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將於2月16日至18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除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也將以傳承、生活、交流3大面向,帶大眾深入其工業與工藝文化,同時從產業材料、生活工具至家用品,看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另外,展期間也將有講座、工坊及選物販售,引領人們一探燕三条的產業內涵。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馳名世界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的燕三条,是日本新潟縣燕市與三条市的合稱。這個由十七萬人口組成的地區,相當於台北松山區人口,卻擁有六千家以上各具特色的小型工廠與企業,自江戶時代延續而來的職人精神,培育燕三条逐漸茁壯成為小型金工器具工廠林立的市鎮。燕市擁有悠久的和釘製造歷史,其後更發展鎚起銅器技術,「玉川堂」即為其中的代表性品牌;燕市於明治時期後投入西餐具製作,如今支撐起日本國內90%的產量。毗鄰的三条市則富有鐵礦資源,早在十七世紀時便掌握加工技術,二戰後開始發展汽車零件、工具製造等。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燕三条的職人們除了擁有紮實的工業與工藝能力,還有優異的商品企劃能力,得以創造出超越產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價值,從鑄造、鍛造以至各種材質加工製造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堪當日本最大的金屬加工業集散地。百年以來,燕三条的傳統在創新中活化,工廠成為可觀光的地標,通過器物產出,帶動文化觀光和產業發展。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而此次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由日方主辦單位燕三条貿易振興会,聯合台方的三個協辦單位——德貿股份有限公司、囍樹設計、鈑研所共同策畫。以『之間』作為展會的定名,意味著聯繫的力量,而『間』在日本文化中象徵留白的哲學意涵,更寓有無限可能。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12家參展品牌亮點

〈 トップ工業 〉 
Joy of Making 製作的樂趣,以做出使客戶滿足的工具為出發點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トップ工業相信,製造出好的工具讓客戶使用,是一種「喜悅」:客戶使用工具進行創造,在完成時獲得喜悅;製造出優秀的工具,同樣獲得喜悅,進而支持大家的創造,並與喜悅同在。這種「創造的喜悅」,透過社會共享,希望打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トップ工業會透過走訪全國零售店和工地,調研哪些工具受到歡迎、是否易於使用,再將積累的技術知識數位化,而後進行共享,以實現高效而迅速的設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 〉
「切れ味の醍醐味」讓每一次的剪切都是最高享受

成立於1924年,長谷川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長谷川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長谷川的產品兼具高功能性、美感和精緻度。身為在歐美擁有巨大市場份額的日本製造商與唯一剪刀鉗製造商,長谷川尤其重視工廠的環保製程,並將製程視為對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下村工業 〉
透過企劃力創造舒適美好的生活

創業於1874年,刃物製造向為下村工業的根本。1957年時,下村迅速進入了當時的新興領域,即不鏽鋼廚刀。憑藉純熟的工匠技藝和機械製造,建立了能夠發揮各自優勢的生產體系,透過獨立開發品質檢測機械,成功維持了一致的高水準。
下村極擅結合傳統的刃物製造技術,進行刀片切割機、削皮器等各種烹飪器具的產品開發。其內部體制完整,整合了產品企劃、設計、成型、組裝到檢驗,成為下村工業的優勢所在,經由發展完善的品牌化歷程,為產品帶來新價值,從而創造美好生活。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玉川堂 〉
走過208年堅持將傳統創造出未來的美

創立於1816年,走過兩百多年歷史的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沒有設計圖稿,器物的尺寸全在工匠的腦海中,最後再加上玉川堂的獨門色彩。
玉川堂最初是製作燒水壺、鍋釜等生活用品,及至明治時期,因應政府倡導全國工藝品行業參加海外博覽會,玉川堂便將器物製作轉向美術工藝品,並融合新技術不斷精進。玉川堂傳承七代歷久不衰,所製作的鎚起銅器更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北興商事 〉
致力資源回收以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

成立於1974年,北興商事株式會社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面向全球,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等材料(原材料)的回收。最初的工作內容是使用廢塑料製作,其後亦開發環境友善的清潔劑。
北興商事認為,回收循環不僅僅是作為業者的行為,更是一項影響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人類、動植物和地球本身的重要舉措。北興商事致力於建立一個不浪費資源的系統,為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做出貢獻。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角利製作所 〉
好工具創造好物品

創業於1946年,角利製作所的前身原為一間大型工具和刀具的批發公司中,為製造高品質商品而成立的製造部門。1972年獨立出來,一開始主要針對一般用戶,推出如刨子、鑿子、鋸子的大型工具套裝,其後擴展到專業用具,近年來銷售網絡拓及歐洲、亞洲地區。
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角利製作所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不僅專注於傳統日本工具的製造,也以三条為中心的製造網絡,投注心力,開發融合日本和西方文化的新工具。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村の鍛冶屋 〉
專注戶外野營的商品設計巧思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其所製造的鍛造釘、和式菜刀、釘錘等產品,通過網路商店品牌「村の鍛冶屋」,流傳到許多人手中,廣獲好評。同時,山谷也致力於開發具有高超工藝技術和講究細節的戶外用品,提供給眾多露營人士。
山谷的經營策略為「與地方共同成長」,思考如何與地方共同發展,以推動燕三条地區的繁榮,不僅提供客戶和供應商良好的產品,更致力於成為一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公司。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金鹿工具製作所 〉
做出一把可以世代沿用的剪刀

成立於西元1969年,主要商品為各式鉗子、剪金剪、鉗子鑽、萬用剪、廚房剪刀,以及生花盆栽用剪等多用途剪刀,並打造可更換刀片的剪刀。
作為製造者,金鹿工具一向堅持的理念,就是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在製作中為工具注入感情。金鹿秉承著先人傳衍下來的原創產品與開發精神,持續全方位開發充滿創意和功能性的新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髙儀 〉
以工具為媒介・帶給世界笑容

創業於1866年,高儀擁有長達158年極為深厚的製造歷史。起初是鋸鍛冶職人,直到1910年早期,開始發展海外貿易。自第二代起,除了工具開發和製造,亦涉足刀具批發等商業活動,開拓多面向的新可能,成為高儀事業風格的基石。
高儀秉信,卓越的工具能啟發出新工作的創造,以及由此產生的振奮感。「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IPS PLIERS 〉
以世代進步的完美好用鉗子讓職人工作更順手

創立於西元1958年,IPS Pliers作為唯一專注於製造鉗子的專業製造商,堅持追求高品質和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系統鉗子。
鉗子與剪刀類似,是一種結合左右兩部分的多功能工具,但其製造過程完全不同。鉗子在中途的磨光和機械加工過程中,分別製造左右兩側,經過鍍鉻和其他防銹處理後,在最終組裝階段才合併為一體。即使將一年前製造的右側與今天製造的左側在表面處理後對齊,它們仍將完美地合為一體而毫不偏差——此即IPS Pliers引以為傲的生產系統。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GNET 〉
創造金屬加工業的磁吸效應

MGNET是從其母公司武田模具製作所的宣傳部門發跡的。成立於2011年,創辦人武田修美抱持著「為人們帶來歡樂,為公司開啟新的可能性,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的理念,思索作為製造企業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
「Make Good Networks」,MGNET的初心是為製造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在製造中注入娛樂元素,「好玩!有趣!」是製造的原動力。MGNET努力保持真實性,並真誠的支持人們透過追求真正的樂趣、本質的新奇和根源的有趣,為未來的製造業創造真正的價值。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og Inc. 〉 
農工機械刀具走向多角化經營的新世代

成立於2012年,Mog Inc.從最初的農業資材電子商務網站,到如今延伸發展出食品品牌「Chill Full -ちるふる-」、經營無人商店冷凍食品店舖與國內外貿易等,成為一間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多年的銷售經驗與工匠建立了信任關係,並能洞察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從而創立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電子商務網站的運營,主要針對海外市場的農業資材、刀具、金屬製品、分析儀器等。靈活多樣的農業機械和鋒利的刀具備受歡迎,此外亦自行策劃產品並進行銷售,目前已在歐美和亞洲等60多個國家設有銷售據點。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時間:2024年2月16日~18日;09:30~21:30,免費入場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資料提供|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