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設計特搜專題出刊!泰國插畫家meanlee繪製封面,30+創作團隊與風格店家全收錄

泰國設計特搜專題出刊!泰國插畫家meanlee繪製封面,30+創作團隊與風格店家全收錄

從知名度漸增的曼谷設計週與清邁設計週,到各地皆精彩的藝術市集,再到各顯風格的建築與空間。泰國旅遊的魅力背後,設計的支撐必不可分。不過,創造這些設計的泰國設計師是誰?La Vie 5月號《泰國設計特搜》聚焦建築與空間、平面、產品、時尚、新媒體藝術、廣告6大領域,讓超過30組泰國設計師與團隊的名字與故事浮上檯面。封面邀請泰國插畫家meanlee操刀,充滿泰國設計物件的圖像,藏有專題內介紹到的設計師與品牌彩蛋等待讀者發掘!

根據台灣觀光局統計,2023年台灣赴泰旅遊人次達77.7萬,名列海外地區第6名;放眼國際,泰國觀光局和移民局最新數據指出,2024年截至4月初,赴泰國際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與前期相比增長146%

細究泰國知名景點,其實許多都與設計聯動。新落成的曼谷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建築到展覽都精彩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TCDC),嘉佩樂(Capella)、四季(Four Seasons)等國際奢華酒店紛紛插旗泰國,The Standard亦聯手西班牙藝術鬼才Jaime Hayon打造設計旅宿The Standard, Bangkok Mahanakhon。活動更是百花齊放,從每年2月的曼谷設計週到12月的清邁設計週,再到曼谷ChangChui、清邁Baan Kang Wat等藝術聚落或市集,人們各時各地都能在泰國觸及創意。

泰國建築事務所Onion作品。(圖片提供:Onion)
泰國建築事務所Onion作品。(圖片提供:Onion)

6大領域、30+泰國設計師與團隊

然而,泰國設計很吸引人,但創造這些設計的泰國設計師是誰?這個直覺疑問引領著這次專題的誕生,聚焦建築與空間、平面、產品、時尚、新媒體藝術、廣告6大領域,讓超過30組泰國設計師與團隊的名字與故事浮上檯面。

La Vie 5月號雜誌《泰國設計特搜》▶即刻訂購!

泰國平面設計雙人組Studio150作品。(圖片提供:Studio150)
泰國平面設計雙人組Studio150作品。(圖片提供:Studio150)

專題中特別專訪到: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建築團隊Onion、曼谷藝術書展創辦暨AGI成員Studio150Netflix《轉學來的女生》主創暨廣告公司SOUR Bangkok、名導阿比查邦合作的藝術團隊DuckUnit、國際獲獎的產品設計工作室THINKK Studio,以及泰國明星Bright Vachirawit創辦的永續時尚品牌Astrostuffs。也邀請專攻泰國設計內容的粉絲專頁「雖然媽媽說那裡很危險」創辦人王賢慈,從泰國政府、企業、創作者的各自角色,分析當地設計現場。

泰國獨立廣告代理商SOUR Bangkok作品。(圖片提供:SOUR Bangkok)
泰國獨立廣告代理商SOUR Bangkok作品。(圖片提供:SOUR Bangkok)
泰國永續時尚品牌Astrostuffs。(圖片提供:Astrostuffs)
泰國永續時尚品牌Astrostuffs。(圖片提供:Astrostuffs)
泰國名導阿比查邦經常合作的藝術團隊DuckUnit,也曾與Nike等品牌合作。(圖片提供:DuckUnit)
泰國名導阿比查邦經常合作的藝術團隊DuckUnit,也曾與Nike等品牌合作。(圖片提供:DuckUnit)
泰國產品設計工作室THINKK Studio作品。(圖片提供:THINKK Studio)
泰國產品設計工作室THINKK Studio作品。(圖片提供:THINKK Studio)

泰國插畫家meanlee操刀封面

這次封面特別邀請泰國插畫家meanlee操刀,視覺充滿著泰國設計物件,也藏有專題內介紹到的設計師與品牌彩蛋等待讀者發掘!

La Vie 5月號雜誌封面由泰國插畫家meanlee操刀。(封面插畫:meanlee)
La Vie 5月號雜誌封面由泰國插畫家meanlee操刀。(封面插畫:meanlee)

這位從小便鍾情於繪畫,大學更在朱拉隆功大學傳播設計系深造的設計師暨插畫家,近年以標誌性的插畫及藝術作品受到藝文界關注。滑開meanlee的社群媒體,不難發現,在繽紛用色、生動線條之外,其作品中對於社會時事、政治情勢的關注與諷刺,更讓這位新生代創作者顯得獨樹一幟。她的創作領域並不只限於插畫,亦有品牌識別、動畫等產出。而在2022年被選為曼谷插畫展駐場藝術家之一後,她去年也與藝術家Heart於台北藝術空間121 ART SPACE中舉辦展覽《Thailented》,今年3月時更在曼谷舉辦首次個人展覽《(W)HOLE IN ONE》,讓更多人從她的作品中,看見泰國的此時此刻。

meanlee作品。(圖片提供:meanlee)
meanlee作品。(圖片提供:meanlee)

文|張以潔、郭慧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5月號《泰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設計師佐藤卓來台專訪:設計就是連結,任何記號都不會是單獨的存在!

日本設計師佐藤卓來台專訪:設計就是連結,任何記號都不會是單獨的存在!

跨足企業品牌形象、商品開發及產品包裝設計、藝術展演,甚至是教育節目藝術總監,你一定曾看過佐藤卓深植人心又歷久彌新的設計!今年是他自立佐藤卓廠牌的40週年,不形塑個人風格,不採取上對下的指導,持續活躍於設計一線。在5月受邀來台擔任青春設計節評審之際,La Vie與佐藤卓相約,聊設計也聊「不設計」的心法。

因應青春設計節的評審工作,初次造訪南台灣的佐藤卓說:「高雄所有的東西都好大!」包含天空都特別開闊,雖然行程緊湊,但不知不覺緩慢了時間流動。他分享此次看見台灣年輕設計師對自然環境的高度意識,並超脫業界設計師的大膽想像力構築新穎的脈絡與格式,讓他深感滿滿刺激與啟發。他特別提到,這個時代已不是把表面做得非常漂亮就可以獲得高評價,看見學生能探究到題目標的的本質、建立作品的邏輯,若能套入不同的元素產生新的連結,佐藤卓認為將會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佐藤卓5月受邀來台擔任2024青春設計節視覺傳達設計類評審,是他首度造訪高雄。(攝影:KRIS KANG)
佐藤卓5月受邀來台擔任2024青春設計節視覺傳達設計類評審,是他首度造訪高雄。(攝影:KRIS KANG)

「我常會在講座中分享,設計就是『連結』的工作。」以金澤21世紀美術館為例,連結的是美術館與外界的大眾,因此首要思考與深究的是美術館存在的意義。設計團隊必須各方各面了解與認識美術館、誠懇地梳理特色,他提到「任何一個『記號』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其背後包含所屬的組織、建築物,甚至是策展方針內容等。」當設計可以將美術館的個性完整呈現,自然會形成具有代表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記號。

金澤21世紀美術館 logo,佐藤卓把建築俯瞰圖轉化為標誌。(圖片提供:TSDO)
金澤21世紀美術館 logo,佐藤卓把建築俯瞰圖轉化為標誌。(圖片提供:TSDO)

「我沒有想要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佐藤卓輕描淡寫地敘述自己的工 作,只是從現存的內容中發現大家可能忽略的亮點,將之萃取後用另一方式呈現而已。就像金澤21世紀美術館讓人驚艷的logo設計,佐藤卓認為其建築物已將美術館的概念具象化了,「當我接到美術館的委託,一攤開建築圖面時,就覺得他們已經幫我做好設計了(笑),無需添加任何多餘的東西。」

BAO BAO ISSEY MIYAKE的品牌logo也是相同歷程,是將BAO BAO象徵性的三角片排列串聯拼出品牌名稱。他進一步說明,這或許也是大家對於TSDO出品的品牌記號感到印象深刻的原因,「因為設計的並不是我個人的意識或解讀,而是眾人對品牌本身的共感與認識。」

左:《啊!設計》(デザインあ)展覽,佐藤卓直接用「あ」字做成logo。右:BAO BAO ISSEY MIYAKE的logo,佐藤卓將BAO BAO象徵性的三角片排列拼出品牌名稱。(圖片提供:TSDO)
左:《啊!設計》(デザインあ)展覽,佐藤卓直接用「あ」字做成logo。右:BAO BAO ISSEY MIYAKE的logo,佐藤卓將BAO BAO象徵性的三角片排列拼出品牌名稱。(圖片提供:TSDO)

有時微調後的logo,連員工都無法察覺哪裡不同

佐藤卓曾在著作《塑思考》中提及:「做設計」時,會忽略其實「不做設計」及「不改設計」也是設計的選項,內容夠好的物件,往往不需太多設計的參與。

他信手捻來經手過不做設計、不改設計的實際案例,像是鏡頭公司SIGMA、齒科醫療機械公司NSKNAKANISHI INC.),佐藤卓開玩笑說:「可能是連員工都無法察覺到的『新設計』!」他認為設計是生物,放置不管就會隨時間老化、甚至會死亡,而SIGMANSK都是營運超過數十年、行銷各國的大廠牌,原設計有一定程度的辨識度,同時也仍能代表品牌精神與未來走向,因此佐藤卓的目標是放在讓品牌識別代表的記號不要看起來落伍或老氣,僅在比例上做些微調整,做設計上最小的介入,比起做出一個華麗的全新記號,對品牌未來發展是更適切的選擇。

 

鏡頭公司SIGMA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片提供:TSDO)
鏡頭公司SIGMA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片提供:TSDO)
齒科醫療機械公司NSK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片提供: TSDO)
齒科醫療機械公司NSK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片提供: TSDO)

而在專門收藏日本畫的「山種美術館」,他則詮釋了不做設計也是好設計。山種美術館創始以來都只有以毛筆字所寫下的名稱作為對外形象,因此在50週年之際邀請佐藤卓設計全新品牌識別。但在佐藤卓的眼中,原先的毛筆字極具歷史意義與美術館的代表性,於是製作全新logo的同時,請館方找出毛筆字的原始檔,以現代高精密的技術重新掃描,完成線條更為俐落並帶有氣場的標準字。「我只有做這件事,」佐藤卓進一步說,「讓客戶既存的價值被保留並且持續流傳下去,是我很重要的工作。」

山種美術館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片提供:TSDO)
山種美術館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片提供:TSDO)

在眼下做出改變,眼中望向的是未來

現代設計師的角色必須考量得更全面,不再是只專注在美感、做出漂亮的設計就可以交付業主結案,企業或品牌的識別就是「顏面」,更應該要當成是對待真正的臉來謹慎行事。

佐藤卓會先聯想到設計記號會延伸應用在什麼情境或媒體平台,企業或品牌在接下來的時代想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透過設計在當下做出的改變,會在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或是呈現什麼樣的樣貌,我會和客戶一起思考現在應該要做些什麼,然後一起去做。」

佐藤卓運用從上俯瞰臼齒的圖像,設計出LOTTE XYLITOL樂天木糖醇口香糖的logo。(圖片提供:TSDO)
佐藤卓運用從上俯瞰臼齒的圖像,設計出LOTTE XYLITOL樂天木糖醇口香糖的logo。(圖片提供:TSDO)

佐藤卓說,他很常會跑到客戶的公司去跟各部門的員工聊天:「你對公司的印象如何?」、「你喜歡公司的logo嗎?」讓客戶端在專案過程中很有參與感,而不僅僅是參與最終決策,這也是佐藤卓做設計的 一大特點。當然也有遇過客戶設計意識較為低落、或有錯誤認知,他也會直率地指出,有時也會去給客戶上課、說明logo的意義,「當然我必須說得很有趣,讓客戶願意聽進去囉!」當客戶意識到設計是件這麼有趣的事,才可能聽得進去設計師的建議,雙方也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佐藤卓TSDO展《in LIFE》,展出明治好喝牛乳產品包裝設計。(圖片提供:TSDO ,攝影:Satoshi Asakawa)
佐藤卓TSDO展《in LIFE》,展出明治好喝牛乳產品包裝設計。(圖片提供:TSDO ,攝影:Satoshi Asakawa)

被問到是否有針對溝通受過什麼樣的訓練嗎?佐藤卓攤了攤手說:「其實我只是從小就很不擅長坐在書桌前,成天只想著找朋友玩,跟朋友一起玩是我最早開啟的人際關係。」因為朋友眾多,包含朋友的朋友,各自相處與溝通的方式也不太一樣,但為了可以把不同的朋友聚集在一塊兒,他總是不厭其煩嘗試各種溝通的方式,「我也是現在才敢說出來,當年可是每天被嘮叨:『快去念書啦!』」只能說,佐藤卓這無法阻擋的玩心,已耐心培養成強大的溝通能力了。

當人放棄選擇和參與之時,雋永的設計將不再存在

面對AI浪潮的來襲,無論是「文字AI」或「算圖AI」,都已在不同環節成為創意工作者的新工具。佐藤卓坦言目前還沒有實際使用AI的經驗、也尚未有機會深入了解AI的發展,他趕忙表示自己並非抗拒,對他而言AI是一個「人在使用的工具」,可以下指令先搜尋全球的logo標誌,進而分析和重新設計,短短數秒即可達成100個提案,「但是最終決策與判斷的還是人類,無論AI工具再怎麼進步、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個性,都還是要由『人』來決定採用。」

佐藤卓2024年舉辦展覽 《TIME》,展出創作的30件沙漏作品,而沙漏裡頭流動的不是時間而僅是沙子,引人思考「時間」的本質究竟為何。(圖片提供:TSDO ,攝影:Satoshi Asakawa)
佐藤卓2024年舉辦展覽 《TIME》,展出創作的30件沙漏作品,而沙漏裡頭流動的不是時間而僅是沙子,引人思考「時間」的本質究竟為何。(圖片提供:TSDO ,攝影:Satoshi Asakawa)

佐藤卓提出一個相當有力道的觀點:如果未來AI持續發展,到了人都可以不用去做選擇的地步,設計就會變成沒有責任歸屬的事。「沒有責任歸屬的東西會長遠留在地球上嗎?我認為不會。」他解釋,簡單做出來的東西亦會輕易地被捨棄,相反地,即便是AI 產出的logo,如果能邀請公司所有的社員一起來表決,將logo放入社員們的意識,經過自己心意所挑選的成果更容易產生共鳴與尊重,就不會被輕易拋棄——就像前面所提到,佐藤卓總會在接到委託後跑到客戶公司做員工採訪,也是這樣的原因。

如此這般,設計出來的logo較可能代代相傳,並加入隨時代演進的低設計介入微調,那麼無論AI甚至是其他工具如何發展,「人心」始終都會是設計可被長久傳承下去的主要因素。

佐藤卓創立設計工作室至今已40年,持續活躍於設計界一線。(攝影:KRIS KANG)
佐藤卓創立設計工作室至今已40年,持續活躍於設計界一線。(攝影:KRIS KANG)

佐藤卓(Taku Satoh)

1955年東京出生,日本平面設計師。1984年創立佐藤卓設計事務所(現更名為株式會社TSDO)至今。曾參與「NIKKA Pure malt 威士忌」商品開發,「LOTTE XYLITOL樂天木糖醇口香糖」、「明治好喝牛乳」產品包裝設計、「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平面設計等,以及NHK《日本語遊戲》節目藝術總監、《啊!設計》綜合指導、21_21 DESIGN SIGHT總監等,跨足各領域。興趣是衝浪與拉丁音樂。

企劃|張以潔 文|劉祥蝶 Show.D  口譯|詹慕如

攝影| KRIS KANG、Satoshi Asakawa 圖片提供| TSDO  場地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6月號《逛美術館的多重視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何庭安善用數位特質的方法論!複製堆疊的創作手法,橫跨叁式藝術總監與平面設計師雙重身分

何庭安善用數位特質的方法論!複製堆疊創作手法,橫跨叁式藝術總監與平面設計師雙重身分

身為平面設計師,何庭安從漢字動態專案逐漸為人所知,近期亦繳出2024放視大賞等活動識別;他也以叁式藝術總監的身分,在2023台灣設計展、捷安特品牌博物館等橫跨視覺與體驗。許多人覺得他的技能超出了平面設計,但回歸原意「graphic design」,圖像設計本無限制,只有媒介隨時代改變。

何庭安的設計與數位工具分不開,他的人生也是。點進他的Notion頁面,所有案子推進的每一步驟,鉅細靡遺的程度已經有點超現實。但這都不及他的生活清單,看了哪些電影、評分幾分⋯⋯;買了哪些書、是實體還是電子書、書本所在位置、閱讀進度等等全都寫上。連要請太太幫忙買醬油,也是發Notion通知,執行者是太太、監督者是自己。笑問他難道不會被討厭?他理性回應,「最討厭的是遊戲規則不清楚,但又被情勒。這樣就不會被情勒,一切清清楚楚。」

源自電音的設計風格養成

在數位工具普及之前,何庭安的人生也清楚建檔在腦海。還真有那麼一個讓他走上設計的決定性瞬間,小時候看到資源回收桶上的符號,3個白色箭頭說不上來美,卻清楚傳遞資源回收的訊息,「那個時間點我就知道,我喜歡聰明地畫圖。」這個符號彷彿打開他的眼界,發現周遭存在各種招牌、logo等「聰明的圖案」,一直到大學讀媒體傳達設計系,才知道「聰明的美工就是設計師」。

臺灣產學策進會品牌識別更新,何庭安將品牌英文縮寫「TAIC」融合在「策」字上。(圖片提供:何庭安)
臺灣產學策進會品牌識別更新,何庭安將品牌英文縮寫「TAIC」融合在「策」字上。(圖片提供:何庭安)

他的設計風格也在大學養成,啟蒙並不是哪位設計大師,而是法國電音團體「Daft Punk」。他們的樂風為「French House」,特色是藉由加入越來越多軌道,營造越漸豐富的聲音,且一直維持在同樣節奏。「多軌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複製,可是又混音了一點點,再複製再混音,這樣越來越複雜的作法,其實是我在設計裡常常取巧的概念,而這就是數位的本質。」何庭安解釋,物理世界的物質是有限的,1杯水不能憑空變成2杯;但在數位世界裡,1個檔案複製成1萬個,幾乎沒有任何算力以外的限制,所有東西只要轉譯為10,就能在任何載體上完美地再複製。

音樂與設計,一個聽覺一個視覺,但從創作邏輯來看都能相通。「我在做設計的時候,常用大量的複製堆疊手法,去做簡單的事情。我很討厭用嶄新的科技,我喜歡用舊科技,可是加入一點點數位的特質,做出原本設計師想不到的作法。」以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寶島浮沉》展覽識別為例,策展人以載浮載沉的意象,隱喻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呼應此概念,何庭安用數位工具把「寶島浮沉」4個字不斷壓扁再複製、再壓扁再複製⋯⋯,排列出像是波浪的圖像,正因為是數位工具,才可以無限甚至暴力地延展文字。

《寶島浮沉》展覽識別,不斷被壓扁再複製的「寶島浮沉」4字,中文母語者能辨識出文字,非中文母語者則可視作波紋圖像。(圖片提供:何庭安)
《寶島浮沉》展覽識別,不斷被壓扁再複製的「寶島浮沉」4字,中文母語者能辨識出文字,非中文母語者則可視作波紋圖像。(圖片提供:何庭安)

經他這麼一講,《RE:江賢二》展覽識別不斷複製「江賢二」3字,營造如瀑布般傾瀉的字海;PanasonicMAKE NEW」品牌全新宣告形象,「新」和「MAKE NEW」的文字被拆解又重組,背後都是同一原理。

《RE:江賢二》展覽識別以「江賢二」3字不斷複製延展,呈現如瀑布般向下傾瀉的動態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RE:江賢二》展覽識別以「江賢二」3字不斷複製延展,呈現如瀑布般向下傾瀉的動態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儘管許多作品乍看簡練,但當視覺被放到數位載體延伸應用時,複製堆疊的手法就出現了。像是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2022這很台北VERY TAIPEI》,「VERY TAIPEI」的字體呈現物理手刻感,但當這套視覺被應用在動態時,便是以一套演算法,讓延伸出的大量圖像彼此都有一點像,卻又有點不一樣。而數位工具不僅影響他的風格,實質上亦是利器,他說「做設計」在自己的工作裡只占約百分之一的時間,原因就在善用數位工具,例如懂得蒐集和整理資料,就能節省大量時間。

從《2022這很台北VERY TAIPEI》的識別延伸應用,可看出「VERY TAIPEI」字體不斷被延展為不同圖像,每個元素都有點類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圖片提供:何庭安)
從《2022這很台北VERY TAIPEI》的識別延伸應用,可看出「VERY TAIPEI」字體不斷被延展為不同圖像,每個元素都有點類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圖片提供:何庭安)

所有設計案都是品牌案

除了平面設計師,何庭安還有另一個身分,即是叁式藝術總監。既是公司僱員又保有個人接案,這是雙方在合作初始就談好的權責。他提到,台灣的個人設計工作室要擴張規模,就會走上開公司,一旦設計師成了老闆或總監,就會慢慢淡化設計師的身分,這時就得面對「這個設計師是不是都不自己做了?」的窘境。但何庭安希望能一直創作,再加上他以品牌案為主,面對線上線下等無數載體的設計品項,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比起開公司讓自己分身乏術,更好的選擇是和不同公司合作。

時裝選品品牌De sidere 7.1的品牌識別由何庭安操刀。(圖片提供:何庭安)
時裝選品品牌De sidere 7.1的品牌識別由何庭安操刀。(圖片提供:何庭安)

與其說何庭安以品牌案為主,不如說他認為所有案子都是品牌案。他說,許多他經手的品牌案,其實最初找上門的需求都不是品牌,可能是想做一份菜單、招牌等等,但這些載體背後需要有品牌去支撐,才發現有更源頭的問題得解決。當兵時他幫長官做的「龍泉消防隊隊服」就是一個案例,先從設計隊服開始,最後還設計了logo,以握緊拳頭的手指形狀,聯動「龍」字右半邊的筆畫。這個案子也是支持何庭安繼續從事設計的轉捩點,當時他對設計萬念俱灰,認為設計就是在幫別人包裝,品牌喊出來的精神其實員工根本不相信,但設計師又無法深入企業改變。意外被長官抓來做了這件制服後,消防員們竟相當喜愛,讓他意識到「如果內部有人認同這個圖案,它就會變成一個呼召,設計的意義並不是設計師灌輸完就結束,是裡面的人再繼續灌輸下去。」

當兵時何庭安被長官委託設計「龍泉消防隊隊服」,結果受到消防隊們的喜愛,不論上下班都會穿,令他重新感受到設計的影響力。(圖片提供:何庭安)
當兵時何庭安被長官委託設計「龍泉消防隊隊服」,結果受到消防隊們的喜愛,不論上下班都會穿,令他重新感受到設計的影響力。(圖片提供:何庭安)

戴著鐐銬跳舞的學問

近年何庭安也負責許多大型活動主視覺,「至少現在經手過的專案,我覺得越大、觀眾越多的案子,設計的創意會越輕鬆,反而是要把一個複雜的議題收斂成一個簡單的概念。」2023台灣設計展以《O起來》為題,logo就是極度簡單的一個圈,但往往越簡單的設計,就越容易受到「這我也會畫」的質疑。對此他認為設計師應該盡可能看清楚「每個局」的樣貌,「這個局是台灣設計展,所以應該是要面對想來看展的人,以及還不知道自己會想來看展的人。主視覺延伸出去,比如說公車廣告、捷運廣告等露出,在那個當下讓大家看得懂,會比爭論logo好不好看來得重要。」

2023台灣設計展《O起來》活動識別,何庭安認為活動規模越大,就越要把設計收斂為一個簡單的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2023台灣設計展《O起來》活動識別,何庭安認為活動規模越大,就越要把設計收斂為一個簡單的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不禁好奇他的提案是一次就過嗎?這題他倒愣了一下,「這是被討論出來的結果,提幾個問題、再提解法,然後選哪一個解法是最好的,這個解法再相應生成一個設計,最後再出幾個模型討論。不是『我做了一包漂亮的圖,你要選哪一個?』的流程。」對何庭安來說,「改稿」這個詞在他的業態裡不成立,尤其是在做識別的時候,設計品項多達百種,彈性的折返過程總免不了,所謂改稿也常常是由他這端提出。會議裡若利害關係人都在場,他也會直接打開設計檔案現場調整,對他來說這相當於「白板」的功能,且能快速對焦彼此想法。

「設計像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如果限制是事先溝通的話,那我跳得漂亮就好。」何庭安說,幾乎所有設計師都遇過,比如客戶想做一個花俏視覺,最後卻說不想要這麼花俏。除了客戶不應出爾反爾,設計師在提案階段怎麼畫出「花俏」的光譜也很重要。例如除夕夜特別節目《WE ARE我們的除夕夜》,客戶提出要有龍年、中西合璧、國際感等需求,但「龍」並非一個好操作的視覺,一不小心就會太過東方感。對此他在第一次的概念提案,都會提出「想要的reference」和「不要的reference」,明確拉出希望視覺落在哪個光譜。最後他讓節目名稱裡的WE,經過動態轉換組成抽象的龍;針對中西合璧和國際感,他以英文字組成如工筆畫的漣漪來解。

除夕夜特別節目《WE ARE我們的除夕夜》因應客戶提出的中西合璧、國際感需求,何庭安以西方的文字排列,營造出東方的節慶感。(圖片提供:何庭安)
除夕夜特別節目《WE ARE我們的除夕夜》因應客戶提出的中西合璧、國際感需求,何庭安以西方的文字排列,營造出東方的節慶感。(圖片提供:何庭安)

審美觸動於框架內的突破

從平面到數位,再從個人到公司,經手過也看過各式設計,不禁好奇現在他還會被什麼樣的設計吸引?「沒看過的組合。」何庭安解釋,「沒看過不是指新元素,是原本不該放在這個地方,卻不合時宜地出現了。」他說,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現代美術館logo就是案例,以英文館名「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排成S字型,還有原研哉以一個上寬下窄的梯形為電商「KURASHICOM」設計logo。兩者都不是新的畫風或圖像,卻是在各自品牌類別的框架裡,尚未出現過的詮釋。「我自己也很喜歡玩這種,以前沒人做過的事,現在我做了,之後可能又會有其他人做,但不是在原有舞台上,就會成為一種新東西,其實整個世界就是一個remix。」Daft Punk一定也沒想到,在遙遠的國度裡,竟有人把他們的音樂手法帶到了設計舞台。

叁式藝術總監暨平面設計師何庭安。(攝影:蔡耀徴)
叁式藝術總監暨平面設計師何庭安。(攝影:蔡耀徴)

何庭安

平面設計師與藝術指導。作品獲紐約ADC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受邀於法國、瑞士、德國、英國、東京、新加坡等地展出,動畫作品亦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德國斯圖加特影展、羅馬尼亞動畫節等國際影展。目前主力從事品牌形象塑造,並著手大量數位體驗、形象塑造與商業設計之藝術指導,其餘時間在和貓吵架。IGtinganho.info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何庭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