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構的未來實驗室!專訪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建築設計師郭恩愷

台灣竹構的未來實驗室!專訪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建築設計師郭恩愷

隨著這幾年國際建築中的自然系趨勢與環保永續概念,節能減碳的天然建材格外受到重視與發展,而第12屆「世界竹論壇」(The 12th World Bamboo Congress)也即將於4月在台舉辦,迎來數百位國際人士參與構竹展覽之際,我們訪問了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策展人葉育鑫,以及首次從木構跨越至竹構的建築設計師郭恩愷,共同探討竹構的未來可能。

談起竹構造,東南亞與中國有不少地方與傳統風土建築的進化,歐美則有不少當代性的竹構概念與實驗,那麼台灣竹構造在國際上的定位又是什麼?

「台灣的竹構對於細部的處理、複合材料與金屬元件的多元運用,是在東南亞或中國竹構上比較少見的,在國際上的定位很特別。」葉育鑫說,東南亞的竹構很厲害,但在一些接頭或工法上還是屬於手工藝與地方工匠的延續;而歐美因為本身不產竹,施作與研究成本均高,「台灣的竹子包括孟宗竹或桂竹,其品質都是許多地方非常羨慕的,像日本劍道所採購最好的竹劍都是來自台灣的桂竹,因為彈性非常好。而孟宗竹也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管徑或壁厚也都特別飽滿,很適合作為建築的材料,其實台灣有很好的潛力發展竹構造。」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葉育鑫強調找回人們對於竹子的信任,而談信任之前先談信任缺乏,百年前台灣就開始興建竹屋,但中間出現斷層、一直以來竹構在台灣不是太被重視,這與國家快速發展、商業建築導向有關——並不是說竹子可以取代商業建材,而是過去人們沒有時間思考,或許其實不管木頭或竹子都有提供建築空間的潛力。

「前輩們在前面努力了10來年,而這幾年人們開始意識到,或許我們應該用另外一個方式來看待建造的過程,包括建造過程或原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竹子是全世界生長數一數二快的材料,質地很強、在碳排或碳匯的地位上是非常關鍵的物種。」至於竹構於建築的安全性,葉育鑫認為現在應該可以將竹子看作跟木頭一樣不易損壞的材質,「像日本有近千年的木構造、上百年的木構造比比皆是。材料來說竹子其實可以有跟木頭一樣的地位,耐久性,我們認為完全不問題。」

例如透過110度的高溫乾燥把竹子的醣分降低,水分降到大約15%以下,可以讓質地更穩定、比較不會有蛀蟲的問題,透過這樣的技術可以讓竹子變成一種耐久性的材料。但設計上也非常重要,因為即使竹材被處理過,它跟木頭一樣還是會怕太陽直曬或水氣浸泡,設計者必須要了解竹子的特性並善加處理與運用,這也是構竹新銳建築展這幾年集合建築人才不斷實驗與創新的目的。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運用蒸汽彎曲樹的工法挑戰竹子長度與彎曲的最大極限,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運用蒸汽彎曲樹的工法挑戰竹子長度與彎曲的最大極限,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不只是建築!反覆挑戰產生的竹構精神性

葉育鑫曾提過,台灣的竹建築與相關產業多元性、靈活度與文化性於國際上相當突出,竹構領域如領頭羊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木製研的陳建同老師、仲夏夜竹藝工坊、竹籟文創都對於台灣的竹構發展非常重要。 而這股能量也可以在第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作品上看到,「這幾年各個團隊在台灣做了許多竹材試驗,例如在操作的時候會針對特殊的接點做抗壓或實驗,這些數據後來都會反映到結構計算,加上數位化的工具,以及願意推動竹構造的結構技師,讓竹子的建築設計可以被量化與科學化。」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建築師游智傑作品《羽翼之亭》,以漸變隧道式空間,打開場域想像。(圖片提供:葉育鑫)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建築師游智傑作品《羽翼之亭》,以漸變隧道式空間,打開場域想像。(圖片提供:葉育鑫)

例如本次參與的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虛擬實境放樣,對於竹構造的施工幫助很大,讓作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偶然設計共同發起人曾令理則透過數位設計展現造形上可以達到的靈活度;雲林斗六展場的自然心地工作室,其作品展現出台灣人獨特的內省、空間的內斂,亦反映了文化狀態。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建築師高仕棠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作品《竹旋幻居》(MemutAR)以擴增實境(AR)的技術來協助放樣、還原印尼團隊的工法。(圖片提供:葉育鑫)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建築師高仕棠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作品《竹旋幻居》(MemutAR)以擴增實境(AR)的技術來協助放樣、還原印尼團隊的工法。(圖片提供:葉育鑫)

建築師林柏陽則在樹林中創造了幾乎在傳統建築裡面沒有看過的空間感受;至於日本的荻生田秀之與結構技師陳冠帆的團隊合作,荻生田秀之在日本是專門做木構造的結構設計師,此次受邀以日本的木構造經驗與台灣的竹構造對話,並由台灣的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團隊施工落實,作品也挑戰了彎竹的最大限度;設計師游智傑則在過去於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竹構經驗上做了許多更進一步的挑戰與嘗試。這些作品都呈現了竹構的多元性與靈活運用, 以及結合台灣既有中小企業跟加工業的資源。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日本結構技師荻生田秀之與合作原型結構的陳冠帆團隊,以「拱」為結構核心,展現竹材的柔韌與可彎性。(圖片提供:葉育鑫)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日本結構技師荻生田秀之與合作原型結構的陳冠帆團隊,以「拱」為結構核心,展現竹材的柔韌與可彎性。(圖片提供:葉育鑫)

另外,竹構造具有獨特的「精神性」,在這個建築不只為了遮風避雨的時代格外重要。葉育鑫說,「精神性不是刻意創造的,而是透過實踐的過程而產生。為什麼竹構有機會產生這種精神性?因為竹構建築相對不容易,竹子每一根的大小,尾徑、頭徑都不一樣,因此每一個接點都需要被很仔細的考慮、處理與施工,才有機會被實踐。透過這樣重新思考構築的每一個步驟,反而才有機會產生精神性。」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從森林木構到竹構,自然建築實踐者的竹構工法挑戰

本屆參展者還有一大亮點,即是森林木人暨曲墨建築設計實作總監郭恩愷首度嘗試竹構,把過去處理木頭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運用在竹子上,並試圖將竹紙加工後呈現於皮層。

「我覺得他那種親力親為,每一個過程都希望能夠自己去找到最源頭的材料、確認每個處理材料的細節跟構築的方式,這樣的特質是很適合來挑戰竹構的,因為竹構的每一個過程都必須要有這樣的精神,就會有突破的可能。」葉育鑫如此表示邀請過去以木構著名的郭恩愷參展的原因。

郭恩愷團隊是以蒸汽彎曲樹的技法應用在建築尺度竹構上的第一人,過程中挑戰重重但也開啟了對於竹構工法的想像。(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團隊是以蒸汽彎曲樹的技法應用在建築尺度竹構上的第一人,過程中挑戰重重但也開啟了對於竹構工法的想像。(圖片提供:郭恩愷)

而採訪這天,我們也特別前往新竹交大校園內郭恩愷的竹構作品基地,距離展覽還剩不多的時間,郭恩愷穿著施工的反光背心、站在已經快完成的《橋繭》竹架構前,於施作的空檔分享從木構到竹構的心得。

「工作室會叫森林木人,也是自詡一輩子能好好專注一件事,跟森林木這樣從土地長出來的建材學習、使用與創作。但接到策展人葉育鑫邀請時,覺得也許可以跳脫自己的框架,且竹子跟木頭有相似的核心,都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自然材料、生生不息的永續資源。」

郭恩愷的竹構作品《橋繭》位於交大校園落羽松湖畔具詩意的小橋上,走入其中需要從兩端微微地低頭進入,到了中央則是漸變而成的最高竹拱,構築兩側似繭開裂的氣口可以排熱、通風,皮層上半部為彈性的透光防水織布,下半部為防水處理過的竹紙纖維,光照下呈現透光肌理,若隱若現間也呼應周圍自然景色,從進入到走出宛如破繭而出的旅程。

(圖片提供:郭恩愷)
(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本次也挑戰將過去處理杉木的代表性工法與工具應用在竹構上,例如有別於竹構傳統上以火烤處理彎曲或拱形的方式,他更是以蒸汽彎曲樹的技法應用在建築尺度竹構上的第一人,不諱言過程充滿挑戰與想放棄的念頭。

竹子最長大概11公尺是極限,他便利用竹子最長的極限作為最高的尺度,「在蒸汽彎曲的時候,其實竹子越短、弧度越小反而是越難彎的。當蒸汽達到一定的熱度時,兩人將長的竹子從蒸汽箱拉出來可以在一瞬間彎出形態,非常眼明手快一氣呵成地完成,但在過程中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斷掉。」面對幾個月以來竹子不斷斷裂,郭恩愷仍想要挑戰看看、不想更改設計,後來改變策略以兩支中尺度的竹子取代一根較粗的竹子,才完成現在曲線優美的竹拱結構,不只工法為竹構的首次實驗,其尺度也挑戰了極限。

另外,作品的所有綁固結構跟主、 次結構均沒有任何一個螺絲、螺栓,取而代之的是綑綁器,也就是他過去研究蒸汽彎曲樹非常仰賴的關鍵工具。這也讓人聯想到就算將來作品拆除,與郭恩愷帶領學生在東眼山的裝置藝術作品《脊森》一樣,這些卸下鎖件的原木材料都能夠完全回歸自然。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生長快速、輕巧、空心,看似易親近實則充滿「頑性」的竹子,帶給了郭恩愷使建築更加輕巧的靈感回於木構上,也打開了對於自然材質與建築的更多想像。當我們問起這位愛木成痴的建築師是否這次因此轉愛竹子?「誒對,但轉念一想建築這個字裡面就有竹、有木,後來覺得其實它也算是森林木的一部分。」郭恩愷俏皮地說。

(圖片提供:葉育鑫)
(圖片提供:葉育鑫)

葉育鑫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講師。曾參加2021年第一屆「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參展作品《竹粼》,於展後獲2023年iF國際設計大獎,更為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策展人。

(圖片提供:郭恩愷)
(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
森林木人工作室暨曲墨建築設計實作總監。英國AA School建築聯盟學院設計與實作研究所畢業。曾獲2020 iF設計獎、2020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20TID台灣室內大獎年度大獎、2021台北國際設計獎公共空間類年度首獎等。

文|馮興妍
圖片提供|葉育鑫、郭恩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新竹竹北「水岸市集」建築設計出爐!MVRDV打造如河畔燈籠、發光垂直的「方塊市場」

新竹竹北「水岸市集」建築設計出爐!MVRDV打造如輕巧河畔燈籠、發光垂直的「市場立方體」

新竹縣竹北市「水岸市集River Bank1」設計出爐!規劃多年的竹北東區市場,如今確定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攜手台灣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EKUO Architects)聯手打造,將以創新設計與多功能規劃,集結傳統市場、品牌市集、文化展演、青年創業基地、親子場域等,成為擁有多層次體驗的垂直聚落複合空間。

位於台灣成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水岸市集River Bank1」融合了傳統與當代市場風格,並聚焦「創新、質感、美學」三大元素,創造出一個可靈活使用,模糊了商業、文化與生活界線的公共場域。坐落頭前溪旁的水岸市集,看來有如一個輕巧的河畔燈籠,或是如MVRDV創辦合夥人暨主持建築師Winy Maas形容般,是「一個凝聚多重體驗的濃縮器」。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揉合台灣傳統市場人情味與現代風格

過去曾成功打造結合觀光與市場功能的荷蘭「鹿特丹拱形市場」(Rotterdam Markthal),MVRDV團隊本次在構思「水岸市集River Bank1」設計時,團隊也實地視察東區市場建築基地,並與竹北市公所團隊進行深入交流。Winy Mass指出,東區市場雖然腹地有限,但地理條件優越,其中水岸資源是最大亮點,團隊透過設計讓市場與水岸環境相輔相成,打造出一座兼具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市場。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團隊同時也進一步研究台灣不同類型的市場風格與發展歷史,從路邊賣菜的小貨車、市場廣場,到今天常見的超市與美食街,發現其中的矛盾—現代市場雖然有效率也更方便,但卻少了過去台灣傳統街市那種多元、有人情味的社交功能,加上近年來有些新型市場設計,開始嘗試用不同方式,將那種熱鬧與生活感找回來。

為此,「水岸市集River Bank1」可說是揉合了傳統與現代,但並非單純對過去的復興,而是以更創新的方式進行詮釋,不只是一個傳統市場的載體,更連結了美食、社交和休閒等功能。透過順暢又具可見性的動線,把不同樓層緊密串連,打造出一種兼具便利性與體驗感的多元市場空間。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靈活運用的發光體建築

整棟建築由一層層開放式樓面堆疊而成,地上5層、地下3層樓規劃,包括B1的下沉式廣場,白天是採買據點,夜晚則是文創市集,而大型且貫穿樓層的永續環保裝置「轉轉樂扭蛋」,則將成為一大亮點;1樓為通透式及下沉的當代市場、2樓為水岸美食聚落、3樓為日間托嬰中心、親子館。4樓則為可容納300人的多功能空間。5樓屋頂露臺則預計規劃為「從產地到餐桌」農場,實現減碳足跡的理念。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多數層樓高5公尺,市集與展覽層則達到8公尺,足以容納各種用途。市集與美食區也設計多種攤位型態,從傳統小攤位到包含座位的用餐區,滿足多元攤商需求。或許建築外觀看來並不華麗,但團隊希望透過如「方塊市場」的簡單造型,能更靈活,也能輕鬆應對未來數十年不可預期的城市變化,延長建築壽命,同時避免大規模又昂貴的改建。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建築外側廊道則設置兩組蜿蜒而上的電扶梯,通往各層寬闊的露台,讓每一層空間都能獨立啟用或關閉。建築外側則設置了兩道蜿蜒而上的電扶梯,能夠直接通往各層露台,不只提升彈性,也可讓不同功能在白天彼此互補運作,到了夜晚也能夠維持熱鬧氛圍。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此外,市集建築也將串聯行人天橋,讓民眾可以直接從頭前溪河濱公園通往一樓的美食區,而一樓與地下一樓的市場空間也延伸至外部街道,甚至使用高架橋底下的陰影空間,營造出涼爽的市集區。為了讓這種連結更自然,建築內外地面皆會採相同的材質與紋理,讓整個市場與周邊環境更為契合,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整體空間也整合多層次的色彩引導系統、標示與互動媒體,每層樓都有其獨特的色彩主題,LED螢幕與霓虹裝置,讓訪客穿梭於各層之間又不至於迷失。電扶梯的外部則包覆著半透明面板,讓樓層間移動的人影若隱若現,變成一場公開的流動劇場,充滿生機感。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資料來源|MVRDV竹北市公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遠雄泱玥,入住一座忘卻時間的悠然家園 與自然永續共生,打造新時代的居住願景

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性的正視與實踐浪潮崛起,2025年遠雄建設呼應這股全球趨勢,提出邁向未來50年的全新品牌主張——美好共生。以人的需求為起點,透過好的建築、連結環境、活絡社群,提供豐富愉悅的生活體驗,喚醒美好居住本質;並以「永續」與「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從更加友善土地、友善生命的角度,建設美好城市和社區型態的未來。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作為新品牌首發設計案,基地位於陽明山、關渡平原交會處,洲美溼地與基隆河畔間,為台北市難得一見的「無堤水岸」,順應其優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以綠建築、被動式設計理念,依循土地紋理、打造出融合風、光、水、綠,一座會呼吸的永續建築體,提供與山水共生、與鄰里共享的悠然水岸生活。

層板式結構融入自然地景, 從城市過渡到開闊的水岸

操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師陳威誌,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的前設計經理,他說道:「此基地自然生態豐富,位於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如何喚醒人們的內在情感與環境對話是我們在思考設計時的原點。」陳威誌依循永續設計的原則,觀察地理位置群山與水流的走向,並同時考量與周遭道路、鄰里之間的關係,將人們心中對於基隆河出海口的意象——具有留白空間的大河水面轉譯為層疊式的屋頂設計,「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箱型式建築,以水平式的層板建築構建融入地景。」從遠處望去層層向河岸傾斜屋頂宛如一座小山坡,陳威誌說明這樣的角度有其更深遠的目的性,「讓屋頂壓低的那一側,是為了以更友善的尺度與鄰里連結,同時也能阻隔冬季的東北季風;再往前進,面向河岸側屋頂高度上升,讓空間從內斂變化至全然的開放,不僅過渡了城市喧囂,眼前無邊的泱泱水色,也將人們的目光帶回周遭的萬坪綠地公園與自然水景。」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褪去塵囂,讓回家就是一種享受

從接待中心的停車場步入室內之前,需先經過一段曲徑通幽的竹林廊徑,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調,這樣的動線設計安排也呼應著未來「遠雄泱玥」整體的建築空間規劃,此處距離士林天母不過五分鐘的路程,如何讓人放下忘卻都會的紛擾塵囂?「遠雄泱玥」將長型基地的左右兩側保留為充滿綠植的花園與步道,以綠意為人們洗滌外界的喧囂疲憊,讓每一次回家的路徑都是一趟療癒的過程。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永續節能的被動式設計, 忘卻時間的永續家園、與水天一色同頻

步入接待中心的一樓,在溫暖沉穩的木質空間,不見傳統的銷售桌椅,而是作為城市客廳與品牌沙龍,既是社區的一部分,也成為訪客與鄰里交流的共融空間。緩步至二樓,長桌後方開闊的天光水色景觀,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從外看似山脈的傾斜屋簷,在室內成為了視覺的指引,不僅強化了河畔的眺望意象,同時也達到具有建築節能減碳的被動式設計功效——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與遮陽(西面不開窗)。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長而深的水平式屋簷,從室內過渡到半室外的露臺設計提供了最完美的水岸生活體驗,當來訪者置身於這片無邊界的大河流水景色中,望著夕陽餘暉的金黃照映在河面時,時間彷彿凝聚此刻,獨自靜坐其中,如同進入一個不存在任何一個時區裡的世外桃源,未來的每一天,隨四季流轉,在與大山大河悠然共生的慢活歲月中,忘卻世俗的所有煩惱,回到內在安靜傾聽心靈的聲音。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預約水岸新奢華

0800-502-555

https://www.fgrealty.tw/6ymba3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遠雄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