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方序中的新家或舊家,可以說是拍一個角落,都可以被設計圈內辨認出來,儘管被媒體與友人曝光了不少,但隨著對老家具的癡迷與似乎沒有趨緩的購入,以及日日隨心情的軟裝調整與不同時段家中光影的變化,每次看都依然美麗,宛如老物件,隨時間而令人更加愛不釋手。
「很多的軟件如櫃子、燈、椅子都跟著我們一路走來,我看到它們就會覺得很安心,搬家感覺上是讓這些老朋友換一個地方生活。」方序中談起舊家與不久前完成的新家,其共通點為通透的採光與生活其中的植物、貓咪、老物件與自己,空間裡的光線讓生命有種期待感,而這些老朋友們只是換個地方安心地延伸出豐富的連結。
特別的是,現在這個新家空間幾乎等於他自己,每一個細節、需求、想像都發自內心, 宛如他的身體,他既在這個身體裡面,同時這個身體也在支持著他,「現在的我節奏更慢,對於不僅是生活,甚至作品上也會有這樣的改變,更緩慢、更溫柔。比如說以前可能會更想要去展現自己,可是現在卻很希望是在慢慢地吐納之間,更自然、沒有這麼得 往外,在這樣的呼吸節奏中長成現在這個年紀、這種身體狀態,還有面對接下來生活的 一種彈性。」說完他低頭摸摸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笑說:「好八也老了!」
異材質拼接、混搭年代的多重宇宙
方序中以前的家尺度較小,加上是租房,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但他依舊會小範圍地軟裝,「我20幾歲在設計公司當小主管的時候,就會跟每一個設計師說,不要把一個你會待很久的地方變得很無聊,要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因為工作時間很長,這樣會比較自在或是比較能夠抒發自己的想法。」
而這一次,他花了整整一年,與本事設計的謝欣曄(小右)將老屋大範圍改變,在挑高的通透採光空間中打造驚喜格局,以異材質拼接區分場域,多元光源與分層照明增添氛圍,並在家具與角落細部點綴幾何建築的浪漫巧思,許多不同個性的材質與設計相處得很好。
例如一進門的西曬小露台養著茂盛的植栽,小煙囪與水泥地板則暗示即將進入空間的過道,老房子厚牆上的水洗圓形孔洞讓人在室內就可以看見是誰進來。
進入室內則是原本老屋留下的墨綠色蛇紋岩,中央的樓梯做了獨特緩衝平台,利用屋子的窄邊精算成穿透感的收納式書架,好八或姪女都喜歡在其中鑽著玩,也替鐵質樓梯增添輕盈穿透性。
樓梯旁是可以當客房使用的墊高和室,平常一個人使用時能感受全場域的隱私性,也是方序中享受老音響與不同音樂的地方,空間中使用的空心木與軟件使聲音不至於聽起來空洞,反而形成獨特音域;更有趣的是,在二樓牆上3個幾何圓孔洞的點綴下,和室外觀竟像一艘潛水艇。
而廚房則是方序中除了客廳以外,常待並注重的地方。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是期許自己有多點時間做菜,空間整體結合蛇紋石、深色木頭與乾淨牆面的設計,被許多朋友說像他位於大稻埕的聲音咖啡店「Sidoli Radio小島裡」。
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特別訂製,鋼管細節呼應空間並帶有摩登太空感的時代語彙,混搭著高度差不多的各式椅子如德國學生椅、餐椅——這也是方序中對於非制式化空間的追求,不論家具或人,在這裡都能自在隨意地找個地方待著。
與整體空間有點不同的,是二樓未曝光過的臥房,「房間有一點點軟爛感,是你可以讓自己稍微軟爛一點的地方,所以它很簡單。不能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一個要經過他人視線的地方。」
對不同個性老物件的偏愛及照顧
「我很喜歡老東西,我覺得新的東西在購入第一天之後就會開始變廉價,但是老東西你每一天多用心照顧它一點,它就越來越有價值。價值不是來自於售價,而是它本身的重量、故事。」擁有平穩老靈魂的方序中跟許多鍾情老東西、家具的業者或藏家變成朋友,甚至剛剛等採訪的空擋又下單了一張椅子。
「我喜歡那種生命的重量感,比如說帶有一點紋路的皮、帶一點油脂的木頭、一點點生鏽的鐵件,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我不是那種追求全新事物的人。」方序中更舉例,比如說像1970、80年代,許多家具都有建築的影子,因為那時候對於空間的想像被打開,所以設計語彙的使用開始變化,再早一點的時候則可能是更古典的展現,但將這些不同時代與個性放在一起,空間卻無比和諧。
「喜愛空間的人是把空間變成他的樣子,而不是像主題樂園變成某一個年代,有新的、太空版、摩登的、包浩斯、幾何建築物……,跟自己喜歡的物件相處會讓自己很有安全感。」老物需要伯樂懂欣賞,更需要細心照顧打理,而惜物之人必能惜情,人與物件和空間產生的情感連結與偏愛,也是讓人起床會期待、出門會想回家的原因。
✸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的朋友
百靈Braun音響系統
「大家都說百靈是Apple設計的前身,設計師看到都會融化!」百靈的音響系統系列在尺寸上能互相搭配、簡潔的線條省去多餘的裝飾,面板堅持設計師Dieter Rams的設計哲學,將「視覺噪音」降到最低,巧妙的傾斜棱鏡讓使用者能從任何角度觀察磁帶的計數器,經典的綠色電源開關光用 看的就覺得很療癒。
幻影吊燈Phantom Lamp
「當初要買這個房子時就決定要用這個燈,因為很少住家有這種挑高尺度,很喜歡這盞燈有些生命體的展現,如有點建築感的骨架、輕盈結構與彈性布料,從每個角度看都不太一樣。」燈體以金屬為框架,外層以軟性樹脂噴絲纏繞成型,彷如蠶絲結繭般,呈現 細膩的霧面質感。方序中與室內設計師討論燈的高度許久,以這盞燈替這個家進行重要的初步定調。
1970s 德國棕色皮革鋼管扶手椅
這張德國1970年代單椅,以結構感的鋼管襯托時代感的美麗皮件——鋼管椅框大器俐落、皮革椅墊蓬鬆厚實,從頭至腿提供各部位絕佳的飽滿支撐,「當你坐在上面,可以感受到兩種材質的結合、人會陷下去,相當舒適。」
Light House dinner table No 1
這張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的老闆小葉一起討論設計的,在有限空間的權衡下設定最大的8人尺寸,同時不希望使用者入座時碰觸到任何桌腳結構。結構都是用手工單車的工法來做,細節以單車工法零件呼應空間,例如客廳椅子也有用這種USM的大鋼管。細節滿滿,例如品牌文字、小小摺痕與可以當掛鉤的轉折處。
丹麥扶手單椅 Gesture Chair
「看到把手我就融化了!」丹麥設計師Hans Olsen 1957 年的設計,其特色來自於椅背延伸到扶手包覆性的線條與一體成型的設計,與日本設計師皆川明的布料搭配,增加 了視覺感受的層次與溫暖深度。
Pipistrello Lamp 蝙蝠燈1965
義大利女建築師Gae Aulenti於1965年設計的獨特燈具,以蝙蝠為靈感,燈罩造型優美、高度可伸縮,複雜結構在當時經過一番嘗試才得以生產。「我覺得它會讓空間裡有個比較破格的可能性, 意外地它跟這個空間其實非常融洽。」
Lucitalia Kandido Table Lamp 1983
由保時捷設計師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為 Lucitalia 所設計的後現代檯燈。此設計特有的三角形底座和頂部燈罩由3個金屬桿相連接,金屬桿可伸縮或旋轉,頂部燈罩的內側為圓頂造型,具有反射光線的巧思,將光線以120度的角度均勻地向下照射。 「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它會跟空間產生一種間接照明, 使空間更洗鍊俐落。」
現任設計工作室「究方社」創意總監,參與的專案跨領域遍及專輯包裝設計、企業品牌規劃、裝置藝術及典禮視覺統籌等,擅長以「說故事」的設計方式呈現「溫度」,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擔任「小花計畫」系列展覽策展人,並持續參與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策展計畫。
文|馮興妍
攝影|林祐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