不外顯,也因此自始至終未能被社會完全正視——總有聲音認為是藉口、是軟弱的遁逃。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比起更宏觀的社會議題,本季劇集所聚焦社會中渺小個人的精神撕裂,著實是編劇深厚觀察和描繪功力展現最淋漓盡致之處。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傾聽個別角色的娓娓道來、拾起角色之間對話流露的種種細緻的悲傷,縱使他們所遭遇的「情境」不見得那麼普世,「情感」上卻皆為旁觀的我們完全能夠映照自身的。或多或少地,大家也不免將劇情與當代社會問題連結,下意識完成了這部劇集冥冥之中交予觀眾來進行的「思辨」最後一環。以下收錄第7段編輯精選台詞,在迎向結局之前,一同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承載的重要意涵。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從7段經典台詞回顧看議題

1.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地探索自己需要什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很正常。重點是,不要討厭你自己。

——馬亦森(周渝民飾)

2.

我只是想跟那兩個孩子說,世界會變好。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陪多久,誰可以保證世界會變好。

——簡齊蕙(詹子萱飾)

3.

馬:嘿,你很棒,真的。能夠同時安慰兩個受傷的孩子,一般人很難做到。

簡:我身兼被害人跟加害人的家屬,才可以辦到。

馬:哇你這有點地獄梗。

——馬亦森 x 簡齊蕙

以上3段台詞皆出自因童年創傷而深陷憂鬱的簡齊蕙,至精神科與醫師馬亦森會談時所言。在療癒內部和完善外部並進下,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增生、擴大,簡齊蕙這個角色正同時承載了這兩部分意義。幼時父親殺了母親和弟弟,唯她逃過一劫獨自存活下來,背負憤怒、悲傷和難言的愧疚,她長得多大便療傷多久,最後成為了一名學校輔導老師,以「被害人暨加害人家屬」微妙的第三種立場,嘗試治癒他人和自己。劇中她與醫師的對話尤有深意,台詞調性雖悲,卻也在絕望的黑暗中點起微小的希望之光。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4.

高:那不管怎麼說,現在總是第一步嘛,之後再慢慢來啊。

馬:你花15年才走一步要修法?真是快得可以啦大哥!

——馬亦森 x 高政光(薛仕凌飾)

馬亦森和高政光作為一對無話不談的「靈魂兄弟」,亦在彼此面對人生關卡時安靜陪伴。表面互嘴,實為激勵對方奮起至關重要的存在。高政光原效力於NGO組織,後進入體制、希望改變體制,卻逐步走進一人之力難有所為的窘境。因此,高政光有許多發牢騷或被發牢騷的你一言我一語都令人發笑,有意無意地撩撥著那本早被翻得邊角捲曲、卻始終未付諸實行的「社會停擺」項目書。稍微有別於敘寫精神疾病議題的慎重和嚴謹,編劇和導演在本劇另一大政治議題上,多以幽默中帶軟刺的台詞安排,以及微誇大的鏡頭語言「復刻」各種社會亂象,既直指現實,又不至於真拆現實的台。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5.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一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遠海(朱宏章飾)

吳遠海為劇中高政光在校攻讀法律時相當敬重的老師,後成為立法院長並邀請高政光入黨參選立委。兩人在政治之路上因「實現理念的手段」不同而心理上漸行漸遠,此話即出自高政光對老師所下的指導棋表示不理解,老師以大局說服他時所言。吳遠海這個角色以不多的戲份帶出一種「柔和的強烈象徵性」,他行事溫文爾雅,開口有條有理、頭頭是道,讓人不由地想像其人格之崇高,久而久之卻發現一切理想如空談。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6.

改革這種事情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你得有權力,你才能夠慢慢改變。

——吳遠海

追求權力的路上,是否就已經是一種對體制的妥協?而,真正擁有權力後的改變,又還能是原來所念想的那個改變嗎?《我們與惡的距離2》也透過以高政光和其母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為軸心的政治敘事,對堅持信念抑或屈從現實、孤作清流抑或與眾合汙等抉擇,不斷來回辯證。然而雞生蛋蛋生雞,雖藉政治人物之口,劇中所談的「妥協」這件事遠不止政治。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7.

馬:你覺得政光真的有變嗎?

牛:換位置總是要換腦袋吧,但我覺得政光是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變也不會變到哪吧。

——馬亦森 x 牛祐荷(孟耿如飾)

馬亦森與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因案件相識並結為夫妻(牛祐荷於首集的2022年時空已因縱火案喪命,以上為兩人在2021年時空的對話)。牛祐荷一角是劇中眾多「沒被接住」的例外,也正因曾被至親接住而獲得再去接住他人的力量,角色性格具彈性和面對悲觀事物的正向態度。若將全劇比作物件,有光面和暗面的話,牛祐荷在戲劇結構上可屬光面角色。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軟教育,更可以是某個人的一面鏡子或一個出口。無論大家從《我們與惡的距離2》得到最多的是什麼,製作人林昱伶所言極是:「戲裡的某個角色,某條故事線觸動了你,那可能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改變了某些事,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以廣告成名的日本攝影師奥山由之,跨足成為電影導演的首部長片作品《長椅小情歌》日前於2025台北電影節首映,並將於7月18日正式在台上映。廣瀨鈴、仲野太賀、草彅剛、吉岡里帆等10位日本實力派演員全來助陣,共同演繹5首交織城市光景、圍繞著河畔長椅而生的日常詩篇。一系列氛圍感拉滿的絕美劇照已盡顯「攝影師」功力,那麼奥山由之「導演」做得如何?本文為大家詳解全片看點。

日本知名攝影師、廣告導演奥山由之,6月28至30日攜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アット・ザ・ベンチ)》來台宣傳,並登上2025台北電影節進行全台首映,現場座無虛席自不在話下,誠品電影院安可場特別舉辦的「奥山兄弟檔對談」映後活動,更讓奥山由之與其弟、《我心裡的太陽》導演奥山大史,將兩人首次海外電影活動合體獻給台灣粉絲。而奥山由之於29日媒體茶敘中針對此次新片創作過程的娓娓道來,再度引得萬千期待。

相信大家對這位攝影師並不陌生,要不熟悉也無妨,以下將從他轉戰電影的簡歷說起,接續揭露即將在台上映的《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及演員表演各方面必知訊息和片場趣聞。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首度跨足電影領域,執導作品《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兩年連發

1991年生的奥山由之,過去活躍於攝影、廣告與影像創作領域,曾獲「寫真新世紀」優秀賞與講談社攝影賞,憑藉寶礦力水得廣告、米津玄師〈感電〉及星野源〈創造〉等人氣MV為大眾所記憶。始終持以從日常細節中提煉詩意影像的長項,奥山由之至2024年首推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延續一貫清透溫潤的視覺風格,更邀音樂人安部勇磨操刀配樂,音畫相得益彰。其整體作品風格在真摯與怪誕之間取得獨特平衡,闢出一條有別於鬼才宮藤官九郎、大師濱口龍介等資深電影人的詩意蹊徑。2025年,亦再因接棒執導新海誠知名動畫《秒速五公分》真人版而備受矚目。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 《La Vie》雜誌曾專訪奥山由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此閱讀〈奧山由之的魔幻視覺之外!不停解構自我風格的攝影歷程〉全文。

《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解析

▍導演觀點:從一張「長椅」展開的溫柔群像電影

《長椅小情歌》集結10位日本當代一線演員,卻罕見地以「物件」為敘事主視角。電影聚焦東京某條河河岸草地上一張不起眼的長椅,並由此開展多人多篇故事——它雖沉默,卻彷彿城市潛意識的收納器,靜靜見證來來去去的人們,承載著未被說出口的牽掛與記憶。

對此奥山由之親揭,其靈感來源於自家附近的一張長椅,「我常常經過那張椅子,幾年來它都默默佇立在那。不是靠近水邊,也不是巴士站,只是突兀地存在於草地中央。沒有人坐,但也沒有人討厭它。像是對城市變遷的一種固執抵抗,它讓我意識到,若不將它留下,或許哪天它就會不見。」早已超越公共設施的存在,這張椅子成為了導演童年記憶與城市記憶的交匯點,也進一步成為他想說故事的起點。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劇本架構:全片切分5個篇章,由不同編劇共同創作

為了傳達上述情感,全片由〈那些被剩下的〉、〈不旋轉的壽司〉、〈看守的責任〉、〈最後一場戲〉、〈寂寞會延續〉5段交錯的故事鋪陳,且為不限縮於自身觀點,奥山由之找來不同編劇共同創作,展現長椅作為「城市記憶載體」的多種樣貌;希望透過不同角色與情境,讓觀眾能變換角度重新觀看與理解這張靜默的椅子。從久別重逢的青梅竹馬、為瑣事爭執的情侶、嘗試勸回離家姊姊的妹妹、意圖拆除長椅的神祕公務員,乃至以外星語演繹的奇幻片段,《長椅小情歌》從一個個圍繞這張椅子的瞬間出發,勾畫出一幅幅記憶拼圖。

▍拍攝手法:「隱身式」攝影機一鏡到底

各約15分鐘的5段故事皆一鏡到底拍攝,營造如舞台劇般一氣呵成的觀賞體驗。攝影機全程固定不動,宛如場邊一位默默觀察的第三者,捕捉長椅周遭的人物互動與情感流動。奥山由之也特別舉其中一場廣瀨鈴的戲為例:拍攝當下演員因不小心掉了東西而短暫離開畫面,然劇組選擇保留原構圖,並未追拍補位——這些偶發的錯落與停頓,他認為反是演出中最真實動人的部分,亦讓角色與場景的關係更加自然、更加立體。

希望作品能像「有靠背的椅子」般給人力量

談到是否偏好特定的椅子類型,奥山由之笑說自己特別喜歡有靠背的椅子,「那種被支撐的感覺讓人安心。」並補充表示,自己從小就會觀察家具的「表情」,對物品有深厚情感,這也影響他對創作的想像。他比喻,與其拍出會「推你一把」的作品,他更希望自己的電影像一張有靠背的椅子,能讓人在疲憊時感受到那股默默支持的力量,彷彿輕聲說著:「你已經很努力了。」

坐上電影這張椅子的,無非是各擁不同狀態的觀眾,可能有滿心歡喜的,有悲從中來的,有自信篤定的,也有惴惴不安的——然而當電影的光亮起,該作品在那絕無僅有的一刻、之於椅子裡的觀眾而言,無論是長久的現實映照,抑或短暫的美好遁逃,若真能有股從後背隱隱而來、默默相撐的力量,其重要性之大必將難以計量。導演這看似樸實的話語,所含實為最難能可貴的創作真諦。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堅強演員陣容現身說法

將城市裡的日常光景交織成詩,讓每一個細微的故事得以延續

本片出演者廣瀨鈴、仲野太賀(第一篇及第五篇)岸井雪乃、岡山天音、荒川良良(第二篇)今田美櫻、森七菜(第三篇)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第四篇)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紛紛表達了對這次拍攝經歷的感動。主演廣瀨鈴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在拍攝中沒有明顯的『在演戲』的感覺,就像泡在溫熱的澡水中,時光充滿怦然心動。」並大讚拍攝現場幾乎看不到攝影機的自由氛圍。與她搭檔的仲野太賀亦回憶,「奥山導演曾說過,總有一天要在這張椅子上拍電影。當這願望真的實現,且邀請我一同參與,實在太開心了。」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作為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的演員,岸井雪乃對劇本給出高評價,「蓮見翔老師寫的劇本,看似無關緊要卻又極為深刻,讓我演起來非常過癮。」岡山天音則說,「這是我第一次對導演產生創作上的嫉妒心,完成品讓我對那張椅子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由今田美櫻、森七菜詮釋的第三篇〈看守的責任〉,主要描繪姊妹之間的愛恨錯綜。今田美櫻分享,「情緒像風暴一樣傾瀉而出,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愛。」森七菜有感而發道,「我開始思考,每一張椅子、每一個球,可能都連結著某個故事與某個人,這部電影讓我想成為那些故事的延續。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第四篇〈最後一場戲〉由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草彅剛表達,「這次的拍攝手法,讓我感受到影像創作全新的可能性。」吉岡里帆笑稱,「沒想到會跟草彅先生一起講外星語!這樣的荒唐,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神木隆之介感性地說,「能成為導演鏡頭下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幸福的事。」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承導演之言:「這是一部集結個人願望與友情的作品。每位工作人員都像球隊隊員一樣,抱著純粹創作的熱情聚集到這張椅子旁,一起完成了這部小小的、卻真誠的電影。」2025年7月18日,《長椅小情歌》上映在即——獨自一人也很好、找到總和你在一起編織日常之詩的夥伴那更好,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奥山由之攜手10位重量級演員呈獻的東京詩篇。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長椅小情歌》中文版電影預告

*更多《長椅小情歌》相關消息可至光年映畫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2025台北電影節現正於台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進行中,頒獎典禮則於7月5日登場,電影迷們務必鎖定。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