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4 M&O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趨勢!走進科技伊甸園,與親自然設計交會的未來學

盤點2024 M&O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趨勢!走進科技伊甸園,與親自然設計交會的未來學

全球最具指標性的B2B設計展會之一,法國M&O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t)邁向30週年!春季展會大主題「科技伊甸園」(Tech Eden)點出最新話題自然是科技,可人們又該如何與環境變遷加劇的地球共存?更柔軟的科技(Soft Tech)與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顯然是答案。

每年春、秋季各舉辦一次的法國M&O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可說是國際家居設計潮流風向球。延續去年(2023)秋季主題「盡情享受」(ENJOY:in a quest for pleasures),這次春季展會繼續與創意策略機構Peclers Paris合作,將大主題定為「科技伊甸園」。

若「科技」代表對向未來幸福生活的盼望,而「伊甸園」則是引用基督宗教典故中對於自然純真樂園的嚮往,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卻激起在室內建築、酒店和零售領域之間的對話——在未來,是科技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世界。

2024年春季M&O的主題「科技伊甸園」深具樂觀的未來主義色彩。(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2024年春季M&O的主題「科技伊甸園」深具樂觀的未來主義色彩。(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擁抱更柔軟的科技與親自然設計

10多年前邁入智慧手機時代,隨即迎來3D列印、AIXR(延展實境)等等科技爆發,發展速度似乎呈現指數級增長。這無非是人們追求幸福的實踐,可同時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之中,科技的濫用和無節制取用地球資源帶來環境的失衡。

M&O年度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打造的Outonomy展廳展現與自然共存的科技想像。(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的親自然設計成為一種方案,在這方面獲選年度設計師的法國跨域藝術家Mathieu Lehanneur正是專家,他的設計總能完美融合自然元素與開創性的科技應用。這次以戶外小屋為原型為M&O打造Outonomy展廳,強調人們自由探索大自然的同時也能減少干擾、尊重環境,更充分展現出柔軟、非侵入性的科技如何融入人們生活。

M&O年度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打造的Outonomy展廳展現與自然共存的科技想像。(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M&O年度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打造的Outonomy展廳展現與自然共存的科技想像。(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而匯集焦點選品的「新鮮貨」(What’s New?)展區則以兩大子展區做出回應,其中與全球設計機構BETC規劃的「零售領域」(In Retail)展區,以「超級柔軟」(Supersoft)展間參考現代「概念店」的形式設計,商店不再只是單純銷售點,更可以是咖啡廳、工作或參加身心靈活動的地方,場域的功能性愈趨混合、多樣化,在此參觀者可以挑選商品,零售商更能從中找到啟發優化商店空間。

「新鮮貨」展區,室內設計領域的綠色原始森林環境主題。(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新鮮貨」展區,室內設計領域的綠色原始森林環境主題。(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這也反映現在無論設計的材質、外觀甚至到空間的機能,傳統類別界限不再如此清晰,另一「室內設計領域」(In Décor)展區能看到COVID-19的影響仍在延續,家是避風港也是向外連結的會議室,於是展場透過廣闊沙漠、海洋與綠色原始森林3大環境主題,展現如何靈活以色彩和材質,邀請大自然進入空間設計的思考之中。

「指標設計」(Signiture)展區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此為比利時品牌Serex展出Flora Vulgaris餐具系列。(圖片提供:Serex)
「指標設計」(Signiture)展區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此為比利時品牌Serex展出Flora Vulgaris餐具系列。(攝影:Serex)

新銳們正看見傳統工藝與科技的交會

有趣的是,新銳設計師獎(Rising Talent Award)今年分為科技新銳(Tech Talents)和專業技術新銳(Savoir-faire Talents)兩大類別,除了表揚傳統工藝設計語言的突破,同樣也鼓勵新科技的應用。

科技新銳中,Audrey Large透過3D列印創作虛實融合的奇幻雕塑與空間;Felix RasehornRobin HoskeWINT設計實驗室的機器人雕刻紙和牛腸道組織製成的防水夾克令人印象深刻;Nelsn Fossey則將數位程式、3D列印和手工藝方法完美結合。

M&O年度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與他的新工作室Factory,其善於從大自然與最新科技之中找尋設計靈感。(攝影:Felipe Ribon)
M&O年度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與他的新工作室Factory,其善於從大自然與最新科技之中找尋設計靈感。(攝影:Felipe Ribon)

專業技術新銳方面,Aurélie Hoegy透過用3D列印技術輔助藤條塑形,追尋循環實踐和有機美學;Jenna Kaës將超現實主義注入作品,尋求物件透出的靈性;Emma Cogné則以3D列印重塑塑膠管,重新定義工業商品用法。

獲新銳設計師獎的法國設計師Emma Cogné編織工業廢棄物賦予新生命。(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獲新銳設計師獎的法國設計師Emma Cogné編織工業廢棄物賦予新生命。(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此外,新銳工藝師獎(Rising Talent Craft Award)則由Studio Line & Raphaël獲得,以前衛的3D鑲嵌家具和飾品展現傳統木工藝的當代應用。

未來舞台(Future On Stage)得獎團隊葡萄牙新創Tosco Studio 與水泥廠合作製造的咖啡桌Flower Power。(圖片提供:Tosco)
未來舞台(Future On Stage)得獎團隊葡萄牙新創Tosco Studio 與水泥廠合作製造的咖啡桌Flower Power。(圖片提供:Tosco)

表揚3年內新創團隊的未來舞台(Future On Stage)也來到第四屆,今年葡萄牙Tosco Studio與水泥廠合作,將厚重的水泥建築材料轉化為輕盈藝術品;法國的Anga利用PDEB塑料廢料製作仿大理石高級家具;希臘BlueCycle則倡議「藍色循環」,研究捕撈網等海洋廢棄物作為家飾媒材甚至3D列印材質與可行性。這些創新實驗不僅注重美學價值,還以循環設計回應環境挑戰。

未來舞台得獎者希臘新創團隊BlueCycle推出的家具系列Second Nature。(攝影:Aspa Koulira)
未來舞台得獎者希臘新創團隊BlueCycle推出的家具系列Second Nature。(攝影:Aspa Koulira)

期許美好款待與身心健康軟科技

當代酒店愈趨強調餐廳、酒吧辦公室和水療中心等公共空間的設計與機能性,室內設計師與建築師必須解決更加多元化的問題。據統計,過去幾年參觀M&O的建築師數量增加15%以上,其中55%的人正在從事酒店相關的專案,正突顯出產業對室內設計與軟裝的興趣。

「款待實驗室」(Hospitality Lab)應運而生,由建築工作室REV打造3種體驗——應用親生物設計、結合健康空間的咖啡館;未來逃生艙主題、酒店房間融合豪華水療中心的多重感官體驗;機場或火車站等候空間透過沉浸式技術化作體育空間——透過實體空間和虛擬技術的展示,為飯店產業的度假體驗提供新方案。

此外,人們也日益關注身心靈健康,根據NPO全球健康研究中心(GWI)推測,健康市場在未來5年全球每年將增長9.9%M&O2023年秋季展會新推出「身心健康與美妝」(Well-Being & Beauty)展區,除了展示美妝與身心養護產品,「身心健康體驗」(The Wellbeing Experience)也來到第二屆。

M&O自2023年秋季展會推出「身心健康與美妝」展區,顯現大眾日益關注身心靈健康的趨勢。 (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M&O自2023年秋季展會推出「身心健康與美妝」展區,顯現大眾日益關注身心靈健康的趨勢。 (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

如同巴黎工作室MyGinger360度影片環繞的沉浸式瑜伽課程,或Ho Karan結合催眠冥想、聲波和脈衝燈光的Dream Machine讓參觀者放鬆、瞬間抽離忙亂展場,科技發展與人的需求緊緊相依,創新也能以柔軟的方式帶來舒適和幸福。

 M&O 亮點出列!

❶ Sheyn

2016年創立的Sheyn是一家總部位於維也納的設計工作室,在意第緒語(屬於日耳曼語系之一)的意思是「美」。工作室以小型家居建築的概念,作品均採先進的數位設計,希望點亮生活各角落。圖中的Fald 169g350g混合花瓶皆是Bloz系列的一部分。

Sheyn家居設計系列Bloz。(圖片提供:Sheyn)
Sheyn家居設計系列Bloz。(圖片提供:Sheyn)

❷ Pulpo

來自德國的年輕家居品牌Pulpo不僅展示出極高德式製造品質,創造力也非常突出。其中與Sebastian Herkner打造的Stellar Grape吊燈彷彿葡萄般串起小恒星,形成360度多源照明的效果,神祕而優雅。

Pulpo吊燈Stellar Grape。(圖片提供:Pulpo)
Pulpo吊燈Stellar Grape。(圖片提供:Pulpo)

❸ Ilex Studio

llex Studio2018年成立於英國,專注突顯自然之美,以鼓勵他人植樹的設計,作為應對環境變遷的實踐。如同橡實玻璃花器Acorn Vase特別設計的玻璃瓶身具有放大功能,可以清楚看到植物根部生長變化,見證一顆橡實種子如何成長茁壯為一棵壯麗的橡樹。

Ilex Studio橡實玻璃花器Acorn Vase。(圖片提供:Ilex Studio)
Ilex Studio橡實玻璃花器Acorn Vase。(圖片提供:Ilex Studio)

❹ Pantheone Audio

澳大利亞品牌Pantheone Audio受到自然和建築中有機曲線的啟發,手工製作的音響系統兼具美學價值與卓越音質。科技與藝術交會的大型智慧音響Pantheone 1裝載智慧語音助理Alexa,輕鬆就能完成操控享受360度聆聽體驗。

Pantheone Audio大型智慧音響Pantheone 1。(圖片提供:Pantheone Audio)
Pantheone Audio大型智慧音響Pantheone 1。(圖片提供:Pantheone Audio)

◉ 台灣設計選——Yuhsien Design Studio

專注於溫和靜謐的室內、產品設計,Yuhsien Design Studio2017年成立於義大利米蘭。泡泡(Bubble)系列靈感來自日本櫻花水信玄餅,由玻璃製成的俏皮花罩, 就像時間被凍結的氣泡一樣,為植物和人之間創造新的互動方式。

Yuhsien Design Studio泡泡(Bubble)系列。(圖片提供:Yuhsien Design Studio)
Yuhsien Design Studio泡泡(Bubble)系列。(圖片提供:Yuhsien Design Studio)

文|吳哲夫
攝影|Anne-Emmanuelle Thion、Aspa Koulira、Felipe Ribon
圖片提供|Ilex Studio、Pantheone Audio、Pulpo、Serex、Sheyn、Tosco、 Yuhsien Design Studi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開始做燈,才更感受到自然——專訪KIMU柒木設計,如何跟隨光的軌跡設計與生活?

開始做燈,才更感受到自然——專訪KIMU柒木設計,如何跟隨光的軌跡設計與生活?

自2013年創立,柒木設計打造無數盞別緻燈具,近年,從台劇《影后》到各位創意人的家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共同創辦人林宜賢(Kelly)、葉庭瑋(Alex)都住在民生社區,工作室在行天宮,每天上班必經穿行這區的路程。今天就相約在這散一場步,聊聊他們沿途對燈具設計的思考,也捕捉沿路可愛的光影風景,透過他們的眼,看看城市日常裡藏著什麼靈「光」?

會和「光」結下緣分,其實並不在柒木的意料之中。

2013年,3位工業設計系的好友,想著要用設計說故事,創辦了「柒木設計」。最初以設計文具起家,直到有陣子,他們發覺台灣許多咖啡店的燈具,清一色是複刻版的Tom Dixon,不禁思考,「為什麼台灣好像還沒有,應該說可以有自己的燈,那會是什麼呢?」希望為西方的設計注入進東方的詮釋,他們以工業風的金屬燈罩,混搭傳統的燈籠,將古、今、東、西相融,打造出「一盞東西」——一次至德國科隆參展,在20組各國設計團隊之中,不是被問授權,而是不斷被詢問可以直接購買嗎?撤展後,3人在從柯隆回柏林的火車上才畫起圖,認真描摹將之量產、進入市場的可能。

被「光」找回來了

爾後幾年,秉持同樣融合東、西方元素的意念,柒木把玩心轉移到其他家飾,做了花器、屏風,同樣獲M&O亞洲新銳設計師等諸多國際獎項的矚目。可是,他們無法忽視自己穿梭城市各個空間,總還是會一次次忍不住停下觀察其中燈光的運用,笑說是職業病,但也讓他們確信,「原來我們對光真的有感覺跟熱情。」近3年,他們回頭,專注投入拓展品牌燈具系列,幾乎每年都有新燈具作品誕生。

真的潛心,也才讓他們開始更加覺察各地的光線,和背後牽連的奧祕。

Kelly憶起一躺北歐行,長期旅居芬蘭的共同創辦人筱君,帶他們去到一座湖畔,「太陽快要下山,我們坐在湖邊,生營火、烤香腸,看著夕陽,超級夢幻!」在團隊內負責製程與工廠端、更加「理工腦」的Alex接過話,「在北歐拍攝的照片光感也格外美,後來發現,其實是陽光照射角度。歐洲緯度高,太陽總是斜射,台灣靠近北回歸線,即便有陽光也比較單調,因為多數時間都是直線光——除了冬天!所以只要冬天台北有放晴,城市看起來會格外有『高級感』?(笑)」

訪談這天正直難得晴朗的冬日,散步兩人熟悉的民生社區街道,沿途有不少日常光影景象令人駐足。(攝影:蔡耀徵)
訪談這天正直難得晴朗的冬日,散步兩人熟悉的民生社區街道,沿途有不少日常光影景象令人駐足。(攝影:蔡耀徵)
在民生社區能撞見許多可愛的傳統乾洗店。(攝影:蔡耀徵)
在民生社區能撞見許多可愛的傳統乾洗店。(攝影:蔡耀徵)
柒木設計共同創辦人Alex(左)、kelly(右),在被路樹光影包圍的富錦街。(攝影:蔡耀徵)
柒木設計共同創辦人Alex(左)、kelly(右),在被路樹光影包圍的富錦街。(攝影:蔡耀徵)

而自然環境,也直接影響室內照明的邏輯。常要去歐洲參展、住過一間又一間Airbnb,Kelly呼喊,「屋內真的都好黑!(笑)常只有1、2盞燈,還散落在角落。」原來北歐因有永晝、永夜,燈光需能因應季節的變換自由調配,才推動北歐燈具文化持續發展,也影響其照明設計的邏輯,「所以業界有一說,最好的照明是要能『撞到』——燈要掛得低,因為只需照亮那塊就好,以區域區分光源。」

對比台灣,人們更期待空間的光線要統一、均勻,因而習慣把照明做得很滿,回到家也較難有休息的氛圍。所以柒木從桌燈、吊燈、壁燈、地燈全都做,希望大家可以在光源上有不同配置,同時讓使用者自由調節空間亮度——譬如「一盞東西」,可將紙燈籠收入燈罩打直接光,下拉即可切換成柔和的間接光——開展燈具的使用功能,也是拓展人們對光的感知和想像。

浸泡在日常的光與影

柒木最新一款燈具,是去年推出的「糖蔥」,實木的工業風燈管以幾何陣列排列,繁複卻規律,營造出溫潤有層次的光感。其中複數陣列感的元素,提取自東亞文化中常見的抹茶刷、水車、竹簾、扇子、燈籠骨架⋯⋯,靈感仰賴大量日常的觀察。Kelly說,工作中的許多點子,都是在散步、走逛城市和旅行中想到。問起兩人對舒服光線的認知是從何養成?其實也來自日常沐浴戶外光中的體感,「即使太陽很大,也不會是全白,所以人體普遍最適應的光並非純白。」不像台灣常見的、體感冰冷的日光燈,居家最舒適的色溫是稍偏暖黃的3,000K,「所以我們在糖蔥的設定上,先把色溫鎖起來、不能調控,希望大家可以體驗這樣的感覺。」

而做燈到現在,他們也反而開始被暗影觸動。聊起谷崎潤一郎的隨筆《陰翳禮讚》、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主角著迷捕捉的「木漏」,他們在其中讀出,有黑暗才有光亮,有樹影更能看見陽光。所以,不僅柒木的燈具明度從不過於強烈,日常走逛城市時,兩人也喜歡從不同面向切入,觀察光和建築、自然景觀、空間與人的互動,「光當然可以自己存在,但有了能產生『影』的對象,可以看到的又更不同。」

Kelly母校介壽國中旁的民生公園,冬日正開滿白色的梅花。(攝影:蔡耀徵)
Kelly母校介壽國中旁的民生公園,冬日正開滿白色的梅花。(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民生社區一帶街區座落滿滿老公寓與老樹。(攝影:蔡耀徵)
沿途經過家具店「Desifb Butik」,在櫥窗遇見柒木自家燈具「紙飯糰」,紙燈籠拼接木頭異材質,如同把光揉進紙裡裝了起來。(攝影:蔡耀徵)
沿途經過家具店「Desifb Butik」,在櫥窗遇見柒木自家燈具「紙飯糰」,紙燈籠拼接木頭異材質,如同把光揉進紙裡裝了起來。(攝影:蔡耀徵)

回首10年設計路,他們最常說,「好像都是柒木帶著我們在往前走——做了花器,才發現四季的更迭,做了燈,才注意到緯度的變化,更感覺到自然。」Kelly俏皮地從包包掏出偶然發現的小玩具「彩虹製造機」,可以吸在玻璃上,吸收陽光旋轉,只要屋內染上絢爛彩虹,「你就知道,喔!太陽來了!」光雖安靜無形,但無處不在,只要隨時保有玩心,還有太多可以探索。

柒木帶路!民生社區7處光影踩點

#空間 📍the pub.house & Miki Wei Studio

花藝師Miki的住家和工作室,步行相隔10分鐘。前者是棟透天老公寓,樓上是住家及先生阿翔的建築工作室,一樓則定義為「house art gallery」,不定期舉辦花藝課、工作坊、展覽、餐會等各式活動;巧妙地利用開窗,讓自然光灑進本昏暗的地面層,近期擺滿年節訂單的蘭花,柒木送的新居禮「紙飯團桌燈」藏身其中。後者(右)則有從街上就能望見的七彩透光窗簾,和鮮花一起襯托全金屬冷色調的空間,讓室內繽紛得恰恰好。

Miki與先生阿翔的住所一樓空間,為不定期舉辦花藝課程、展覽與各式活動的創意空間the pub.house;今年預計有更多不同型態的活動將發生。(攝影:蔡耀徵)
Miki與先生阿翔的住所一樓空間,為不定期舉辦花藝課程、展覽與各式活動的創意空間the pub.house;今年預計有更多不同型態的活動將發生。(攝影:蔡耀徵)
the pub.house 的二樓是建築師阿翔(右)的工作室,他善長利用建物結構安排自然光線,讓整棟三層房子的不同角落都配置充盈的自然光。(攝影:蔡耀徵)
the pub.house 的二樓是建築師阿翔(右)的工作室,他善長利用建物結構安排自然光線,讓整棟三層房子的不同角落都配置充盈的自然光。(攝影:蔡耀徵)
擁有七彩光暈的花藝工作室Miki Wei Studio。(攝影:蔡耀徵)
擁有七彩光暈的花藝工作室Miki Wei Studio。(攝影:蔡耀徵)

#自然 📍路樹光影

民生社區綠茵滿滿,Kelly也特別觀察到,這區的行道樹都很容易搭在一起,「手牽手,好可愛!」而冬天,陽光照射角度斜,更會將樹影打在建築外牆,印在老公寓古樸的藍綠色磚牆面上,也是美麗獨特的台灣味。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文化 📍東社慈福宮

Kelly從小會和家人來拜的土地公廟,藏在街區小巷中、複合在民宅一樓,很神奇的,大家都還是會知道。「我們後來也發現,廟都滿會用燈的?除了要照明建築本身,也會掛燈籠,尤其現在過年前後,更是掛滿滿,而且因為是暖黃光,不是冷白色,總會讓大家覺得滿舒服的。」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空間 📍兩冊空間製作所

在兩人的愛店——擁有大片落地窗的早午餐店Woolloomooloo Fujin結束訪談,走幾步便能到這家位於街角的空間設計公司。即使是辦公室,內部也選擇裝色溫3,000K的吊燈加上角落照明(是柒木的「糖蔥」和「時燈籠」地燈!)大片玻璃窗映現完整街區光影。其中還藏有一間瑜伽教室。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建築 📍家樂福三民店停車場

一次走在對街,兩人抬頭,發現怎麼好像突然在紐約?「建築在光影不同的變化下,會長得不一樣,本身可能只是一個塊體,多了陰影就多了不同變化和聯想——像這座停車場,弧形彎道在光影明顯時,會覺得很像來到古根漢美術館(笑)!」謝謝大自然的打光。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空間 📍fruit hotel taipei

設計選物店,亦策劃展覽,將各國插畫、織品、攝影等各領域創作及品牌帶進城市。店面夾身老花店和咖啡店中間,在入夜後暗暗的民宅巷弄,Kelly 每次路過都會看到其中兩排球型燈泡兀自閃耀著暖黃光,像座令人心安的小屋,「有時店會被發現,真的是因為光線,就算很基本,但就會讓人想走進去,這就是光的吸引力!」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柒木設計

由林宜賢、葉庭瑋、石筱君於2013年創立,運用自然材質及工藝技術,融合東方底蘊和西方的簡約,創造詩意與實用兼具的當代燈具及生活物件。燈具代表作有一盞東西、紙牛奶燈、糖蔥燈系列等。屢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東京 Design Tokyo首獎、倫敦wallpaper* award、金點設計獎等國際獎項認可。

文|李尤 攝影|蔡耀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你的房間裡一定有這麼一張椅子——上面堆滿了「半髒」的衣服,曾經穿去樓下的便利商店、穿去巷口買午餐,既不能將它們掛回乾淨的衣櫃裡,卻也沒有髒到需要丟進洗衣籃。於是,這些衣服理所當然地「暫放」在椅子上,久而久之「椅子」成為了另類的「衣架」。

雖然多數人對於堆滿衣物的椅子已經習以為常,但偶爾還是會因為椅子太重拉不動、衣服太多無法坐下而感到困擾。瑞典設計師兼發明家Simone Giertz以這樣的日常現象為靈感,設計出了專門解決此一問題的旋轉椅,用巧思將功能與美感結合,重新思考如何讓家具更貼近生活。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Simone Giertz以日常現象為靈感,設計出專門「堆衣服」的旋轉椅(圖片來源:Simone Giertz)

既然都用來放衣服,就把它做成掛衣架吧

Simone Giertz表示:「如果一張椅子十天有九天都用來放衣服,那麼它應該被設計得更適合這個用途。」她將椅子的扶手設計為可360度旋轉的機關,無論使用者堆上外套、牛仔褲或是毛衣,看起來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想取用衣物時,就可以將扶手轉到正面,方便挑選;想坐下時,也能將扶手轉至背後,椅墊始終保持完整。這樣巧妙的設計,將堆積成山的衣服重新整理,卻又保持「可以再拿出來穿」的使用彈性,並讓房間恢復整潔秩序。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想取用衣物時,就可以將扶手轉到正面,方便挑選;想坐下時,也能將扶手轉至背後(圖片來源:Simone Giertz)

整個設計過程從紙板模型開始,到選用不同材料打樣多次,最終決定以橡木製成。Simone Giertz以影片紀錄發想、製作過程,發布在社群平台後獲得廣大的迴響,許多觀眾更許願,希望這張椅子能量產發售。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Simone Giertz的設計手稿(圖片來源:Simone Giertz)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整個設計過程從紙板模型開始,到選用不同材料打樣多次,最終決定以橡木製成(圖片來源:Simone Giertz)

她專門發明「你從沒想過會需要」的東西

Simone Giertz自多年前便開始她的創作生涯,並以「無用發明女王」自居活躍於Youtube,前後更參與許多電視節目製作。她擅長洞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結合技術與幽默,製作出趣味十足又富有創意的小發明,如「螺絲起子戒指」、「故意少一片的白色拼圖」「可以對折的衣架」等,令人會心一笑。Simone Giertz的眾多作品,可於她成立的品牌商店「Yetch Store」購買。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SCREWDRIVER RING(圖片來源:Yetch Store)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INCOMPLETE WHITE PUZZLE(圖片來源:Yetch Store)
如何解決椅子上的衣服山?瑞典設計師發明「專門掛衣服的旋轉椅」,用巧思解決生活困擾
SMALL COAT HINGER BRACKET KIT(圖片來源:Yetch Stor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