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央X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對談:自然建築不僅是設計手法,更是對關係的反思!

與環境相互編織,探索理想的自然建築樣貌!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X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就地取材、安居落戶,「自然」是建築理論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當看到「無礦」以山林煤礦遺構僻一處人類與自己安然共處的洞天,也許正因其外部形態的不完整,才能和環境相互編織,和光、風、人,以及人的活動彼此融合,而自然建築不僅是設計手法,更多的是從根本上對「關係」的反思。為了讓我們在天地間詩意棲居,田中央和自然洋行各自在實驗的路上,看到了哪些未竟之可能?

過去田中央以黃聲遠為首,透過公共工程改造環境景觀,以宜蘭模式讓建築人相信每個小地方都能有自己的幸福樣貌,而現任執行長劉黃謝堯設計的「利澤飛灰暫存場」及蘇子睿設計的「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則入選2022年第6屆《ADA新銳建築展》,前者成為人們反思永續議題之處,後者製造多樣微氣候讓植物更自在舒展。

自然洋行創辦人曾志偉和夥伴高靖捷、負責營運無礦的林凡榆,藉由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勤美學森大、了了礁溪等作品,讓步入者能真正安頓身心,並從材料、質感、光線等維度來理解空間,時光就此緩滯了下來。

這次雙方約在三峽古礦場改造的無礦,分享為了找到「現代人的棲身之地」,彼此如何克制、反省、內探,甚至是敬畏。

自然洋行在修復無礦的空間時,使用具油殼光澤的黑鐵和回收舊木料,其老化鏽跡及風化的時間感,和原建築風貌共同存在。(攝影:林科呈)
自然洋行在修復無礦的空間時,使用具油殼光澤的黑鐵和回收舊木料,其老化鏽跡及風化的時間感,和原建築風貌共同存在。(攝影:林科呈)

Q:想請雙方先聊聊,你們心中的自然系建築,有哪些定義?


 田中央 劉黃謝堯
因應人文、歷史、地理持續變動,人為了生存而尋找或創造更多方法建構環境,或觀察與回應當地的環境特質。像台灣的緯度與地理條件,有平原、高山、海岸等多樣地形,早期為了天災、防禦生存的高腳屋,抵禦颱風且冬暖夏涼的蘭嶼半穴居;或利用當地取得的塊石、樹幹、竹林等材料構築,雖然沒有現代建築慣用的穩定強度,但也提醒我們,在生存本質上,運用最低限度的構築方法一樣可行。 

 田中央 蘇子睿
攝影師拍照的空間構圖是一種建築,人要在山裡面生活,總要有地方可以睡覺、找一個樹幹擺出舒適的姿勢,那算不算一種建築?我不認為自己做的是自然系建築,比如台北植物園就一點也不自然,植物全都是人為種出來的,並非原始自然的風貌。同時,溫室也刻意避免去做任何模仿植物的舉動,用最簡單的方式搭建構造,一方面提供植物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是解決植物園現有的問題。自然是「自然而然」,就每個不同的基地條件來看,建築物如何依順著並生長出來,彼此產生對應關係。 

 自然洋行 高靖捷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書中提及,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沒有什麼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是自然,人為的任何事情亦為自然的一部分。道家也曾談過道法自然,所有的發生都屬於自然運行的道理,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在自然之外。對我而言,自然是很難用言語去說明的,需要透過時間慢慢體會它的面貌。 

 自然洋行 林凡榆
「大自然」這3個字,本身就有其危險性,而且是野心勃勃的,而人類過去是費盡力氣在與之抗衡。像無礦這裡的自然,也是需要我們去順應和對抗的,比如這間藥草室,如果沒有放除濕機,大家肯定無法感到很舒適。親近自然的前提,需要我們先願意非常透徹地理解它,理解到當需要跟它共存時,到底要犧牲和付出到什麼程度?

 自然洋行 曾志偉
維基百科的定義頗為犀利,它說自然指的是天體運行裡面的任何事物,無論生物或非生物,彼此之間的關係都取決於你如何看待,或對其關注而形成意識上的變化。這麼說的話,「自然」其實是贅詞,究竟「自然」是哪一種類別的建築或設計導向,還是需要回歸到設計者、創作者本身所切入的角度會更具象。 

Q:礁溪桂竹林籃球場及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分別是雙方在台灣的起點,請問你們對彼此作品的第一印象或記憶中較為深刻的作品是?


 田中央 劉黃謝堯 

第一次去少少的時候,當時剛好在辦活動,爬了一小段山路上去後,好像在有點野的山上,突然進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我帶著剛學會爬的女兒去,她在裡面爬一下、停一下,再爬一下,然後慢慢地移動,那個畫面會讓我想到當時年幼、尚未被社會馴化的她,彷彿是山裡面的小動物或一株植物的種子,隨著風輕輕擺動,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是自然洋行作為探索都市文明和自然界之間的工作場 域,以光澤、草、佛像、花、香氣、音、瑜伽等元素,作為轉換數位生活至類比化的療癒探索計畫。(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是自然洋行作為探索都市文明和自然界之間的工作場 域,以光澤、草、佛像、花、香氣、音、瑜伽等元素,作為轉換數位生活至類比化的療癒探索計畫。(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自然洋行 高靖捷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羅東文化工場,除了很多人在使用,可以看到當地居民騎腳踏車、打球、 聊天,很有生活場所感,並且讓人們能夠自在地在其中走動。尤其是工場上面那懸在半空中像飛行船的構造,和從底下沿著平台的廊道步行上去,忽然有一種類似在爬山的感覺,登高望遠後好好呼吸,相當心曠神怡。

在羅東文化工場設計中,充分融合羅東過往林業的歷史,將運輸鐵道、木材、儲木池和巨木平台融入建築當中。(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在羅東文化工場設計中,充分融合羅東過往林業的歷史,將運輸鐵道、木材、儲木池和巨木平台融入建築當中。(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Q:志偉曾提問業主:「你能不能接受被大自然打擾?」而雲門劇場的完工期限從原本的半年、1年,到7年的時間,是少數「使用的比想像的好」,你們如何看待這樣的未知性、適應性,及可能產生的落差?


 自然洋行 曾志偉 

大自然始終是個謎,為什麼幾千年、幾萬年下來,大家對大自然的共情會超越建築?它是深不可測的。若從設計角度來談,我還是建議原來有人居的地方盡量聚集、自然環境則盡量降低干擾。

這問題本質上是人的慾望,既要在自然裡面又要有生活,那個擺盪是很矛盾的,想像一下坐在家裡,放眼看窗外有一大片自然風景,還要有一些野兔從面前跑過去等等,其實是用視覺和慾望在消耗自然。反而鄰著自然而住,需要的時候走近、突破結界再回來,比較不會失去萬物共生的狀態。

了了礁溪是自然洋行團隊首座旅宿空間作品,以「樹洞」為靈感,外部運用大量不規則圓弧形竹圍構建而成,打造讓都市旅人沉澱身心的棲息地。(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了了礁溪是自然洋行團隊首座旅宿空間作品,以「樹洞」為靈感,外部運用大量不規則圓弧形竹圍構建而成,打造讓都市旅人沉澱身心的棲息地。(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田中央 劉黃謝堯 
雲門確實是少數用途及功能上非常明確的例子,其他像羅東文化工場、樟仔園,滿多是大家不斷想像怎麼用,同時在都市或整體環境中留下建築空白,由無法預期的事情來填充,包括爸媽陪小朋友學走路、國小騎單車買冰來這裡吃,與同學相約來聊天看展覽,自然而然就圍繞著生活。

另外像關埔國小,學校老師有向我們反應希望打造更多學童能探索的空間,有別於以往為了管理方便,讓每個空間都一目了然,校園有些小角落是設計給同學之間互動的,如同他們自己在鄰里間玩耍會找到一些祕密基地,不被預期的小小空間裡,孩子們的創意正在萌生中。

關埔關小是田中央與校長、老師等教育工作者經過綿密討論、溝通理念所共同創造的校園空間,保留該地原有的地形起伏與植被,讓學生能擁有不同於在家中的體感。(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關埔關小是田中央與校長、老師等教育工作者經過綿密討論、溝通理念所共同創造的校園空間,保留該地原有的地形起伏與植被,讓學生能擁有不同於在家中的體感。(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Q:雙方在選擇材料上,如纖維紙漿皮層、網室透氣系統、組裝角鋼等,在虛實和輕重之間有什麼標準?


 田中央 蘇子睿 

壯圍沙丘是我進田中央的第一個案子,人類要在那種條件下,有個可以遮風蔽雨的環境,又要方便營運團隊日後維護跟營運,最簡單的大概就是抗鹽分的混凝土。

台北植物園的概念跟丟丟噹森林公園有點像,由於不知道那塊地以後會變怎麼樣,為了大家著想,想辦法先把那個空間占住,同時也想突顯樹冠層讓大眾看到,很多大喬木都已經被保護在植物園裡面,不只有花花草草,所以必須要高到大概10公尺左右,用木構或混凝土顯然都不是太聰明、經濟的作法,最後選讓建築比較消失在環境裡面的鋼構。

如今強調要減碳、要減少材料,相對要付出更多人力成本,比如無礦內這些老件或修復工作,其實一點也不便宜,這也是值得思考的。

田中央向來盡可能降低建築的存在感,蘇子睿於台北植物園新溫室的設計中,讓遊客行走時彷佛穿梭於樹林,同時能看見樹冠和藍天,生長在其中的植物則把新舊空間聯繫在一起。(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田中央向來盡可能降低建築的存在感,蘇子睿於台北植物園新溫室的設計中,讓遊客行走時彷佛穿梭於樹林,同時能看見樹冠和藍天,生長在其中的植物則把新舊空間聯繫在一起。(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自然洋行 高靖捷 
洋行主要著重在捕捉一個整體意象,把對自然的感受性,反映於空間的設計之中,比如在做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時,反覆嘗試的過程中,發現溫室遮光網除了能滿足台灣常民意 象,更重要的是放上去之後,最適合描述我們對於原始感覺的想像,因此往往「自然」的發生或出現,並沒有藉由太多言語主導,而是透過身體最直觀的共鳴,讓它自然而然發生。

Q:自然洋行過去盡量留下文明世界裡「無用的空間」,田中央面對大量體的建築,以碎化或減化來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在與環境共生的框架下,雙方各有哪些警覺和在意?


 田中央 蘇子睿 
以大棚架為例,下面並無遊樂設施,可是只要能遮雨、遮陽、呼吸戶外空氣,大眾就會自動聚集過來。黃聲遠老師傳達給我們的幾個觀念,一個是設計怎麼改都可以,只要竭盡可能把公共性做到最大,此外,其他因素隨時都在變。 還有個人特質很重要,像我自己是想比較多的一個人,老師偶爾會提醒我不要因為顧慮外界而失去個人特質。

田中央沒有案子是只屬於某個人的,而是共同完成,同事路過彼此的模型,都可以發表意見,或內心有疑問的時候,就把老師找來問問他的想法。羅東文化二館從設計到完成歷經10幾年,完工後還有很多其他計畫停擺,羅東是一個很適合散步的城市,但到現在我們還是看到很多只有兩線道的巷弄,老人家為了買東西騎著摩托車在裡面穿梭,令人感到驚險萬分。

 田中央 劉黃謝堯 
能小就小,能不蓋就不蓋吧!或是蓋了像是原本就在那邊很久的樣子。前面提到的新竹關埔國小,周圍都是密集的大樓實體建築,國小反而把建築壓得很低矮,與新種樹林、地形創造出縫隙,教室單元每個像是樹冠尺寸,多重交錯的植物與建築空間,彷彿小矮人的家,在樹林聚落中穿來穿去,樹越長越大,越不會注意到建築。

田中央蘇子睿(右)、執行長劉黃謝堯(左)分享田中央團隊去到工地現場的感受,雖然面臨許多挑戰必須靈活應變,但同時也能看到設計想法被具體實現的過程。(攝影:林科呈)
田中央蘇子睿(右)、執行長劉黃謝堯(左)分享田中央團隊去到工地現場的感受,雖然面臨許多挑戰必須靈活應變,但同時也能看到設計想法被具體實現的過程。(攝影:林科呈)

 自然洋行 林凡榆 
若從上帝視角看,所謂都市跟自然的邊界,時常感到非常無力,最終要回歸到擁有資本的一方才能推進,而非推廣自然生活有多美好就能改變,付出的勞力代價更不成正比。

無礦做更多的是放平到落地視角,走路時看不到對面的三峽河,面對的是眼前的雜草和垃圾,還有當下進入的客人,降到動物那種很低矮、很渺小, 只有一點點力量可以做事。生活太快,我們常沒辦法好好思考一天裡面做的每個決定是不是發自內心,希望空間讓人們的大腦緩下來,恢復身體真實的感覺。

無礦園區中包括遺構棟,野草茶店、小劇場、天然草茶香氣室、藝術展區、冥想大客廳和天空樹根茶席,試圖在不同時空機能中,置入當代使用者豐盛場景。(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無礦園區中包括遺構棟,野草茶店、小劇場、天然草茶香氣室、藝術展區、冥想大客廳和天空樹根茶席,試圖在不同時空機能中,置入當代使用者豐盛場景。(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Q:以台灣的自然、氣候、地理等條件而言,你們理想的自然系建築可能是什麼模樣?


 田中央 劉黃謝堯 

自然系建築某種程度可說是新陳代謝的概念,使大眾改變認知,建築完成後不會長久不壞,既使是鋼筋混凝土在常地震的台灣,幾年後多少必會產生裂縫,使用者可一般性地維護和照顧,才能延長建築生命。

以我熟悉的宜蘭來說,因長年多雨,住家或公共空可增加半戶外雨棚的空間,讓人於雨季仍可進行戶外活動,不用長時間困於室內,同時降低設備使用的能源消耗,達成微自然的建築空間。

 田中央 蘇子睿 
我想到多數人喜歡宜蘭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冬天休耕期時,宜蘭的天空、水田跟山巒倒映的景色,讓大家一出雪隧後就很感動,但當農舍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些東西慢慢不見了,人們自己破壞了原本很珍惜的景觀。所以我還滿同意曾志偉老師前面所提及,往集村式的集合住宅社區發展,水田則繼續維持原本樣貌。

 自然洋行 曾志偉 
我認為這是人類集體意識的「善意」和「慾念」之間的權衡。我們從小被養成的過程中,有自卑、有自信、有慾望、有挑剔,有很多複雜的成因,形塑出這個島嶼的人民,卻往往無法聚焦共識。如果有一些空間的設計,可以給予「小我化」的寧靜,導向更低度的慾望,而避免娛樂化導致建築最終走向不可收拾之地步,也是自然系建築的一種可能性,委託部分自然力量加上人為力量,進而得到沉澱,讓人們更謹慎並減緩開發的速度。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蘇子睿、執行長劉黃謝堯;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高靖捷、林凡榆及創辦人曾志偉(由右至左)。(攝影:林科呈)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蘇子睿、執行長劉黃謝堯;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高靖捷、林凡榆及創辦人曾志偉(由右至左)。(攝影:林科呈)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長劉黃謝堯、蘇子睿(由右至左)。(攝影:林科呈)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長劉黃謝堯、蘇子睿(由右至左)。(攝影:林科呈)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高靖捷、林凡榆及創辦人曾志偉(由右至左)。(攝影:林科呈)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高靖捷、林凡榆及創辦人曾志偉(由右至左)。(攝影:林科呈)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由建築師曾志偉成立於2003年,工作室位於台北外雙溪陽明山國家公園後山,主要設計思考著重於建築、景觀、環境、感知、策展等創意設計的工作團隊,並專注於手工美學及尊重自然之感性,作品包括歷史建築物改造、新型態研究機構及部分實驗性住宅、飯店等,並持續探索輕質、異材質構造及其運用可能性。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由建築師黃聲遠成立於1994年,嘗試創造能跟宜蘭地方生活和環境相融合的建築實踐,由百位以上歷代夥伴組成穩定成 長且逐漸舒張開來的「意志同盟」,持續探索真實本質,同時作為居民和專業工作者,他們如藤蔓莖脈葡爬於小鎮與鄉野,不急於給出答案,運用想像力蔓延、連結、開放,長出枝節,拓展更多的空間契機。

採訪整理|張瑋涵

攝影|林科呈

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耗時15年建造的「高雄新車站」,由荷蘭建築團隊Mecanoo操刀,其中名為「綠之丘」的天棚圓頂與其上方的空中花園,終於在2024年底正式完工啟用。

保留帝冠式舊站建築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保留舊有元素並重新詮釋,定位為「串聯過去與未來的城市地標」。有著超過八十年歷史的高雄車站舊站,屬於日式帝冠式建築,在新站興建過程中被保留下來,期間經歷二次遷移等創舉,展現團隊的工程技術。此外,施工的同時也必須維持鐵路運作,並確保乘客往來順暢、安全,於團隊而言充滿挑戰。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圖片來源:Mecanoo)

兼具通勤與休閒的自行車道

除了鐵路部分的工程外,高雄新車站還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並打造一條全長15.3公里的自行車道,為全台唯一一條可「飛越」鐵路的自行車道,兼具通勤與休閒功能,為市民帶來嶄新體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圖片來源:Mecanoo)

2,700片幾何雲朵打造天棚

這次正式啟用的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其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由近80支造型各異的榕樹花柱支撐、挑高6公尺,展現高雄晴朗天空的意象,通透視野營造出寬闊的感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圖片來源:行政院)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圖片來源:Mecanoo)

台灣原生種空中花園

天棚的上方,是佔地17,500平方公尺的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並分為五大景觀區,為高雄新車站塑造綠意盎然的環境,也讓這座熱帶城市擁有可呼吸、充滿生機的空間。未來,這裡將舉辦各種市集、展演活動,更計畫設置流動圖書館,迎接更多可能。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圖片來源:Mecanoo)

集飯店與商業空間於一地

目前高雄新車站施工分成南、北區塊兩階段施工,南區塊已經大致完成,剩下北區塊以及四棟大樓。除車站本體外,也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打造複合式的大型公共區域,成為高雄與外部接軌的樞紐。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圖片來源:Mecano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米蘭ACPV ARCHITECTS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以融合西方美學和東方哲學的設計,重新定義台中天際線

米蘭ACPV ARCHITECTS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以融合西方美學和東方哲學的設計,重新定義台中天際線

總部位於米蘭的建築與室內設計事務所 ACPV ARCHITECTS Antonio Citterio Patricia Viel 與聯聚建設共同發佈了台中市3個重要的開發項目,包括住宅理安大廈和方維大廈,以及商辦中衡大廈,以融合西方美學和東方哲學的顛覆性設計改觀城市面貌,為台中市的天際線注入新的活力。

由 Antonio Citterio 和 Patricia Viel 於 2000年創立的ACPV ARCHITECTS,此次負責的這3個項目的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強調自然與建築的融合,以創造出具有永恆美感和非凡品質的空間,同時著重運用恒久經典的元素,營造出視覺和精神層面上寧靜致遠的美感,期盼透過微妙精湛的設計,展現建築所在地獨特的和諧之感,為城市的天際線帶來持久的影響。

ACPV ARCHITECTS 由 Antonio Citterio 和 Patricia Viel 於 2000 年創立,目前有 190 多名富有創造力的專業人員和 11 名合夥人。(圖片提供:ACPV ARCHITECTS )
ACPV ARCHITECTS 由 Antonio Citterio 和 Patricia Viel 於 2000 年創立,目前有 190 多名富有創造力的專業人員和 11 名合夥人。(圖片提供:ACPV ARCHITECTS )

融入獨特的義大利風格

ACPV ARCHITECTS分享,理安大廈、中衡大廈和方維大廈的設計,和諧呼應了它們所在的城市及其文化背景。這些建築具有獨特的義大利風格,其設計旨在打造寬敞的共用空間,營造怡人的氛圍,並精心構築了向公眾開放的綠色公共空間,讓更多活力能湧入建築周圍。另外,這3個高層建築專案的設計,都十分注重細節,材料、質感與色彩的搭配,將形成獨一無二的住宅和辦公空間。

ACPV ARCHITECTS團隊(圖片提供:ACPV ARCHITECTS )
ACPV ARCHITECTS團隊(圖片提供:ACPV ARCHITECTS )

重新定義台中天際線

其中,理安大廈位於台中市充滿活力、以市政建築密集而聞名的七期,毗鄰指標性的台中國家歌劇院,俯瞰著夏綠地公園的開闊美景。在設計這座 39 層的住宅樓時,ACPV ARCHITECTS 以一個新的垂直量體呼應周邊的都市景觀,創造出一種視覺的連續性,同時也重新定義該地區的形象。

理安大廈(聯聚建設)
理安大廈外觀(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賦予獨特的建築立面

這座 160 米高塔樓的底層,將設有一系列以精美義大利大理石和藝術品裝飾的共用設施,包括接待區、大廳、輕食Café、圖書館和器材先進的健身房。每個樓層有兩戶,每戶110坪、每戶都有景觀陽臺,同時還最大程度確保了私密性;不同樓層的陽臺交錯布置,也讓建築立面擁有獨特的設計感。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另外,大樓的庭院設有泳池和spa中心,氛圍溫馨怡人,讓人能夠親近自然。Sky Lounge為住戶提供了一個欣賞城市全景的專屬空間。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圖片提供:聯聚建設)

資料提供|聯聚建設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