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回歸!聚焦台灣多元豐富藝術樣貌,一起讓藝術融入生活

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2024 年 5 月 10 日至 12 日正式回歸台北南港展覽館(貴賓預展及開幕晚會於 5 月 9 日舉行)。在展會期間,來自各地的觀眾除了體驗台北當代現場的國際級展覽與企劃節目,亦能同步享受在台北市內登場的多場藝文活動。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組織,本屆台北當代匯聚了來自全球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 78 間傑出藝廊,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展現台灣多采多姿藝術景觀以及全球多元藝術觀點的博覽會定位。

除了參展陣容堅強的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以及延續往屆策畫的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藝術載點(Engage)、實境計畫(Node)等主題展區外,今年展會也將提供一系列豐富的節目,以突出本地及周邊區域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透過大型公共裝置,以及精心策劃的講座、展覽、論壇等活動,台北當代將為聚集至此的國際藝術人士打造一個開啟對話的絕佳平台。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G Gallery Woo Hannah, “Bleeding 5”,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會亮點與藝術計畫 

藝廊雲集,全新展區亮相!

2024 年的台北當代很高興再次迎來許多全球領先的藝廊參展,包括卓納畫廊、常青畫廊、貝浩登、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耿畫廊以及 Eric Firestone Gallery 等。堅強的畫廊陣容,對應出之於世界各地的藝廊而言,展會具有高度銜接本地藝術生態的能力。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Ota Fine Arts 大田秀則畫廊 Chris Huen Sin-Kan, “Balltsz”, 2022.(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參展藝廊中,有超過 57 間在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而台北當代將繼續履行使命,提供在亞洲體驗最佳藝術品的機會。本屆展會也將加入33間首次參展藝廊,包括 Bowman SculptureCuturi GalleryFOUNDRY SEOULJahn und JahnPraise Shadows Art GalleryPolígrafa Obra GráficaThe Columns Gallery...等,彷彿春芽展露的景象也證明了展會對於收藏界具有得天獨厚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展會再次雲集台灣畫廊層峰陣容,包括亞紀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采泥藝術以及大象藝術空間館...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今年也即將推出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為當代網域展區內的特殊策展計畫,專注於個展或並置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的聯展,同時延續往年「當代網域」(Galleries)將呈現來自台灣、亞洲及國際間各大藝廊的精彩展覽,「藝術載點」(Engage)持續致力於亞洲當代與傳統多元美學的對話,「新生維度」(Edge)則是專注於超越傳統的、最新的藝術型態,包括一部分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Li Yuan Chia, “Hanging Disk”, 1960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全新展區亮點包含日升月鴻畫廊的廖繼春個展、3812 畫廊的蕭勤個展,分別代表了二十世紀現當代藝術演變的兩個關鍵節點;以及由 Marc Straus 帶來的 Ozioma Onuzulike Anne Samat 雙人聯展,這兩位藝術家皆在創作中回溯自身文化遺產,並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等當代議題。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Ever Harvest Art Gallery 日升月鴻畫廊 Liao Chi-Chun, “Temple of Confucius Tainan”, 1959.(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3812 Gallery 3812 畫廊 Hsiao Chin, “Dancing Light-14”, 196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攜手文化部舉辦台灣藝術家群展,公共展區「實境計畫」獨特沈浸式體驗

台北當代首次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聚焦台灣中生代藝術家,是由受邀出席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的策展人陳璽安、馬丁.格曼、呂岱如、黃炳豪共同策劃。

展區彰顯出台北當代的核心目標,即為國際觀眾介紹台灣藝壇的多樣性,囊括呈現來自頂級參展畫廊的藝術家以及市場機制外的多元藝術風貌,並顯示了展會長期致力於與台灣公立及私人藝術機構建立聯繫的決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Jahn und Jahn Hermann Nitsch, “Schuttbild”, 202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公共展區「實境計畫(Node)」則盛大呈現來自台灣及亞洲藝術家之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作為展示大型沈浸式裝置藝術的熱門公共展區,重新想像傳統藝博會展位空間的可能性,在現場發揮了場域營造的特殊作用。

今年的兩大焦點作品分別呈現了手工藝及物質遺產相關主題的大型雕塑:由夢工房展出的四代田邊竹雲齋將當代創作語彙融入了傳統日本竹編技藝;由御書房藝廊展出的洪郁雯則是運用紡織技術來捕捉時間在空間中的流動。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Marc Straus Anne Samat, “Never Walk In Anyone_s Shadow”,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汲取靈感!舉辦系列講座與工作坊

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主題為「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將匯聚來自台灣、亞太及其他地區的產業專家,討論藝術是以何種型態存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此彰顯展會對於學術文化跨界探討的長期支持,並且也將在論壇中,揭示台灣在地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廣大收藏資產。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靈感取自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為公眾揭開台灣收藏界的傳奇大門,將圍繞在「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此一命題,針對「私人收藏與公眾之眼」、「以當代視角重回古董收藏」、「公共機構收藏策略」、「新世代的收藏取徑」等子題進行系列講座,講者陣容雲集公共及私人藝術機構之館長、策展人、年輕藏家、媒體等各界翹楚。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則與來自不同領域的獨立文化機構合作,將於展會期間舉行工作坊、藝術導覽及快閃活動等多元節目,提供在地文化藝術生態面面觀。今年的參與夥伴包含:Artpartment 藝術公寓、PAPER MATTER、埤益 PE Fine ArtGiloo 紀實影音、dmp projects、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隨著展會進入第五屆,台北當代再次確立了其文化交流及國際藝術平台的領先地位。展會聚焦於台灣多樣化的藝術樣貌與成熟的藝術市場,為海內外藝術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大眾,帶來世界頂尖、藝界翹楚的藝廊展出,並將同步在台北市內舉辦一系列的藝文活動。

本次La Vie也特別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合作推出『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以雜誌搭配藝博會展票,邀約喜愛藝術的讀者訂閱快閃限定組合,4/17日起訂購,一起入手La Vie雜誌閱讀體驗和台北當代藝術饗宴!

(圖片提供:La Vie)

 La Vie X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

內含:5期La Vie雜誌 2024/6月~2024/10月(價值1,250元)、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10(五)一日限定券x2 (單張價值790元)

快閃組合限量50份,方案優惠價999元,4/17~4/30期間限定,讓藝術一起融入生活!

訂購注意事項

1.票券預計2024年5月2日開始寄送,若您於5月8日尚未收到信件,請來電La Vie 02-2500-7578 #3372詢問。
(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8:00,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不上班)
2.城邦讀書花園保留修改活動條款、更改活動贈品、訂單接受與否、活動最終解釋權與更動會員及VIP各項權益辦法之權利。
※以上優惠僅限台灣地區(含澎湖、金門、馬祖),海外讀者恕不用。

詳細購票與更多展會資訊,請關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網站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2025台北雙年展主題公布!《地平線上的低吟》從臺灣錯綜歷史切入,藉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以臺灣錯綜複雜的歷史為背景,透過多元當代的創作語彙,探究「思慕」(yearning)這個難以明說卻又驅策行動的深層渴望。展覽由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Sam Bardaouil and Till Fellrath)共同策劃,匯集來自全球35個城市、共54位藝術家的作品,將於2025111日至2026329日展出。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主視覺,由柏林團隊EPS51設計。(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2025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右)和提爾.法爾拉特(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臺灣歷史切入,藉藝術追尋「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灣錯綜交織的歷史——從殖民統治、認同掙扎到政治更迭——形塑了這次雙年展的背景。《地平線上的低吟》挖掘「思慕」的本質及其錯綜複雜的地層:它不僅是欲望,更是一種灼燒於心的渴求;它在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中流轉、在過去與未來間縈繞,也在現實與虛妄、歸屬與離散、消逝與恆常間迴盪;它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引力,驅使著人們盡力前行、奮力邁進,卻終將是個永難企及的追尋。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王耀億,《合拍片》,錄像截圖。(圖片提供:王耀億)

《地平線上的低吟》以臺灣為起點,其所關注的主題卻不止於此——「思慕」存在於每個地方、每個時代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潛行,是遷徙的痛、是思念的家;是身份與認同的追尋,是默默生根、持續醞釀的渴望。「思慕」從不停歇,也難以抹煞;飄忽無形、游移不定,卻又頑強真切地深植人心。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羅希尼・德瓦夏爾,《鏡日》(暫名),2025。(圖片提供:羅希尼・德瓦夏爾)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帕梅拉・法提莫・桑斯川,《SCENE 58》,2024,鉛筆、油畫、木板,140 x 300 公分。(圖片提供:帕梅拉・法提莫・桑斯川、倫敦Goodman Gallery/攝影:Alexander Edwards)

不見於展場、卻構築策展概念的三個物件

「地平線上的低吟」策展構想源自3個與臺灣歷史密切相關的物件──尪仔、日記與單車,來自3件不同時代的台灣文學及電影作品。尪仔,活在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1993)的世界裡,呼應著李天祿動蕩不安的生命;日記,來自陳映真的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記錄著一個年輕人對於理想的深切渴望;單車,存在於吳明益的作品《單車失竊記》(2015),追憶著消失在歷史中的父親身影。這些物件雖未現身展場,卻如銘刻於記憶的線索、潛流於空間的低語,提醒著人們:「思慕」雖關乎失落,亦是擁有,它不只是嚮往追尋,更包含我們所承載背負的信念。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亨里克・奧利維拉,《減數分裂》,2014,膠合板、家具,93 × 147 × 83 公分,77 × 130 × 83 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亨里克・奧利維拉)

陳澄波、陳進等臺灣畫家作品,讓「思慕」更為深邃

展覽亦從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的20世紀初期畫作,包括陳澄波、陳進及陳植棋等人的畫作,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典藏文物中汲取靈感,為「思慕」注入更深層的歷史紋理與文化縱深。穿越時代更迭、文化變遷與政治動盪,這些典藏作品成了視覺與概念的橋樑,以及跨越時空的殘響——封存於顏料與瓷釉之中,或隨筆觸與器物流轉。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陳澄波,《新樓》,1943,油彩、畫布,72.7 × 90.9公分。(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136 x 161公分。(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青壯年藝術家齊聚,跨領域媒材、回應現場空間的現地展演

2025台北雙年展將展出33件新委託創作和特定場域裝置,曾展出的作品也將回應美術館獨特的建築空間與城市脈絡。特別的是,近半數參展藝術家出生於1984年後,透過不同世代,帶著當代語境的思考,展現對於現今世界的即時視角,並以不同形式,回應過去與未來的連結,展開對「思慕」的多層次探索。展覽作品橫跨多種媒材與表現形式,作品風格多變,從視覺上的奇想,到結構上的重組,從親密細膩的個人體驗,到集體記憶的碰撞反思,讓「思慕」成為一種可以感知、得以進入,又能持續尋找、期待與探究的存在。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伊凡娜・巴希奇,《氣動激情》,2020-2024,客製鑄造與熱彎玻璃、不鏽鋼、粉紅雪花石膏、吹製玻璃、氣息、氣動鎚、壓力、客製賽車排氣歧管、客製電路、麥克風、混音器、揚聲器、空氣壓縮機、蠟、白色雪花石膏、青銅、油畫顏料。(圖片提供:伊凡娜・巴希奇)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莫尼亞・班・哈穆達,《Ya'aburnee (يقبرني (-) 未譯碎片 I)》,2025,塔拉大理石,106 × 85 × 15 公分。(圖片提供:莫尼亞・班・哈穆達)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莫娜・哈透姆,《小室》(局部),2012-2013,低碳鋼、手工吹製玻璃,共八件,170 公分,寬度與深度不定。(圖片提供:莫娜・哈透姆、巴黎Chantal Crousel藝廊/攝影:Florian Kleinefenn)

「唯有在不斷追尋之中,我們才得以開始理解自己」

《地平線上的低吟》穿梭於現實與想像,遊走在遺落與將成的各種時態之間,作品挖掘個人事件或構築虛擬世界,映照當前現況與異想未來。「思慕」不再只是抽象的情感,更是探尋自身定位的關鍵線索。於此,《地平線上的低吟》進一步揭示了思慕的真相:唯有在不斷追尋之中,我們才得以開始理解自己。這裡沒有禁忌、不是答案、亦非解方,唯有「低吟」。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高田冬彦,《The Princess and the Magic Birds》,2020-2021,單頻道有聲錄像,17分52秒。(圖片提供:高田冬彦)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藉當代藝術探究「思慕」的意義
麗娜.拉蓓利代,《斜波研究》(又名,沉默者),2022,於法國 Lafayette Anticipations演出。(圖片提供:麗娜.拉蓓利代)

2025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法特瑪・阿布杜哈迪1988年生於利雅德,現居工作於利雅德)

阿夫拉・阿達希里(1988年生於阿布達比,現居工作於阿布達比)

穆罕默德・阿法拉傑(1993年生於阿哈薩,現居工作於阿哈薩)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1986年生於曼谷,現居工作於紐約及曼谷)

伊凡娜・巴希奇(1986年生於貝爾格勒,現居工作於紐約)

拉納・貝古姆(1977年生於錫爾赫特,現居工作於倫敦)

莫尼亞・班・哈穆達(1991年生於米蘭,現居工作於開羅安及米蘭)

雅各波・貝納西(1970年生於拉斯佩齊亞,現居工作於拉斯佩齊亞)

赫拉・比于塔詹(1984年生於伊斯坦堡,現居工作於伊斯坦堡)

陳澄波(1895-1947,出生於嘉義)

陳植棋(1906-1931,出生於臺北廳,今新北市)

陳進(1907-1998,出生於新竹)

艾德加・卡萊爾(1987年生於聖胡安科馬拉帕奇索特,現居工作於聖胡安科馬拉帕奇索特)

陳柏豪(1982年生於高雄,現居工作於鹿特丹)

致穎(1985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及柏林)
加埃爾・肖瓦內(1985年生於瑟堡,現居工作於巴黎)
莊偉(1990年生於廣東,現居工作於柏林及香港)

邱子晏(1985年生於苗栗三義,現居工作於臺南)

傑基・康諾利(1990年生於紐約下哈德遜河谷,現居工作於紐約)

羅希尼・德瓦夏爾(1978年生於新德里,現居工作於新德里)

西蒙・迪布羅・莫勒(1976年生於奧胡斯,現居工作於哥本哈根)

莫娜・哈透姆(1952年生於貝魯特,現居工作於倫敦)

賀子珂(1990年生於貴陽,現居工作於北京及貴陽)

何彥諺(1993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

安娜・葉爾莫萊娃(1970年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現居工作於維也納及林茲)

伊娃・喬瑟邦(1975年生於巴黎,現居工作於巴黎)

金玟廷(1962年生於光州,現居工作於紐約及南法地區)

雅浸・金朝恩(1989年生於韓國,現居工作於紐約)

克里斯多福・庫倫德蘭・湯瑪斯(1979年生於倫敦,現居工作於柏林及倫敦)

麗娜.拉蓓利代(1984年生於考納斯,現居工作於倫敦及維爾紐斯)

歐馬爾・米斯馬爾(1986年生於貝卡谷地,現居工作於貝魯特)

倪灝(1989年生於新竹,現居工作於新竹)

卡蜜兒・諾門(1970年生於馬里蘭銀泉,現居工作於奧斯陸)

亨里克・奧利維拉(1973年生於聖保羅歐里尼奧斯,現居工作於倫敦)

帕梅拉・法提莫・桑斯川(1980年生於莫楚迪,現居工作於海牙)

邦尼・羅傑斯(1990年生於休士頓,現居工作於紐約)

澤拓(1977年生於石川縣,現居工作於倫敦及金澤市)

西爾維・塞利格(1941年生於尼斯,現居工作於巴黎)

傑瑞米・蕭(1977年生於北溫哥華,現居工作於柏林)

・斯塔夫(1987年生於伯格諾里吉斯,現居工作於洛杉磯及倫敦)

卓永俊(1989年生於首爾,現居工作於柏林)

高田冬彦(1987年生於廣島縣,現居工作於千葉)

蕭崇(1987年生於海陽,現居工作於柏林)

基里亞科斯・托波利迪斯(1997年生於埃森,現居工作於柏林)

阿瓦羅・烏爾巴諾(1983年生於馬德里,現居工作於柏林及巴黎)

王湘靈(1984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

王耀億(1987年生於臺南,現居工作於臺北)

納里・沃德(1963年生於聖安德魯,現居工作於紐約)

吳家昀(1988年生於臺灣,現居工作於紐約)

李受俓(1963年生於首爾,現居工作於首爾)

橫溝靜(1966年生於東京,現居工作於倫敦)

于吉(1985年生於上海,現居工作於紐約及當地)

張如怡(1985年生於上海,現居工作於上海)

托比亞斯・茲耶羅尼(1973年生於烏帕塔,現居工作於柏林)

菲董策劃巴黎群展《Femmes》:聚焦非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向顛覆刻板印象的女性特質致敬

菲董策劃巴黎群展《Femmes》:聚焦非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向顛覆刻板印象的女性特質致敬

菲董(Pharrell Williams)從音樂人跨界LV男裝創意總監、2024年擔任巴黎奧運開幕式火炬手、年底宣布成為2025 Met Gala聯合主席,近期還為巴黎貝浩登畫廊(Galerie Perrotin)策劃以非裔女性為題的展覽《Femmes》,將於2025年3月20日登場。

巴黎貝浩登畫廊攜手菲董策展

菲董與貝浩登畫廊創辦人Emmanuel Perrotin早在多年前便已相識,兩人因對於村上隆的喜愛而成為好友,促成後續多次展覽合作。2014年,巴黎貝浩登畫廊舉辦《GIRL》群展,以菲董當時推出新專輯為策展靈感。如今兩人再度攜手策劃《Femmes》,聚焦非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與詮釋,共將展出40位藝術家的作品。

挑戰「什麼是女性特質?」

在《Femmes》展覽中,菲董以藝術呈現為自己帶來深遠影響的女性,包含其妻子、母親、姐妹、女兒、好友等人,並藉此凸顯女性特質的多樣性。參展藝術家橫跨不同世代,包含美國藝術家Betye SaarMickalene Thomas、南非藝術家Esther Mahlangu、迦納藝術家Prince Gyasi,以及新銳創作者如肯亞攝影師Thandiwe Muriu、英國-迦納-聖文森畫家Emma Prempeh等人。

菲董策劃巴黎群展《Femmes》:聚焦非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向顛覆刻板印象的女性特質致敬
Betye Saar、Mickalene Thomas(圖片來源:MoMA、New York Academy of Art)
菲董策劃巴黎群展《Femmes》:聚焦非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向顛覆刻板印象的女性特質致敬
Esther Mahlangu、Emma Prempeh(圖片來源:藝術家)

展出作品媒材涵蓋繪畫、攝影、裝置等不同形式,其中許多作品為首次展出;探討主題廣泛,從身體、時尚、母職、社會運動、酷兒身份到靈性等,期望挑戰社會對於「女性特質」的刻板印象。

Wallpaper的專訪中,Emmanuel Perrotin形容《Femmes》的每件作品都是對於「Black Joy」的讚頌,並強調藝術的創造力、韌性與力量。他也提及,菲董的開放思維不受到藝術界傳統標準束縛,為展覽帶來與眾不同的自由調性:「他提出的藝術家名單令我十分驚喜,這就是策展的價值——開拓人們的視野。」

菲董策劃巴黎群展《Femmes》:聚焦非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向顛覆刻板印象的女性特質致敬
2014《GIRL》展覽現場(圖片來源:Perrotin)

資料來源|Galerie PerrotinWallpapaer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