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社區重現「丹麥客廳」!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集結經典老件,聚焦有機性與實木貼皮工藝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溫潤、質樸、有機⋯⋯,來自北歐的設計家具不花俏奪目,而是美感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第二眼美女」,它們不只有討人喜歡的顏值,更兼具了實用、也耐用的機能,一系列誕生於1950至1970年代的經典至今在市場上熱度仍舊不減。

近賞看似寫意、實則講究的流線輪廓,以及精湛的實木貼皮工藝等細節,更能明白20世紀中北歐家具的迷人之處!台灣專精於北歐家具的「VG Living 臣爵傢俱」,在民生社區showroomt策劃了《Vintage Who Say?》特展,在緊鄰綠地公園、帶前庭後院的愜意宅子裡打造一座「丹麥客廳」,以貼近丹麥日常的生活情景,展示出自Finn JuhlHans OlsenHans J. Wegner等丹麥設計巨匠之手的老件。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G Living推出北歐經典設計家具展《Vintage Who Say?》。(圖片提供:izzie pang)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G Living推出北歐經典設計家具展《Vintage Who Say?》。(圖片提供:izzie pang)

走進丹麥人的日常生活情景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洋溢著世紀中現代(Mid-Century Modern)風格,溫潤、節制中帶點不羈,彷彿電影場景。緊鄰大門的是典型的丹麥家庭玄關,必備的衣帽架、穿鞋凳等拼組出迎接主人出門與返家的溫馨場景;中央的聚會廳佈置了皮沙發、藤編長椅與吧檯推車,配上搖曳燭光、燈具大師Poul Henningsen經典之作「Kontrast」帶來的間接光源,營造優雅而舒適的氛圍;一旁的木桌上擺著古典麻將,象牙與竹的拼接細節非常細緻。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VG Living)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北歐家具為何迷人?「有機」的美感與功能性

為什麼《Vintage Who Say?》呈現的生活場景,及其中的北歐家具會備受推崇,它們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VG Living主理人Eric認為關鍵是設計師、工匠在製作時所貫徹的「有機」概念。這邊說的「有機」,並不是我們說到有機食品會想到的「有機」,而是在美感、功能性、時間上都「無框架」的設計理念。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VG Living)

✹ 直線與圓之間的無限可能

以造型美學來說,因北歐地理環境與豐富的木材資源,讓養成於此的設計師擅長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將木頭、籐、羊毛等自然材質融入設計,並為家具創造「無直角」的流暢線條,Eric認為這些輪廓「不是絕對的直線、也非絕對的圓弧,兩者之間擁有無限的可能。」正因如此,北歐家具雖有一致性的風格表現,我們卻能從椅腳的弧度、木作倒角的處理是圓潤或俐落等,看出細節上的差異,從而認出眼前是出自哪位設計師的作品。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左圖為Hans J. Wegner經典之作「China Chair」。(圖片提供:izzie pang)

✹「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

另外,有別於義大利家具重時尚與前衛、德國家具強調機能結構,北歐家具重視的是「功能性優先」的美感。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設計師們在功能性優秀、符合人體工學的基礎上,再疊加美感,不忘家具為人服務的本質。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為Hans Olsen設計的延伸圓桌。(圖片提供:VG Living)

✹ 紮實工藝讓家具得以傳世

為了同時滿足功能性與造型美感,設計師與工匠們用盡畢生所學,試圖在原生線條較直硬的木頭上呈現美、創造功能,製造過程中無論選材、測量、工法等都極為講究,這讓北歐家具過了好幾十年依然安穩如新,也因美感內斂而雋永,在不同風格的空間中都能搭配使用,擺脫「家具用久或搬家就要丟」的傳統思維,讓物件得以永續傳承。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實木貼皮:讓北歐家具走進每個人家中的魔法

這次VG Living聚焦於北歐家具的「實木貼皮」工藝,帶訪客領略其中的工藝與設計思考。將時間倒轉回20世紀中,丹麥四大設計巨匠之一的Børge Mogensen為了要「讓每一個丹麥人都買得起高品質家具」,致力鑽研「實木貼皮」工藝,在二戰後資源匱乏的時期,減少選花紋造成的木材浪費,同時擺脫使用整張實木,家具將過於厚重而產生運費高昂、運送困難等等問題,希望藉此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最堅固的家具,透過工藝提高家具的實用性、並降低製造成本,讓更多人可以負擔並擁有北歐家具。

那時誰也沒預見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翻揚數倍,甚至自成美學與設計思潮,更擁有藝術品般的收藏價值。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不只是加工,而是忠於木頭原生質感的工藝

極為要求美感的北歐設計師,在貼皮的花紋選用上也有一番追求,除了邊角需要溫潤整齊,不能有任何一絲凸起不平整,花紋也需要設計對稱,符合木頭原生的線條和質感,不會因為實木貼皮失去材質、美感上的一致性。比如下圖的玫瑰木酒櫃,透過精巧的安排,讓花紋呈現出類似「魔鬼」的對稱圖騰,賦予家具更生動的模樣,也為空間增加獨特的生氣。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玫瑰木酒櫃呈現類似「魔鬼」般的對稱圖騰。(圖片提供:VG Living)

在實木貼皮工藝出現之前,為了家具質感的追求,工匠必須在木頭中篩選出好看的花紋來製作家具,因此許多珍貴木材被篩選掉,也進階造成價格上升。透過實木貼皮,許多珍貴的木材能被活用;且木頭是有生命的,表面留有許多氣孔,經過實木貼皮後也能讓水份、油脂隔絕在外,不會滲入氣孔中讓木材受潮、發霉,增加了家具的耐用性。這個技術正是實現北歐家具能不受時間限制傳世的秘密武器。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為1950年代Finn Juhl設計的系統櫃,以木質為主角拼接黃銅細節。(圖片提供:izzie pang)

家具迷值得參與的「木作工作坊」

除了以展覽為形式介紹北歐家具,VG Living也特別規劃了「木托盤工作坊」,從金屬零件安裝、木盤修邊與拋光、高溫燙印、上油、倒角……各種工序完整收錄,希望讓人們藉由親身體驗,進一步了解北歐家具的工藝細節及價值,並應用於日後欣賞、挑選家具的過程當中。可惜的是,這次工作坊已預約額滿,不過VG Living未來也會不定時會舉辦木作工作坊,有興趣者不妨追蹤品牌官方社群鎖定新消息。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木托盤工作坊體驗。(圖片提供:izzie pang)

Vintage Who Say?》北歐經典設計家具展

地點|VG Open Warehouse(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368201樓)

營業時間 | 每週三至日 10:3018:00(觀展無需預約)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上世紀隱藏版家具!細看4件融現代主義及東方美學之作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絕對是跨足家居設計的時尚品牌中,最值得關注的對象之一。今年,Saint Laurent再現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的經典家具作品,全4件設計誕生於1943年至1967年間,過去或只存在於草圖、或停留在原型階段、或隱於私人典藏中,並未面向大眾;時隔半世紀,才由Saint Laurent精心復刻及製作,採訂製、限量的方式發行,讓此次計畫更顯獨特及珍貴。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Charlotte Perriand」展覽現場。(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Charlotte Perriand,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推手

作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設計師之一,Charlotte Perriand是現代主義家具的重要推手,她在1920年代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及Pierre Jeanneret合作的「LC系列」,至今仍是經典,其形隨機能、模組化、結構倒置等設計邏輯,皆深深影響現代主義家具的發展。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來源:Cassina、IDA)

現代主義 X 自然材質 X 東方美學,成就獨特創作風格

Perriand作品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對木材、藤編等自然材質的應用,及東方美學與工藝的融入。這源自曾在亞洲生活多年的經驗,影響她開始在功能導向的設計內,融入詩意、富人文感的設計語彙,為現代主義的理性注入情感和靈性。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1940年代,Perriand受日本政府之邀,協助推動日本工藝現代化,目的是與西方現代設計接軌;在日期間,她深入研究日本傳統建築、工藝及生活方式,尤其受取材自然、「間(Ma)」講求的「有意義留白」概念影響。二戰期間,Perriand因故轉赴越南(當時為法屬印度支那)生活近3年,在此她學習當地木工、編織技術,探索當地材料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可能,她在1943年設計的訪客扶手椅「Le Fauteuil Visiteur Indochine」就融入了泰式靠墊,結合現代主義及東南亞文化符碼。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細看「SAINT LAURENT-Charlotte Perriand」4件家具設計

▍巴黎日本大使館長椅,1967

1966年,建築師坂倉準三(Junzō Sakakura)受邀設計日本位於巴黎的新大使館,他與同為柯比意工作室出身的Perriand合作,分別負責建築、室內及家具設計。Perriand為主要接待空間設計了一款五人座泰絲沙發,線條富雕塑感、形體極具份量感。為了讓沙發看起來更輕盈,Perriand設計了約7公尺長的玫瑰木底座,並讓底座兩端的輪廓上揚、向外延伸,為作品創造如懸浮於空中的視覺效果。底座藏有藤編元素,體現她擅用自然材質的設計風格。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里約熱內盧書櫃,1962

1962年,Perriand在里約熱內盧為丈夫Jacques Martin打造這座書櫃,大小不一的格狀設計是為了讓藝術品、書籍能夠並陳展示。這件作品展現了Perriand取材當地自然及人文的設計手法,櫃體採用堅實的巴西玫瑰木打造,滑動門片則融入巴西傳統建築常見的手工藤編技術,融匯在地文化。書櫃原作為私人收藏,在Saint Laurent復刻之前,過去25年內只對外展出過3次。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千層桌,1963

設計於1963年的「千層桌」,過去只以模型形態存在Perriand的工作桌上,因製作難度極高,從未進入生產階段。桌面以櫻桃木、玫瑰木兩種木材,交錯堆疊十層,呈現深淺交織的千層效果,搭配中央內凹、邊緣斜削的設計,構成同心圓造型。每張「千層桌」都獨一無二,帶有天然木紋及壓模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紋理。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印度支那訪客扶手椅,1943

在越南生活的三年間,Perriand為自己和丈夫設計多件家具,這張訪客扶手椅就是其一。可惜的是,原件已遺失多年,Saint Laurent靠著一張僅存的設計圖稿重現作品。這張椅子集結了Perriand標誌性的設計語彙:鍍鉻金屬管讓底座、扶手、靠背一體成型,十足體現現代主義極簡、屏除裝飾、重功能的特點;座椅結構以玫瑰木打造,引入自然氣息;座墊靈感則來自泰式靠墊,融入東南亞文化符號,展現援引在地文化的設計手法。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聖羅蘭先生也著迷的經典設計

Saint Laurent在兼顧時尚本業之餘,也長期推廣藝術文化、致力傳承文化資產,從近年於巴黎開設策展型書店「Babylone」、邀請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在日本福島創作白日煙火《櫻花滿天的日子》,到2025米蘭設計週重現Charlotte Perriand經典家具作品等,都足以見得品牌及創意總監Anthony Vaccarello的投入。值得一提的是,Saint Laurent兩位創辦人都是Perriand設計的愛好者,其中聖羅蘭先生Yves Saint Laurent收藏作品、Pierre Bergé則是多場全球性回顧展的幕後支持者,讓這次合作更具紀念價值。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Saint Laurent於巴黎開設「Babylone」書店。(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2025米蘭設計週】Saint Laurent再現Charlotte Perriand家具作品!融現代主義與東方美學
Saint Laurent 2023年邀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創作白日煙火《櫻花滿天的日子》。(圖片提供:Saint Laurent)

【2025米蘭設計週】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做一盞燈!三宅一生A-POC ABLE打造可折疊的「光之花」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A-POC 一塊布製衣」是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自1990年代傳承至今、且不斷創新的設計哲學與獨門技術,其支線品牌「A-POC ABLE」更直接以此為名,不斷實驗「一塊布」所能創造的可能。

2025米蘭設計週,A-POC ABLE ISSEY MIYAKE首度發表燈具系列,攜手瑞士家具設計團隊Atelier Oï,將「一塊布製衣」理念延伸到家飾,利用「一根金屬絲+一塊布」結合精湛的針織技術,打造以花朵為靈感的燈具,作品承襲三宅一生的兩大招牌設計:富視覺韻律感的「立體壓褶」,及易折疊、收納,自在於平面與立體間切換的形態。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生於絕境的美麗,因資源匱乏而生的「A-POC」哲學

要了解三宅一生的設計哲學,必修「A-POC」學分。1990年代末,日本時裝產業陷入缺乏布料的困境,於是三宅一生團隊回歸根本,思索如何用有限資源最大化服裝的表現可能,「A-POC」(A Piece Of Cloth)概念因此誕生。1998年,三宅一生發表「A-POC」時裝系列,其中作為核心的「一塊布製衣」理念,融入電腦編寫程式技術,利用一整塊管狀布料來裁剪服裝;其關鍵在於預先想好服裝完成後的模樣,訂定剪裁、色彩等細節後,先將所需布料織在一塊,再將其剪下縫製,減少傳統製衣模式因打版而產生的大量廢布。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ISSEY MIYAKE)

A-POC」轟動九〇年代的時尚界,而三宅一生對服裝布料、生產方法的實驗精神也延續至今,品牌眾多支線中又以A-POC ABLE為代表,其研發與設計團隊現由曾任ISSEY MIYAKE創意總監的宮前義之(Yoshiyuki Miyamae)領軍,他也是這次與Atelier Oï合作中的靈魂人物之一。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宇多田光在2024年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選穿的「彩虹皺摺洋裝」,由A-POC ABLE ISSEY MIYAKE選用新創蛋白質纖維,以A-POC技術製作而成。(圖片來源:Spiber)

→ 宇多田光演唱會「彩虹皺摺裙」出自三宅一生!A-POC ABLE用蛋白質纖維實現「一塊布製衣」理念

一根金屬絲 X 一塊布 X A-POC技術,成就日本「留白」美學燈具

A-POC ABLE ISSEY MIYAKE首度推出的燈具作品「TYPE-XIII Atelier Oï project」,選在三宅一生米蘭旗艦店發表,「O」與「A」兩個系列同步亮相,兩者造型皆以一根金屬絲與一塊布形構而成。宮前義之特別提到,兩者都透過極簡設計創造「留白」的餘裕,呼應日本美學中的「間(ま,ma)」和「余白(よはく,yohaku)」概念,這麼做不僅能增強物體本身的存在感、襯托周圍環境,更能豐富觀看和使用物件之人的想像和創造力。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O系列:富立體織物壓褶、方便折疊攜帶的「光之花」

較為精巧的O系列,與日本精品燈具Ambientec合作開發,主打方便攜帶、可適應室內外各種情境。支撐燈具結構的金屬框架由Atelier Oï設計,富有機感的燈罩造型靈感則來自花朵,表面佈滿的細密皺摺,源自三宅一生獨家「蒸氣延展」(Steam Stretch)技術,團隊以再生聚酯為材料,以熱氣熨燙受熱就會變立體的特殊布料,創造精緻又富彈性的立體壓褶,當光源由內而外透出更能襯托其獨特。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燈具的每個部分如金屬框、燈罩等都是可拆卸的,不使用時能折疊平放,收納非常便利,也很適合帶出門,無論身在何地都有一朵「光之花」增添雅致。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A系列:A-POC技術融入家居,可多盞串連的彈性設計

相較於O系列,A系列尺寸更大、線條更外放一些,造型像是被風吹起、花瓣在空中舒張的花朵。燈罩設計完全體現了三宅一生的A-POC製作技術,團隊預先在筒狀的針織面料上織出燈罩的形狀,再插入金屬結構配件,就能得到一盞立體燈具。更有趣的是,燈罩藏有切口設計,以將多個燈罩串連,形成雙重、甚至是三重燈具,能融入多元的空間情境,也實現客製化的彈性。

【2025米蘭設計週】三宅一生A-POC ABLE首推燈具!用一條金屬絲、一塊布打造而成
(圖片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

A-POC版圖擴張中,燈具只是起點

在「TYPE-XIII Atelier Oï project」米蘭設計週展覽現場,不僅展出燈具原型,還有一系列身穿A-POC系列長裙的人形模特,燈具與裙子之間相互連接,體現A-POC ABLE ISSEY MIYAKE設計哲學與製作技術的演進。宮前義之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品牌的設計和製作範疇,將三宅一生的服裝設計理念、專業知識與技術,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次發表的燈具只是起點。

資料來源|A-POC ABLE ISSEY MIYAKE、Atelier Oï、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