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山城尋光做夢!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展:乘著藝術窺探未知,探索生死、靈魂、地獄等議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存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魔幻也赤裸寫實;也是許多民間信仰、身心靈療儀式中,通往過去、窺探未來的通道。

啟發於夢的無盡想像,《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帶人們在蜿蜒的山城裡,迎著光、走進夢,以10組藝術家之作為中介,一同在本我、非人與另類時空的溝通之間,探索未知、窺視未來,爬梳生死、地獄、靈魂等命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幕市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為何以「夢」為題?

經歷疫情的衝擊,站在科技奇點的臨界,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不安和恐懼,於是許多人寄託於科學解釋外的儀式,如宗教、占卜、身心靈療等,期待能窺探未來事件和未知世界,藉以尋得心靈慰藉。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不只新人類,早在千年以前的人類祖先,就已透過非科學方式尋求理解世界的方法,如中國殷商時代巫師占卜、南美洲馬雅文明祭司的預言等;人們懷抱著對未知的恐懼、崇拜與好奇,費盡心思想獲得訊息或啟示。這種科學難以闡述的溝通過程,正如人類在夢境中,總會獲得細微、而不易被察覺的訊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你是否曾做過預知夢?活著活著,忽然覺得眼前畫面有種既視感,想了想,才發現是在夢裡出現過。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都曾體驗、擁有的平行時空,也是人類潛意識的引路人,乘載無法估量的思緒;偶爾還是泛靈與民間信仰中窺視過去與未來的通道。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夜夢》作品帶看:探問地獄、生死、未知,講述寶藏巖故事

我們將在十字藝廊與陳瀅如的作品相遇,藉由影像,從宇宙視角感知生死,探討靈性實踐。接著遇見在半樓廣場搖曳生姿的藍蓮花〈從風中來〉,這是張乃仁闡述靈魂流動與匯集的花園。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從風中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山城53展間成為與外星人、與人類「未知」對話的空間,詹宏祿透過互動元件〈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尋訪人類心靈,探究恐懼、期待和偏見的投射。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在轉角二號,〈如樹之生,默思禪行〉黃晞竭與寶藏巖歷史聚落中古樹的合作,樹木如何看待人類短暫虛幻的生命?透過裝置與表演開展生物間的共生道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展在防空洞遺跡的〈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是姚瑞中、海闊拉帝、李可共創之作,以「地獄可能空滅嗎?」、「若能證空性何處現地獄?」等提問,藉互動裝置及影像,呈現信仰場景與反思。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夢幻、溫柔的虛擬自然場域在邊境52展間發生,吳克軍的作品〈禪〉用自然的繁榮與未來的美好希望,溫柔包覆城市中迷失的靈魂。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吳克軍〈禪〉。(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則在邊境54展間,以複合媒材搭配光影,細細述說寶藏巖的故事。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在此出現;1960年代兩岸情勢緩和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共築獨特的山城景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村內零星處,安筆行策、林政佑的合作讓現實與夢境交織。〈碎空夢廊〉透過燈光引導,開啟蜿蜒巷弄中如夢境般的奇異開端;〈捕夢與掙脫〉則以「捕夢網」概念於綠野地呈現生命的循環,象徵寶藏巖複雜空間中的受困與穿梭;〈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展現生猛、有機、具生命力的寶藏巖聚落,麻雀作為過去鄉愁、未來嚮往,甚至是白日夢的寄託,暫時停留於巷弄中。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捕夢與掙脫〉。(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最後,〈裂縫,斷面記憶〉不只是差事劇團的演出主題,同時也是一件燈光設計概念,其於歷史斷面探究散落各處的日光、在光影的縫隙中重拾返家的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裂縫,斷面記憶〉。(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依山的封閉劇場

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而《寶藏巖光節》正是每年都會在這座「劇場」上演的年度大戲,今年就讓我們一起做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展覽期間|2024.03.25-05.05(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參展藝術家

陳瀅如|張乃仁|詹宏祿|Salty黃晞竭|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吳克軍|suzueri鈴木英倫子|差事劇團|洪國城 & 蔡依樺 ft. 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 + 明立工程 + 好進燈光音響|安筆行策 ft. 2022北美獎得主林政佑

【2025米蘭設計週】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2025米蘭設計週】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我們經常談論居家和商業空間的家具設計,但對於監獄裡的設計,多數人的了解少之又少。2025米蘭設計週的《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監獄中的物件與設備,帶觀眾一起深入思考設計與刑罰制度、監獄環境、受刑人感知,甚至社會想像的連結。

《Prison Times - Spatial Dynamics of Penal Environments》由專注於建築與設計的空間機構Dropcity策劃,展覽從「囚犯的一天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出發,探討當代監獄制度、深入挖掘刑罰對個體與集體層面的成因與影響,並初步整理了來自義大利與世界各地監獄空間的研究成果。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Prison Time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ropcity)

「時間」是全球量刑制度的衡量方式,卻也是因人而異的主觀概念,它可以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加速或放慢。在監獄裡,囚犯接受著「失去時間」的刑罰,其時間感知如同獨立於世界時區劃分之外。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Dropcity展覽空間(圖片來源:Dropcity)

觀看監獄裡的設計

《Prison Times》連結人、物、空間等元素在刑罰體制中所承載的意義,透過監獄中的日常物件、儀式化的規律行為等,來分析監禁制度所體現的「非歷史性」。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Prison Time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ropcity)

展覽從時間與空間兩大維度切入,引導觀眾思考建築與設計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監獄環境。五大展區主題包含:進入的時間(Entering Time)、進食的時間(Eating Time)、監測時間(Monitoring Time)、清潔時間(Cleaning Time)、睡眠時間(Sleeping Time),分別展示一系列專為監獄空間設計的物件與設備。這些物件依照使用功能進行分類展示,並結合相關數據資料,加深觀眾對於「監獄產業與商品化」的印象。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展覽以五大子題展示一系列專為監獄空間設計的物件(圖片來源:Dropcity)

專書、座談會同步登場

除了展覽之外,《Prison Times》也出版同名書籍,深入探討監獄家具的物質性、技術性與形式條件,以及家具如何轉變為施展空間控制與監控的工具。這些家具大多出自無名設計師之手,卻成為我們理解設計如何形塑囚犯身分、並影響大眾集體想像的重要線索。同時,它們也反映出監獄管理的邏輯:傳遞紀律標準,削弱受刑人的自主性。

展會期間,《Prison Times》也從子展區主題延伸,舉辦數場相關座談會,內容涵蓋法律、政治、行政與社會層面的議題,活動將持續至5月28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米蘭設計週】藝術家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2025米蘭設計週於4月8日至13日登場,今年,主辦方邀請了被譽為「光之詩人」的英國藝術家兼舞台設計師Es Devlin,為會場打造一件動態裝置作品《光之圖書館》(Library of Light)。

《光之圖書館》坐落於米蘭布雷拉畫廊的庭院中央,該建築擁有數百年歷史,集美術館、圖書館與美術學院於一地。其靈感來自義大利作家Umberto Eco的一句話:「書籍是心靈的指南針,指向無數等待探索的世界。」對於Devlin而言,圖書館是靜謐而充滿能量的場域,讓思想和想像力在其中翱翔;而這座《光之圖書館》的動態變化,就像閱讀時在腦中不斷誕生的共鳴與聯想。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Es Devlin(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Devlin補充說明:「這座庭院裡,有許多偉大的學者雕像,然而其中只有一位女性——Maria Gaetana Agnesi。她以對數學知識和物理應用的研究而享譽歐洲,晚年則專注於心靈智慧與慈善事業;然而在遇見這座雕像之前,我對她一無所知。透過《光之圖書館》,我希望讓她從歷史的邊緣走向庭院的中心。」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Maria Gaetana Agnesi(圖片來源:History of Women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玩轉光影變化的圖書館

《光之圖書館》是一座直徑18公尺的巨型環形裝置,由一排排發光的書架構成,展示超過3,000本書籍。白天,當裝置緩緩旋轉,其上方傾斜的鏡面會反射陽光,照亮庭院廊柱、雕像等從未被日照眷顧的角落;夜晚時,裝置的照明亮起,在牆面上投射出如影戲般交織的光影。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光之圖書館》(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光之圖書館》的活力,還展現在一系列的聽覺體驗上,包括由演員Benedict Cumberbatch朗讀的物理學家Carlo Rovelli著作《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音樂團體Polyphonia以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為靈感所創作的樂曲等。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光之圖書館》(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除此之外,《光之圖書館》也邀請觀眾參與其中。展期間,觀眾可以在此錄下自己的朗讀片段,也能將家中的書籍拿來捐贈,這些書籍最終將納入米蘭市立圖書館藏,讓它們繼續被傳閱、讓思考延續下去。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光之圖書館》(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成為思想碰撞的舞台

米蘭設計週期間,《光之圖書館》也將成為對話的舞台,邀請藝術家、作家、策展人等舉辦橫跨藝術、文學、工藝與當代思辨的一系列論壇。講座主題包含印度傳統織品與文化、義大利作家Walter Siti的新書發表、藝術與設計的反思,以及創造力的運用等。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