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設計師盧奕樺的翻新老宅初開箱!打造懷舊前衛交織的經典家具宇宙

O.OO設計師盧奕樺的翻新老宅初開箱!打造懷舊前衛交織的經典家具宇宙

台北麟光站山腳下一間屋齡近半世紀的18坪老公寓,是盧奕樺(Pip)從小長大的老家。一年前痛下決心翻修,她做設計的職人魂上身,裝潢麻瓜搖身一變老件蒐集達人,徒手把家妝點成一座懷舊與前衛交織的經典家具宇宙,也這輩子第一次,對一個空間感到前所未有的歸屬。

十幾年前,爸媽搬去嘉義退休,老公寓落到了獨自在台北闖蕩的Pip手上。

無奈整個家有太多經年累月的雜物,加上傳統三房兩廳的格局之下,屬於Pip的房間只有一坪,勉強塞下一張兒時的睡床和書桌後,已沒有空隙能讓人做自己。於是許年多來,Pip寧可把整理老房的責任感也先塞到心底,在外租屋,等待一個心力和財力都足夠的時機——去年,她下定決心轉開大門,直面滿屋的壁癌、被白蟻蛀空的木地板,和漏水到凝結出一條條鐘乳石柱的天花板。

關於格局的改造,Pip沒有太多要求,只知道接下來十年應該都會是自己一人跟貓咪小幾生活。於是設計師交回一間完全扒掉皮膚、打通牆壁後通透的一房一廳空屋,而為了省下成本,除了基本的木作、泥作、鐵工和水電管線,Pip挽起袖子,決定其他乾脆都親自上陣。

Pip決心將屋況棘手的老公寓翻新,打磨出自己的模樣。(攝影:蔡耀徵)
Pip決心將屋況棘手的老公寓翻新,打磨出自己的模樣。(攝影:蔡耀徵)

身為絕對在乎美感與細節的設計師,不動則矣,認真起來就要把家當成人生的project來執行。她把放眼所及的牆面視為環環相扣的整體:先從顏色選擇最少的大門開始, 相中一款白淨俐落的米色門面後,決定油漆和窗簾也要是相呼應的麵粉色;再來,因為想要牆面有細緻的蛋殼紋理,她來回實驗、找到毛質最適合的刷具;百葉窗與紗簾,則直接找到最上游的工廠訂來十款不同的樣片,反覆比較了一個月⋯⋯。

如此厚工打底的背後,其實還藏著Pip的另一層心思,骨子裡喜愛繽紛色彩的她盤算:「空間的的分量感要盡量輕一點,這樣買軟裝時哪怕顏色多一些,整個家也不會太滿。」

當椅子不只是一張椅子

現在,環視家中錯落擺放的家具,9成都是二手老件,幾乎無一不是設計師的經典作品:Mario Botta的Seconda 602單椅、Archirivolto Design的Mambo Stool透明椅凳、Arne Jacobsen的Fritz Hansen Series 7TM七號椅⋯⋯。很難想像,Pip對軟裝布置本毫無概念,「以前最多就是逛二手書店、古著,對家具老件真的沒有感覺,怎麼講,很像女生在看車?很用力看,可是這個審美標準我真的不懂,分辨不出喜不喜歡,也覺得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但這一年來,當眼前的屋子成了一片空白的畫板,要生平第一次購入屬於自己的家私財產,Pip的職人級好奇心被徹底點燃:「不去特別了解的話,我會覺得憑什麼一張椅子需要到幾萬塊?啊不就是一些鐵?(笑)我想知道設計師到底為什麼這樣做?這些物件的價值在哪,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

淘到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的Seconda 602單椅,是Pip去年的大願望。(攝影:蔡耀徵)
淘到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的Seconda 602單椅,是Pip去年的大願望。(攝影:蔡耀徵)

她開始大量查閱資料,流連國外的二手競標網站,沒有預設風格,喜歡就大膽下單,擺在一起試試看。雖然麻煩了點,但是Pip享受靠自己尋寶的過程,何況,樂趣也從不在拆箱那一刻就終止——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具住進屋裡,主人的個性也慢慢清晰,她開始能歸納出自己審美的輪廓,譬如特別受結構方正嚴謹、同時有誇張幾何造型感的物件所吸引,常常是建築師的跨界設計,其中歐洲的又多於亞洲,年代上,則多是產自1970∼90 年代,較少千禧年後的氣息。

家中角落也不時會冒出主人喜愛的繽紛怪怪小物。(攝影:蔡耀徵)
家中角落也不時會冒出主人喜愛的繽紛怪怪小物。(攝影:蔡耀徵)
朋友送給Pip的SWATCH MAXI系列,錶盤上另外裝飾進一張光碟片,意外契合又亮眼。(攝影:蔡耀徵)
朋友送給Pip的SWATCH MAXI系列,錶盤上另外裝飾進一張光碟片,意外契合又亮眼。(攝影:蔡耀徵)

和空間磨合的苦與甜

對Pip來說,賞心悅目之外,這個空間還有另一個魔法,「真的改變我很多生活習慣!」她形容,以往自己在工作之外都非常懶惰,住處根本是男子宿舍,「囤物、不整理、只叫外送又不愛洗碗、沒有內衣褲穿了才會洗衣服⋯⋯。」 明明,此刻眼前的空間輕透乾爽、充滿呼吸感,自她開始常有心情下廚後,大面積的開放式廚房也絲毫不凌亂。

大面積的開放式廚房是家裡的門面。(攝影:蔡耀徵)
大面積的開放式廚房是家裡的門面。(攝影:蔡耀徵)

怎麼會?Pip笑著承認,一切其實和當初預算爆掉、不得不砍掉很多收納櫃體有關,「起初還以為之後總有辦法,但一邊做就意識到,嗯,完蛋。」 有了覺悟,Pip咬牙切斷自己的退路,她認真地斷捨離,出清掉一半的衣服,只留下7套內衣褲;廚房選了更有視覺量感的黑色調,更時時督促自己維持門面的整潔,「就用各種方式逼自己 (笑),慢慢地,真的開始找回對的生活步調,也比較沒有負擔。」

意外的斷捨離,讓Pip更找到了一分清爽又舒服的生活步調。(攝影:蔡耀徵)
意外的斷捨離,讓Pip更找到了一分清爽又舒服的生活步調。(攝影:蔡耀徵)
在新家生活後,Pip 也在意起空間功用的區隔,偶爾有看大型文件的需求時才會把工作帶到客廳。(攝影:蔡耀徵)
在新家生活後,Pip 也在意起空間功用的區隔,偶爾有看大型文件的需求時才會把工作帶到客廳。(攝影:蔡耀徵)

然而,購物慾當然還是不能妥協的——只要把握好「一進一出」的準則。為此,Pip在客廳選用「優的鋼石」完全無接縫的水泥地壁,除 了和臥室木地板的溫暖氛圍做出區隔,更是讓空間能上相,「現在的軟裝是我覺得很飽和、平衡的狀態,未來如果想再買新家具調整陳列、轉換心情,我就可以挑一個同類型占地面積的物件,把它們在原地拍美美地轉售。」

開始裝修時,Pip開了Instagram帳號 「fwd_3lloqiqu」記錄老屋整修心得、生活雜記,偶也誠意轉售狀況好的家具;而這一年多來,隨著研究、收藏老件家具默默變成她的新興趣,今年3月,她正式架了網站店面,挑選、蒐集別緻老件,同時分享設計背後的脈絡與軼事,「我享受整理它們的過程,把金屬繡點磨掉、拋光,看氧化的霧面慢慢發亮,好好被送到下一位主人手上。

Pip有一陣著迷於收集Archirivolto Design的Mambo Stool透明椅凳,此刻只留下一張藍色的,其他已被送到有緣分的買家手上。(攝影:蔡耀徵)
Pip有一陣著迷於收集Archirivolto Design的Mambo Stool透明椅凳,此刻只留下一張藍色的,其他已被送到有緣分的買家手上。(攝影:蔡耀徵)

在經歷一番預算和美感的拉扯後,Pip開始能更有意識也有熱情地生活——所以,說這裡是至今最有歸屬感的一個空間應該沒錯?「完全是!」她笑說,經歷的實在太多,現在放眼望去,天花板都不只是天花板了,「是剔到手要去針灸的天花板。」但毫無疑問,不論是對Pip自己,還是今後也有福一起尋到寶的大家來說,這樣 「折騰」一趟,都真的非常值得。

列隊時間到!Pip 心愛的7件有趣收藏


▶自製磁磚畫
|磁磚來自我關注很久的荷蘭磁磚工作室Studio GdB,當初有了想要做拼貼畫的念頭,我就先在電腦中模擬好想要的圖樣組合,再直接下訂回來拼組。但為了要保護磁磚品質,他們只開放FedEx,嚇死人,運費和磁磚一樣貴,後來我說服自己好啦,就當在收藝術品(笑)。

Studio GdB磁磚。(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SUPER lamp|曾經覺得孟菲斯 (Memphis)的物件,外表之華麗幾乎是不屬於家的物件,出現在美術館、藝廊才合理。 但當細細品味「激進設計」時期的作品,會發現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賦予空間生命力和快樂,收到這盞燈、點亮的那刻,更是完全通透了這個概念,內心也被融化了。

孟菲斯 (Memphis)的SUPER lamp。(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電鈴|其實前身就是顆普通的老公寓電鈴,原本外殼是玫瑰金色,本來我想自己另做一個盒子,但拆掉一看,也太可愛?原來電鈴的本體長這樣!就乾脆讓它裸著了。

老公寓電鈴。(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櫻桃虎尾蘭|因為空間整體色感偏冷,好友建議我試試開始養植物軟化,送了我植物殺手也絕對養不死的虎尾蘭。 某天興起把它移株進另一個超級好友送的花盆中,再放到米白色的凳子上——哇!好像一顆櫻桃奶酪。

櫻桃虎尾蘭。(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水平儀|細節控少不了的糾察隊友!用來量測桌面、架體、牆面有沒有平直。一般師傅用的裡面液體會是螢光綠色,設計上沒有這麼透亮的,加上也是很好的朋友送的禮物,所以特別珍惜。

水平儀。(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Arnold Circus Stool|唯一一件還沒有這個家的時候就夢想要有的單品!現在已經默默收了4張不同顏色、2種尺寸。由Martino Gamper設計,最初是因為倫敦一座廢棄公園的再生計畫而誕生,不論是顏色、形狀和使用方式,都可以讓乾淨無機的空間瞬間活潑、有個性起來。

Arnold Circus Stool,Martino Gamper設計。(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WALKING LOAVES by Luca Trevisani|在國外書店特價區翻到的寶。內容主要是記錄一場關於鞋底觸感的各種實驗。這種只講一件事情,但把一件事研究得很徹底的內容很吸引我——或許我的個性也是這樣?體現在不論是工作上專注玩孔版印刷,還是現在開始鑽研家具。

WALKING LOAVES by Luca Trevisani。(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盧奕樺(Pip)

視覺設計師,視覺設計研究室 「O.OO」負責人,以彈性的設計模式結合對 RISOGRAPH 印刷的研究,創造出許多新型態、帶有強烈實驗性的視覺作品。亦經營二手家具轉售網站「Fwd : Obejects Forward」, 希望每個老件都能延續生命,擁有更棒的旅程。 Instagram:@3llopipu

文|李尤 攝影|蔡耀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找設計線索,從建築到生活的當代轉譯:專訪版塊設計創辦人李明 × ONE.1O Society負責人牛子齊 × 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

尋找設計線索,從建築到生活的當代轉譯:版塊設計創辦人李明XONE.1O Society負責人牛子齊X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

建築,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常被視為冷冰冰,難以親近的存在。然而,當我們置身於城市之中,建築其實是最貼近生活的載體——它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渗進日常。這次我們來到位於三重頂崁工業區、由共序工事操刀的「QUAN_泉*場」,邀請3位分別來自平面設計、策展與網站設計領域的創意工作者,分享他們如何帶著各自的觀察與經驗,重新詮釋建築,並探索其與生活的連結。

「我其實是建築的門外漢,」牛子齊一開始就笑著坦承,「但我很喜歡走逛,像青森美術館、墨田北齋美術館、麻布台之丘等,我自己都很喜歡。」她對空間的第一印象來自直覺——「包覆感」是她進入任何空間時最先感知的元素,「我身高不高,如果連我都覺得空間有壓迫感,那它真的很壓迫。」對空間尺度的敏感,源自對身體與環境的直接體驗,「在泉場,我一進門就感受到空間的開闊,雖然是工業區的街屋,但設計讓它不顯得局促。」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Studio Millspace)
草原市務所於2023高雄貨櫃藝術節展出作品「兩百萬克與兩百克」。(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Studio Millspace)

光線是另一個她關注的重點,「我做過眼睛雷射手術後,對光線特別敏感,這裡的紗網窗框讓光線變得柔和,又保留了工業感。」動線對她而言也很重要,「我一直在走、在看,會想知道設計師如何引導我的視線。」此外,廁所與廚房這類生活機能空間是必然會頻繁使用之處,實用卻不打擾主空間的設置也會增加好感度。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展示交流空間外牆使用一大片青玉石天然面原礦牆,強化「走入世界礦山」的概念。(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李明對於建築的啟蒙,則始於10年前和工二建築的合作,「那時我完全不懂建築,只能跟著看,後來才發現建築有內外之分——外觀可以天馬行空,內部則回歸人的需求。」這種內外對話的啟發,來自他參與新竹市立動物園的指標設計項目。「我們用摺紙概念設計站牌,試圖回應建築本身的想法,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建築不只是蓋房子,而是多層次的表達。」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2024新北市街頭學校」以鏡面呈現代表街頭的斑馬線、道路指示牌、公車站牌等,搭配街頭塗鴉藝術,打造街頭即景。(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

對李明來說,建築的魅力在於細節。他近期因搬家與開店,連續參與3次室內設計,「我現在看建築,會先注意材質和細部——地板紋理、椅子靠背,甚至門軌為什麼用5根而不是3根,這些細節比整體格局更能觸動我。」他喜歡從微觀切入,慢慢拼湊出空間的全貌,在泉場,他特別提到電梯出風口,「設計很低調,但材質和線條都很精緻,這些微觀元素細膩到讓人很想摸一摸、感受 一下。」

而建築本科出身的黃薔,對建築的興趣始於高中。「我喜歡畫畫,也對力學感興趣,覺得建築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但大學時的學習顛覆了她的想像,「我的老師王俊雄採用比較自由的教學方式,不直接教硬知識,而是讓我們思考如何面對城市的紋理與脈絡。」建築不再只是工程,而是設計師對場域的詮釋,與在地文化的對話,當時讓她覺得,「這比單純蓋房子有趣多了!」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黃薔喜歡親身走訪建築現場,「我前陣子去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參觀許多建築師的作品,比如Carlo Scarpa和高第。現場的震撼是平面無法傳達的,尺度、光影、聲音,都讓人感受到建築的生命力。」她一開始就被泉場的外立面吸引,「它的鐵皮和RC結構很有工業區的粗獷感,但設計師用輕盈的金屬窗框,讓它變得現代又不失脈絡,這種處理方式很打動我。」對她而言,建築的距離感並非障礙,而是需要身體力行去跨越的邀請。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任意穿梭不同維度

藉由平面設計、網站設計、策展等不同面向轉譯建築空間,觀者更能以「建築以外」的觀看方式感受建築。「我把泉場看成一個rebranding的案例,」牛子齊說,「它保留了工業區的氣質與調性,比如金屬元素,但用設計語彙重新詮釋,就像給品牌換上當代的妝容。」她認為,平面設計在空間中的角色,是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平面設計關注的是觀者的閱讀動線,這與空間的物理動線有共通之處。只是維度不同——一個是平面上的流線,一個是人在空間中的移動方式,如同設計畫面時的視覺分配。」跨領域的思考讓她能從視覺系統的角度,放大建築的細節與故事。

(圖片提供:牛子齊)
《發條橘子》書封設計。(圖片提供:牛子齊)

移動中微觀,品味細節

「我喜歡用『移動中的觀看』來感受建築,」李明分享道,「我和女朋友常騎摩托車在台北巷弄慢騎,速度控制在20公里左右,邊看房子邊聊天。」這種方式讓他捕捉到建築的多元面向——「窗戶的造型、樓梯的線條、漏水的痕跡,甚至外掛電梯的設計。」他和牛子齊兩人不約而同提到臨沂街一帶,「那裡有日式老屋、現代建築、公共住宅, 風格交雜得像台灣文化的縮影。令人不禁猜想,住在那樣的老屋裡,會是什麼生活樣貌?」

(圖片提供:牛子齊)
「雲門春鬥」主視覺。(圖片提供:牛子齊)

對李明來說,建築不只是靜態的物件,而是城市生活的動態拼圖。「我不會刻意打破建築的距離感,因為這種距離本身就是一種美,讓人有空間去思考和想像。」他認為,網站設計可以延伸這種體驗,「它不該只是模擬現場,而是提供現場沒有的東西——歷史背景、未來想像,甚至是情感連結。比如泉場的網站,可以加入三重工業區的脈絡,讓人更理解這棟建築的意義。」

(圖片提供:牛子齊)
第17屆草草戲劇節《以上與未滿》主視覺。(圖片提供:牛子齊)

敘事 VS 轉譯建築的多重面向

黃薔則從建築的立面切入,分析泉場的設計。「它的外觀很聰明,用金屬鐵件拉出深窗框,既保留原始立面,又讓光線更有層次。」她認為,這種輕盈的手法不僅整合了RC、鐵皮等不同質感,還讓建築在工業區中醒目卻不過於突兀。「建築師的意圖是回應環境,而不是壓過它。這裡的窗框重複出現,既有識別度,又不顯得沉重,我很欣賞這種平衡。」

她還興奮地想起義大利建築師Scarpa的打字機展示中心,「那個空間一開始就是為展示打字機設計的,樓梯如打字機鍵盤的懸浮感、金屬飾條的工藝細節,都呼應展品的主題。」她認為,成功的策展應該讓空間與展品相輔相成,而非把空間當成單純的載體。她想像,「泉場可以利用它的金屬元素和工業感,設計與電梯零件相關的主題,在外立面投射電梯運行的動畫,或者在室內用AR展示零件結構,讓人更理解這裡的故事。」對她來說,如何回應空間的特性至關重要。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沉浸帶來啟發,數位想像擴展空間體驗

「數位視覺也可以讓空間更有參與感,」牛子齊進一步想像,在泉場的外立面紗網上做投影,就像畫布一樣,也許能創造聲光效果或大色塊的視覺衝擊。她提出可以用投影從外立面到室內,創造互動體驗,比如1樓投影零件製作,2樓做AR互動,3樓辦沉浸式派對等等,並強調數位體驗的核心在於記憶與傳播,「它不只是展示,而是讓使用者留下印象,甚至分享到社群媒體,自然擴散空間的影響力。」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李明則認為,「網站是數位體驗的好工具,它能補充現場沒有的東西,比如建築的歷史或未來的可能性。」以泉場為例,「網站可以加入三重工業區的歷史資料,或者展示這棟建築如何從工廠轉型成展示空間,甚至開放使用者提案未來的活動。」他強調,數位呈現不該只是傳遞資訊,「而是讓人即使離開現場,仍然能回溯體驗,甚至產生新的連結。」對3樓的無定義空間,他認為數位設計也能反映這種彈性。「網站不必做滿內容,而是根據不同活動動態調整,就像這空間本身一樣,讓使用者參與定義它的未來。」這種開放性,讓數位成為建築的延伸,而非單純的複製。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黃薔不忘分享她在西班牙參觀高第建築的經驗,「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用沉浸式導覽,地下室的聲光投影講述高第從自然取材的故事,搭配AR導覽器,讓人即使在人潮擁擠的旺季也能好好欣賞。」她認為,這種數位方式不僅現代化了老建築,還讓參觀者與空間產生更深的連結。「導覽器的icon設計得很用心,比如一滴水代表某個區域,點下去就有詳細解說,這種細節讓人感受到策展團隊的用心。」

(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版塊設計操刀之台灣設計研究院網站,設計概念以彈珠台貫穿,透過圖像、動態化呈現。(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人人都可以盡情詮釋、想像的建築

泉場座落於典型的台灣街屋之中,周圍環繞著鐵皮加蓋與違建,承載著工業區獨特的都市脈絡與歷史痕跡。最後我們聊到,大家想要怎麼延伸它的可能性?「我想引入不同材質,比如鳳嬌催化室的作品,與這裡的冷冽金屬形成對比,」牛子齊說,「或有機的作品造型,放在展示區,會很有衝突感又有趣。」甚至若想從B2B跨足B2C,也更需要行銷思維來拉近距離,增加參與感。「3樓的無定義空間是它的優勢,」李明會保持這種彈性,讓它根據不同活動產生變化,比如講座、展覽,甚至小型市集。他也提到網站的角色,「可以設計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空 間的未來想像,甚至提案活動,真正讓建築活起來。網站可以加入互動地圖,標示三重工業區的其他特色地點,讓這裡成為探索的起點,開放性是這空間的靈魂,數位和實體都要反映這一點。」

(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RAW官方網站改版,版塊設計嘗試「游標繪圖效果」來貫穿全站。(圖片提供:版塊設計)

「我會從這裡的電梯零件出發,設計體驗活動,」黃薔說,「比如帶民眾走讀三重工業區的歷史,讓人了解這片土地的過去。」她參考草原市務 所參與的花蓮「美感石場」的案例,「從展示空間延伸到與周邊商家合作,比如附近的咖啡廳可以用電梯零件做裝飾,串聯成一個主題區域。」她也建議,「可以用數位導覽,結合AR展示零件結構,或者投影工業區的演變,讓人從不同面向認識這裡。」對她來說,泉場可以成為區域轉型的起點,「輕盈地改變街區氛圍,又保留它的本質。」

當建築並非遙不可及的專業領域,而是可以從不同視角切入的生活場域,李明用細節與移動的觀看,捕捉建築的日常溫度;黃薔從文化與空間的敘事,挖掘其深層意義;牛子齊則以平面視覺,拉近人與空間的距離⋯⋯他們都為靜態結構注入了鮮明想像,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與人們的緊密關聯。 

黃薔探索——空間設計師個人品味

(1)深窗框的重複性是一大亮點,帶出工業感之識別度,卻不顯得壓迫。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2)用既有材料創造新感受,蘭花網使光線有層次,裡外兼顧,遮蔽又透光,這種平衡很聰明。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黃薔

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共同創辦人。畢業於淡江建築系,具有多年室內、建築、景觀實務經驗,關注自然萬物與城市發展。歷年來參與了眾多的國內指標性設計案,專案屢獲國內外各大獎項。草原市務所專注於建築專業與策展思維,將議題以易於體驗的形式再製,從內容的展演出發,搭造各式溝通的空間,讓人與內容產生連結,讓空間與人產生連結。

牛子齊聚焦——空間的美感與功能性

(1)透明電梯成為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對電梯零件製造商的業主來說不僅實用又有設計感。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2)重複幾何造型和不鏽鋼俐落感既有秩序又鋒利,和視覺設計的基本原理不謀而合,展現設計者對比例與材質的掌控。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牛子齊

畢業於美國MCAD視覺藝術碩士,作品曾入選Tokyo TDC、俄羅斯國際金峰海報展與金點設計獎。曾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參與「Door to Asia」計畫,前往日本氣仙沼市進行地方品牌再造合作。2024年擔任青春設計獎視覺傳達組評審之一。現為ONE.1O Society創辦人兼藝術指導。

李明發掘——視覺元素和材質碰撞

(1)透明門把內裝載了工業用的餘料「金屬碎屑」,在觀者尚未踏進這個空間時,就先開門見山地破題泉場的特性。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2)不鏽鋼、樹脂、鋼筋混凝土這3種材質的碰撞,在視覺上帶來直觀的對比和樂趣。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李明

版塊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流石選物共同創辦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所,擁有深厚的「動畫、動態」知識與經驗在作品中展露無遺,曾獲多項國內外大獎肯定,包括iF設計獎、德國設計獎、金點設計獎、CSSDA、Awwwards等。

文|張瑋涵 攝影|林軒朗 圖片提供|草原市務所、ONE.1O Society、版塊設計 場地協力|QUAN _ 泉。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層次交疊,光影流轉下的理想居所!打造專屬於攝影師的生活美學空間

在攝影的世界裡,光線與空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身為專業攝影師的屋主,不僅在鏡頭下捕捉光影,也將這樣的美學延續到自身的居住空間。這座位於台北信義區中富有年代感的住宅,由穆得設計團隊精心打造,以純白為主調,搭配極簡美學的細節,使空間兼具柔和與力量。這個家不僅是一個攝影師的居所,更是一座能夠承載創作靈感的場域。在這裡,每一處光影變化、材質質感都經過精心考量,讓空間成為一幅可以親身感受的攝影作品。

空間設計:極簡線條與自然光的對話

攝影師的家,延續了他在攝影中對簡約美學的追求。設計團隊在初步討論時,便從他的攝影作品中汲取靈感,將「光與空間」作為設計核心。

屋主偏好純粹、俐落的結構,因此整體設計捨棄繁瑣的裝飾,改以大面積留白與簡約材質展現層次,勾勒出簡潔俐落的輪廓。

選用淺色水泥材質拼貼地坪與粗獷的黑鐵樓梯,搭配不鏽鋼元素的多樣表面處理巧妙融入其中,使空間在極簡美學中,流露出一絲理性的冷冽與結構張力,營造對比鮮明的現代氛圍。

穆得設計

空間形式以夾層設計巧妙活化小坪數空間,使視野向上延展,同時提升機能性,透過開放式格局的規劃,使自然光能自由穿梭於客廳、餐廳與工作區,讓每個時間點都呈現不同的光影層次。

穆得設計

設計過程:與設計團隊共創家的溫度

在設計討論過程中,屋主與設計團隊不斷調整細節,確保每一處光影的呈現皆符合他的美學標準。他希望空間能夠帶有靜謐的氛圍,但不流於冷冽。

透過大面窗景灑落,光影在牆面與地板上交錯流轉,潔白的百葉簾輕輕濾去刺眼的光線,柔和的層次變化讓空間彷彿擁有了呼吸。除了自然光,精心挑選桌燈與壁燈,透過間接照明勾勒出溫潤氛圍,讓日夜更替之間,空間都能展現不同的表情。

穆得設計

從燈光設計到材質選擇,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反覆推敲,務求營造出與自然相呼應的空間體驗。最終,整體空間以「留白」為主軸,讓每一件家具與擺飾都能夠成為主角,同時也保留了彈性,讓未來的生活變化可以自然發展。

品味與空間中的物件

屋主的生活美學反映在選物與家具的搭配上,融合了經典設計與個人創作,使空間充滿故事與記憶。

屋內的家具與裝飾品皆經過精挑細選,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屋主的記憶與情感,突破傳統兩人沙發的框架,精選來自義大利品牌 Arflex Marenco,其靈活可調的設計賦予空間更高的適應性與舒適度。

穆得設計

在收納設計上,英國品牌 Vitsoe 606 Shelving System 層架取代了傳統的固定式木作,呈現出純粹的線條美。這些富有現代感的結構與靈活的組合方式,使空間的適應性獲得了極大的提升。而空間中的矮櫃則選用了經典的 USM Haller,低調的設計中蘊含著非凡的機能性。

穆得設計

燈飾的挑選亦體現屋主對光線的細膩理解。空間內擺放了來自 &Tradition FlowerpotLouis PoulsenPanthella 攜行燈、Flos Mini Glo-Ball 壁燈,這些設計燈具為空間帶來溫潤的光線層次。而屋主珍藏的老件燈具與 IKEA 工作燈更承載過往記憶,見證了他不同時期的生活軌跡。

穆得設計

此外,家中的藝術擺飾也充滿個人特色。牆邊擺放一幅日本知名插畫家 空山基 的海報,並特別加以裱框,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雕塑頭像則是親手創作的藝術作品,展現他對藝術的多重熱愛。這些物件不僅是裝飾,更像是他的生活紀錄,帶著歲月與記憶的溫度,構築出獨一無二的居住空間。

穆得設計

攝影師與空間的對話

身為攝影師,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透過空間設計的精心規劃,他能夠隨時感受光影的變化,激發創作靈感,也能靜靜地享受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空間不僅是一個避風港,更是其攝影美學的延伸,一處能夠沉澱思考、記錄生活的理想場域。

文|Shawn Sifi    圖片提供|穆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