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美術館「MuMo」把藝術帶到偏遠小鎮!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於法國發起的「MuMo」(Musée Mobile)移動美術館計畫,有感於許多人因各種原因而從未踏入美術館,以經特殊設計的貨櫃車,帶著藝術作品巡迴各地鄉村小鎮,更陸續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打造專屬的「移動式分館」。

沒有機會去美術館?那就把美術館帶到你身邊

MuMo創辦人Ingrid Broc認為藝術是一種啟發思考,打開對話的力量,但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進入美術館,藝術彷彿是遙遠的另一個世界。因此她想出了一個創新的概念,那就是「把藝術帶到他們身邊」——於是MuMo應運而生。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2011年成立的MuMo,陸續與許多藝術家、博物館方合作,透過貨櫃車形式的巡迴展覽,將當代藝術和觀展體驗分享到居民數少於2000人的偏遠小鎮,至今已造訪過七個國家。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前進校園、社區活動中心,複製美術館觀展體驗

第一代的MuMo貨櫃車由建築師Adam Kalkin和設計師Matali Crasset共同打造,貨櫃本身便於船運,也能輕易設置在孩子們平時的生活場所,如校園、活動中心,甚至附近的停車場空地。第一代MuMo共有四個展覽空間,展出約20位國際藝術家為此特別創作的作品,讓孩子們沉浸在繪畫、雕塑、裝置、影片、設計等不同的宇宙中。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2017年,MuMo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合作,建立全新的移動美術館,到各地巡迴展出藏品;2022年起,MuMo又攜手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推出第三輛移動美術館,由建築事務所Hérault Arnod Architectures和藝術家Krijn de Koning共同設計,載著一系列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前往法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貨櫃車空間有限,如何還原身處博物館的感受?

被問及如何讓一座空間狹小的貨櫃車變身成「真正的博物館」,設計團隊表示,為了符合一般美術館的空間特色,MuMo x Pompidou的展間牆面保持全白、乾淨無雜物,將各種零件隱藏起來。另外,MuMo x Pompidou也在入口兩側設置衣帽間,令參觀過程更貼近真實踏入博物館的體驗。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不僅如此,為呼應龐畢度中心的多元身份,MuMo x Pompidou也特別規劃了一處空間,用於音樂演出、電影放映、工作坊等活動,令其更像是龐畢度中心的縮小版;而放置於戶外、高矮不一的小方塊,除可作為座椅使用外,也與貨櫃內五顏六色的區域設計相呼應。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資料來源|MuM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