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摩登生活」台灣建築展!聚焦1949–1983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於北美館登場,探索1949年至1983年間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文化事件,從各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回看當時的政治與經濟,展出共計200+作品、建築圖面、模型、檔案與錄像,其中亦有為本次展覽特別復刻的珍貴模型及設計家具。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由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三位建築學者共同策劃,以「序曲」為整個展覽揭幕,展出鄧南光《戰後在臺日人拍賣家當》攝影作品,與承襲日治時期折衷洋、和、臺傳統的姜阿新洋樓模型,帶領觀眾進入戰後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氛圍。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姜阿新洋樓(1949),彭玉理設計。建築模型由中原大學建築系製作,2024。©臺北市立美術館

接下來,展覽分成六個子題:「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和「新生活」,深入了解臺灣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挑戰和變革,政治、社會、宗教、藝術、商業等各面向所經歷的融合或碰撞,以及建築在這些變遷中扮演的角色。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

⬬ 美援|現代化建築的引進

「美援」展區回顧臺灣在1951年至1965年間接受美國經濟與軍事援助的情況。這段時期引入美式系統式施工圖、預力混凝土等新材料和技術,代表性建築特色包含相對於日式建築的平屋頂、水平窗帶、樑柱化結構等,展示的案例包括成功大學總圖書館(現未來館)和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以鋼筋混凝土施工方式呈現理性構造的建築案例設計圖。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成功大學總圖書館(1959,今未來館),王濟昌、吳梅興、陳萬榮、傅立爾共同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

⬬ 中國復古|再現中式傳統意象

下一個展區關注戰後初期臺灣政府積極推動「中國復古」所衍生的建築風格,例如仿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南海學園」;前國立臺灣科學館擁有中國天壇攢尖式屋頂,然而其建築師盧毓駿受到柯比意(Le Corbusier)「建築散步」(promenade architecturale)概念的啟發,透過環狀斜坡設計提供使用者更多感知空間、光線、視覺變化的步行經驗。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前國立臺灣科學館(1959,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盧毓駿設計。©農業部,1961

⬬ 中國現代|東方精神融入西方現代建築

此一時期開始於1953年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落成,轉化合院建築與蘇州庭園之精髓,融合西方簡潔、通透的空間處理方式,並採取材料與工法的在地化,將東方文化精神帶入現代建築。此外本區還有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國父紀念館模型、建築圖面與倪再沁「東海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鳥瞰」等作品。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1953),王大閎設計。圖為王大閎(左)攝於自宅前。©國立臺灣博物館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倪再沁,《東海路思義教堂》,油彩、畫布,52×64公分,2008–2009,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

⬬ 在地現代|汲取國際養分,投射未來想像

「在地現代」展區中,可以看到台灣在1950年代末期經歷的經濟高速成長、都市化所帶來的建築變革。這一展區展現了各種吸收歐美日建築影響的在地建築經驗,包括「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設計的景美女中圖書館,屋頂圓形天窗和鑲嵌彩色玻璃帶給師生神聖且舒適的閱讀環境,反映有別於男性建築師的低調沉穩,其作品背後的有機思考方式;陳仁和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以高低起伏的波浪狀樓板設計兩兩相對的階梯教室,兼具力學及實用性;以及1983年落成啟用的北美館,作為戰後臺灣第一代本土建築師思考「在地現代」的代表之作,高而潘建築師以「井」字形結構體,形構出四方幾何、低限灰白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景美女中圖書館(1968),修澤蘭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大禮堂長凳,修澤蘭設計,木、鐵,425×40×81公分,1972,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陳仁和設計。©張文睿,2020

此外,該展區還展示戰後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王秀蓮的建築學筆記、曾經任教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的藝術家顏水龍、郭柏川作品等,透過對現代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實踐,映照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顏水龍,《盧森堡公園》,油彩、畫布,65.1×80.3公分,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典型|無法被貼標籤的多元詮釋

難以被分類標籤的「非典型」展區,涵蓋國外建築師在台的建築案例,以及台灣在公共住宅和商場方面的建設。由瑞士建築師賈斯特斯.達興登(Justus Dahinden)設計、入選全球30大重要現代建築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清水鋼筋混凝土與無梁柱的「板結構」即為現代營建技術的具體呈現;行天宮北投分宮、指南宮凌霄寶殿等宗教建築看似延續本土廟宇傳統,卻添入現代結構技術與材料,反映「現代」的轉化、折衷與多元詮釋。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1960),賈斯特斯.達興登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指南宮凌霄寶殿(1966),李重耀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

⬬ 新生活|新型態居所與商業空間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的最後一個子題「新生活」,展示南投中興新村的配置模型、拔地而起的南機場公寓、林肯大廈舊照片,除象徵過去與未來的拉扯,也反映當時人們對現代生活美好願景的期待與實踐。除了居住議題,大型商場的設立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如西門町萬年商業大樓透過過寬敞的過道、設置多部升降梯與冷氣設備,重視購物空間的便利與舒適,成為都市化過程新消費形態的佐證。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南機場公寓(1964),德聯、利眾與中國興業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中央日報,1964
北美館「摩登生活」現代建築展!聚焦1949–1983台灣戰後建築風格發展、文化與生活的轉化詮釋
萬年商業大樓(1973),蔡柏鋒、陳昭武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

展期|2024/03/23–2024/06/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teamLab共創!未來園」再現高雄!6月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盡情沉浸奇幻炫麗世界

日本「teamLab共創!未來園」再現高雄!6月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盡情沉浸奇幻炫麗世界

「teamLab共創!未來園」在全世界已有超過1500萬人體驗,繼2024年台北站展出獲得廣大好評,teamLab與台灣主辦方聯合數位文創公布,2025年6月7日起即將登陸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teamLab共創!未來園」6月即將登陸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teamLab共創!未來園」6月即將登陸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共同創造:共創」理念,包含多種互動體驗作品,並將自然生態元素融入展覽,帶來綺麗迷幻的視覺,是一個能夠享受與他人一同自由地創造遊樂世界的「未來園」。

teamLab《彩繪環世界》© teamLab
teamLab《彩繪環世界》© teamLab

此次除了台北站作品之外,在台北站大受歡迎的《彩繪飛翔》,將以《彩繪環世界》的形式亮相。作品中「海豚」會在此次展覽中加入了環世界的隊伍,打造互動性十足、色彩繽紛絢麗、共同創造的作品群。

teamLab《彩繪環世界》© teamLab
teamLab《彩繪環世界》© teamLab

 在《彩繪環世界》裡,民眾可以在紙上繪出飛機、海豚、鷹、蝴蝶的畫,這些圖畫就會立體地出現,飛向你面前的世界。還能夠透過智慧手機上,通過你畫的飛機、海豚,鷹或者蝴蝶的視野來進行操作。

teamLab《彩繪環世界》© teamLab
teamLab《彩繪環世界》© teamLab

 更多展覽介紹、售票資訊等,將陸續公布,可持續關注teamLab台灣展覽官方社群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全面呈現代表性作品的大規模個展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代表性作品,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將於日本大阪舉辦的「安藤忠雄展|青春」,為繼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挑戰—安藤忠雄展」之後的大規模個展。本展將全面呈現這位建築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

出生於大阪的安藤忠雄,透過自學習得建築知識,並於1969年開始建築設計活動。自此之後,他不斷打破既有概念、接連打造嶄新的建築作品;90年代起,他不僅活躍於全球建築界,還積極投身於環境再生與與震災復興等社會公益項目,影響力早已超越建築家的領域。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睽違16年在大阪的大規模個展

而這場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ヴイエス)」登場的「安藤忠雄展|青春」,更是安藤忠雄睽違16年在大阪舉辦的大規模個展。如同其展覽名稱,半個世紀以來,安藤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仍懷抱著「青春」之心,奮戰不懈,而作為一名不斷挑戰的建築家,他所傳遞的人生訊息,也將為觀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從挑戰的軌跡到安藤忠雄的現在

本展將分為「挑戰的軌跡(挑戦の軌跡)」與「安藤忠雄的現在(安藤忠雄の現在)」兩大區域,前者將完整介紹安藤忠雄過去的住宅、教堂、美術館等文化設施的代表性作品;後者將呈現其目前的建築作品,包含長期進行的「直島計畫(直島の一連のプロジェクト)」、以「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再生項目,以及如「童書之森(こども本の森)」的社會公益項目。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 撮影:松岡満男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撮影:松岡満男)

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也將打造高達15公尺的沉浸式影像空間,引領觀者遊覽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同時展場也將以原尺寸重現其早期經典之作「水之教堂」,讓人們能以五感體驗這件建築作品。此外,本展也將透過模型、影像與音樂裝置,呈現安藤忠雄與直島共同走過的37年軌跡。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安藤忠雄展|青春
展期:2025年3月20日― 7月21日
展場:VS.(大阪市北区大深町6番86号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うめきた公園 ノースパーク VS
休館日:毎週一;開館時間:10:00 - 18:00(五・六到 20:00)
票價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VS.共同事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