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東京麻布台Hills「teamLab無界」!走進沒有地圖的美術館,體驗70件以上絢麗作品

開箱東京麻布台之丘「teamLab無界」!走進沒有地圖的美術館,體驗70件以上絢麗作品

坐落東京新地標麻布台Hills的「teamLab無界:森大廈數字藝術美術館」(以下簡稱teamLab無界),於2024年2月9日正式開幕,而La Vie除了前進日本直擊這座「沒有邊界的美術館」的現場亮點,也訪問到teamLab團隊成員工藤岳,以及森大廈新領域事業部部長永井研吏,帶你了解「teamLab無界」的魅力。

「teamLab無界」從東京台場搬遷至麻布台之丘,並於2024年2月9日開幕。本圖作品為〈與花共生的動物們〉。teamLab《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teamLab
「teamLab無界」從東京台場搬遷至麻布台Hills,並於2024年2月9日開幕。本圖作品為〈與花共生的動物們〉。teamLab《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teamLab

2018年,森大廈與teamLab共同合作,在東京台場開設「teamLab無界」,開幕第1年就吸引了230萬人參觀,且不僅是在地日本人,對於外國觀光客來說,更是赴日必訪的景點之一。teamLab成員工藤岳說明,「我們最初在台場開啟了『teamLab無界』,當時的概念就提到『沒有邊界(Borderless)的世界是很美麗的』,於是建構了這處沒有地圖的美術館;2022年台場的場館關閉後,搬遷至麻布台Hills的『teamLab無界』,也已於2024年2月開業。」

在入口處的指定位置觀看,即會發現「teamLab Borderless」字樣浮在半空中,非常有趣。本圖作品為〈人類不會像鏡頭所見的那樣去審視世界〉。(攝影:Adela Cheng)
在入口處的指定位置觀看,即會發現「teamLab Borderless」字樣浮在半空中,非常有趣。本圖作品為〈人類不會像鏡頭所見的那樣去審視世界〉。(攝影:Adela Cheng)
「teamLab無界」中的藝術作品,會從一個房間移動到另一個房間,與其他作品產生關係,相互影響,時而融為一體。本圖作品為〈小宇宙群 —— 晃動之光〉。teamLab《小宇宙群 —— 晃動之光》© teamLab
「teamLab無界」中的藝術作品,會從一個房間移動到另一個房間,與其他作品產生關係,相互影響,時而融為一體。本圖作品為〈小宇宙群 —— 晃動之光〉。teamLab《小宇宙群 —— 晃動之光》© teamLab

「teamLab無界」登陸麻布台Hills

而相當注重文化與藝術的森大廈,在六本木之丘設有森美術館、虎之門之丘則有TOKYO NODE,新開幕的麻布台Hills除設置了奈良美智、雕塑家曽根裕的公共藝術作品,也有麻布台Hills Gallery、全新的「teamLab無界」等藝文設施。森大廈新領域事業部部長永井研吏說,「做為城市開發商的森大廈,有一個概念是『城市中的城市』,也就是說,在一個小小的城市裡,可以滿足衣食住行育樂與學習,而麻布台Hills便是展現我們理想的存在。」他接著補充,提升東京地域性的力量也是森大廈的目標,而先前在台場的「teamlab無界」更實際證明了這點,因此,他們希望把這股力量帶來麻布台Hills,締造出一個適合大家生活、更美好更豐富的城市。

2023年11月24日正式開幕的麻布台之丘,為東京新地標,特別是其建築造型新穎前衛,相當吸睛。(圖片提供:森大廈)
2023年11月24日正式開幕的麻布台Hills,為東京新地標,特別是其建築造型新穎前衛,相當吸睛。(圖片提供:森大廈)
森大廈新領域事業部部長永井研吏指出,由於在台場的「teamlab無界」大大提升了東京魅力的力量,於是此次也希望把「teamlab無界」帶來麻布台之丘。(攝影:Adela Cheng)
森大廈新領域事業部部長永井研吏指出,由於在台場的「teamlab無界」大大提升了東京魅力的力量,於是此次也希望把「teamlab無界」帶來麻布台Hills。(攝影:Adela Cheng)

一個沒有邊界的連續世界

至於「無界」指的又是什麼呢?工藤岳認為,所謂的無界有兩個不同的想法,一是作品與人互動交流,比如在〈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度時如年〉作品中,當你佇足不動,空間中的花朵就會持續綻放,但若觸摸花朵後,花兒即會凋落;另一方面就是觀者在空間裡與作品融為一體,也是無界的概念,像是〈被追逐的八咫鳥,追逐同時亦被追逐的八咫鳥,超越邊界〉作品,到處飛翔的八咫鳥互相碰撞後,便會化成花朵散去,若是撞上了觀眾,則同樣會化為花朵逐漸消散。

在〈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度時如年〉作品中,當你佇足不動,空間中的花朵就會持續綻放,但若觸摸花朵後,花兒即會凋落。teamLab《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 度時如年》© teamLab
在〈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度時如年〉作品中,當你佇足不動,空間中的花朵就會持續綻放,但若觸摸花朵後,花兒即會凋落。teamLab《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 度時如年》© teamLab
〈被追逐的八咫鳥,追逐同時亦被追逐的八咫鳥,超越邊界〉作品,到處飛翔的八咫鳥互相碰撞後,便會化成花朵散去。(攝影:Adela Cheng)
〈被追逐的八咫鳥,追逐同時亦被追逐的八咫鳥,超越邊界〉作品,到處飛翔的八咫鳥互相碰撞後,便會化成花朵散去。(攝影:Adela Cheng)

在作品中迷路也沒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在「teamlab無界」場館中,作品是一個共存的存在,比如穿梭移動、飛翔在不同空間的蝴蝶、八咫鳥等作品元素,與其他作品相互影響、產生關聯後,會創造出嶄新的樣貌,進而建構出一個沒有邊界、連續性的世界。而在進入場館看展前,大家能發現牆面上有著「徬徨、探索、發現」這3個字,這也對應到「teamlab無界」是處沒有地圖、沒有指定路線的場館,工藤岳說道:「若是能透過自己的身體遊覽作品、跟作品產生連結,甚至是在作品中迷路也沒關係,我們覺得這是件非常美麗的事。」

「teamlab無界」場館中,作品是一個共存的存在,構成一個沒有邊界、連續性的世界。本圖作品為〈走動形成漩渦,漩渦改變流向〉與〈無盡綻放的宏大生命 ── 年復一年〉。teamLab《無盡綻放的宏大生命 ── 年復一年》《走動形成漩渦,漩渦改變流向》© teamLab
「teamlab無界」場館中,作品是一個共存的存在,構成一個沒有邊界、連續性的世界。本圖作品為〈走動形成漩渦,漩渦改變流向〉與〈無盡綻放的宏大生命 ── 年復一年〉。teamLab《無盡綻放的宏大生命 ── 年復一年》《走動形成漩渦,漩渦改變流向》© teamLab
teamLab團隊成員工藤岳認為,在作品中迷路也沒關係,他們覺得這是件非常美麗的事。(攝影:Adela Cheng)
teamLab團隊成員工藤岳認為,在作品中迷路也沒關係,他們覺得這是件非常美麗的事。(攝影:Adela Cheng)

完全沉浸在這無界的藝術中

而在「teamLab無界」,能體驗到70件以上作品,且不單單是作品會移動到其他空間、觸發出新風貌,不同季節前來,也能欣賞到隨四季變化的作品,又或是上一刻停留的空間,下一秒也將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比如走進有著高低起伏的〈地形的記憶〉,能發現作品隨著當下季節出現的景色:春天的櫻花、初夏出現的螢火蟲、秋天的金黃稻穗等,還原大自然的美麗景致;〈無窮無盡的水晶世界〉則呈現出颳風、下雨等構成世界的要素,人們也能透過teamLab的App,與作品互動、賦予其不同樣貌。

走進有著高低起伏的〈地形的記憶〉,能發現作品隨著當下季節出現的景色,極為夢幻。(攝影:Adela Cheng)
走進有著高低起伏的〈地形的記憶〉,能發現作品隨著當下季節出現的景色,極為夢幻。(攝影:Adela Cheng)
人們能透過teamLab的App,與〈無窮無盡的水晶世界〉作品互動。(攝影:Adela Cheng)
人們能透過teamLab的App,與〈無窮無盡的水晶世界〉作品互動。(攝影:Adela Cheng)

全新作品〈泡泡宇宙〉則是企圖探索「認知上的存在」,當你踏進空間時,一開始只會看到閃閃發亮、不同顏色的光,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如同果凍般晃動的光,而當你認知到了、也意味著你知道世界上有這般現象的存在了;「光之雕刻 —— 流動」系列作品,則集結了近20件的作品,流動的光所構成的巨大雕塑,彷彿要吞噬掉面前的人們,形成極為震撼的沉浸式體驗。

全新作品〈泡泡宇宙〉企圖探索「認知上的存在」,當你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如同果凍般晃動的光。teamLab《泡泡宇宙:實體光,光之肥皂泡,晃動之光,環境產生的光 ── 一筆》© teamLab
全新作品〈泡泡宇宙〉企圖探索「認知上的存在」,當你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如同果凍般晃動的光。teamLab《泡泡宇宙:實體光,光之肥皂泡,晃動之光,環境產生的光 ── 一筆》© teamLab
「光之雕刻 —— 流動」系列作品,打造相當震撼的體驗。(攝影:Adela Cheng)
「光之雕刻 —— 流動」系列作品,打造相當震撼的體驗。(攝影:Adela Cheng)
「光之雕刻 —— 流動」系列的光所構成的巨大雕塑,彷彿要吞噬掉面前的人們。(攝影:Adela Cheng)
「光之雕刻 —— 流動」系列作品的光所構成的巨大雕塑,彷彿要吞噬掉面前的人們。(攝影:Adela Cheng)

無限世界裡的茶屋

另外不能錯過位於「teamLab無界」內的「EN TEA HOUSE」茶屋,走進近乎全暗的空間、等待工作人員斟上你剛點好的茶飲,端起茶碗,你將會發現茶中綻放的花朵,甚至端起茶碗後,花朵就會散落成花瓣,構成絕美又療癒的桌上風景。需留意的是,由於目前「teamLab無界」近一兩週票幾乎都售罄,提醒觀眾可以提前於官網預約,以免向隅。

端起茶碗,你將會發現茶中綻放的花朵;只要還有茶水存在,花朵就會不斷地綻放、盛開。teamLab《綻放在茶碗裡那無限宇宙中的花朵》© teamLab
端起茶碗,你將會發現茶中綻放的花朵;只要還有茶水存在,花朵就會不斷地綻放、盛開。teamLab《綻放在茶碗裡那無限宇宙中的花朵》© teamLab

teamLab無界:森大廈數字藝術美術館

地址:麻布台Hills Garden Plaza B B1(東京都港區麻布台1-2-4 Azabudai)
營業時間:10:00~21:00,最後入館時間為閉館前1小時
閉館日:每月第1個星期二與第3個星期二;休館日期可能會發生變化,可先確認官方網站

門票價格:
成人(18歲以上):3,800日圓~
中學生和高中生(13~17歲):2,800日圓
兒童(4~12歲):1,500日圓
3歲以下:免費
残障人士折扣票:1,900日圓~
注意事項:購票需要提前指定日期和時間預約
更多資訊可至teamLab官網查詢

在全新的「teamLab無界」,沒有邊界的藝術群將迎來更大幅度的更新進化,作品將在更多的場地來去移動,更複雜地相互關聯,創造出一個永恆變化、沒有邊界的連續世界。teamLab《在人們聚集的岩石上,注入水粒子的世界》《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度時如年》《被追逐的八咫鳥,追逐同時亦被追逐的八咫鳥:超越邊界》@teamLab
在全新的「teamLab無界」,沒有邊界的藝術群將迎來更大幅度的更新進化,作品將在更多的場地來去移動,更複雜地相互關聯,創造出一個永恆變化、沒有邊界的連續世界。teamLab《在人們聚集的岩石上,注入水粒子的世界》《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度時如年》《被追逐的八咫鳥,追逐同時亦被追逐的八咫鳥:超越邊界》@teamLab

 

搶先預告!teamLab即將登陸台北

繼上次在台北與高雄展出的「teamLab未來遊樂園&與花共生的動物們」,teamLab也宣布,將在今(2024)年6月於台北科教館,展出以「共創」為概念、從小孩到大人都能體會樂趣的作品。

而不同於麻布台之丘的「teamLab無界」 ,在全球各地展出不同主題作品的teamLab,此次以「共創」為題,除將帶來如山谷、瀑布、掌上遙控飛行等展區,熱門的作品也將迎來全新呈現,共同創造而來的作品群,互動性十足、色彩繽紛絢麗。今夏一起來參與「teamLab共創!未來園 台北」,有興趣者可持續關注teamLab台灣官方社群,或La Vie後續的報導。

「teamLab共創!未來園 台北」  即將於6月登台。(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teamLab共創!未來園 台北」 即將於6月登台。(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2025年2月15日在双方藝廊登場的當代藝術聯展《質譯》(Material Metamorphosis),集結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劉文瑄、黃裕智、徐永旭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覽聚焦於傳統創作媒材的轉化與延伸,探索材質與外在的對話。

6位藝術家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

當代藝術透過材質的轉化與創造,從繪畫、裝置到雕塑不斷延伸形式。《質譯》聯展中的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了材質、身體、空間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展現藝術創造與觀念之間的豐富對話。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劉文瑄

劉文瑄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了平面與空間結合的實踐,透過裁剪、折疊與黏貼等手工技術,將紙張從靜態的平面媒材轉化為結構豐富的藝術品。

作品《無聲的蜘蛛》靈感取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的詩句,以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米粉為素材,將其細心拼接、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宛如蜘蛛耐心吐絲結網的過程。最終,這張網被塗上各種色彩,就像捕捉夢境的網一般,體現材質的轉化與情感的延展。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劉文瑄(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以身體為核心,結合了行為藝術、身體藝術與裝置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塩田千春探索無形概念的意義,如記憶、創傷、死亡等,並透過這些跨越邊界的思考,試圖連結觀眾的情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本次展出的《State of Being》系列以層層交織的絲線構建出詩意〈Child’s Dress〉中的白色絲線包裹著一件白色洋裝,象徵純潔與開始,也暗示著結束與死亡;而〈Buddha〉則以黑色絲線環繞佛像,營造出如同記憶網絡般的靜謐空間,呈現出深刻的冥想氛圍。絲線的交織如同自然紋理,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重量,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宇宙性的沉思。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State of Being(Child’s Dress)〉(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黃裕智

黃裕智因喜愛多維造型在空間中舒展之態,突破工具與場域之限制,發展出「金屬編織」的表現手法,成為為個人創作語彙。堅硬的金屬因編織軟化身段,成為富有生命氣息之軟性雕塑,並與時間,與觀者產生多角互動之有機關係。

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樣在細膩與強韌之間尋找平衡,看似柔軟輕盈的雕塑,實由金屬線多層交織而成,展現材質在剛與柔、輕與重的對話,構築出動態且充滿生機的空間氛圍。金屬在光線下微微閃爍,並隨著光影變化延伸至空間,仿若植物般自然生長,形成空間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展現材質的柔韌與包容。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黃裕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徐永旭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與痛覺,透過按壓、捏塑等身體動作,賦予陶土有機的自由形態。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陶土表現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也形成了充滿反差的新觀點。

藝術家以絕對身體性的自發行為,轉化其生命經驗於作品中,材質經過身體性的轉移,彷彿一個生物的本能般,不斷交織與相疊,如同一種生之慾望的勃發,一種竄出與崢嶸的象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橫溝美由紀

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擅長使用現成物製作極簡裝置,作品中往往可見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作用。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以此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透過雕塑化的繪畫手法,橫溝美由紀結合自然元素與藝術行為,展現出介於偶然與可控之間的張力。她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形成富有雕塑深度與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彼得.亨特納

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專注於植物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麻、棉花和亞麻等。他研發出專門用來製作紙纖維的機器「Peter beater」,透過擊打纖維釋放出微小的纖維絲,當這些纖維絲在水中懸浮,並逐漸沉澱後,形成一張天然的紙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彼得.亨特納(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不同於傳統紙張的平整處理,亨特納讓材料保持其原有的植物纖維記憶,允許紙張纖維自然捲曲。他運用這樣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突破了紙漿作為靜態媒材的限制,賦予其強烈的動態與生命感。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亨特納運用紙張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質譯》

展覽日期|2025.02.15–2025.04.0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公布2025年度重點展演計畫,包括英國藝術鬼才馮.沃爾夫的首個亞洲大型回顧展,以及陳正雄、蔡明亮等8檔跨世代台灣藝術家展覽,涵蓋當代藝術的多元語彙與豐沛活力,十分令人期待!

英國藝術鬼才首個亞洲大型回顧展

▸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展覽日期|2025年11月15日–2026年4月19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They Took Some Honey〉、〈Eternal Flames〉(圖片提供:Von Wolfe)

高美館2025年度售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Garden Fortress: Von Wolfe),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對當代藝術邊界的深刻探索。馮.沃爾夫認為臺灣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更在全球科技產業、特別是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將展覽命題為《花園堡壘》,其中「花園」象徵著臺灣的美麗綠地與文化底蘊,而「堡壘」則映射其對於全球地緣政治的反思。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高美館2025年度售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圖片提供:高美館)

馮.沃爾夫生於英國,家族則是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藝術世家,其曾祖父更是19世纪知名的「天鵝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宮廷畫師。自幼浸潤於藝術中的他,選擇以油畫為創作媒材,並在歷經多種藝術風格的探索後,發展出融合傳統與當代的獨特視覺語彙。

馮.沃爾夫形容自己的藝術觀為「在創作時我不設限,只願讓靈感自由馳騁。」其作品打破既有的藝術類別,成為流動而無界的視覺語言,而此次特展的一大亮點,是他如何運用AI作為創作媒介。馮.沃爾夫最新的系列作品融合了AI演算與細膩的手工繪畫,打破傳統藝術與人工智慧的邊界,顛覆科技、藝術與文化的既有觀念。

8檔展覽觀照在地藝術能量

▸ 陳正雄90大展《一位抽象畫家與他的收藏》

展覽日期|2025年1月25日–2025年5月11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陳正雄90大展《一位抽象畫家與他的收藏》(圖片提供:高美館)

從1966年便開始收藏臺灣原住民服飾與文物的陳正雄,作品中奔放的飽和色調及抽象線條,似乎都能從其藏品來延伸出創作上的投射;1993年起,他也開始購藏與研究清代宮廷服飾。在梳理陳正雄與他的收藏中,最讓人驚艷的是他的抒情抽象繪畫與藏品間的高度連結,色系的對應就宛如當代設計中的色域思維,不僅建構出陳正雄作品中自帶的時尚感,更觸及了藝術家本人對於跨領域的成就與貢獻。

本次展覽中,觀眾不僅能從原民藏品中的海洋性,直接投射到陳正雄抽象繪畫中的「抒情海洋」,更能在他的《窗》與《數位空間》等系列作品中,看見書法與刺繡服飾間的線條呼應,他巧妙地以色彩突圍了東方元素,但卻在畫面中同時融合了西方抽象的精粹,就如同劉禹錫《董氏武砬集記》所提出的「境生子象外」一說:或許在我們體會「意境」的當下,感受到的正是陳正雄在創作上呈現出如史記的磅礡,但心領神會後,卻又能從其中看見被列傳所點綴出的璀璨時代。 

▸ 2025高雄獎

展覽日期|2025年1月25日–2025年4月20日

2025高雄獎共有376位藝術家報名參賽,其中包含了14位外籍藝術家。本屆高雄獎由原本5大初審分類的優選改設評審特別獎,並設立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鼓勵關注環境生態議題的藝術創作。展覽呈現本屆得獎的10位藝術家,反映出當代藝術的豐富多元。

▸ 蔡明亮個展《行者十步》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7日–2025年8月10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蔡明亮於龐畢度中心抄寫經文(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王雲霖)

高美館將於5月推出蔡明亮個展《行者十步》,聚焦其過去12年間完成的10部「行者」系列作品,由蔡明亮與孫松榮共同策劃,象徵修煉旅程及跨越電影、舞台劇與藝術實驗的創作軌跡。展覽以十個銀幕、光影聲響及紙張、鏡子等創意裝置,營造沉浸式體驗,展現電影與視覺藝術的融合。同時將首度展示從未公開的導演手稿、視聽檔案及創作年表,解析跨媒介生成過程。高雄與臺北多地亦同步放映全系列影片,深化影像與藝術的對話。

▸ 李德、熊秉明雙人展《相忘於江湖》

展覽日期|2025年5月31日–2025年9月14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李德〈自畫像〉、熊秉明〈歸途〉(圖片提供:高美館)

5月登場的另一檔展覽為兩位20世紀精彩的文人藝術家雙人展《相忘於江湖》,將帶領觀眾走入以畫代詩的畫中世界。李德與熊秉明同屬戰亂時代的一代,卻因人生選擇而走向不同的藝術旅程。李德於戰後來台,深耕於此,從事創作與教學,對台灣藝壇影響深遠;熊秉明則赴法留學,自此長居巴黎,成為享譽國際的旅法華人藝術家。兩人皆具深厚的文學與哲學素養,並在藝術實踐上不斷探索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突破。

「相忘於江湖」不僅是展覽名稱,更是兩位藝術家創作態度的體現。他們既獨立行走於藝術世界,也在精神層面彼此共鳴。他們的作品沒有刻意的依附或迎合,而是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自由發展,最終在此交匯,展現出不同媒介間的對話與相忘。本展試圖為觀者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在李德的畫面與熊秉明的雕塑之間游移,感受其中的相知與獨立,凝視藝術家們如何在創作中探索自由與自我,並在藝術江湖之上留下各自的印記。

▸ 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0日–2025年8月17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張立曄〈仙樹〉(圖片提供:高美館)

於高美館創作論壇展出、由策展人黃志偉策畫的《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將呈現藝術家張立曄充滿童真與靈動的創作世界。展覽主軸以「非科班出生即為素人」的疑問為起點,重新梳理藝術家張立曄的創作脈絡,展出從早期社會批判的報紙插畫到受兒子影響而回歸童真質樸的「靈光系列」油畫和雕塑。

張立曄1967年出生於嘉義,從小熱衷塗鴉,並熱愛文學與詩文的閱讀與寫作,觸發他能夠對眼中所及的世界,深刻的表達他豐沛的情感。他的作品題材貼近生活,並以明亮、鮮豔的色彩和不定性、稚趣的構圖來表現他內心深處對家庭、社會,乃至自然萬物的深度感受,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張立曄在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於社會強烈的關懷,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回歸自我,構築出如繁花盛開、璀璨明耀的精神世界。

▸ 眼球世代藝術奇譚

展覽日期|2025年7月5日–2025年10月19日

7月登場的《眼球世代藝術奇譚》是高美館繼2022年推出《抽象高雄》與《野放途》兩檔轉型再出發的「美術高雄」系列展覽後,再次以「大南方同心圓」之精神所策畫。本展邀請11組高雄的中、新生代藝術家,聚焦1990年代以降藝術家所見的動畫、漫畫與遊戲文化(ACG),如何滲入藝術家日常、成為其創作養分,進而探索他們於雲端時代的觀照與創作表現。

這些從螢幕與「觀看」誕生的藝術奇譚,既是對時代現象敏銳的觀察,也關乎藝術家對自身所處位置的辯證及從中衍生的創作行動。本展預訂展出藝術家倪再沁、李明則、黃法誠、官孟玄、張騰遠、張恩慈、林佩穎、林慶芳、走路草農/藝團、張致中、阮永翰、丁柏晏、張程鈞作品,思考ACG視覺文化和當代藝術家養成之間的連結,並委託藝術家全新創作,擴充在地藝術史討論面向。

▸ 張新丕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4日–2026年1月25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張新丕〈菁仔園的光照(三)〉(圖片提供:高美館)

張新丕關注臺灣本土文化意識的呈現,以「海洋」與「土地」為創作主軸,進而邁向自我辯證的過程,在看似唯美的畫面中隱晦的表達自己對台灣的關懷,是南臺灣當代活躍的藝術家。

本展主要聚焦於張新丕在2000年以後的創作,試圖梳理其25年來的創作軌跡,包含農產品產業與台灣歷史發展的關係、海岸的環境變遷等創作課題。觀看張新丕的作品,第一眼即可辨識為針對以上課題的鮮明批判意識,但細細觀看後,可以感受作品中表現風土特色的內在,其實是熱愛與疼惜土地的情感。在此展中,張新丕也將結合其對建築美學的心得以及裝置藝術創作的專業,運用展間的挑高空間特性,以3件高約4米長達10-12米的巨幅畫作包覆展間,藉以重組、再現亞熱帶檳榔園的「現場感」。

▸ 陳仁和建築紀念大展《久遠的理想》

展覽日期|2025年12月20日–2026年4月26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陳仁和設計之三信家商波浪大樓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徐明松)

陳仁和為高雄具代表性的建築師,1940年高中畢業後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里工學部建築科、經歷二戰後於1951年於高雄設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其知名代表作為高雄佛教堂、三信家商學生會館、三信家商波放大樓以及鳳山肉品市場等。其建築語言反映了台灣在時代中的處境,顯示出台灣歷史經驗裡的多元性,日本文化、華人文化、西方文化,甚而東南亞文化。

本次展覽將以陳仁和的作品為中心,除了以歷史照片、文字、圖稿、模型、建築攝影、訪談記錄片呈現陳仁和個人的作品、生平外,也將鳳山肉品市場的部分結構以1比1的結構再現於展場,帶給觀眾置身其中的體驗。

3檔展覽登陸KSpace高雄實驗場

展現跨域實驗精神的「KSpace高雄實驗場」也將於本年度推出3檔展覽,包含:

▸ 域內・域外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5日–2025年5月4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域內・域外》(圖片提供:高美館)

表演藝術家潘大謙出生於香港,在臺灣及法國接受藝術教育。自法國返台後,他長年耕耘高雄在地表演及跨領域藝術,目前為索拉舞蹈空間藝術總監。本展將以郊狼作為主角貫穿展覽敘事,與索拉舞蹈空間合作呈現現地演出,並以影像和沉浸式劇場邀請觀眾走入如狼群一般既親暱又疏離的精神世界及展演體驗。

▸ 漂流相對靜止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7日–7月6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漂流相對靜止》(圖片提供:高美館)

本展為高美館與衛武營跨界合作,透過衛武營「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的徵選與推薦,藝術團體「二律悖反協作體」將於高美館高雄實驗場實現展出計畫《漂流相對靜止》。

當起點同於終點,漂流相對靜止。歷史碎片穿透於空間記憶,轉化為身體記憶;壓縮的視線與身份匯聚成無聲的集體經驗。當時間與空間的向度趨於模糊,自我的邊界亦隨漂流逐層剝離。這是一段對遷徙與歸屬的感官探索,在流動的記憶與歷史的回聲間重構軌跡。

▸ Virtual turns Reality

展覽日期|2025年7月19日–2025年9月7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劉吉雄短片《金六刀》海報(圖片提供:高美館)

策展人陳泓易是澎湖移民第三代的高雄人,提案計畫《Virtual turns Reality》以影像藝術家劉吉雄導演多年來對澎湖「講美難民營」的歷史考察與藝術實踐出發,對於當下虛擬實境的藝術境況提出詮釋與思辯的視角。展覽將以影像藝術家劉吉雄的真實故事為起點,以澎湖「講美難民營」歷史為依據,在檔案、紀錄片與VR的呈現形式中重新思考藝術,探討屬於台灣、高雄的本質性問題。

2檔藝文活動打造永續美學場域

▸ 映遇時光

展覽日期|待公布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映遇時光》(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長期致力於環境永續的推動,日前導入電子紙看板取代部分LCD螢幕與大圖輸出看板,2025年也將近一步擴大電子紙應用,攜手藝術家羅禾淋推出結合電子紙看板與機械手臂之藝術展演計畫《映遇時光》,將高美館30年的館史轉化為互動藝術裝置,呈現科技與人性的交融。

▸ 202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展覽日期|待公布

而年底登場的202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則以《愛耍廢》為題,從「Possibility、Ocean、Recycle、Transformation」等核心理念出發,透過藝術家的轉化、重塑貨櫃空間,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探索資源再利用與未來城市設計的可能性。

 更多展演資訊敬請鎖定高美館官網公告。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