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可自由拼組的樂高咖啡桌、如3D列印的手工陶瓷雕塑等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致力挖掘全球新銳工藝家的「LOEWE Craft Prize」(LOEWE 工藝獎),宣布2024年首獎由墨西哥工藝家Andrés Anza陶瓷雕塑《I only know what I have seen》拿下,其遊走於古今、虛實邊緣的形貌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文化樣貌,因而獲得評審團青睞。隨之公布的還有3位優異獎得主,分別為emmanuel boos的瓷磚咖啡桌、朝井美樹(Miki Asai)的漆器戒環,以及金熙燦(Heechan Kim)結合造船技術打造的雕塑。本篇帶你深入認識。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2024 LOEWE Craft Prize巴黎東京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LOEWE)

Andrés Anza|以上萬陶瓷尖刺構築「意識的紀念碑」

這件與人同高的陶瓷雕塑,有著如3D列印作品般的數位感外觀,但它並非出自機器,而是由Andrés Anza以耐火黏土(fire clay)手工打造而成。他先是將5個迷你的陶瓷零件組成「尖刺」狀,再一步步將上萬個小陶瓷尖刺建構成人體大小的雕塑。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Andrés Anza《I only know what I have seen》。(圖片提供:LOEWE)

《I only know what I have seen》既具象、又抽象的曖昧形態,兼具考古感與後數位美學,巧妙呼應了現下遊走於虛實之間、既面向未來又渴望回到過去的文化場景。一道道手工紋理,記載了材料與Andrés Anza交流的過程,最終堆砌成一座高大的「意識紀念碑」。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Andrés Anza《I only know what I have seen》創作過程紀錄。(圖片提供:LOEWE)

emmanuel boos|樂高積木般的瓷磚咖啡桌,為家具注入互動樂趣

法國陶藝家emmanuel boos這次也施展拿手好戲,帶來一張充滿「矛盾趣味」的陶瓷咖啡桌《Comme un lego》。這張桌子被取名為「像樂高一樣」,形式上也真如樂高積木!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emmanuel boos《Comme un lego》。(圖片提供:LOEWE)

emmanuel boos利用石膏模具手工打造98個呈現漂亮深棕色澤的空心瓷磚,再將它們分層疊上結構更穩固的陶瓷底座上,瓷磚之間不需要任何膠、只靠拼組就能固定到位。更有趣的是,這些瓷磚就像是一塊塊大型積木,隨時都能單獨從桌面上被取出,為咖啡桌帶來多變的樣貌。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emmanuel boos《Comme un lego》細節。(圖片提供:LOEWE)

評審團認為《Comme un lego》是張非常「調皮」的桌子,其中空心瓷磚的製法精密,組構成桌子的程序充滿紀律,完成後瓷磚卻又和桌子形成穩定、同時脆弱的關係(因為瓷磚隨時可以被取出),令使用上充滿互動的樂趣,也讓家具跳脫靜態擺件的定義。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圖片提供:LOEWE)

朝井美樹|戒指或雕塑?以漆器、蛋殼鑲嵌賦予珠寶新意

專攻珠寶設計與金工的日本工藝家朝井美樹(Miki Asai),帶來一系列可穿戴的「戒環」,它們可以是工藝雕塑、也可以是為日常穿搭增添亮點的飾品,為當代珠寶注入了新的意義與形式。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朝井美樹《Still Life》系列作品。(圖片提供:LOEWE)

朝井美樹以日本傳統「漆器」的手法創作,先利用木頭包住鏤空紙材,作為環的基底,接著在木頭表面鋪上蛋殼、貝殼與礦物顏料的碎片,創造出鱷魚紋般的紋理。每只環的頂部還配有微型器皿——或以精細的蛋殼鑲嵌包裹、或呈現彩虹色澤的銅綠,古典與夢幻氣息交織,更乘載著極為精細的手工藝。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朝井美樹《Still Life》系列作品與創作過程紀錄。(圖片提供:LOEWE)

金熙燦|結合木工、造船等技術,重現微型生命的形態

從雕塑《#16》不對稱的前後面、不規則的形體和表面的編織紋理,就能看出它是一件複雜的作品。出身韓國的金熙燦(Heechan Kim),結合傳統木材彎曲、造船、木桶製造、編織、皮革工藝與技術,以白蠟木和銅絲為材料,打造出狀似巨大耳蝸的球狀雕塑,它一面渾圓飽滿、另一面如隨時在吸收能量的體腔,就像是微型生命的濃縮。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金熙燦《#16》。(圖片提供:LOEWE)

觀眾的目光得以穿越雕塑內外,看見其結構形態、手工細節,也閱讀金熙燦結合幾何學、建築概念、傳統工藝所創造的藝術語言。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金熙燦《#16》創作過程紀錄。(圖片提供:LOEWE)

巴黎東京宮、線上展間同步開展

攤開2024 LOEWE Craft Prize入選名單,可見多件以有機和生物形態為特徵、極盡利用材料至其極限的工藝品,當中包含許多重新利用與回收的媒材,透過創作者的巧思轉化了生活風景及個人思想,蘊藏著深厚工藝價值及哲思。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2024 LOEWE Craft Prize巴黎東京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LOEWE)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2024 LOEWE Craft Prize巴黎東京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LOEWE)

想要親眼欣賞30件入選之作,人又正好在巴黎,今天起到2024年6月9日不妨到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看展;沒能親臨現場也無妨,可以到LOEWE數位平台「The Room」線上觀展,展間收錄了LOEWE Craft Prize自2016年創立以來的入選工藝品。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2024 LOEWE Craft Prize巴黎東京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LOEWE)
2024 LOEWE工藝獎4件亮點作品
2024 LOEWE Craft Prize巴黎東京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LOEWE)

2024 LOEWE Craft Prize 評審團

曹敏碩(Minsuk Cho)— 建築師兼201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

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 設計師兼東京日本民藝館館長

Olivier Gabet —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藝術部總監

稻崎榮利子(Eriko Inazaki) — 2023年LOEWE工藝獎得主

Sheila Loewe — LOEWE基金會總裁

瑪格達琳 奧丹多(Magdalene Odundo)——陶瓷藝術家

王澍 — 建築師兼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Deyan Sudjic — 評論家兼倫敦設計博物館榮休館長

Abraham Thomas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代建築、設計及裝飾藝術部館長

Patricia Urquiola — 建築師兼工業設計師

Anatxu Zabalbeascoa — 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 建築及設計專欄記者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林靖格竹藝展在台北101!步入竹編織錦、與竹蜻蜓共舞,在城市中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於台北101舉辦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運用數千片竹篾、層層交疊的編織技法,以及懸浮、光影、數位邏輯等語彙,構築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工藝與數位的對話,邀觀者於城市摩天大樓裡沈浸於竹藝,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為筆,書寫流動的空間詩篇

林靖格以竹為創作媒材,透過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讓竹材在現代建築與都市脈絡中重獲新生。藝廊、商業空間、竹林、宮廟,都是曾展出林靖格竹藝作品的場域,無論背景為何,他都透過層疊編織、懸浮結構,搭配場域間的光影變化,讓竹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發展出嶄新美學與敘事。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來到台北101——台灣指標性的摩天大樓,林靖格以「登高」為題呈現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登高」象徵對更廣闊視野的追尋,更是一種心境的昇華;「竹影千尋」則意指光影交錯間,所映照出竹的靈動、柔韌與生命力。展覽延續林靖格對竹編結構、光影變化及空間感知的探索,在城市高樓內編織出一場富自然氣息的詩意體驗。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從數位邏輯到光影流動的竹編藝術

✹ 以竹編織數位詩學|〈10101〉

作品名稱 「10101」 既象徵著台北101,亦呼應數位時代的二進位(Binary Code),巧妙融合了竹工藝與數位語彙。這座高達10公尺的竹編裝置懸垂於台北101大廳,以10,101片竹篾交錯編織,宛如一幅立體的數位織錦;作品中央懸浮著鏡面球體,映照四周環境,邀觀眾步入其中,感受竹影的無窮變化與都市脈動的交織。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光交織的不凋之境|〈永恆之花〉

以向日葵為靈感,林靖格運用竹編細密交錯的結構,形塑出永不凋謝的花朵。作品內部嵌有發光裝置,使燈源如太陽般恆久照耀,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與能量。在夜晚,光線穿透竹編的層次,投射出動態流轉的光影律動,彷彿竹編與光影共同生長,創造出一場恆久不滅的自然盛景。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蜻蜓的自由之舞|〈無重之舞〉

童年的竹蜻蜓,在此化為輕盈懸浮的動態裝置。林靖格運用懸掛與不倒翁機制,讓竹蜻蜓隨觀眾的互動而旋轉、擺盪,讓整個空間彷彿進入無重力狀態。當人們輕推竹蜻蜓,影子與形體隨之變化,構成一場觀者與竹蜻蜓共創的即興舞蹈,重現童年純粹的遊戲趣味與自由感知。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書法竹編化,平面書寫化為立體|〈浮墨〉

竹篾層疊如墨筆行書,《浮墨》延續林靖格「雲煙」系列的輪口編織技法,透過曲線與留白呈現東方書寫美學的韻律。作品在光影變幻間展現竹的剛柔並濟、書法的筆勢律動,使書寫超越平面,成為可步入、感知、共鳴的立體空間。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登高 | 竹影千尋》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4月11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101辦公大樓1樓松智大廳 & Gallery 101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