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台南的「紅球計畫」何以風靡世界?Kurt Perschke為城市創造限定驚喜,讓人人皆可參與藝術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發起的「紅球計畫」(RedBall Project),即將於3月29日至4月7日巡迴至台南,屆時紅球將降臨10個府城地標,引發熱議。

這件只以一顆充氣紅球為主角的創作,到底蘊藏什麼樣的能量,得以從2001年持續巡迴全球至今,成為世界為期最長的街頭藝術行動?藝術家本人的答案是,因為紅球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藝術行動的參與者」,化身自家城市的最佳代言人!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現蹤四大洲30多座城市

2001年,Kurt Perschke以美國聖路易斯(St. Louis)為起點,開啟了「紅球計畫」。此後的20多年間,他帶著這顆直徑4.5公尺、充氣後重達122公斤的巨大紅球,一路從美洲、歐洲遠行至大洋洲,接續其後的亞洲首站就選在台北,當時紅球在中正紀念堂、西門町電影公園、台北當代藝術館(MoMA)等地亮相。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台北。(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城市創造期間限定的驚喜

截至目前為止,「紅球計畫」已巡迴全球四大洲近40座城市,包含巴黎、倫敦、雪梨、巴塞隆納等大城,收穫的目光不計其數。停駐各城市期間,Kurt Perschke每天帶著紅球在不同的地標、名勝或有趣角落亮相,一天快閃一個地點,錯過就不再。更難得的是,「紅球計畫」在每座城市只會展出一次,因此每個親眼見到紅球的機會,都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巴黎。(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東京。(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台南城慶400週年,紅球尋訪10個城市地標

時隔15年,「紅球計畫」再次來到台灣,這次將巡訪今(2024)年過400歲生日的古城台南,紅球預計落地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等地,最終站則選在古蹟大南門。

台南站總共有10個地點,全都由Kurt Perschke親自探訪後選出,藝術家在展出前刻意賣了個關子,只先曝光了5站,讓人們持續討論猜想紅球到底會去哪?目前已知的是,所有選址都回應著影響台南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文地景,散落於昔日的海岸沙丘區、五條港、運河區域及文元溪、德慶溪、福安坑溪、竹溪等流域。看到這裡,你心中有想法了嗎?

不只是顆大氣球,而是創造交流、對話的催化劑

紅球尚未抵達台灣,就讓網友瘋狂討論其去處;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紅球計畫」的參與者,而這就是Kurt Perschke創造紅球的初衷。他曾分享,過去帶著紅球在世界各地展出時,常在街上遇到人們興奮地提出建議、分享靈感,為紅球發想下一個停靠點。在那一刻,人們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共同想像的參與者」,成了這場藝術行動的一份子,也瞬間化作城市探索的最佳嚮導,對城裡的有趣所在如數家珍。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聖克魯斯。(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觀眾那股毫無掩飾、赤裸而真誠的激動,就是讓Kurt Perschke持續前往各地巡迴的動力,「我親眼見證這場跨越洲際、年齡、語言和文化的交流,所以持續邀請大家一同參與、共同想像!」這就是「紅球計畫」的本質,引領人們拿起名為「如果這顆球放在⋯⋯?」的鑰匙,打開想像的大門。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教堂山。(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羅徹斯特。(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官方攻略!追紅球的各種方法

紅球的來到,不只是在地人重新閱讀家鄉的契機,也是遊客初識一座城市的起點。為了讓人們深入認識臺南,「紅球臺南」策展團隊特別規劃街頭塗鴉、舊城牆導覽等活動,並於成功大學未來館呈現《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邀請人們跟著紅球的腳步尋訪台南各地,打開對城市、生活空間的更多想像。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安特衛普。(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想到台南追紅球?「紅球臺南」特別與Goshare合作,號召人們騎電動機車,用更環保的方式參與藝術、遊逛城市。另外,台南晶英酒店、捷絲旅台南虎山館也將推出期間限定的「紅球主題房」,其由藝術家Kurt Perschke親自參與設計,入住不僅能沉浸於紅球體驗,還可獲得紅球主題紀念品。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雷恩。(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臺南 RedBall Tainan

展期|2024.03.29-04.07

時間|11:00-18:00

地點|共10站,包含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大南門

⁕ 其他地點將陸續公告,請鎖定官方FBIG或加入Line官方帳號:@redballtainan2024

 

《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

展期|2024.03.27-04.10

時間|9:00-17:0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二樓

不會消逝的陽光!DAMONXART光影藝術《陽顏》點亮台北東區,以永晝為發想的「數位太陽」

DAMONXART光影藝術《陽顏》點亮台北東區!以永晝為發想的「數位太陽」

梅雨季即將來臨,陰雨綿綿總讓人心情蒙上一層灰,今年不要怪天氣,試著出門「逐日」吧!座標台北敦南林蔭大道上的「敦南之森 Taipei Lumitree」,數位藝術家DAMONXART帶來全新戶外光影作品《陽顏 SUN HUE》,以數位形式重現太陽的恆常存在,為城市注入一抹暖意。

DAMONXART光影藝術《陽顏》點亮台北東區!以永晝為發想的「數位太陽」
(圖片提供:DAMONXART)

用「錯視」創造永恆全日

從太陽、花瓣、鳳凰、河畔到行星運轉的軌跡,都是DAMONXART的創作題材,其以數位語彙玩轉幾何,加上對鮮豔色彩的靈活運用、對不同材質的探索,建構富科技感、卻仍保有溫度的作品。抽象的畫面乍看陌生,其實都藏有連結生活的靈光。

《陽顏 SUN HUE》以「台北的永晝」為發想,結合時間流動與光影設計,於都市核心地帶創造出一顆不隨天氣與晝夜消逝的「數位太陽」。作品隨著實際時間推移,呈現從晨曦微光、正午烈陽到夕陽西下的色彩與情緒變化,讓觀者即便在陰雨綿綿或夜色低垂的時刻,也能感受到陽光灑落的視覺經驗與心靈慰藉。

DAMONXART光影藝術《陽顏》點亮台北東區!以永晝為發想的「數位太陽」
(圖片提供:DAMONXART)
DAMONXART光影藝術《陽顏》點亮台北東區!以永晝為發想的「數位太陽」
(圖片提供:DAMONXART)

出發!一起在梅雨季逐日

作為一場結合科技、自然與情感的公共藝術介入,《陽顏 SUN HUE》不僅重新詮釋「陽光」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回應人們在季節轉換與環境壓力下,對光與溫度的深層渴望。展演即日起至515日展出,每天上午8點到晚上9點於整點播放,每15分鐘輪播一次。

DAMONXART光影藝術《陽顏》點亮台北東區!以永晝為發想的「數位太陽」
(圖片提供:DAMONXART)

DAMONXART《陽顏 SUN HUE

展期|2025415日-515  

地點|敦南之森 Taipei Lumitree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 19   

時間|每日 08:00 – 21:00(整點播放,每15分鐘輪播一次)

開箱2025大阪世博「null²」超人氣主題館!走進落合陽一打造的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如果遇見未來的自己,你想跟他說些什麼?是分享現在,或好奇丟出對未來世界的提問?再進一步思考——你會認為「他」就是「自己」嗎?

2025大阪世博上百座場館中,由新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策劃的主題館——null²,是最受觀眾歡迎的目的地之一。除了「科技鏡屋」般的奪目外觀引人駐足,null²所提供的璀璨視覺饗宴、邀觀眾與鏡中「數位分身」互動的新奇體驗,更是震撼。null²延續了落合陽一長期探討的「數位自然」理念,呈現一個數位與物理界線消融的未來世界,邀觀眾一起思考未來「生命」的意義,同時反思科技時下,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與苦痛。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有機演化的「活建築」

null²場館建築由活躍於日本、台灣兩地的NOIZ Architecrts創辦人豐田啟介設計。作為一座透過感測器、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結合鏡面顯影、映照、對話周圍人事物的「活建築」,null²彷彿超未來裝置穿越時空降落在二〇二五;外觀不規則堆疊的鏡面方塊,及方塊邊緣向中心凹陷為圓,令人想起東京代謝派建築名作——由黑川紀章設計的東京中銀膠囊塔。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張以潔)

特殊鏡面膜 X 電腦科學,成就非凡的藝術互動體驗

「鏡子」是null²的核心,貫穿建築、作品概念與視覺呈現。展館以「實體」與「數位」兩種不同型態的鏡子構築,豐田啟介採用一種特殊的鏡面膜,讓場館外部得以反射中人們扭曲變形的樣貌。更有趣的是,這種材料既可以作為建築或裝置的表面,也可以變換為新媒體藝術的畫布。

展館內,鏡面膜結合落合陽一團隊的區塊鏈、人工智慧(AI)技術,透過互動式鏡子掃描觀眾的身體、捕捉現場的視覺與聲音資料,並將其數位化,為觀眾生成一個具備自主性的「鏡中分身」。這些分身存在也活動於空間中,與另一個「自己」互動,挑戰著人們對「身份」與「生命」的認知——當兩個你同時在場,誰才是本體?誰才是分身?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靈感源自佛家心經,挑戰人類至上觀點

null²視覺璀璨、所用技術走在科技前沿,但回看落合陽一的創作靈感,竟意外地「祥和」並充滿哲思——源自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近十年來,落合陽一致力建構「數位自然(Digital Nature)」,透過創作消融「有形與無形」、「有機與人工」、「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線,試圖重新定義自然,挑戰當今人類至上的世界觀,並逐步靠近他對藝術的終極追求——科技與生態匯聚成一個「會呼吸的系統」的瞬間,而null²正是其中一項實踐。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落合陽一曾表示,無論是日本或西方繪畫,自古以來都從自然環境中取材,創作出適合在地消費的作品,這種通俗的、民間的藝術與製作過程,至今都未曾改變。而新媒體藝術對他來說,是「數位自然中的在地藝術」(Vernacular Art of Digital Nature),因此在創作過程中,他不只著重電腦科技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延伸至學術研究、社會實踐等層面。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視覺衝擊之後,一起反思科技時代的苦痛

null²也延伸了「數位自然中的在地藝術」的理念,落合陽一強調它並不是單純的數位聲光裝置,而是一件「大規模的社會雕塑」,也是一座「有機變化的活建築」,其鏡面不只映照出周圍環境,也揭示了社會中潛藏的不安、夢想與傷痕。在此,落合陽一點出人們在科技時代所承受的痛苦——環境崩壞、社會分裂、身份迷失,都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我們該何去何從?他拋出一個極端卻引人省思的觀點:人類該學會退後,讓世界自行刻畫自己的倒影。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未來社會將是如何?界線消弭的「新自然」

面對2025大阪世博的命題——「設計一個充滿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null²試圖突破世界博覽會反映國族榮耀、彰顯企業實力、重視集體性的傳統,傳達新時代開篇的宣言:「個體的聲音,正在重塑我們的社會。」

【2025大阪世博】開箱落合陽一超人氣主題館「null²」!走進科技鏡屋,遇見未來的自己
(攝影:蔡耀徵)

藉由將藝術、科技與社會願景合而為一,null²建構對未來社會的想像——社會本身成為一種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工生命(就像null²鏡中的數位分身們那樣),在那裡人類學會與萬物共存,且數位與物理的界線融為一體,造就新的「自然」。為到達彼方,人類或許該退居一旁、而非總是將自己置於中心,用更謙卑的姿態存在於萬物生命交織的世界中。

2025大阪世博「null²

展期|2025年4月13日~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