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製屬於你的藝術之家!民生社區預約制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讓家具成為工藝收藏

民生社區預約制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讓家具成為工藝收藏,訂製屬於你的藝術之家

位於台北民生社區的「Carte Blanche Galerie白卡藝廊」創立於2019年,是一間預約制的可收藏設計(Bespoke artworks)與藝術空間,希望人們能夠從一個物件開始,對於空間產生更多想像。

「Carte Blanche」來自於法語,字面上為「空白紙」的意思,像是一種概念表述,沒有任何限制,一切由自主裁量。透過與世界頂尖藝術家、工藝師、設計師合作打造高級訂製家具,Carte Blanche Galerie為藏家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呈現出個人專屬的美學生活空間。

民生社區預約制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讓家具成為工藝收藏,訂製屬於你的藝術之家
透過與藝術家、工藝師、設計師合作打造高級訂製家具,Carte Blanche Galerie為藏家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攝影:Liszt Chang)

台灣首創高級訂製,讓生活空間成為藝術之家

Carte Blanche Galerie是台灣第一間以「Maison d’art」為概念的空間。法文「Maison D’art」直譯為「藝術之家」,它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藝廊,更像是讓藝術融入生活的場域。

相較於過去偏好「做好做滿」的室內設計風格,近來更多人採用乾淨細膩的裝潢,並透過擺飾、藝術品等軟裝展現個性。Carte Blanche Galerie以工藝讓家具從結構與功能中解放,傳統工藝無法量產的特性,更讓這些家具展現收藏價值。

民生社區預約制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讓家具成為工藝收藏,訂製屬於你的藝術之家
Carte Blanche Galerie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藝廊,更像是讓藝術融入生活的場域。(攝影:Liszt Chang)

什麼是「高級訂製家具」?

先後從事歐洲精品織品、設計家具、軟裝配置、空間藝術等領域,擁有20年的美學產業經驗的主理人Stephanie,將歐洲常見的高級訂製服務引進台灣,擔任藝術家和工藝師之間的橋樑,從構思、挑選材質、多方來回溝通,到完成作品,為品味人士打造專屬的美學生活空間。

Carte Blanche Galerie獨特的服務在於為高級訂製家具賦予藝術般的思維與靈魂,希望傳遞創作者從一個靈感開始,為了單一專案量身打造的力量,並相信每個空間都有著獨特的力量,而每一個物件都有著參與感。

民生社區預約制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讓家具成為工藝收藏,訂製屬於你的藝術之家
Carte Blanche Galerie主理人Stephanie。(攝影:Liszt Chang)

Carte Blanche Galerie有溫度的質感空間

Carte Blanche Galerie外觀沒有招牌也沒有Logo,外牆如青銅經歲月氧化後的鏽蝕色澤,由曾獲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電影質感師陳新發帶領團隊手繪牆面紋理;不鏽鋼毛絲面的屋簷帶著金屬光澤,如鏡面般反射日光與樹影的變化,像一幅隨四季流動的畫作。

內部空間則呈L型,弧形曲面牆也同樣出自手繪,沒有精密計算的工整呆板,而是溫潤有性格的線條,一如Carte Blanche Galerie為收藏家訂製的物件,皆來自於想法和草圖,仰賴藝術家和工匠的手工技藝,直到製作和完成時才能看見實體。

民生社區預約制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讓家具成為工藝收藏,訂製屬於你的藝術之家
Carte Blanche Galerie外牆如青銅經歲月氧化後的鏽蝕色澤,由電影質感師陳新發帶領團隊手繪牆面紋理。(攝影:Liszt Chang)

Carte Blanche Galerie白卡藝廊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69巷2-6號
電話|02-27476738
官方FB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10組入選作品一次看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2024臺北美術獎結果公佈,本屆342件徵件中共有10組入選,由邱子晏《曼德拉記憶》獲頒首獎,入選作品展覽也同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即日起展至2025年3月2日。

臺北美術獎長年以來持續觀察展覽趨勢觀點,提供當代創作者具能見度的發聲平台,進而促動藝術生態開展多元向度。今年,評審團由館內外委員組成,分別為胡永芬、徐文瑞、姚瑞中、游崴、蔡明君、簡正怡、余思穎,評審團主席胡永芬表示,從投稿作品中,能明顯地看見青年創作者們多元多樣的關注方向,以及越見鮮明強烈的風格面貌,從形式到議題,都極其豐富;並可從中觀察出,藝術家們明顯地以大量的影像流動作為敘事主軸。

2024臺北美術獎 首獎作品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

《曼德拉記憶》以藝術家在臺南認識的一名老翁鄭添文的口述歷史為背景,探討大眾對戒嚴時期的虛構集體記憶。邱子晏在展間中製作了一座鏡面騎樓,試圖在美術館的白盒子內搭建出額外的空間,搭配刻意的聲光設計,將鄭添文的曼德拉記憶(聲稱與其兄為1947年臺北私菸查緝事件的現場見證者)與黃榮燦的版畫《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相互交織,呈現一段表面上符合畫中場景的虛構情節,試圖在歷史與個人記憶之間進行辯證和相互註解。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2023,4K雙頻道彩色有聲錄像,12分,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 優選作品

何彥諺《睡眠大廈》

在社運與疫情期間,何彥諺感受到社會上總是存在者一股無形的集體潛意識。研究過程中,藝術家意外發現基隆港潮位與人腦深層睡眠擁有相似的波形圖,也因此逐步串起神經生理與海洋科學兩種尺度落差極大的現象,並進一步援引自己兒時的居住空間,將之視為群體精神意志的延伸,提出「以人體腦波解讀潮汐規律」的假設,透過兒童至青少年階段好發的「夢遊病症」,將微小的個人意識和社會氛圍連結起來。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何彥諺《睡眠大廈》之〈容器〉,2023-2024,錄像,7分35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何彥諺《睡眠大廈》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林彥翔《迫降》

從小在桃園機場旁長大的林彥翔,對於航空城徵收一案印象深刻。面對整片即將消逝的風景,他蒐集居民在搬遷過程遺留下的老家具、磚瓦,試圖續存居民對於土地的共感記憶。藝術家將這些物件拆解、組裝成一台飛機,帶它走過尚未成形的桃園機場第三跑道,再帶它來到展場,以歪歪斜斜的降落姿態呈現;另一方面,也透過重新堆砌牆面、攝影等行動,紀錄下因開發而驟變的農村地貌、居民的離所,以及信仰的遷移。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彥翔《迫降》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彥翔《迫降》之〈起降第三跑道〉,2024,單頻道錄像4K ultra HD,50 分,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

《斷頭河計畫》以族群衝突歷史中因「獵首」而生的無頭鬼魅為引,將「靈」貫穿作品之中。該計畫一方面以北臺灣淺山地帶的原漢人群交界帶及地域社群作為連結、調查與文化實踐的場域,透過影像、製圖與通靈等方式,關注不同歷史記憶及宇宙觀底下的非人之物;另一方面,則以學術場域的論述生產與研究發表機制作為田野地,以期刊、講述與研討會等形式,試圖回應及反思「藝術研究」在實踐上如何介入學術對於不可知的界限。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之〈無頭屍史〉,2023,雙頻道錄像裝置,27分35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

創作靈感來自於張哲榕自宅、經營舊書店的父親,以及自身病症的關係轉化,透過影像及饒舌創作,將父親的囤積行為、藝術家如何以創作自我治癒,與舊街區的回憶與口述歷史娓娓道來。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逐漸修復與父親的關係,了解「囤積」是父親維持自在健康的方式,展間中以父親二手書店的書堆疊成書牆,搭配影像、錄像如實呈現父親舒適閱讀的三度空間;同時也隨著藝術家患病時書寫的日記,呈現「有機生長」的創作樣貌。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之〈片羽即光:天台父親、書店父親〉,2023,單頻道錄像,2分4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

早期臺灣代工產業發達,曾經量產過一批外銷歐美的卡通造型的動物擺飾,這些瓷偶多半有著浮誇的妝容,材質以陶瓷及石膏為主。隨著產業型態的轉變,盛極一時的外銷產業也隨之沒落,留下一段破碎的陶瓷藝品歷史。謝佳瑜透過假想《露露藝品社》藝品公司,建構出一條虛擬的生產線,透過幽默詼諧的口吻,從如何生產、精煉最優秀的動物擺飾、報章雜誌的廣告文宣等,企圖在這些無法追溯原型的陶瓷玩偶中,挖掘物件所透露出當時的價值觀點,闡述一段無法被驗證的想像。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之〈露露藝品〉,2024,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1分2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 入選作品

阮柏遠《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

系列作品借用網路情感關係的另類狀態,從虛擬主播與直播文化,探問當代社會中,人與虛擬形象之間的特殊關係鏈結。藝術家使用社群媒體上帶有憂鬱傾向的「Dreamcore」影像與AI編制而成的文本,關注網路生活中的情感與情緒狀態;同時也運用線上遊戲、VRchat、3D模型、虛擬實境結合網路愛情、虛擬性戀與替身性愛,探索人與數位技術、數位物的關 ,思考流動狀態的網路酷兒與感官身體。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阮柏遠《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2023,AI、Vtuber,尺寸依空間而定,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阮柏遠《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林哲志《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

本計畫始於2020年,從那時起,大量和戰爭有關的影像不斷地流傳,戰爭的尺度越拉越高。林哲志認為,人們對於戰爭的感知及理解,都是來自「影像」這個媒介,而他也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還有其它路徑可以重新認識戰爭?《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是一個從合作走向毀滅的觀展體驗,一開始的錄像,虛構出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2024太空漫遊:衛星科幻小史〉以生成式AI的模型來解讀、生成與再次串連衛星發展的歷史圖像,並對「檔案」的建立提出質疑;展場中的三顆衛星裝置,則透過轉譯與再現,重新詮釋歷史上一段太空戰爭。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哲志《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之〈可能的任務〉,2022,雙頻道錄像,9分30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哲志《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

張辰申形容,自己的展場總是像鬼片場景一樣、很獵奇,《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將生理構造與人類相近的家豬骨骸、外皮、頭部、心臟、 血管組織等器官標本,以類醫學博物館的展呈方式,懸吊、擺置於展櫃中,構圖分別汲取《聖經》繪畫中常見的手持剝皮刀使徒圖像,以及傳統山水畫蘊含的身體五行概念,展現出東西方對人類身體觀的思考差異;一旁併置播放豬隻植入人類牙齒的手術紀錄影像,以多重手法探討人豬之間的依存關係、去人類視角完成豬的聖物化與救贖。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2023,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張靜雯《容器》

《容器》系列作品以臺灣與東京的公寓風景為主題,以整齊排列的窗戶表達城市中的孤獨與記憶,與疫情時期的不安情緒。其創作契機來自於日本哲學家三木清在《人生論筆記》一書中對於孤獨的詮釋:「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城市中窗戶簡潔的排列如同一幅幅特殊的平面繪畫,同時象徵著人們感情的出口與入口,並且在窗戶裡訴說著一個個故事,記憶、孤獨、不安的感情也凝縮在一個個窗戶中。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靜雯《容器》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靜雯《容器》之〈箱〉,2022,墨、雲肌麻紙,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Taipei Art Awards

展期|2024/11/14 - 2025/03/0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減法經營哲學、務實的工藝選物,看見ISwell獨一無二的魅力!

關於沈靜的簡單生活,在ISwell這個空間裡主理人韋如把腦袋中各種可以執行的想像一一落實,融合了工藝選品店、咖啡廳、邀請創作者到池上駐點、辦展覽或工作坊,讓外界的作者和在地居民交流,不斷為池上生活注入各種生命火花。

和女主人韋如接上線的時機相當特別,剛巧,就在她這兩年整理和轉換生活方向的終結轉彎處,就在她一邊打理生活與工作點滴,一邊調整店舖和品牌的經營方式而有了落定之時。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ISwell是結合了工藝選物、藝術與咖啡的美好空間。(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如同一位工藝師面對自己的作品,韋如給了自己時間,透過順心和行動,看見手中ISwell品牌與工藝選品咖啡店複合空間此刻該有的樣貌,她說,「變得更簡單、明確一點,但是這個簡單不一定是店鋪,有可能是心境上面的。」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減法的經營

她帶著笑意緩緩地解釋ISwell店鋪空間和經營方式最近的轉變,「之前都有員工,因為各種因素我就順應回到一個人的狀態,甚至把座位也減少,選物變多。座位數變少,菜單沒變,整體變得更簡單。」過去,有了這個空間,韋如把腦袋中各種可以執行的想像一一落實, 邀請創作者到池上駐點,辦展覽或工作坊,讓外界的作者和在地居民交流,不斷為池上生活注入各種生命火花。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ISwell是一個有趣的空間,除了大量的工藝選物、餐飲服務,也不定舉辦工藝相關展覽。(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隨著時間的淬鍊和積累, ISwell 品牌哲學得到越來越多同伴的支持,而隨著品牌活絡,工作事務亦隨之增加,原本想像的生活節奏和腳步似乎緊湊了一點,開始不自覺地錯過了池上四季的轉變,當初喜歡池上的生活而選擇落腳的初衷,開始輕輕地擾動著。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做了減法的調整,韋如說現在的空間經營完全回到自己的身上,座位減少了,更容易有空閒的時間和客人交流。當客人的手捧起了工藝品之時,很有可能接起了韋如與客人交流的機緣,她會順應當下的氛圍,將作品中潛藏的工藝師生命紋理,以聊天的方式,分享傳達給那個有緣的人。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客人不一定會知道,當我願意分享的時候,當我願意去講的時候,會有意外的收穫,而且會支持。」

雖然,有一半的客源是因為路過進來想要喝一杯飲料,然而,不少人在透過那一瞬自在的交流當中,自然而然地興起了收藏或支持的念頭。她提到,蠻多人在她的感染之下,第一次買了「這樣」的東西,ISwell賣過「木植牛物」的高山畫作,成績相當不錯,好多人都是人生第一幅畫作收藏。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獨一無二的魅力

能夠感染他人,必定出自說者的純真熱情,而ISwell空間裡面所有的生活工藝物件都是韋如的最愛,她就像在尋找知音一樣地介紹每一件作品。「空間不大,我自己會慎選喜歡的創作者。選品,創作者很重要,我會看作者是否很認真在做這項工藝。」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韋如本身就是個手作者, 學生時代主修空間設計、視覺傳達和藝術等科系,大學時代便投身手作市集擺攤,ISwell便是源自於當時發想的品牌名。也因此,對手作工藝,她有一番深刻的見解,當解釋著Yang Yang鍛敲銅製燈具時她說道:工藝品,會隨時間變化,會有歲月的痕跡,這是工藝很特別的地方。而且,即使是同樣造型的燈具,每一個作品的手工敲痕都不一樣,每一個都不一樣。 這是工藝很不一樣、很有魅力的地方。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黃銅燈罩品牌YangYang也是韋如很欣賞的工藝品牌,手工鍛敲的燈罩造型樸素,但帶有韻味。(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此外,她喜歡天然、自然素材,她挑選入店的工藝品,都是採用友善環境、以自然素材為主的作品。當然,也包括ISwell的主力品牌商品香氛蠟燭,即採用天然精油和大豆蠟作成的大豆蠟燭,四款香氛大豆蠟燭的香味,都是她根據自己在臺東生活中感受到的深刻氣味而調製出來,例如混合了佛手柑、茶樹、檸檬和迷迭香的「檸森森」,那是她在某一個陰雨的天氣,坐在稻田面前聞到的氣味。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不同於一般選物店,ISwell也推出自有品牌的調製複方精油,使用天然植萃精油與大豆蠟。(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林希羽的工藝品牌VVV Studio,則因其取用回收版畫紙塑形的獨特之道而受到韋如的青睞,韋如更進 一步和林希羽合作,由她設計,林希羽製作, 以ISwell為名推出了仿臺東石頭的燭台,而這是 ISwell 第一次的聯名創作。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以回收版畫紙塑形的VVV Studio,將纖維表現出如同石雕的質感,不論是桌面擺件或花瓶都很優美。(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務實的選物

ISwell店內的工藝品除了自有品牌香氛蠟燭之外,還有韋如喜愛的臺灣工藝創作者的作品和旅行中帶回來的選品,她覺得自己的選物心境隨著歲月增長漸漸改變:「開店七年,從小女生開始長大,喜歡的東西會不一樣,年輕一點的時候,喜歡便宜裝飾性的東西,它可能用不久,可是現在會願意花相對比較高的價格,我真的很喜歡,然後是可以用很久的。」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當然,店裡仍然有擺飾物件,不過,還是以實用性為大宗,她笑著補充道,應該跟在池上這裡生活有關,「外面山海已經很漂亮,不太需要裝飾性的東西。」總而言之,自己愈來愈務實的個性,展現在帶進店裡的物件上。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面對未來,ISwell多了生力軍,韋如多了一名夥伴,專長為室內設計,將一起規劃一個新的空間,原有的 ISwell即成為她專屬的一人小店。這個規劃中的新空間將會結合民宿和選品店的功能,而選品店的經營走向將以自有品牌的居家生活用品為主,例如毛巾、皂盤等,而且,她希望,這些商品都是民宿空間中客人會使用到的用品,一個複合式的生活展售空間。

她進一步解釋未來的可能,這一個新空間即如她和夥伴的作品,一 件室內設計的作品,而未來不排除將原有的ISwell 改成設計工作室。 

ISwell是主理人韋如在大學時著迷於石雕、木雕、金工、纖維等材質就創立的選物品牌,因為喜歡東部而把 ISwell搬到池上。(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ISwell是主理人韋如在大學時著迷於石雕、木雕、金工、纖維等材質就創立的選物品牌,因為喜歡東部而把 ISwell搬到池上。(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ISwell 工藝選物/咖啡/微醺/展覽

地址|臺東縣池上鄉中山路181號

營業時間|營業時間及店休以粉專公告為主

文字|林佩君

圖片提供|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