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即日起至4月28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展區、U-108 SPACE展出。本屆由擷果創意策展,以「目光之外」為題,邀請臺灣及國際共9組藝術家,剖析近年來科技、數位藝術的蓬勃發展,如何對人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帶來影響,並提出對社會意識流變的反思;同時激發觀者思考「視線所及」與「目光之外」所蘊含的感知和訊息。以下盤點9件作品:
乘著大巴通往未知|李承亮〈漫遊巴士〉/臺灣
對李承亮來說,旅行是將幻想實踐和重新啓動觀察力的行動,他有過各種搭著巴士旅行的經驗,和看著科幻電影一同漫遊的幻想旅程。兩個場景互相碰撞,鏡面不鏽鋼、螢光壓克力⋯⋯各種媒材混融,形成一台奇異的〈漫遊巴士〉,它繼往開來,短暫地停在展場發著光 ,就像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主角緩慢地走過光潔科技感的過道,通過似夢的炫目虹光,前往人類終極的旅程。
當「描邊工具」躍進現實|謝佑承〈限時動態:選取〉/臺灣
在數位軟體中,「描邊工具」不僅將影像切割為不同圖層,也能去除不必要的部分,或創造出全新的影像,也就是說,這個邊界裡包含任何可能性,也可能不存在任何東西。
〈限時動態:選取〉採用數位影像的「擷取」概念,捕捉現實世界中的光,將其呈現在影像介面中。相對於城市夜晚明亮的燈光,螢幕中的光點微小而一瞬,它將現實轉化為一種影像物件,容納所有未知的想像,同時也允許它們自由離開。
物理造就的視覺戲法│hellobastworkshop〈聚合十〉/法國 & 臺灣
這是一個三軸交會的十字裝置,光源輕盈地懸浮在中央,以呼吸的頻率變化強弱,與整體硬派的結構形成對比,帶給觀者療癒的體驗。內部的鏡面創造了一幅不斷變化的畫布,不僅反映了觀者的面貌,也捕捉了環境的即時狀況。
親臨現場,不妨環繞作品360度觀看;或靠近3個開口處由下往上觀望,透過鏡面反射,將會欣賞到平時看不到的視角。
虛無的人,因環境和目光改變面貌│盧淳天〈虛無之人〉/韓國
盧淳天創作的人物沒有原型,他們既不試圖展現自我,也不表達內心,是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臉、沒有動作、沒有性別、沒有年齡。當一個虛無的人被放置在某處,周圍的環境因素,如牆壁顏色、地板紋理、光影等,皆會為它創造出表情;在接受觀看時,觀者當下的情緒、感知變化,也會為它賦予各種面貌。
自然或人造?曖昧的夢幻礁石│Jun ONG〈珊瑚〉/馬來西亞
如同珊瑚包覆著人造結構,Jun ONG用網狀線絲模組打造出一座沉浸式幾何礁石,在手工彎折的二十面體上,裝飾著珊瑚紋理般的鮮豔褶皺。
白天,〈珊瑚〉藉由太陽光投射出不斷變換的色澤光影;入夜後,則發出如海洋世界的瀅透光彩。藝術家巧妙融合自然之美與複雜的幾何概念,引人深省並讚嘆地球生態系統的奧妙。
路過的你,請來一同拓荒│莊志維〈王老先生有塊地〉/臺灣
初看〈王老先生有塊地〉會一頭霧水,怎麼是一座完全空白的燈箱?原來莊志維期待觀眾共同參與,無論是大人、小孩,都可以拿起貼紙,在燈箱上留下自己對居住、家、臨時居所的想法;最終,這塊「地」將會匯聚眾人之心,表現出當代人對於棲居之所的思考。
深入有機洞穴,探尋自我│李宸安〈穴居〉/臺灣
每個人都在自我了解的旅途中,其過程如同探索未知的洞穴一般,我們逐步向前,趨近未知的深處。〈穴居〉透過宛如有機物一般的擴張與收縮、緩慢的形變,以及內部間歇的明暗變化,在如同洞穴的場域中,持續發散出呼吸般的光與影。
當科技奇點在近未來│劉耀中〈AI消費者〉/臺灣
〈AI消費者〉試圖指出在當代身為人的情境:高度異化的社會中,以資本、消費力、消費行為來定義人的價值。若人工智慧能貸款、負債,從自身慾望出發進行消費,是否已經足夠當一個現代人?作品以標語呈現,透過廣告招牌形式回應都市空間中的消費場域,我們在注意力被捕獲的同時,是否真能一併啟動觀看意識?
將肉身覆蓋數位與機械│田子平〈失重計畫III:摺疊震盪〉/臺灣
《失重計劃》系列作品闡述在資訊串流及物質世界之中,人類內心逐漸喪失意識與價值觀的衡量標準;藝術家嘗試以機械複製、數位複製的動態,參透人的心理。
本系列第三件作品〈摺疊震盪〉,以「液晶」元素剖析暴力美學,結合影像及機械動態,將肉身放置在數位與機械的宰割之中。
若對光影裝置、數位與科技藝術有興趣,也不妨參與國美館於展期推出的「國際論壇」、「5G 科技應用與展演創作工作坊」及「專家導覽」,聽聽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等領域的創作者與專家怎麼說,有興趣者不妨點此了解更多。
《目光之外─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展覽地點|國美館戶外廣場、U -108 SPACE(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展覽日期|2024.03.16(六)— 2024.04.28(日)
✧ 戶外展覽・週一至週日 17:00-22:00
✧ 室內展覽・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