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親簽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德國藝術出版社TASCHEN來台快閃,限量大師簽名圖冊不容錯過!

致力於藝文出版的TASCHEN與台北潮流藝術空間DOPENESS ART LAB攜手合作,自2024年5月8日至5月19日帶來品牌首次於台灣舉辦的期間限定書店。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TASCHEN與台北潮流藝術空間DOPENESS ART LAB攜手合作帶來期間限定書店。(圖片提供:TASCHEN)

藝術出版社TASCHEN首次來台

TASCHEN於1980年在德國科隆成立,多年來投入高品質的印刷出版,主題內容涵蓋建築、藝術、設計、時尚、攝影及流行文化等。目前TASCHEN在全球共有11間實體門市,其中亞洲唯一一間位於香港。

本次TASCHEN降臨DOPENESS ART LAB的快閃書店,除了帶來品牌的經典暢銷作如《Basic Art Series》、《David Hockney. A Bigger Book》外,也為台灣讀者呈獻最新珍藏版書籍《On NFT》,期望以此帶動與在地創意社群的對話,並展現其深耕亞洲文化交流的長期目標。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TASCHEN於1980年在德國科隆成立,主題內容涵蓋建築、藝術、設計、時尚、攝影及流行文化等。(圖片提供:TAS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本次TASCHEN快閃書店期望能帶動與在地創意社群的對話,並展現其深耕亞洲文化交流的目標。(攝影:Lucinda 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TASCHEN台北期間限定書店內部。(攝影:Lucinda Chen)

展出André Butzer限量印刷作品

TASCHEN台北期間限定書店不僅展售大量書籍,也同步展出德國藝術家André Butzer限量印刷版畫。André Butzer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擅長將歐洲表現主義與美國流行文化融為一體,同時受到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亨利.福特(Henry Ford)、Friedrich Hölderlin等人的廣泛影響。本次帶來的這套作品以André Butzer代表性的筆下人物「女人」為主題,印刷質感既簡單又飽滿,還原手工繪製的筆觸與色彩。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TASCHEN台北期間限定書店不僅展售大量書籍,也同步展出德國藝術家André Butzer限量印刷版畫。(圖片提供:TASCHEN)

TASCHEN台北快閃店 編輯選書推薦

⬬《David Hockney. A Bigger Book》

《A Bigger Book》是TASCHEN大尺寸系列「SUMO」出版品之一。書中盤點了David Hockney六十多年創作生涯中的450件作品,從其少年時代、1960年代「搖擺倫敦」時期的突破、1970年代洛杉磯泳池邊的生活,一直到最近期用iPad繪製的畫作。

David Hockney親自參與《A Bigger Book》製作的每個階段,並為其撰寫序言;書中還附有一份插圖年表,穿插藝術家的作品和評論家的文字。不僅如此,TASCHEN更特別邀請澳洲設計大師Marc Newson為《A Bigger Book》量身打造書架,紅、黃、藍三色與David Hockney的常用色彩相呼應。珍藏版9,000冊的《A Bigger Book》包含一本巨型畫冊和一座書架,以及David Hockney的親筆簽名。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珍藏版9,000冊的《A Bigger Book》包含一本巨型畫冊和一座書架,以及David Hockney的親筆簽名。(攝影:Lucinda 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David Hockney. A Bigger Book》內頁。(圖片提供:TAS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David Hockney與《A Bigger Book》合影。(圖片提供:TASCHEN)

⬬《Murals of Tibet》

另一本令人驚艷的大型圖冊,便是美國攝影師兼作家Thomas C. Laird的《Murals of Tibet》。長期研究西藏文化的他,曾與達賴喇嘛共筆撰寫西藏歷史,作品發表於《新聞週刊》、《國家地理》、《時代》等雜誌刊物。

《Murals of Tibet》是Thomas C. Laird走遍西藏高原各個角落的心血結晶。他捕捉隱藏在高聳雪山、幽深山谷、荒涼沙漠之中的佛教壁畫,將這些宏偉、壯觀、複雜的西藏遺產以攝影鏡頭永久留存,並在書頁間完整呈現其豐富細節。書中也邀請到佛教相關學者與作家,為讀者詳解每一幅壁畫背後的故事情節、藝術背景與精神含意。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彰《Murals of Tibet》對於西藏文化的貢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也在珍藏版的每一冊留下親筆簽名。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Murals of Tibet》集結了西藏各地的佛教壁畫。(攝影:Lucinda 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Murals of Tibet》內頁。(圖片提供:TAS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Murals of Tibet》珍藏版留下親筆簽名。(圖片提供:TASCHEN)

⬬《On NFT》

《On NFT》是當今第一本以NFT領域為主題的藝術史調查出版品,邀請到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家和人工智慧等跨領域的專家共撰寫10篇文章,對當今NFT的關鍵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並收錄相關術語、數位藝術歷史年表等資訊,讓讀者對NFT世界有更豐富的理解。《On NFT》同樣以「SUMO」系列的大尺寸呈現,並以倫敦設計團隊Zak Group特別訂製的手工雕刻不鏽鋼書套保存。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On NFT》是當今第一本以NFT領域為主題的藝術史調查出版品。(攝影:Lucinda 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On NFT》以倫敦設計團隊Zak Group特別訂製的手工雕刻不鏽鋼書套保存。(圖片提供:TASCHEN)

⬬《Basic Art Series》

首次出版於1985年的《Basic Art Series》有「隨身攜帶的美術館」之稱,現已發展成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藝術書籍系列,每一冊皆以一個時代、風格流派、藝術家為題,由約100張彩色插圖組成,附有說明文字與藝術家簡介。《Basic Art Series》淺顯易懂的文本、質感大方的裝幀和親民的價格令其大受歡迎,也讓更廣泛的讀者群走入藝術的世界中。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Basic Art Series》有「隨身攜帶的美術館」之稱。(攝影:Lucinda Chen)
TASCHEN台北快閃藝術書店!David Hockney簽名圖冊、「隨身攜帶的美術館」等珍藏展出
《Basic Art Series: Yves Klein》內頁。(圖片提供:TASCHEN)

【 TASCHEN台北期間限定店 】

展期|2024/5/8 - 5/19
時間|11:00-18:00
地址|DOPENESS ART LAB(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70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