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竹構帶入生活場景,《2024島嶼構竹》開展!融入AR、蒸汽彎曲等創新技法的7件設計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邁入第三屆的《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首度離開嘉義,來到新竹、雲林兩地展出。這場以竹材為主角的建築實驗,繼探討「構造型態」與「接頭設計」之後,今(2024)年集結7組建築、空間設計實務經驗豐富的參展者,發展「更貼近大眾生活的竹構築」,並特別選在校園及文化場域展示創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台灣既陌生又熟悉的舊識

數百年前,竹子曾是台灣的建築材料,後來因為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也導致竹構法的斷層。自2021年啟動的《島嶼構竹》(前兩屆名《構竹林鐵》)就像是一座橋樑,讓台灣人與這位「舊識」再次相遇。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島嶼構竹》引導設計師、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學習與實驗,透過設計、實作、公開展示等一連串的過程,探討竹材從設計到施作的各個環節該如何與當代生活對接,並融入新的設計觀念、技術工法,試圖在混凝土、鋼構當道的現在,揭開一場由竹帶領的建築起義,目標是讓竹構長久地融入日常生活情景。

「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不僅能對全球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也能很好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 葉育鑫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我們曾撰文分享為何台灣適合發展竹構與竹建築,看更多請點此

《2024島嶼構築》7件竹構解析,橫跨材料處理、曲率⋯⋯的構築試驗

本屆《島嶼構竹》7組參展者中,以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組,都是首度嘗試竹構,他們在近一年的設計實驗與摸索中,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側重的挑戰點。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木構技法融入竹構築|《橋繭》

參展者・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專研木構的郭恩愷,這回首次挑戰竹構,同樣從自然找靈感,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而創作出《橋繭》,親力將竹螺旋環繞成拱,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夜間照明後,竹構如蟲體呼吸緩緩閃爍,彷彿生物般的脈動氣息。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郭恩愷這次也實現了工法上的突破,除了將自身致力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首度應用於竹構上,更是將全長圓管徑桂竹以「蒸汽彎曲竹」詮釋在建築尺度上的先驅實踐者;且竹材不用鐵釘、螺絲貫穿,而是活用可調節鬆緊的綑綁器取代,讓竹材日後得以回歸大地。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AR實現竹構跨國共作|《竹旋幻居》

參展者・高仕棠 Kristof Crolla 建築師

數位科技與永續建築結合的可能,在《竹旋幻居》 的創作過程中體現。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一座雅緻的湖畔竹亭於焉而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AR不只被帶入設計,也被應用在建造過程。《竹旋幻居》 由竹構發展成熟的峇里島工匠預製,透過AR讓台灣承包商重新組裝,這場跨國合作展現了世界上極少數竹構技術高度專業化的地區,有機會將高級工藝輸出海外的可能。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用序列梳理竹的野性|《蜷蜷亭》

參展者・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在一片強調自然感的創作中,曾令理反其道而行,挑戰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平滑性,展現竹材的編輯可能與可信賴特質。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建構過程歷經了7組的主次結構放樣,除了得在竹材的厚度韌性、扭矩力、型態間取得平衡;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也做了多次整合,最終才打造出這座以連續曲面創造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蜷蜷亭》的接合細節與織網系統。(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力平衡成就的動態美感|《浮林》

參展者・林柏陽 建築師

《浮林》位在一片羅列有序的松木林中,團隊靜坐在此發想設計時,發現無論是松木或竹子被風吹過時都會輕微晃動,於是決定藉由懸浮的拉張結構,憑藉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作出《浮林》這般動態、懸浮而非靜止、僵硬的竹構,當中蘊含力平衡的美。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浮林》結頭與結構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以拱為題,挑戰曲率極限|《竹穹林》

參展者・萩生田秀之 結構技師 &  陳冠帆 結構技師

藉由《竹穹林》,兩位結構技師希望以竹材為主角,向剛起步探索結構的學生們,展現不同結構的可能性。他們在《竹穹林》挑戰了240190兩種曲率的拱形(因為曲率過大,烤竹時多次以斷裂收場);並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建構了中央的焦點及曖昧的迴廊空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之所以選擇「拱」,背後有兩個原因:它是最純粹的結構系統,也是最能體現竹子柔韌性的幾何形式。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延續時代記憶的綠意竹亭|《邊竹》

參展者・自然心地工作室 莊逸堯 劉嫈琦

竹構坐落的松樹林,過去是糖廠生產與生活交會的邊界,團隊於是延續時代記憶,運用竹、土、石等自然材質,打造一處心靈憩所,邀請人們落座竹穹頂籠罩下的土椅子,透過光線的明暗、視野的遠近、空間的高地等變化,感受周圍自然綠意,回歸內在寧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這座竹亭以錯落的竹柱圍繞出門戶的意象,內部用竹拱交織成穹頂;接著竹柱、竹拱相接成環形樑,並採用split bundle結合細剖竹片包覆的方式,達成三維扭曲旋轉時易於接合的狀態,以此形塑出不同曲率的屋頂輪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內部結構。(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結構與接頭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善用烤竹彎曲特性,塑出飛翔意象|《羽翼之亭》

參展者・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過去游智傑曾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這次不僅透過《羽翼之亭》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設計上更著重思考如何以竹的彎曲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輕盈與動態感。這份靈感源自糖廠的早晨聲景——車流聲中揉著鳥兒們的啁啾聲,他們在樹群間飛翔、嬉戲或覓食,為工業現場注入生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游智傑從材料特質出發,充分利用竹火烤後會彎曲、易於定型的特性,再以鉸接接合一系列彎曲的竹架,構成三角拱結構;同時巧妙讓屋簷邊界的弧線,與竹亭周圍的樹木姿態,一同形成像是飛翔路徑的天際線。屋面特別搭配透光材質,讓竹亭看上去更加輕盈,迎接人們來此休息、聚會、融入環境。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構的未來

2021年創辦至今,《島嶼構竹》無論在觀念上、結構上、工法上都激發了許多新創試驗,為竹構法帶來積累,對台灣建築、竹產業都有正面影響。當竹構造漸漸成為建築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竹材的可信任性能透過設計及技術創新而達成,竹材的應用想像將被拓寬,連帶提升業界與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可以想見未來的漣漪效應將擴大到竹林疏伐、竹農發展、竹林生態遊憩體驗等面向。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竹構實體展】

・新竹展區|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展期不限,免費入場

・雲林展區|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期 2024.04.19-04.28,免費入場

 

【創作概念展】

展場|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展期|2024.04.11-04.28,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新竹竹北「水岸市集」建築設計出爐!MVRDV打造如河畔燈籠、發光垂直的「市場立方體」

新竹竹北「水岸市集」建築設計出爐!MVRDV打造如輕巧河畔燈籠、發光垂直的「市場立方體」

新竹縣竹北市「水岸市集River Bank1」設計出爐!規劃多年的竹北東區市場,如今確定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攜手台灣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EKUO Architects)聯手打造,將以創新設計與多功能規劃,集結傳統市場、品牌市集、文化展演、青年創業基地、親子場域等,成為擁有多層次體驗的垂直聚落複合空間。

位於台灣成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水岸市集River Bank1」融合了傳統與當代市場風格,並聚焦「創新、質感、美學」三大元素,創造出一個可靈活使用,模糊了商業、文化與生活界線的公共場域。坐落頭前溪旁的水岸市集,看來有如一個輕巧的河畔燈籠,或是如MVRDV創辦合夥人暨主持建築師Winy Maas形容般,是「一個凝聚多重體驗的濃縮器」。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揉合台灣傳統市場人情味與現代風格

過去曾成功打造結合觀光與市場功能的荷蘭「鹿特丹拱形市場」(Rotterdam Markthal),MVRDV團隊本次在構思「水岸市集River Bank1」設計時,團隊也實地視察東區市場建築基地,並與竹北市公所團隊進行深入交流。Winy Mass指出,東區市場雖然腹地有限,但地理條件優越,其中水岸資源是最大亮點,團隊透過設計讓市場與水岸環境相輔相成,打造出一座兼具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市場。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團隊同時也進一步研究台灣不同類型的市場風格與發展歷史,從路邊賣菜的小貨車、市場廣場,到今天常見的超市與美食街,發現其中的矛盾—現代市場雖然有效率也更方便,但卻少了過去台灣傳統街市那種多元、有人情味的社交功能,加上近年來有些新型市場設計,開始嘗試用不同方式,將那種熱鬧與生活感找回來。

為此,「水岸市集River Bank1」可說是揉合了傳統與現代,但並非單純對過去的復興,而是以更創新的方式進行詮釋,不只是一個傳統市場的載體,更連結了美食、社交和休閒等功能。透過順暢又具可見性的動線,把不同樓層緊密串連,打造出一種兼具便利性與體驗感的多元市場空間。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靈活運用的「市場立方體」發光體建築

整棟建築由一層層開放式樓面堆疊而成,地上5層、地下3層樓規劃,包括B1的下沉式廣場,白天是採買據點,夜晚則是文創市集,而大型且貫穿樓層的永續環保裝置「轉轉樂扭蛋」,則將成為一大亮點;1樓為通透式及下沉的當代市場、2樓為水岸美食聚落、3樓為日間托嬰中心、親子館。4樓則為可容納300人的多功能空間。5樓屋頂露臺則預計規劃為「從產地到餐桌」農場,實現減碳足跡的理念。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多數層樓高5公尺,市集與展覽層則達到8公尺,足以容納各種用途。市集與美食區也設計多種攤位型態,從傳統小攤位到包含座位的用餐區,滿足多元攤商需求。或許建築外觀看來並不華麗,但團隊希望透過如「市場立方體」的簡單造型,能更靈活,也能輕鬆應對未來數十年不可預期的城市變化,延長建築壽命,同時避免大規模又昂貴的改建。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建築外側廊道則設置兩組蜿蜒而上的電扶梯,通往各層寬闊的露台,讓每一層空間都能獨立啟用或關閉。建築外側則設置了兩道蜿蜒而上的電扶梯,能夠直接通往各層露台,不只提升彈性,也可讓不同功能在白天彼此互補運作,到了夜晚也能夠維持熱鬧氛圍。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此外,市集建築也將串聯行人天橋,讓民眾可以直接從頭前溪河濱公園通往一樓的美食區,而一樓與地下一樓的市場空間也延伸至外部街道,甚至使用高架橋底下的陰影空間,營造出涼爽的市集區。為了讓這種連結更自然,建築內外地面皆會採相同的材質與紋理,讓整個市場與周邊環境更為契合,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整體空間也整合多層次的色彩引導系統、標示與互動媒體,每層樓都有其獨特的色彩主題,LED螢幕與霓虹裝置,讓訪客穿梭於各層之間又不至於迷失。電扶梯的外部則包覆著半透明面板,讓樓層間移動的人影若隱若現,變成一場公開的流動劇場,充滿生機感。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資料來源|MVRDV竹北市公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遠雄泱玥,入住一座忘卻時間的悠然家園 與自然永續共生,打造新時代的居住願景

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性的正視與實踐浪潮崛起,2025年遠雄建設呼應這股全球趨勢,提出邁向未來50年的全新品牌主張——美好共生。以人的需求為起點,透過好的建築、連結環境、活絡社群,提供豐富愉悅的生活體驗,喚醒美好居住本質;並以「永續」與「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從更加友善土地、友善生命的角度,建設美好城市和社區型態的未來。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作為新品牌首發設計案,基地位於陽明山、關渡平原交會處,洲美溼地與基隆河畔間,為台北市難得一見的「無堤水岸」,順應其優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以黃金級綠建築、被動式設計理念,依循土地紋理、打造出融合風、光、水、綠,一座會呼吸的永續建築體,提供與山水共生、與鄰里共享的悠然水岸生活。

層板式結構融入自然地景, 從城市過渡到開闊的水岸

操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師陳威誌,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的前設計經理,他說道:「此基地自然生態豐富,位於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如何喚醒人們的內在情感與環境對話是我們在思考設計時的原點。」陳威誌依循永續設計的原則,觀察地理位置群山與水流的走向,並同時考量與周遭道路、鄰里之間的關係,將人們心中對於基隆河出海口的意象——具有留白空間的大河水面轉譯為層疊式的屋頂設計,「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箱型式建築,以水平式的層板建築構建融入地景。」從遠處望去層層向河岸傾斜屋頂宛如一座小山坡,陳威誌說明這樣的角度有其更深遠的目的性,「讓屋頂壓低的那一側,是為了以更友善的尺度與鄰里連結,同時也能阻隔冬季的東北季風;再往前進,面向河岸側屋頂高度上升,讓空間從內斂變化至全然的開放,不僅過渡了城市喧囂,眼前無邊的泱泱水色,也將人們的目光帶回周遭的萬坪綠地公園與自然水景。」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褪去塵囂,讓回家就是一種享受

從接待中心的停車場步入室內之前,需先經過一段曲徑通幽的竹林廊徑,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調,這樣的動線設計安排也呼應著未來「遠雄泱玥」整體的建築空間規劃,此處距離士林天母不過五分鐘的路程,如何讓人放下忘卻都會的紛擾塵囂?「遠雄泱玥」將長型基地的左右兩側保留為充滿綠植的花園與步道,以綠意為人們洗滌外界的喧囂疲憊,讓每一次回家的路徑都是一趟療癒的過程。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永續節能的被動式設計, 忘卻時間的永續家園、與水天一色同頻

步入接待中心的一樓,在溫暖沉穩的木質空間,不見傳統的銷售桌椅,而是作為城市客廳與品牌沙龍,既是社區的一部分,也成為訪客與鄰里交流的共融空間。緩步至二樓,長桌後方開闊的天光水色景觀,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從外看似山脈的傾斜屋簷,在室內成為了視覺的指引,不僅強化了河畔的眺望意象,同時也達到具有建築節能減碳的被動式設計功效——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與遮陽(西面不開窗)。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長而深的水平式屋簷,從室內過渡到半室外的露臺設計提供了最完美的水岸生活體驗,當來訪者置身於這片無邊界的大河流水景色中,望著夕陽餘暉的金黃照映在河面時,時間彷彿凝聚此刻,獨自靜坐其中,如同進入一個不存在任何一個時區裡的世外桃源,未來的每一天,隨四季流轉,在與大山大河悠然共生的慢活歲月中,忘卻世俗的所有煩惱,回到內在安靜傾聽心靈的聲音。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預約水岸新奢華

0800-502-555

https://www.fgrealty.tw/6ymba3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遠雄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