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廢棄老建築轉型重生時,選擇以美術館形式呈現於大眾眼前,例如台灣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等。近期開張的挪威「Kunstsilo」也是其中一例,改建自一座1930年代功能主義的糧倉,現在不僅成為最具創新性的藝文展覽空間之一,更擁有最完整的北歐現代主義典藏。
挪威功能主義建築代表作
時值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挪威政府在國內失業率急遽上升後宣布下台。彼時位於挪威南方的濱海城市克里斯提安桑需要一個深水碼頭來載運乘客,也和該國其他城市一樣需要一座儲放穀物的緊急糧倉。
Kunstsilo由挪威著名建築師Arne Korsmo設計,其歷年作品都是挪威功能主義的重要建築代表,以極簡主義美學呈現。這種建築風格在1920年代開始盛行,並在1930年代傳入挪威,成為當時的流行趨勢。Arne Korsmo提出以美國糧倉為範本,建造一座功能為重、外觀不起眼的鋼筋混凝土建築。Kunstsilo具有廣闊的立面、乾淨筆直的線條和幾何形狀架構,由一個個圓柱形的空間組合而成。
歷史學家表示,規模浩大的Kunstsilo僅在短短三週內便完工,大多數工人都來自克里斯提安桑本地,為當地提供不少工作機會。不過隨著產業變遷,克里斯提安桑不再需要這麼多工廠、糧倉,並開始有麵粉生產過剩的問題,Kunstsilo於是在2008年宣布關閉。
以美術館的身份重生
2015年,挪威著名企業家兼藏家Nicolai Tangen將他的藝術收藏——從1930年至今最大、最全面的北歐藝術私人收藏——贈予克里斯蒂安桑官方,並提議將Kunstsilo改造成一座美術館。往後幾年,政府從來自17個國家的101家建築公司選出Mestres Wåge Arquitectes和MX_SI兩個團隊,將這座近百年的糧倉內部搖身一變為展覽空間,並在館內規劃小酒館、餐廳、景觀露台等設施。
兩團隊在尊重原有建築的同時,為內部空間增添豐富的想像力,達到優雅的平衡。整個美術館圍繞著大廳設計,眾多柱狀空間中,有些設以天窗、有些裝上不透明玻璃、有些則保留就有的鋼筋混凝土;頂樓可靈活用於各式活動,不僅能欣賞城市景色,還能藉由部分的透明地板俯瞰大廳。
開幕首展「Passions of the North」
隨著Kunstsilo美術館開幕,首檔展覽「Passions of the North」也旋即揭曉,展出挪威藏家Nicolai Tangen的700多件收藏。三十多年來,Nicolai Tangen建立了北歐現代主義中最重要、也最龐大的典藏,包括繪畫、雕塑、紡織品、陶瓷、攝影、手工藝品和觀念藝術作品等。
展覽橫跨Kunstsilo美術館的三個樓層,帶領觀眾踏上一場20世紀北歐之旅,深入全球潮流之於北歐藝術家的影響。當國際化的現代都市生活與北歐奠基於農牧漁業的傳統家庭生活產生矛盾,藝術家們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企圖尋找一種有別於兩者、全新的生活模式。「Passions of the North」自2024年5月11日起登場。
資料來源|Kunsts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