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人生狀態,對時間重量著迷的家!設計師方序中開箱與家具老朋友生活的日子

反映人生狀態,對時間重量著迷的家!設計師方序中開箱與家具老朋友生活的日子

設計師方序中的新家或舊家,可以說是拍一個角落,都可以被設計圈內辨認出來,儘管被媒體與友人曝光了不少,但隨著對老家具的癡迷與似乎沒有趨緩的購入,以及日日隨心情的軟裝調整與不同時段家中光影的變化,每次看都依然美麗,宛如老物件,隨時間而令人更加愛不釋手。

「很多的軟件如櫃子、燈、椅子都跟著我們一路走來,我看到它們就會覺得很安心,搬家感覺上是讓這些老朋友換一個地方生活。」方序中談起舊家與不久前完成的新家,其共通點為通透的採光與生活其中的植物、貓咪、老物件與自己,空間裡的光線讓生命有種期待感,而這些老朋友們只是換個地方安心地延伸出豐富的連結。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與好八,右圖為家中高處宛如公園燈的照明,細節滿點。 (攝影:林祐任)

特別的是,現在這個新家空間幾乎等於他自己,每一個細節、需求、想像都發自內心, 宛如他的身體,他既在這個身體裡面,同時這個身體也在支持著他,「現在的我節奏更慢,對於不僅是生活,甚至作品上也會有這樣的改變,更緩慢、更溫柔。比如說以前可能會更想要去展現自己,可是現在卻很希望是在慢慢地吐納之間,更自然、沒有這麼得 往外,在這樣的呼吸節奏中長成現在這個年紀、這種身體狀態,還有面對接下來生活的 一種彈性。」說完他低頭摸摸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笑說:「好八也老了!」

(攝影:林祐任)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攝影:林祐任)

異材質拼接、混搭年代的多重宇宙

方序中以前的家尺度較小,加上是租房,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但他依舊會小範圍地軟裝,「我20幾歲在設計公司當小主管的時候,就會跟每一個設計師說,不要把一個你會待很久的地方變得很無聊,要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因為工作時間很長,這樣會比較自在或是比較能夠抒發自己的想法。」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而這一次,他花了整整一年,與本事設計的謝欣曄(小右)將老屋大範圍改變,在挑高的通透採光空間中打造驚喜格局,以異材質拼接區分場域,多元光源與分層照明增添氛圍,並在家具與角落細部點綴幾何建築的浪漫巧思,許多不同個性的材質與設計相處得很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例如一進門的西曬小露台養著茂盛的植栽,小煙囪與水泥地板則暗示即將進入空間的過道,老房子厚牆上的水洗圓形孔洞讓人在室內就可以看見是誰進來。

進入室內則是原本老屋留下的墨綠色蛇紋岩,中央的樓梯做了獨特緩衝平台,利用屋子的窄邊精算成穿透感的收納式書架,好八或姪女都喜歡在其中鑽著玩,也替鐵質樓梯增添輕盈穿透性。

方序中曾創作繪本《不圓的圓》,因此家中也有不少幾何圖形,例如水洗的圓孔 洞。(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曾創作繪本《不圓的圓》,因此家中也有不少幾何圖形,例如水洗的圓孔 洞。(攝影:林祐任)

樓梯旁是可以當客房使用的墊高和室,平常一個人使用時能感受全場域的隱私性,也是方序中享受老音響與不同音樂的地方,空間中使用的空心木與軟件使聲音不至於聽起來空洞,反而形成獨特音域;更有趣的是,在二樓牆上3個幾何圓孔洞的點綴下,和室外觀竟像一艘潛水艇。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新家客廳一隅與墊高的和室。(攝影:林祐任)

而廚房則是方序中除了客廳以外,常待並注重的地方。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是期許自己有多點時間做菜,空間整體結合蛇紋石、深色木頭與乾淨牆面的設計,被許多朋友說像他位於大稻埕的聲音咖啡店「Sidoli Radio小島裡」。

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特別訂製,鋼管細節呼應空間並帶有摩登太空感的時代語彙,混搭著高度差不多的各式椅子如德國學生椅、餐椅——這也是方序中對於非制式化空間的追求,不論家具或人,在這裡都能自在隨意地找個地方待著。

開放式廚房以蛇紋岩檯面為延伸,整體色調和諧,上方系統櫃側邊特別以建築感細節 收邊。(攝影:林祐任)
開放式廚房以蛇紋岩檯面為延伸,整體色調和諧,上方系統櫃側邊特別以建築感細節 收邊。(攝影:林祐任)

與整體空間有點不同的,是二樓未曝光過的臥房,「房間有一點點軟爛感,是你可以讓自己稍微軟爛一點的地方,所以它很簡單。不能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一個要經過他人視線的地方。」 

客廳廁所外是一個種滿植物的小工作台與好八的地盤。(攝影:林祐任)
客廳廁所外是一個種滿植物的小工作台與好八的地盤。(攝影:林祐任)

對不同個性老物件的偏愛及照顧

「我很喜歡老東西,我覺得新的東西在購入第一天之後就會開始變廉價,但是老東西你每一天多用心照顧它一點,它就越來越有價值。價值不是來自於售價,而是它本身的重量、故事。」擁有平穩老靈魂的方序中跟許多鍾情老東西、家具的業者或藏家變成朋友,甚至剛剛等採訪的空擋又下單了一張椅子。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我喜歡那種生命的重量感,比如說帶有一點紋路的皮、帶一點油脂的木頭、一點點生鏽的鐵件,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我不是那種追求全新事物的人。」方序中更舉例,比如說像197080年代,許多家具都有建築的影子,因為那時候對於空間的想像被打開,所以設計語彙的使用開始變化,再早一點的時候則可能是更古典的展現,但將這些不同時代與個性放在一起,空間卻無比和諧。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喜愛空間的人是把空間變成他的樣子,而不是像主題樂園變成某一個年代,有新的、太空版、摩登的、包浩斯、幾何建築物……,跟自己喜歡的物件相處會讓自己很有安全感。」老物需要伯樂懂欣賞,更需要細心照顧打理,而惜物之人必能惜情,人與物件和空間產生的情感連結與偏愛,也是讓人起床會期待、出門會想回家的原因。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的朋友

 百靈Braun音響系統 

「大家都說百靈是Apple設計的前身,設計師看到都會融化!」百靈的音響系統系列在尺寸上能互相搭配、簡潔的線條省去多餘的裝飾,面板堅持設計師Dieter Rams的設計哲學,將「視覺噪音」降到最低,巧妙的傾斜棱鏡讓使用者能從任何角度觀察磁帶的計數器,經典的綠色電源開關光用 看的就覺得很療癒。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幻影吊燈Phantom Lamp 

「當初要買這個房子時就決定要用這個燈,因為很少住家有這種挑高尺度,很喜歡這盞燈有些生命體的展現,如有點建築感的骨架、輕盈結構與彈性布料,從每個角度看都不太一樣。」燈體以金屬為框架,外層以軟性樹脂噴絲纏繞成型,彷如蠶絲結繭般,呈現 細膩的霧面質感。方序中與室內設計師討論燈的高度許久,以這盞燈替這個家進行重要的初步定調。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1970s 德國棕色皮革鋼管扶手椅 

這張德國1970年代單椅,以結構感的鋼管襯托時代感的美麗皮件——鋼管椅框大器俐落、皮革椅墊蓬鬆厚實,從頭至腿提供各部位絕佳的飽滿支撐,「當你坐在上面,可以感受到兩種材質的結合、人會陷下去,相當舒適。」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Light House dinner table No 1 

這張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的老闆小葉一起討論設計的,在有限空間的權衡下設定最大的8人尺寸,同時不希望使用者入座時碰觸到任何桌腳結構。結構都是用手工單車的工法來做,細節以單車工法零件呼應空間,例如客廳椅子也有用這種USM的大鋼管。細節滿滿,例如品牌文字、小小摺痕與可以當掛鉤的轉折處。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丹麥扶手單椅 Gesture Chair 

「看到把手我就融化了!」丹麥設計師Hans Olsen 1957 年的設計,其特色來自於椅背延伸到扶手包覆性的線條與一體成型的設計,與日本設計師皆川明的布料搭配,增加 了視覺感受的層次與溫暖深度。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Pipistrello Lamp 蝙蝠燈1965 

義大利女建築師Gae Aulenti1965年設計的獨特燈具,以蝙蝠為靈感,燈罩造型優美、高度可伸縮,複雜結構在當時經過一番嘗試才得以生產。「我覺得它會讓空間裡有個比較破格的可能性, 意外地它跟這個空間其實非常融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Lucitalia Kandido Table Lamp 1983 

由保時捷設計師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Lucitalia 所設計的後現代檯燈。此設計特有的三角形底座和頂部燈罩由3個金屬桿相連接,金屬桿可伸縮或旋轉,頂部燈罩的內側為圓頂造型,具有反射光線的巧思,將光線以120度的角度均勻地向下照射。 「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它會跟空間產生一種間接照明, 使空間更洗鍊俐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

現任設計工作室「究方社」創意總監,參與的專案跨領域遍及專輯包裝設計、企業品牌規劃、裝置藝術及典禮視覺統籌等,擅長以「說故事」的設計方式呈現「溫度」,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擔任「小花計畫」系列展覽策展人,並持續參與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策展計畫。

文|馮興妍

攝影|林祐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上世紀隱藏版家具!細看4件融現代主義及東方美學之作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絕對是跨足家居設計的時尚品牌中,最值得關注的對象之一。今年,Saint Laurent再現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的經典家具作品,全4件設計誕生於1943年至1967年間,過去或只存在於草圖、或停留在原型階段、或隱於私人典藏中,並未面向大眾;時隔半世紀,才由Saint Laurent精心復刻及製作,採訂製、限量的方式發行,讓此次計畫更顯獨特及珍貴。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Charlotte Perriand」展覽現場。(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Charlotte Perriand,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推手

作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設計師之一,Charlotte Perriand是現代主義家具的重要推手,她在1920年代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及Pierre Jeanneret合作的「LC系列」,至今仍是經典,其形隨機能、模組化、結構倒置等設計邏輯,皆深深影響現代主義家具的發展。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來源:Cassina、IDA)

現代主義 X 自然材質 X 東方美學,成就獨特創作風格

Perriand作品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對木材、藤編等自然材質的應用,及東方美學與工藝的融入。這源自曾在亞洲生活多年的經驗,影響她開始在功能導向的設計內,融入詩意、富人文感的設計語彙,為現代主義的理性注入情感和靈性。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1940年代,Perriand受日本政府之邀,協助推動日本工藝現代化,目的是與西方現代設計接軌;在日期間,她深入研究日本傳統建築、工藝及生活方式,尤其受取材自然、「間(Ma)」講求的「有意義留白」概念影響。二戰期間,Perriand因故轉赴越南(當時為法屬印度支那)生活近3年,在此她學習當地木工、編織技術,探索當地材料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可能,她在1943年設計的訪客扶手椅「Le Fauteuil Visiteur Indochine」就融入了泰式靠墊,結合現代主義及東南亞文化符碼。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細看「SAINT LAURENT-Charlotte Perriand」4件家具設計

▍巴黎日本大使館長椅,1967

1966年,建築師坂倉準三(Junzō Sakakura)受邀設計日本位於巴黎的新大使館,他與同為柯比意工作室出身的Perriand合作,分別負責建築、室內及家具設計。Perriand為主要接待空間設計了一款五人座泰絲沙發,線條富雕塑感、形體極具份量感。為了讓沙發看起來更輕盈,Perriand設計了約7公尺長的玫瑰木底座,並讓底座兩端的輪廓上揚、向外延伸,為作品創造如懸浮於空中的視覺效果。底座藏有藤編元素,體現她擅用自然材質的設計風格。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里約熱內盧書櫃,1962

1962年,Perriand在里約熱內盧為丈夫Jacques Martin打造這座書櫃,大小不一的格狀設計是為了讓藝術品、書籍能夠並陳展示。這件作品展現了Perriand取材當地自然及人文的設計手法,櫃體採用堅實的巴西玫瑰木打造,滑動門片則融入巴西傳統建築常見的手工藤編技術,融匯在地文化。書櫃原作為私人收藏,在Saint Laurent復刻之前,過去25年內只對外展出過3次。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千層桌,1963

設計於1963年的「千層桌」,過去只以模型形態存在Perriand的工作桌上,因製作難度極高,從未進入生產階段。桌面以櫻桃木、玫瑰木兩種木材,交錯堆疊十層,呈現深淺交織的千層效果,搭配中央內凹、邊緣斜削的設計,構成同心圓造型。每張「千層桌」都獨一無二,帶有天然木紋及壓模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紋理。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印度支那訪客扶手椅,1943

在越南生活的三年間,Perriand為自己和丈夫設計多件家具,這張訪客扶手椅就是其一。可惜的是,原件已遺失多年,Saint Laurent靠著一張僅存的設計圖稿重現作品。這張椅子集結了Perriand標誌性的設計語彙:鍍鉻金屬管讓底座、扶手、靠背一體成型,十足體現現代主義極簡、屏除裝飾、重功能的特點;座椅結構以玫瑰木打造,引入自然氣息;座墊靈感則來自泰式靠墊,融入東南亞文化符號,展現援引在地文化的設計手法。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聖羅蘭先生也著迷的經典設計

Saint Laurent在兼顧時尚本業之餘,也長期推廣藝術文化、致力傳承文化資產,從近年於巴黎開設策展型書店「Babylone」、邀請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在日本福島創作白日煙火《櫻花滿天的日子》,到2025米蘭設計週重現Charlotte Perriand經典家具作品等,都足以見得品牌及創意總監Anthony Vaccarello的投入。值得一提的是,Saint Laurent兩位創辦人都是Perriand設計的愛好者,其中聖羅蘭先生Yves Saint Laurent收藏作品、Pierre Bergé則是多場全球性回顧展的幕後支持者,讓這次合作更具紀念價值。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Saint Laurent於巴黎開設「Babylone」書店。(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Saint Laurent 2023年邀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創作白日煙火《櫻花滿天的日子》。(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2025米蘭設計週】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做一盞燈!三宅一生A-POC ABLE打造可折疊的「光之花」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A-POC 一塊布製衣」是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自1990年代傳承至今、且不斷創新的設計哲學與獨門技術,其支線品牌「A-POC ABLE」更直接以此為名,不斷實驗「一塊布」所能創造的可能。

2025米蘭設計週,A-POC ABLE ISSEY MIYAKE首度發表燈具系列,攜手瑞士家具設計團隊Atelier Oï,將「一塊布製衣」理念延伸到家飾,利用「一根金屬絲+一塊布」結合精湛的針織技術,打造以花朵為靈感的燈具,作品承襲三宅一生的兩大招牌設計:富視覺韻律感的「立體壓褶」,及易折疊、收納,自在於平面與立體間切換的形態。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生於絕境的美麗,因資源匱乏而生的「A-POC」哲學

要了解三宅一生的設計哲學,必修「A-POC」學分。1990年代末,日本時裝產業陷入缺乏布料的困境,於是三宅一生團隊回歸根本,思索如何用有限資源最大化服裝的表現可能,「A-POC」(A Piece Of Cloth)概念因此誕生。1998年,三宅一生發表「A-POC」時裝系列,其中作為核心的「一塊布製衣」理念,融入電腦編寫程式技術,利用一整塊管狀布料來裁剪服裝;其關鍵在於預先想好服裝完成後的模樣,訂定剪裁、色彩等細節後,先將所需布料織在一塊,再將其剪下縫製,減少傳統製衣模式因打版而產生的大量廢布。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ISSEY MIYAKE)

A-POC」轟動九〇年代的時尚界,而三宅一生對服裝布料、生產方法的實驗精神也延續至今,品牌眾多支線中又以A-POC ABLE為代表,其研發與設計團隊現由曾任ISSEY MIYAKE創意總監的宮前義之(Yoshiyuki Miyamae)領軍,他也是這次與Atelier Oï合作中的靈魂人物之一。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宇多田光在2024年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選穿的「彩虹皺摺洋裝」,由A-POC ABLE ISSEY MIYAKE選用新創蛋白質纖維,以A-POC技術製作而成。(圖片來源:Spiber)

→ 宇多田光演唱會「彩虹皺摺裙」出自三宅一生!A-POC ABLE用蛋白質纖維實現「一塊布製衣」理念

一根金屬絲 X 一塊布 X A-POC技術,成就日本「留白」美學燈具

A-POC ABLE ISSEY MIYAKE首度推出的燈具作品「TYPE-XIII Atelier Oï project」,選在三宅一生米蘭旗艦店發表,「O」與「A」兩個系列同步亮相,兩者造型皆以一根金屬絲與一塊布形構而成。宮前義之特別提到,兩者都透過極簡設計創造「留白」的餘裕,呼應日本美學中的「間(ま,ma)」和「余白(よはく,yohaku)」概念,這麼做不僅能增強物體本身的存在感、襯托周圍環境,更能豐富觀看和使用物件之人的想像和創造力。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O系列:富立體織物壓褶、方便折疊攜帶的「光之花」

較為精巧的O系列,與日本精品燈具Ambientec合作開發,主打方便攜帶、可適應室內外各種情境。支撐燈具結構的金屬框架由Atelier Oï設計,富有機感的燈罩造型靈感則來自花朵,表面佈滿的細密皺摺,源自三宅一生獨家「蒸氣延展」(Steam Stretch)技術,團隊以再生聚酯為材料,以熱氣熨燙受熱就會變立體的特殊布料,創造精緻又富彈性的立體壓褶,當光源由內而外透出更能襯托其獨特。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燈具的每個部分如金屬框、燈罩等都是可拆卸的,不使用時能折疊平放,收納非常便利,也很適合帶出門,無論身在何地都有一朵「光之花」增添雅致。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A系列:A-POC技術融入家居,可多盞串連的彈性設計

相較於O系列,A系列尺寸更大、線條更外放一些,造型像是被風吹起、花瓣在空中舒張的花朵。燈罩設計完全體現了三宅一生的A-POC製作技術,團隊預先在筒狀的針織面料上織出燈罩的形狀,再插入金屬結構配件,就能得到一盞立體燈具。更有趣的是,燈罩藏有切口設計,以將多個燈罩串連,形成雙重、甚至是三重燈具,能融入多元的空間情境,也實現客製化的彈性。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A-POC版圖擴張中,燈具只是起點

在「TYPE-XIII Atelier Oï project」米蘭設計週展覽現場,不僅展出燈具原型,還有一系列身穿A-POC系列長裙的人形模特,燈具與裙子之間相互連接,體現A-POC ABLE ISSEY MIYAKE設計哲學與製作技術的演進。宮前義之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品牌的設計和製作範疇,將三宅一生的服裝設計理念、專業知識與技術,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次發表的燈具只是起點。

資料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