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竹構帶入生活場景,《2024島嶼構竹》開展!融入AR、蒸汽彎曲等創新技法的7件設計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邁入第三屆的《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首度離開嘉義,來到新竹、雲林兩地展出。這場以竹材為主角的建築實驗,繼探討「構造型態」與「接頭設計」之後,今(2024)年集結7組建築、空間設計實務經驗豐富的參展者,發展「更貼近大眾生活的竹構築」,並特別選在校園及文化場域展示創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台灣既陌生又熟悉的舊識

數百年前,竹子曾是台灣的建築材料,後來因為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也導致竹構法的斷層。自2021年啟動的《島嶼構竹》(前兩屆名《構竹林鐵》)就像是一座橋樑,讓台灣人與這位「舊識」再次相遇。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島嶼構竹》引導設計師、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學習與實驗,透過設計、實作、公開展示等一連串的過程,探討竹材從設計到施作的各個環節該如何與當代生活對接,並融入新的設計觀念、技術工法,試圖在混凝土、鋼構當道的現在,揭開一場由竹帶領的建築起義,目標是讓竹構長久地融入日常生活情景。

「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不僅能對全球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也能很好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 葉育鑫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我們曾撰文分享為何台灣適合發展竹構與竹建築,看更多請點此

《2024島嶼構築》7件竹構解析,橫跨材料處理、曲率⋯⋯的構築試驗

本屆《島嶼構竹》7組參展者中,以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組,都是首度嘗試竹構,他們在近一年的設計實驗與摸索中,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側重的挑戰點。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木構技法融入竹構築|《橋繭》

參展者・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專研木構的郭恩愷,這回首次挑戰竹構,同樣從自然找靈感,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而創作出《橋繭》,親力將竹螺旋環繞成拱,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夜間照明後,竹構如蟲體呼吸緩緩閃爍,彷彿生物般的脈動氣息。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郭恩愷這次也實現了工法上的突破,除了將自身致力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首度應用於竹構上,更是將全長圓管徑桂竹以「蒸汽彎曲竹」詮釋在建築尺度上的先驅實踐者;且竹材不用鐵釘、螺絲貫穿,而是活用可調節鬆緊的綑綁器取代,讓竹材日後得以回歸大地。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AR實現竹構跨國共作|《竹旋幻居》

參展者・高仕棠 Kristof Crolla 建築師

數位科技與永續建築結合的可能,在《竹旋幻居》 的創作過程中體現。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一座雅緻的湖畔竹亭於焉而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AR不只被帶入設計,也被應用在建造過程。《竹旋幻居》 由竹構發展成熟的峇里島工匠預製,透過AR讓台灣承包商重新組裝,這場跨國合作展現了世界上極少數竹構技術高度專業化的地區,有機會將高級工藝輸出海外的可能。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用序列梳理竹的野性|《蜷蜷亭》

參展者・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在一片強調自然感的創作中,曾令理反其道而行,挑戰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平滑性,展現竹材的編輯可能與可信賴特質。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建構過程歷經了7組的主次結構放樣,除了得在竹材的厚度韌性、扭矩力、型態間取得平衡;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也做了多次整合,最終才打造出這座以連續曲面創造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蜷蜷亭》的接合細節與織網系統。(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力平衡成就的動態美感|《浮林》

參展者・林柏陽 建築師

《浮林》位在一片羅列有序的松木林中,團隊靜坐在此發想設計時,發現無論是松木或竹子被風吹過時都會輕微晃動,於是決定藉由懸浮的拉張結構,憑藉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作出《浮林》這般動態、懸浮而非靜止、僵硬的竹構,當中蘊含力平衡的美。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浮林》結頭與結構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以拱為題,挑戰曲率極限|《竹穹林》

參展者・萩生田秀之 結構技師 &  陳冠帆 結構技師

藉由《竹穹林》,兩位結構技師希望以竹材為主角,向剛起步探索結構的學生們,展現不同結構的可能性。他們在《竹穹林》挑戰了240190兩種曲率的拱形(因為曲率過大,烤竹時多次以斷裂收場);並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建構了中央的焦點及曖昧的迴廊空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之所以選擇「拱」,背後有兩個原因:它是最純粹的結構系統,也是最能體現竹子柔韌性的幾何形式。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延續時代記憶的綠意竹亭|《邊竹》

參展者・自然心地工作室 莊逸堯 劉嫈琦

竹構坐落的松樹林,過去是糖廠生產與生活交會的邊界,團隊於是延續時代記憶,運用竹、土、石等自然材質,打造一處心靈憩所,邀請人們落座竹穹頂籠罩下的土椅子,透過光線的明暗、視野的遠近、空間的高地等變化,感受周圍自然綠意,回歸內在寧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這座竹亭以錯落的竹柱圍繞出門戶的意象,內部用竹拱交織成穹頂;接著竹柱、竹拱相接成環形樑,並採用split bundle結合細剖竹片包覆的方式,達成三維扭曲旋轉時易於接合的狀態,以此形塑出不同曲率的屋頂輪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內部結構。(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結構與接頭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善用烤竹彎曲特性,塑出飛翔意象|《羽翼之亭》

參展者・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過去游智傑曾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這次不僅透過《羽翼之亭》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設計上更著重思考如何以竹的彎曲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輕盈與動態感。這份靈感源自糖廠的早晨聲景——車流聲中揉著鳥兒們的啁啾聲,他們在樹群間飛翔、嬉戲或覓食,為工業現場注入生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游智傑從材料特質出發,充分利用竹火烤後會彎曲、易於定型的特性,再以鉸接接合一系列彎曲的竹架,構成三角拱結構;同時巧妙讓屋簷邊界的弧線,與竹亭周圍的樹木姿態,一同形成像是飛翔路徑的天際線。屋面特別搭配透光材質,讓竹亭看上去更加輕盈,迎接人們來此休息、聚會、融入環境。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構的未來

2021年創辦至今,《島嶼構竹》無論在觀念上、結構上、工法上都激發了許多新創試驗,為竹構法帶來積累,對台灣建築、竹產業都有正面影響。當竹構造漸漸成為建築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竹材的可信任性能透過設計及技術創新而達成,竹材的應用想像將被拓寬,連帶提升業界與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可以想見未來的漣漪效應將擴大到竹林疏伐、竹農發展、竹林生態遊憩體驗等面向。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竹構實體展】

・新竹展區|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展期不限,免費入場

・雲林展區|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期 2024.04.19-04.28,免費入場

 

【創作概念展】

展場|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展期|2024.04.11-04.28,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宣布決選結果,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臺灣大學人文館」獲得評審高度共識認可,「南竿二六據點」、「台電萬大電廠」和「礁溪國小運動場」則榮獲佳作,而今年也首次設立「建築新人獎」,授予建築師林柏陽的「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獲獎專案的背後,各自面對著不同議題,以下就來看看建築師們如何以設計回應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臺灣大學人文館

臺灣大學人文館位於台大正門旁、鄰接新生南路,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歷經19年時間、先後共發展16個方案才完工,展現團隊驚人的意志力。該建築基地於2007年7月經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保留農陳館為歷史建築,拆除其餘兩棟後興建。因融合歷史建築與都市界面整合等複雜議題,在與「歷史」環境諧調的同時,亦必須能夠展現「當代」的精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建築團隊陸續與校方、都審、文資等多方辛苦溝通,尋找能夠容納六個系所師生活動的解方,最終以下挖二層滿足龐大的樓地板面積需求,同時減少視覺阻礙。設計過程中,建築團隊向農業陳列館及其設計者張肇康致敬,並以現代主義的精神為基礎,巧妙配置天橋、走道、樓梯、大小院落、中庭廣場及戶外劇場等多樣公共空間,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對話,讓人文館成為校園與都市間生動的穿越路徑。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南竿二六據點

海防據點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戰地景觀,也是一種在特殊時空環境下所產生的獨特建築形態,然而在卸下戰地身分後,該如何處理大量的軍事遺產?歷經多年的踏查與規劃,位於南竿機場右方的「二六據點」成為馬祖戰地「戰地軍事文化轉譯計畫」中首個完成改造的海防據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了保留原先海天一色的地景,建築師張正瑜打開原本封閉的防禦工事,將防禦設施地下化,並創造了半戶外的空間,增添透視空間並提升空間的細緻性,同時注重選材的豐富度與細膩度。設計上則轉譯「機能」、「軍事構工」、「建築」與「場所」等四個面向內涵,引入多變的在地文化與戲劇性,拉近人們與軍事設施之間的距離,讓歷史建築與現代生活需求兼容並存。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台電萬大電廠

擊壤設計事務所運用可有效儲存二氧化碳載體的木構造,作為台電萬大電廠辦公大樓結構,展示了木建築在現代公共空間的多樣應用。該大樓所在不僅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水力發電廠,也與自然環境互動緊密。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呼應ESG永續發展指標,建築團隊利用集成材技術,克服了傳統木建築的結構限制,呈現出輕盈、明亮的空間氛圍,有效結合了自然資源和產業需求,體現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該專案為木構造建築帶來重要突破,也為公共建築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 隱身山林,台電「萬大發電廠」絕美辦公室啟用!木構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樸實創意)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不僅是功能導向的基礎設施,更成為了學校與當地生活的交匯點。建築團隊充分融入使用者的需求,利用基地特性設計了一條上學步道,讓學童和家長能在遮雨空間內接送。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礁溪的溫泉、山景和四稜砂岩,是在地人最深刻的土地記憶。該空間串聯了這些地景,運用輕飄浮起的人工地盤、水藍綠色馬賽克圓磚、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長版等,形成一幅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獨特景觀。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新人獎: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

那魯灣集會所位於新竹賞蟹濕地及腳踏車步道旁,期望融合居民、遊客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匯聚人群的空間。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以一條水平線為區分,將集會所的所有功能置於水平線下方;並以三個垂直動線,建立起共融的生活型態。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評審團認為,面對著複雜的案件問題,建築團隊以不複雜的手法處理。集會所沒有正門,而是以低調的空間設計、靈活的內部配置、自然材料的運用、人性化的細節,突破基地周遭堤防的視覺限制,重新建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進而促進居民間的互動與凝聚力。

延伸閱讀 >>> 「那魯灣文化聚落」於新竹17公里海岸線正式啟用!西海岸的地景文化場域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位於台中勤美草悟生活圈的「勤美術館」將於2024年12月13日正式開幕,歷經十多年的嘗試與蛻變、六年的興建工程,落成這座融入街區的地景式建築,也成為隈研吾在台首個美術館之作。

起源於十多年前的臨時性美術館

回顧勤美術館十多年的蛻變,從2012年「勤美術館」由閒置小學改造,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打破傳統展覽疆界的臨時性美術館;2019年「工家美術館」挑戰將台灣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為一座工務所美術館,成功跨越空間藩籬,讓工地成為能自在生活、交流、學習體驗的文化現場;2020年「里山一二 公共藝術」計畫則透過設計與藝術真實地走入生活,形塑草悟道獨有的創意生活面貌。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2012年「勤美術館」由閒置小學改造,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打破傳統展覽疆界。(圖片來源:勤美術館)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2019年「工家美術館」挑戰將台灣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為一座工務所美術館。(圖片來源:勤美術館)

多年來,這些計畫銜接起設計與人、人與街區、人與生活,發揮社會影響力,累積能量成為即將開幕的新一代勤美術館。未來,這座國際級地景美術館將成為長期據點,秉持「想像力是一切創新根本」出發,擁抱「大眾主題、小眾演繹;小眾主題、大眾演繹」策展精神,展開文化策展、草悟道議題計畫、兒童教育、生活選物餐飲等多元經營模式。

隈研吾團隊設計、以自然為本的地景建築

新一代勤美術館以「一處融合綠意、創意、靈感,能啟發想像力的新興藝術之境」為經營定位與硬體設施基礎,由隈研吾建築團隊設計,承襲先前的品牌特質,並考量美術館所在的勤美草悟生活圈,將整片地景與環境尺度納入思考,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花紋為設計靈感,透過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運用,由外而內圈起建築及四周彎曲林徑、戲水池等互動動線,讓勤美術館集街區、自然與藝術為一體,成為高樓大廈與草悟道森林間的城市綠洲。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建築意象。(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涵蓋地上一層、地下一層,採鋼構型式,相較傳統鋼筋混凝土工法更加柔韌輕盈,同時也能減少碳排;410坪綠屋頂以穩定的門型結構基礎發展,再慢慢拉出曲面弧度,由無數小三角鋼板串接成一個又一個點,從粒子堆疊成立體化的線與面,形塑猶如山丘般高低起伏、自然流暢的扭轉角度。

而屋頂與土地銜接處,被順暢地轉化成階梯,取代突兀內收的弧線、鋼材尾端轉折的衝突感,令其自然地成為地景一部份;此外,綠屋頂上也建置了水源循環系統,供植物永續生長維護使用,還能讓來訪民眾踏上草皮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屋頂與土地銜接處,被順暢地轉化成階梯,令其自然地成為地景一部份。(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為了與草悟道綠意質地呼應,隈研吾建築團隊也在建物外觀運用將近1,282根形狀各異的木紋格柵,加深勤美術館的溫潤氣質,並以大面積落地窗營造穿透性空間,延伸內外地景視覺,讓視野更加開闊。種種設計細節讓勤美術館自然而然隱身於大量綠意的環境中,毫不張揚的形象,與街區生活面貌相互呼應。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穿透性空間延伸內外視覺,令視野更加開闊。(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猶如山林冒險的室內觀展體驗

相較室外著重建築與環境的連結,室內設計則更關注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延續與外觀一致的律動起伏,隈研吾建築團隊以木質格柵、岩板牆、高低起伏的地面模擬大自然景象,加上天花板的舞動樑,讓行走於室內宛如一場山林冒險。觀展時,不僅能專注眼前作品,也能順著地勢抬高視覺效果,延展遠方具有立體層次感的視野。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室內設計聚焦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以建材和高低起伏的線條模擬大自然景象。(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穿過迴旋接待台,行經空橋畫廊、旋轉樓梯、地下展廳,唐草設計線條同樣運用於空間中,在水平與垂直間牽引出視覺新意。建築團隊以一片片俐落而細膩的斜切邊角,刻意流露建材線條,層層疊加出深淺有度的空間質地;而環繞空間的木質格柵,也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的光影流動,帶來更豐富的想像。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一片片俐落而細膩的斜切邊角,層層疊加出深淺有度的空間質地。(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環繞空間的木質格柵,也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的光影流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隨著公共設施進駐及首檔展覽開幕、文化教育推廣等活動,勤美術館將正式化身街區的想像力啟發之境,以多重機能性引領大家走入深層藝術探索。

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

地址|403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9號
電話|04-2328-50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