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字,字中有畫,從山水看見街頭感——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將東西美學揉於一室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台北藝廊TAO ART用一場名為《biáng》的展覽,收束了中國藝術家王加加不同階段的創作心境,從年輕時「眼睛」系列拼貼出的張狂;近年「森林」系列探索自身根源,揉合東方筆觸、西方意象的繪畫語言;再到超越時序、直指內心柔軟的「鴨子」系列,讓人看見一位藝術家不停向外探索、也向內自省,擁抱未來、同時不忘傳統的創作旅程。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TAO ART舉辦王加加個展《biáng》©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乘風破浪〉©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眼睛」揭露強烈的表現欲望

一雙雙的「眼睛」,是許多藏家、藝術買手、觀眾看見王加加的起點。2020年啟動的「眼睛」系列是王加加目前發展得最為成熟的作品,其帶有強烈的拼貼風格,融合了數位圖像、抽象繪畫、絲網印刷,集結濃烈的色彩、鮮明的符號。王加加在數位輸出的影像上,用顏料層層堆疊直到畫中只留下「靈魂之窗」,表達出直接、深刻的情緒,同時讓眼睛成為觀者欣賞作品的引導——當虛擬(畫中)與現實(觀者)的眼睛對視,便一起墜入新的維度。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眼睛」系列展間 ©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眼睛」系列。(攝影:izzie pang)

超現實「森林」由東西背景滋養

如果說「眼睛」系列強烈的取樣、拼貼,反映了王加加毫不掩飾、力求吸人眼球的表達欲望,那2022年起連載的「森林」系列,則可見他透過繪畫語言「尋根」的嘗試。王加加雖然三歲就隨家人移居英國,從小在倫敦長大,但因出生於中國畫世家,小時候就被父母訓練以線條畫樹、畫風景,表達對周遭環境的觀察,藝術路上仍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從「森林」系列作品最能看出端倪。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森林」系列展間 ©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森林」系列像是超現實版的山水,繽紛而瘋狂;畫的是自然,卻有都會的摩登和動感。其中一幅長、寬超過兩公尺的巨幅繪畫〈Roots〉,畫中筆觸像是書法中的狂草,極度奔放、洋溢著想破框而出的生命力;看著它,就能感受到活生生的、激烈的有機能量。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Wang Jiajia 王加加, Roots, 2023, Spray paint & oil on canvas, 200 x 300 cm © Eva Dixon, courtesy of Wang Jiajia Studio

有趣的是,王加加在數不清的繪畫線條之間,特別藏了彩蛋——必須很仔細找(還可能找不到)的英文和中文字,讓觀者看畫看出尋寶的樂趣,也讓文字、線條與色彩相互搭配之下,仿若一件大尺幅的街頭塗鴉,隱約透露著英國蓬勃的街頭文化對他的影響。如果仔細觀察,更會發現畫中西方油畫顏料所刻劃出的線條,仍帶有中國畫的氣韻,這反映了王加加向內探尋,試著將傳承自家族的中國畫底蘊轉譯成西方油畫媒介的成果。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森林」系列展間 ©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一起化身「鴨子」,回歸最真實的自我

展間中精巧、色彩恬淡的「鴨子」系列,就像是一片王加加創作倦怠時依賴的舒適區(comfort zone),在這裡他不必想太多,只管享受即興的樂趣,回歸作畫能夠不假思索、只為記錄當下情感的初心。畫中的鴨子個個像人,他們成對一起抽菸、或獨自釣魚,就像人類生活困頓、心煩時尋求出口一般,只想暫時放鬆、放空、放飛自我。不妨將「鴨子」系列視為王加加遞出的邀請,一起成為畫中的鴨子,回到最本真的自我。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鴨子」系列展間 ©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鴨子」系列。(攝影:izzie pang)

獨家彩蛋!王加加現地創作壁畫訴說心境

這次王加加也特別在TAO ART留下現地創作,黑白壁畫盤根錯節的線條中藏了些字,其中 “FOMO NO MORE” 最能體現他的心情。「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代表著人們因不在場、未能參與而生的焦慮和恐懼,不過,王加加為何焦慮?這得說回2020年,當年TAO ART首次邀請王加加舉辦個展,可惜當時礙於疫情,他沒辦法親自到場佈展,因只能遠端連線而感到焦慮;時隔4年,疫情平復,TAO ART正好再次拋出邀請,終於能親自飛來台灣佈展的他,因而在現場留下FOMO NO MORE的興奮心情。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鴨子」系列展間及現地創作壁畫 ©ANPIS FOTO 王世邦, courtesy of TAO ART

為什麼以《biáng》命名?

話說回展名《biáng》(讀作ㄅㄧㄤˋ)。讀到「biáng」音,大多台灣人最先聯想到的或許是稱讚他人好棒、好優秀的「ㄅㄧㄤˋ」,不過王加加的命名靈感是來自中國西安傳統麵食「biáng biáng 麵」,其實「biáng」可以寫作中文字,只是電腦算不出來,不妨從展覽主視覺看看它的樣子: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個展《biáng》主視覺。(圖片提供:TAO ART)

寫起來極其複雜、筆畫能排進中文字前十多的「biáng」,一個字就包含了言、八、長、馬、心、月等字,甚至有首專屬歌謠提醒人們它該怎麼寫:

「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鈎搭掛麻糖,坐着車車逛咸陽。」

繁複的筆畫讓王加加聯想到自己畫中那些神秘難解的線條,所以決定為個展取名為《biáng》;英文展名《You Twist, I Twist Too》靈感則來自歌謠其中一句歌詞:「你一扭我一扭」,呼應著畫中有機不受限、彎曲蔓延的筆觸。

TAO ART王加加個展《biáng》
王加加。(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 王加加個展《You Twist, I Twist Too》

展期|2024年3月16日-4月27日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