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接待中心也是雜誌咖啡館!桃園「竹町屋」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接待中心是賞屋者對建案的第一印象,近年來,越來越多設計團隊選擇挑戰與過往不同的建築外觀、空間規劃,透過創新形式打破房屋銷售的既定印象。2023年於桃園楊梅落成的「竹町屋」就是其中一例,Yung Design Group莊哲湧設計團隊從日本江戶時代的住宅發想,深入觀察接待中心的所在環境,打造出這座與自然共存、永續美學的雜誌咖啡館。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位於桃園的「竹町屋」。(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靈感源自江戶時代居所

Yung Design Group專攻建案、旅館、休閒產業商業空間等,水舞行館、彭村梅SPA旗艦館、順風產後護理之家等空間都出自該團隊。

>>> 台中「竹書屋」呈現竹材的不同可能!莊哲湧將房屋銷售中心打造為質感快閃書店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是Yung Design Group繼台中「竹書屋」後又一竹作建築。(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這次,設計團隊提出「竹町屋」的設計概念,並以美學與永續作為設計的最終目標。「町屋」是日本江戶時代,市街區神社寺廟周邊的商人、職人⺠宅,為住商混合的建築樣式,主要特色是主建築整齊面向街道,後方則隨著環境發展,多有後院。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的設計概念源自日本「町屋」,是江戶時代市街區神社寺廟周邊的商人、職人⺠宅。(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讓都會生活也能與自然連結

為了保留基地內的幾顆老樹,在這片將近200坪的土地上,設計團隊只規劃了40坪的建築,並參考町屋「上層民宅、下層店家」的空間分配形式,將一、二樓設為雜誌咖啡館,三樓則是樣品屋展示。如此一來,樣品屋的陽台不僅更親近老樹,表達對於環境的尊重,也強化了建案與大自然的連結,吸引喜愛文化與自然的潛在客群。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團隊參考町屋「上層民宅、下層店家」的空間分配形式,將一、二樓設為雜誌咖啡館。(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樣品屋的陽台不僅親近老樹,表達對於環境的尊重,也強化了建案與大自然的連結。(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走進「竹町屋」,自然無所不在。開放式格局、低彩度配色,即使身處室內仍能隨時感受到周圍的光線與綠意;咖啡館區域的配置與動線安排,也都以親近自然、欣賞綠意為目標,希望能營造截然不同的購屋體驗。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開放式格局、低彩度配色,即使身處室內仍能隨時感受到周圍的光線與綠意。(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室內。(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以竹材捕捉無形的風,融入自然地景

在接下案子後、初期勘景時,設計團隊便注意到周圍老樹隨風而生成的特殊姿態。這個細膩的觀察,也成為後續「竹町屋」的外型靈感來源。

團隊從建材著手,以輕巧的竹子外皮打造建築立面,循著風的方向,將竹子設計成被風吹起的模樣,捕捉環境中最自然的一刻;手法上則結合包浩斯建築的系統式思維,將竹子與金屬骨架透過模組化的方式結合,在現場能快速組裝,將來銷售期結束也方便拆卸。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團隊從建材著手,以輕巧的竹子外皮打造建築立面,循著風的方向,將竹子設計成被風吹起的模樣。(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以模組化手法建造,結合竹子與金屬骨架,在現場能快速組裝,將來銷售期結束也方便拆卸。(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不再只是臨時建物,咖啡師進駐「竹町屋」

銷售中心本身終究為臨時建築,除了模組化施作的竹子立面外,設計團隊也盡可能選用環保、可回收的裝修建材,將廢棄物降至最低,兼顧美學與永續目標。不過,業主後續捎來好消息,決定延長「竹町屋」的使用期限,並與當地咖啡師合作,邀請進駐成立副牌,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踏入「竹町屋」,感受貼近自然的生活美好。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業主決定延長「竹町屋」的使用期限,並邀請當地咖啡師進駐,讓更多人有機會踏入「竹町屋」。(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資料提供|Yung Design Group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宣布決選結果,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臺灣大學人文館」獲得評審高度共識認可,「南竿二六據點」、「台電萬大電廠」和「礁溪國小運動場」則榮獲佳作,而今年也首次設立「建築新人獎」,授予建築師林柏陽的「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獲獎專案的背後,各自面對著不同議題,以下就來看看建築師們如何以設計回應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臺灣大學人文館

臺灣大學人文館位於台大正門旁、鄰接新生南路,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歷經19年時間、先後共發展16個方案才完工,展現團隊驚人的意志力。該建築基地於2007年7月經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保留農陳館為歷史建築,拆除其餘兩棟後興建。因融合歷史建築與都市界面整合等複雜議題,在與「歷史」環境諧調的同時,亦必須能夠展現「當代」的精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建築團隊陸續與校方、都審、文資等多方辛苦溝通,尋找能夠容納六個系所師生活動的解方,最終以下挖二層滿足龐大的樓地板面積需求,同時減少視覺阻礙。設計過程中,建築團隊向農業陳列館及其設計者張肇康致敬,並以現代主義的精神為基礎,巧妙配置天橋、走道、樓梯、大小院落、中庭廣場及戶外劇場等多樣公共空間,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對話,讓人文館成為校園與都市間生動的穿越路徑。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南竿二六據點

海防據點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戰地景觀,也是一種在特殊時空環境下所產生的獨特建築形態,然而在卸下戰地身分後,該如何處理大量的軍事遺產?歷經多年的踏查與規劃,位於南竿機場右方的「二六據點」成為馬祖戰地「戰地軍事文化轉譯計畫」中首個完成改造的海防據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了保留原先海天一色的地景,建築師張正瑜打開原本封閉的防禦工事,將防禦設施地下化,並創造了半戶外的空間,增添透視空間並提升空間的細緻性,同時注重選材的豐富度與細膩度。設計上則轉譯「機能」、「軍事構工」、「建築」與「場所」等四個面向內涵,引入多變的在地文化與戲劇性,拉近人們與軍事設施之間的距離,讓歷史建築與現代生活需求兼容並存。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台電萬大電廠

擊壤設計事務所運用可有效儲存二氧化碳載體的木構造,作為台電萬大電廠辦公大樓結構,展示了木建築在現代公共空間的多樣應用。該大樓所在不僅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水力發電廠,也與自然環境互動緊密。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呼應ESG永續發展指標,建築團隊利用集成材技術,克服了傳統木建築的結構限制,呈現出輕盈、明亮的空間氛圍,有效結合了自然資源和產業需求,體現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該專案為木構造建築帶來重要突破,也為公共建築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 隱身山林,台電「萬大發電廠」絕美辦公室啟用!木構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樸實創意)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不僅是功能導向的基礎設施,更成為了學校與當地生活的交匯點。建築團隊充分融入使用者的需求,利用基地特性設計了一條上學步道,讓學童和家長能在遮雨空間內接送。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礁溪的溫泉、山景和四稜砂岩,是在地人最深刻的土地記憶。該空間串聯了這些地景,運用輕飄浮起的人工地盤、水藍綠色馬賽克圓磚、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長版等,形成一幅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獨特景觀。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新人獎: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

那魯灣集會所位於新竹賞蟹濕地及腳踏車步道旁,期望融合居民、遊客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匯聚人群的空間。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以一條水平線為區分,將集會所的所有功能置於水平線下方;並以三個垂直動線,建立起共融的生活型態。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評審團認為,面對著複雜的案件問題,建築團隊以不複雜的手法處理。集會所沒有正門,而是以低調的空間設計、靈活的內部配置、自然材料的運用、人性化的細節,突破基地周遭堤防的視覺限制,重新建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進而促進居民間的互動與凝聚力。

延伸閱讀 >>> 「那魯灣文化聚落」於新竹17公里海岸線正式啟用!西海岸的地景文化場域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位於台中勤美草悟生活圈的「勤美術館」將於2024年12月13日正式開幕,歷經十多年的嘗試與蛻變、六年的興建工程,落成這座融入街區的地景式建築,也成為隈研吾在台首個美術館之作。

起源於十多年前的臨時性美術館

回顧勤美術館十多年的蛻變,從2012年「勤美術館」由閒置小學改造,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打破傳統展覽疆界的臨時性美術館;2019年「工家美術館」挑戰將台灣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為一座工務所美術館,成功跨越空間藩籬,讓工地成為能自在生活、交流、學習體驗的文化現場;2020年「里山一二 公共藝術」計畫則透過設計與藝術真實地走入生活,形塑草悟道獨有的創意生活面貌。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2012年「勤美術館」由閒置小學改造,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打破傳統展覽疆界。(圖片來源:勤美術館)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2019年「工家美術館」挑戰將台灣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為一座工務所美術館。(圖片來源:勤美術館)

多年來,這些計畫銜接起設計與人、人與街區、人與生活,發揮社會影響力,累積能量成為即將開幕的新一代勤美術館。未來,這座國際級地景美術館將成為長期據點,秉持「想像力是一切創新根本」出發,擁抱「大眾主題、小眾演繹;小眾主題、大眾演繹」策展精神,展開文化策展、草悟道議題計畫、兒童教育、生活選物餐飲等多元經營模式。

隈研吾團隊設計、以自然為本的地景建築

新一代勤美術館以「一處融合綠意、創意、靈感,能啟發想像力的新興藝術之境」為經營定位與硬體設施基礎,由隈研吾建築團隊設計,承襲先前的品牌特質,並考量美術館所在的勤美草悟生活圈,將整片地景與環境尺度納入思考,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花紋為設計靈感,透過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運用,由外而內圈起建築及四周彎曲林徑、戲水池等互動動線,讓勤美術館集街區、自然與藝術為一體,成為高樓大廈與草悟道森林間的城市綠洲。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建築意象。(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涵蓋地上一層、地下一層,採鋼構型式,相較傳統鋼筋混凝土工法更加柔韌輕盈,同時也能減少碳排;410坪綠屋頂以穩定的門型結構基礎發展,再慢慢拉出曲面弧度,由無數小三角鋼板串接成一個又一個點,從粒子堆疊成立體化的線與面,形塑猶如山丘般高低起伏、自然流暢的扭轉角度。

而屋頂與土地銜接處,被順暢地轉化成階梯,取代突兀內收的弧線、鋼材尾端轉折的衝突感,令其自然地成為地景一部份;此外,綠屋頂上也建置了水源循環系統,供植物永續生長維護使用,還能讓來訪民眾踏上草皮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屋頂與土地銜接處,被順暢地轉化成階梯,令其自然地成為地景一部份。(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為了與草悟道綠意質地呼應,隈研吾建築團隊也在建物外觀運用將近1,282根形狀各異的木紋格柵,加深勤美術館的溫潤氣質,並以大面積落地窗營造穿透性空間,延伸內外地景視覺,讓視野更加開闊。種種設計細節讓勤美術館自然而然隱身於大量綠意的環境中,毫不張揚的形象,與街區生活面貌相互呼應。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穿透性空間延伸內外視覺,令視野更加開闊。(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猶如山林冒險的室內觀展體驗

相較室外著重建築與環境的連結,室內設計則更關注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延續與外觀一致的律動起伏,隈研吾建築團隊以木質格柵、岩板牆、高低起伏的地面模擬大自然景象,加上天花板的舞動樑,讓行走於室內宛如一場山林冒險。觀展時,不僅能專注眼前作品,也能順著地勢抬高視覺效果,延展遠方具有立體層次感的視野。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室內設計聚焦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以建材和高低起伏的線條模擬大自然景象。(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穿過迴旋接待台,行經空橋畫廊、旋轉樓梯、地下展廳,唐草設計線條同樣運用於空間中,在水平與垂直間牽引出視覺新意。建築團隊以一片片俐落而細膩的斜切邊角,刻意流露建材線條,層層疊加出深淺有度的空間質地;而環繞空間的木質格柵,也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的光影流動,帶來更豐富的想像。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一片片俐落而細膩的斜切邊角,層層疊加出深淺有度的空間質地。(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環繞空間的木質格柵,也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的光影流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隨著公共設施進駐及首檔展覽開幕、文化教育推廣等活動,勤美術館將正式化身街區的想像力啟發之境,以多重機能性引領大家走入深層藝術探索。

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

地址|403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9號
電話|04-2328-50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