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北美館登場!匯集90餘件代表作,重現40年創作軌跡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北美館登場!匯集90餘件代表作,重現40年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自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展覽由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請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劃,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首展之同名展覽,完整呈現藝術家40年豐沛的創作能量。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本次策展脈絡著重於肯特里奇的素描創作,並將展區分為10個子題,匯集藝術家從1980年代至今的90餘件代表作,從早期的炭筆素描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實驗影像裝置和編導的舞台劇表演與道具,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筆所創作的大幅樹與花,逐一窺見他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繪畫不僅僅是『美麗記號』,它必須是真實世界中某樣東西的印記。它不需要精確的描繪,但它必須代表一種觀察,不是像情緒那種抽象的東西。」——威廉.肯特里奇

畫越時間的起始,出生人權之家

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雙親皆為南非傑出的人權辯護律師,父親辛里.肯特里奇(Sydney Kentridge)在職生涯曾為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辯護,包含南非人權鬥士暨首位民選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母親菲莉西亞.肯特里奇(Felicia Kentridge)則為南非法律資源中心(Legal Resources Centre in South Africa)共同創辦人,該組織至今仍持續為貧窮人口或弱勢民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肯特里奇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歷經1956-1961年南非「叛國罪審判」(Treason Trial)時期,他曾表示:「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記憶甚至早於任何藝術創作的記憶」,繼而成為肯特里奇多年來關注及回應的創作核心。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1976年畢業於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並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累積藝術、劇場和政治學豐厚的背景才能。1982年回到約翰尼斯堡,肯特里奇同時擔任演員、設計師、作家、戲劇導演,持續在路口大道劇團 (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從事劇場與節目佈景與海報繪製,因而開啟他創作大型的炭筆和粉彩畫系列作品,以及蝕刻版畫、橡膠版畫和短片。從「早期繪畫」系列,精選聚焦於日常生活、城市環境題材的素描,如鮮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等,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並以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 炭筆、粉彩、紙,每幅 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 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 炭筆、粉彩、紙,每幅 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 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 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 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南非長期因為種族隔離政策,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直到1994年該國舉辦第一次普選後,此情況才宣告終結。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的國家展出,他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1989年至今開創出一系列享譽國際的代表作,累計11部素描投影短片,以虛構的地產大亨蘇荷.埃克斯坦和其它關鍵角色揭示城市中的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非洲動盪不安的時局。在「素描投影」系列中,從1989年廣受國際矚目之《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 到2020年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其素描發展出一套延展轉譯的嶄新語彙,以抹除與重繪的技法表現時間的軌跡,本展以大型裝置投影的形式展出早期的2件與近期的3件定格短片,並同步呈獻此一系列拍攝過程中所創作的素描手稿。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 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 膠捲影片, 8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 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 膠捲影片, 8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 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 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 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199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創作「殖民地景」系列,靈感來源於《非洲及其探索:來自探險家們的講述》文本,筆下的原始瀑布或風景圖像,取自殖民時代探險家對非洲的描繪,加註紅色線條及標記,暗示了歐洲人試圖佔有和控制土地資源的計算和測繪的痕跡。隨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而受委託製作《頭與荷重》舞台演出,重現那些對戰爭付出辛勞卻被歷史記錄抹除的黑人非洲搬運工。接著2001年後,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作織毯,融合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表現出他對南非地理、歷史與思想之外的嘗試與想像。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繪畫工作室中的轉型與延展,三件首度在臺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

自1990年代以後,他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和舞臺創作遍及全球,對肯特里奇來說,所有傑出作品都是孕育自他約翰尼斯堡霍頓區家中花園的繪畫工作室,並以素描為起點,轉化成雕塑、織毯、電影和大型製作等,本次展覽特別重現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展出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語標題,以及鮮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實驗性的蝕刻版畫等,如《素描課》短片,可見肯特里奇幽默地與分身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探問及對話,以及經典代表作《拒絕時間素描》手稿原作。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 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 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 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 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肯特里奇多年來,一直與跨領域的工作團隊緊密合作,包括作曲家、舞者、舞臺設計師、木偶師、編織者、版畫家和金工匠等,藉由廣泛的跨界合作反映作品的包容性與多元性,本次展覽亦呈獻三件首度在臺灣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烏布說實話》由檔案素材和動畫影像構成一部35 毫米膠片彩色短片,展現南非國防軍和南非員警於種族隔離時期,所採取的殘酷和非法手段;此作靈感源自阿爾弗雷德.賈里 (Alfred Jarry) 的《烏布王》(Ubu Roi,1896 年)劇情架構,並參雜融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 記錄的證詞。本展同時也展出同名的八幅蝕刻版畫,以及在影片製作過程使用的撕紙繪畫片段。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 件一 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 每幅 36 × 50 公分,版數 50。威廉.肯特里奇工 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 件一 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 每幅 36 × 50 公分,版數 50。威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延續對非洲殖民史的關注,肯特里奇思考中國與非洲相似的政策影響,因而從魯迅提倡思想自由的新文學運動開始,到毛澤東鎮制自由思想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再到江青制定的文革樣板戲進行研究,2015年創作出三頻道《樣板戲札記》影像裝置,請南非芭蕾舞者穿著士兵服裝並充滿力量地持槍舞動,背景融合象徵大躍進中除四害運動,農民被要求驅散麻雀的元素,戲中的樂觀主義與劇外我們所知的歷史悲愴和苦難記憶,在希望和希望破滅的兩極中,呈現一種荒謬至極的複雜情感。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片提供:北美館)

2019年首次在羅馬歌劇院執導室內歌劇《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故事以庫邁女先知的神話為靈感,當求示未來命運的人們將問題寫在樹葉上,一陣風造化弄人的打亂順序,讓命運成為未知數。肯特里奇為了打造《女先知》展覽播放版,擷取其音樂、舞蹈、影像精華片段,如南非女舞者的素描身影舞動穿梭過一頁頁的筆記本的影像,並特別與舞台設計師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合力製作,重現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裝等。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 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 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小檔10「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近年肯特里奇持續嘗試用中國毛筆和印度墨水繪製花與樹的大型素描,在「花卉素描」展區,可見流動的素描拼貼在多張重疊的紙上,搭配擷取自歷史、哲學和醫學文本的簡潔語錄,潛藏許多值得深思的蛛絲馬跡。而在「樹木素描」展區,素描繪製於空白的紙張上,拼貼一些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與零散的短語暗藏在作品邊緣角落,構成一種多重又曖昧的思考體驗。本展區首次亮相11件為展覽繪製的《麵包師之樹》系列作品,並透過4件巨幅作品窺探生命的延續與再生。此外,使用書頁和樹葉的視覺雙關與《女先知》中的求神問卜故事相互叩應。

「威廉.肯特里奇」花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花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樹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樹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四十年豐富的創作軌跡,首次在臺展出

威廉.肯特里奇作為國際備受尊崇的知名當代藝術家與導演,2009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之百大名人,亦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多元的背景才能,受到各領域的肯定。1990年代起曾受邀參加國際指標性的雙年展,如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和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於全球各大重要美術館巡迴展出。除此之外,他執導多齣知名歌劇表演和參與影展,為首位以電影工作者身份獲得1999年卡內基獎,2023年則分別獲得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之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 ANIMAFEST ZAGREB)終身成就獎,以及國際公認的舞台劇藝術獎項之勞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傑出成就獎等殊榮。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素描手稿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素描手稿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

本展集結肯特里奇前後40年的創作,作品以濃烈深厚的敘述詩情、豐富的媒材語彙著稱,從歷史檔案到地圖、電影到小說、戲劇到舞蹈、詩集到音樂,並以詩性轉譯的手法昇華沉重議題的傷痛,探討諸多令人動容的種族、社會和政治等南非現實議題,作品亦巧妙地透過隱喻象徵的詩意空間,審視歷史的權力與剝削,探究生命的正義與自由。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 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私人收藏,倫敦。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 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私人收藏,倫敦。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場是由舞臺和展覽設計師薩賓.特尼森團隊操刀,她與肯特里奇有著多年合作默契,選用不同天然的異材質凸顯藝術家質樸的創作本質,醞釀作品與環境元素對話的戲劇氛圍,增添展場空間靈巧又有力度的視覺體驗。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
展期:2024.05.04 – 2024.09.01
地點:北美館 一樓 1A、1B 展覽室

資料提供|北美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全攻略:必備物品、特色廁所、當日預約展館、脈脈周邊官方商店等實用資訊整理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全攻略:必備物品、特色廁所、當日預約展館、脈脈周邊官方商店等實用資訊整理

2025大阪世博正式登場,而在這為期半年的國際盛會,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到訪。La Vie編輯也於4月13日~17日實際走訪現場,並從早待到晚,帶你一探有哪些注意事項、特色亮點。

大阪世博會場怎麼去?

我們先前已有介紹過如何購買門票、預約展館、交通方式等資訊,詳情可點此參考。而編輯此次選擇入住台灣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旗下的「捷絲旅 大阪心齋橋」,位置相當便利,從心齋橋站搭車至「本町」站後,即有明顯的指引,一路上也有車站人員引導你搭乘綠色「中央線」至「夢洲」站,基本上不會迷路。而從心齋橋站搭到夢洲站約35分鐘,出站後,搭乘電扶梯或走樓梯至地面,即可見大阪世博的東門(東ゲート)入口。

在「本町」站下車後,即可見明顯的指引,引導人們前往「中央線」搭車。(攝影:Adela Cheng)
在「本町」站下車後,即可見明顯的指引,引導人們前往「中央線」搭車。(攝影:Adela Cheng)
夢洲車站牆面設有約55公尺長的電子看板,相當吸睛。(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夢洲車站牆面設有約55公尺長的電子看板,相當吸睛。(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乘大阪地鐵中央線到夢洲站後,可達大阪世博東門入口(東ゲー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乘大阪地鐵中央線到夢洲站後,可達大阪世博東門入口(東ゲー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假日前往須預留時間

入場前,會先進行安檢,除了不能攜帶大型行李(600mm×400mm×900mm),也禁帶瓶・罐裝飲料、任何酒類、相機腳架等物品。由於開幕當天適逢假日,加上天候不佳,有不少民眾反映光是排安檢、入場就要一小時以上,建議若是要假日時前往,得先預留好時間。(比如近期的日本黃金週為4月29日~5月6日,這段時間可能人潮眾多)

大阪世博禁止攜帶物品(圖片來源:Expo 2025官網)
大阪世博禁止攜帶物品一覽(圖片來源:Expo 2025官網)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需要準備什麼物品?

好走的鞋子:編輯從早上9點待到晚上9點,約走2萬5千步,穿上一雙好走的鞋子真的非常重要。但不論是大屋根下或是會場內都設有很多椅子,走累了幾乎都找得到地方休息,帶小朋友或老人家前往也不用太擔心。

除了能坐在大屋根下方的長椅休息,會場內也有各式椅子。(攝影:蔡耀徵 © La Vie)
除了能坐在大屋根下方的長椅休息,會場內也有各式椅子。(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紙本地圖或APP:這次編輯怕場內網路不穩,有先列印好紙本地圖,搭配手機APP「EXPO 2025 Personal Agent」。到場後,發現場內不少地方都有設置地圖,實際拿出地圖翻閱的次數不多,反倒是「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有定位、導航功能,對於編輯來說比較實用。不過,在編輯實際走了一整天後,第2天逛世博時,基本上不用靠地圖或APP,就可以知道展館的大概位置,當然也因為大屋根為環狀設計,展館幾乎設在圓環兩側,很好認路。如果你方向感非常不好,場內也有許多志工、相關工作人員,有問題時他們都非常樂意協助。

大屋根及會場內設有地圖。另外,大屋根柱子上也有指標,讓人們可以跟著代號找到展館方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及會場內設有地圖。另外,大屋根柱子上也有指標,讓人們可以跟著代號找到展館方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有定位、導航功能,也能查看目前哪邊的人潮較多。(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Personal Agent)
「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有定位、導航功能,也能查看目前哪邊的人潮較多。(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Personal Agent)

行動電源:不僅是查看地圖、當天預約展館需要,加上大阪世博採無現金交易的關係,編輯大都使用電子支付,建議攜帶一顆大容量行動電源。另外,會場的東門跟西門附近也有設置「ChargeSPOT」行動電源租借,手機沒電時可以好好利用這項服務。

大阪世博東門入口附近的「脈脈」拍照打卡點。(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東門入口附近的「脈脈」拍照打卡點。(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輕食、水瓶:除了許多海外國家館設有餐廳,世博會場內也有美食廣場、餐車、便利商店(全家、LAWSON羅森、7-ELEVEN),不過餐廳基本上用餐時段都要大排隊,開幕當天可能是週日加上下大雨的關係,編輯連要進全家超商購物都排了半小時以上(但接下來的平日,進超商買東西就沒有大排隊的情形)。

世博會場內設有全家、LAWSON羅森、7-ELEVEN超商。特別一提的是,此次7-ELEVEN在世博打造未來型商店,部分商品包裝採用環保材質,同時制服也結合了超商品牌色:橙色、綠色及紅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會場內設有全家、LAWSON羅森、7-ELEVEN超商。特別一提的是,此次7-ELEVEN在世博打造未來型商店,部分商品包裝採用環保材質,同時制服也結合了超商品牌色:橙色、綠色及紅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如果你的目標是多逛展館,那就建議先買好麵包、飯糰、餅乾之類的輕食,會場內有很多椅子可以坐著休息用餐。也因為會場實在太大了,一直走路容易肚子餓,真心建議隨身攜帶一些小零食,以免體力不支。另外,會場內除有自動販賣機,也設有多座免費給水機,建議可以自帶水瓶。

世博會場內設有《SPY×FAMILY間諜家家酒》餐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會場內設有《SPY×FAMILY間諜家家酒》餐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就編輯觀察,垃圾桶或自動販賣機附近大概都會設有自動給水機。另外,會場內也有象印的免費清洗水瓶機器,但印象中不多。(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編輯觀察,垃圾桶或自動販賣機附近大概都會設有自動給水機。另外,會場內也有象印的免費清洗水瓶機器,但印象中不多。(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薄外套、傘、雨衣:因為大阪世博的場地靠海,晚上偏涼之外,遇上下雨、海風吹來時,會滿需要一件薄外套。另外,開幕當天淒風苦雨,雨傘基本上沒什麼用,還是建議帶件雨衣。

由於大阪世博的會場「夢洲」靠海的關係,一下雨加上海風吹來,可用淒風苦雨來形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由於大阪世博的會場「夢洲」靠海的關係,一下雨加上海風吹來,可用淒風苦雨來形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防曬產品:接下來日本將逐漸轉熱、陽光會滿強烈,建議攜帶遮陽傘、帽子、防曬乳等用品。

大阪世博會場天氣好時滿曬的,建議做好防曬準備。(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會場天氣好時滿曬的,建議做好防曬準備。(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截圖或列印好的QRcode:由於進入展館時,需出示電子門票的QRcode給工作人員掃描,若怕現場網路不穩,建議先截圖;編輯也觀察到滿多老人家會先準備列印好的QRcode,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如果你是集章愛好者,可在會場官方商店購買集章護照,或是自備小本本來蓋章,每個展館都有特別的集章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如果你是集章愛好者,可在會場官方商店購買集章護照,或是自備小本本來蓋章,每個展館都有特別的集章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的廁所多嗎?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整個世博約有45座廁所,且不論是會場內,或是大屋根上都設有洗手間;編輯實際走一趟後,也認為場內廁所密集度算高,且幾乎不用排很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年輕建築師團隊設計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為會場增添更多獨特的風景。

大屋根上也有洗手間(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上也有洗手間(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8:設計者:斎藤 信吾 + 根本 友樹 + 田代 夢々 | 斎藤信吾建築設計事務所 + Ateliers Mumu Tashiro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8 設計者:斎藤 信吾 + 根本 友樹 + 田代 夢々 | 斎藤信吾建築設計事務所 + Ateliers Mumu Tashiro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7:設計者:鈴木 淳平 + 村部 塁 + 溝端 友輔 | HIGASHIYAMA STUDIO + farm + 株式会社 NOD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7 設計者:鈴木 淳平 + 村部 塁 + 溝端 友輔 | HIGASHIYAMA STUDIO + farm + 株式会社 NOD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5:設計者:米澤 隆 | 米澤隆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5 設計者:米澤 隆 | 米澤隆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休憩所4:設計者:服部 大祐 + 新森 雄大 | 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Schenk Hattori Niimori Jamison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休憩所4 設計者:服部 大祐 + 新森 雄大 | 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Schenk Hattori Niimori Jamison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走一圈大屋根要多久?

「大屋根RING」為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除了親眼看非常壯觀,人們也能透過搭電扶梯、走樓梯或搭電梯的方式登上屋頂,360度觀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編輯這次是在接近黃昏時登上大屋根,走走停停繞完一圈約40~50分鐘,非常推薦走完一圈,以不同視角欣賞世博。不過,大屋根上面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地方,大家可以評估一下體力;走累了也可以搭電梯或電扶梯下來,編輯體感上,差不多每走5分鐘就會遇到可以搭下去的電梯或電扶梯。

「大屋根RING」為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編輯實際繞一圈大概需花費40~50分鐘。(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RING」為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編輯實際繞一圈大概需花費40~50分鐘。(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電扶梯登上大屋根也是個有趣的體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電扶梯登上大屋根也是個有趣的體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安排幾天到大阪世博玩?

先說結論:一天絕對是逛不完。這次編輯待好待滿4天,還是有部分展館沒看到,建議至少安排2天,第一天可先熟悉方位,以及摸索喜歡的展館類型,第二天在「當日預約」展館時就會比較有頭緒。若你純粹只是想感受大阪世博的氣氛,不介意能進去幾個展館,或只是欣賞各展館建築外觀也滿足,那還是建議這一天還是要從早待到晚,好好享受會場日夜截然不同的氛圍。

大阪世博日與夜各有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日與夜各有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善用「當日預約」功能

大阪世博展館目前採預約、現場排隊(也有現場抽整理券,但較少)的方式。 編輯這次4天大概看了30個館,主要是靠「當日預約」,以及入場前的3次預約機會:兩個月前抽選、7日前抽選(如果你真的非常想去某個館,也可以5個志願都選同個館的不同時段,以增加中獎率),以及3天前~前一天上午9點前的先搶先贏預約(3天前指的是日本時間零時開始)。

「當日預約」為參觀者進入世博會場10分鐘後,即可預約當天尚有空位的展館。而在進入展館10分鐘後,才可再預約下一個展館,因此若你熟悉會場方位,便能在預約時選擇較鄰近展館、減少移動時間,將「當日預約」的效益最大化。

但大部分的海外國家館採現場排隊制,建議一早到會場或是傍晚過後再去排隊,人潮會較少。依編輯經驗,平日下午排國家館,大概要半小時以上才能進去;平日傍晚後,約排15分鐘內。雖然世博到晚上10點,但晚上9點時就開始有廣播提醒10點關門,也有部分展館晚上8點就不接受入場了,若真的有非看不可的展館,得斟酌一下時間。

「當日註冊」同樣是從「我的門票」中預約,一次只能預約一個館,進入展館10分鐘後,才可再預約下一個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當日註冊」同樣是從「我的門票」中預約,一次只能預約一個館,進入展館10分鐘後,才可再預約下一個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本屆世博的事前抽籤制,是為減少排隊時間,但並非所有的展館都在抽選名單上,熱門的國家館基本上還是要大排隊。不過,編輯造訪的時候,「美國館」都不在預約選項內,但這幾天美國館也開放當日預約,推測接下來有許多展館應該也會適時調整。

編輯也推薦可以透過「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觀察目前哪邊人流較少,減少排隊時間。須特別留意的是,大部分國家館的展覽與餐廳是分開排隊,小心別排錯隊。

大部分國家館的展覽與餐廳是分開排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部分國家館的展覽與餐廳是分開排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哪裡買「脈脈」周邊?

世博會場的東門與西門附近各有一個官方周邊商品店,販賣的品項略有不同,有些是該店限定。若是想買世博與JR西日本鐵道合作推出的「ICOCA」,則是位在西門周邊商品店旁邊。另外,退稅中心在「科威特館」對面,若要退稅建議傍晚過後去比較不會排隊,但要留意的是,基本上只有在官方商店買的周邊才能退稅,國家館購買的商品則不行。

世博東門入口附近設有官方周邊商品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東門入口附近設有官方周邊商品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東門的官方周邊店有販售脈脈扭蛋(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東門的官方周邊店有販售脈脈扭蛋(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與JR西日本鐵道的聯名商店位在西門附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與JR西日本鐵道的聯名商店位在西門附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還有什麼活動?

國家日:大阪世博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家、國際組織參與,為讓大家更了解參展方的文化,世博期間,也將舉辦國家日、特別日的活動。有興趣者,可點此參考官方日程表,或是點開「EXPO 2025 Visitors」APP,直接搜尋當日有什麼活動。

「EXPO 2025 Visitors」APP也可以按類型搜尋活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Visitors)
「EXPO 2025 Visitors」APP也可以按類型搜尋活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Visitors)

夜間水舞秀:世博期間舉辦的水舞秀「アオと夜の虹のパレード(藍夜彩虹遊行)」,雖採預約抽選制(有座位),不過因為表演是在戶外空間,稍微站遠一點或是在大屋根上也看得見水舞秀。

大阪世博夜間水舞秀時間
4月13日~ 4月30日 
1回目 19:10~
2回目 20:30~ 

5月1日~ 8月31日
1回目 19:30~
2回目 20:30~ 

9月1日 ~ 10月13日
1回目 19:10~
2回目 20:30~ 

煙火大會:在近半年的大阪世博期間,日本全國知名的花火大會將齊聚夢洲,帶來專屬世博的特別演出,也展現出日本獨有的花火文化與最高水準的技術。活動日期為:4/26、5/31、6/28、7/21、7/23、8/23、9/27、10/8。

大阪世博期間,日本全國知名的花火大會將齊聚夢洲。本圖為開幕當天施放的煙火。(圖片來源:JAPAN FIREWORKS EXPO)
大阪世博期間,日本全國知名的花火大會將齊聚夢洲。本圖為開幕當天施放的煙火。(圖片來源:JAPAN FIREWORKS EXPO)

EXPO HALL外牆投影:為呼應大阪世博主題「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世博期間,將有展現未來願景的作品,投影在EXPO HALL的外牆上。投影時間為19:30~19:50、20:10~20:30(建議至「EXPO 2025 Visitors」APP確認每日投影時間)

世博每晚也將有作品投影在EXPO HALL外牆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每晚也將有作品投影在EXPO HALL外牆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EXPO HALL,由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操刀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EXPO HALL,由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操刀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無人機表演:世博會期間,將舉行以「One World, One Planet.」為題的無人機表演。時間為每晚20:55~21:00。如遇天候不佳也將取消。

世博會期間,每晚將舉行以「One World, One Planet.」為題的無人機表演。(圖片來源:株式会社レッドクリフ)
世博會期間,每晚將舉行以「One World, One Planet.」為題的無人機表演。(圖片來源:株式会社レッドクリフ)

腳酸救星「e Mover」巴士

從東門移動到西門,步行大概要20~30分鐘,若你走到腳痛,推薦搭乘「e Mover」循環巴士,一趟為400日圓、一日無限搭乘券為1,000日圓,付款方式同樣採無現金交易,可用交通卡、信用卡、電子支付;巴士運行時間為上午9點至晚上9點,每3~5分鐘有一班。

編輯也非常推薦有機會一定要搭一次「e Mover」巴士,從車窗望出去的會場風景,感受特別不同,尤其當巴士穿過世博象徵性的「大屋根」下方,真的是非常魔幻的體驗。

世博會場「e Mover」路線圖。夢洲車站靠近「e Mover」的第5站,可在此下車。(圖片來源:Osaka Metro)
世博會場「e Mover」路線圖。夢洲車站靠近「e Mover」的第5站,可在此下車。(圖片來源:Osaka Metro)
e Mover巴士(攝影:蔡耀徵 © La Vie)
e Mover巴士(攝影:蔡耀徵 © La Vie)

2025大阪世博(2025大阪萬博)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早上9點至晚上10點

更多資訊可至EXPO 2025官網,或至大阪市的大阪・関西万博情報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料理不可食的用餐儀式!食物設計展《內容不食》將食材化為奶油口紅、邀你「呼吸食物」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如果一道菜不再能被品嚐,卻依然讓人回味,那麼「吃」這件事究竟是關於味道,還是關於某種更深層的感受?由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策劃的《內容不食》展覽,端出6道看似食物、卻不能吃的「料理」,有些將食物的味道和質地巧妙轉譯,有些隱含對人們進食動作、用餐儀式的暗示,邀請觀眾參與一場「不食」卻衝擊感官的用餐儀式。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UOVO致力推廣食物設計教育,透過策劃「與食有關」的互動體驗,探索隱藏在食物背後的符碼與議題,對現今飲食系統的現象與轉變進行想像式的探討,引領人們思考食物與人、食物與環境、食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2025年度策展《內容不食》將「用餐」與「逛展」結合,讓一系列不可食的食物設計作品取代食物被端上餐桌,將用餐儀式與行為拆解、重組,呈獻一場有別以往的用餐儀式。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6道反映用餐儀式、進食行為的「不可食料理」

展覽的「菜單」由6道獨特的「料理」組成,它們看似與食物有關,卻又無法真正食用;每一道都隱含著人們進食時的慣性動作與心理反應,從餐前準備到用餐過程中的細節,甚至是餐後的記憶殘留。觀眾將透過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與每道料理互動,在過程中重新思考「吃」的本質——是味道,還是行為?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用「淨手」開胃

用餐前,我們總習慣用濕紙巾擦手,《揉水》以柑橘精油水與柑橘紙取代濕紙巾,讓觀者透過清潔雙手的過程進入一場「進食」的儀式。而展覽使用過的柑橘紙,將轉化為滋養植物的養分,將「食」與「生命」做出隱喻性的連結。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不咀嚼、不吞嚥,這次「呼吸」食物

UOVO透過真空發酵,將薑、 九層塔芭樂等象徵「滋養身體」、「療癒心靈」與「家的回憶」的食材,封存並讓其自然發酵,一個月後釋放出的氣息,透過導管傳遞至氧氣面罩,讓觀者真正「呼吸」食物——不靠咀嚼、也不需吞嚥,而是透過人類最本能的動作——呼吸,感受食物如何滲透生命,成為身體與靈魂的連結。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餐桌下的秘密行動

相機先食已是現代人餐桌上的慣習;一桌人低著頭滑手機、而非聊天,也是餐廳中不難見到的科技冷漠情景。這讓UOVO好奇,現代人的一頓飯裡,到底有多少時間完全投入在餐桌上?人們藉食物聯繫感情的社交習慣,在什麼時候走味了?《Under The Table》邀請觀眾體驗「分心地進食」,試圖讓人重新審視用餐與社交的純粹性。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變質的雙面性

我們害怕食物變質,卻又欣賞起司、味噌、紅酒的熟成之美。《變質》探討時間對食物與記憶的影響,將「變質」視為一種過程,而非終點。這道「料理」中鞋子象徵的年歲漸長、發酵食材隨時間流逝產生的風味變化等,帶觀眾一起重新定義「改變」的價值。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口香糖的甜美騙局

嚼一片口香糖,甜美的滋味轉瞬即逝,最後只剩下單調的咀嚼動作。《謊》將食物的「欺騙性」轉化為裝置藝術,邀請觀眾將自己的煩惱寫下,藏進一片破碎的泡泡謊言裡,象徵著短暫的美好與不可避免的破裂。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味道能夠被保存嗎?

有人喜歡把愛吃的擺在第一口,有人則偏愛留到最後,無論你是哪一派,那一口美味都是用餐過程中最值得回味的瞬間。《餘溫》透過「奶油口紅」的形式,具象化詮釋美食餘韻,將食物的質感與香氣保留,把味覺轉化為視覺與嗅覺的記憶。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內容不食》是一次挑戰進食行為本質的策展實驗,在這裡,你不會吃到真正的食物,卻可能感受到比進食更深刻的滿足。這場展覽不僅關於「食」,更關於「行為」與「感知」,邀觀眾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感官之旅。展覽開放自由入場,若希望有專人導覽可透過線上平台預約

《內容不食

展覽日期|2025.04.10-05.22

展覽時間|11:00-16:00

展覽地點|Amber 安泊(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66 B1)

入場資訊|免費參觀。導覽需事先預約,目前僅先開放4月導覽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