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泰國傳統漁村注入新生命力!結合牡蠣養殖架的海上餐桌,如何重塑在地認同?

從海洋到餐桌:泰國漁村的「建築」設計如何重塑在地認同

位在泰國的安西拉漁村,在海洋污染與人口外移的雙重壓力下,漁村的養殖漁業逐漸走向沒落。然而,善於挖掘泰國在地設計脈絡的建築事務所 CHAT Architects 和村民們,共創海上餐桌——牡蠣養殖竹鷹架廊亭 (Angsila Oyster Scaffolding Pavilion) ,重新為這個傳統漁村注入新的生命力。打造從海洋到餐桌的生態旅行、帶動在地觀光收入之外,也建立了下一代村民的在地文化認同,甚至獲得 2023 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讓安西村與海洋環境議題站上世界的舞台。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距離曼谷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春武里府安西拉漁村,村民普遍以漁撈、養魚漁業為生。然而,面對全球暖化,以及村落附近工廠與家用廢水直接排入河道、匯聚到安西拉海灣的海洋生態污染問題,使得漁獲量減少,漁民賴以為生的收入也逐年下降。同時,傳統漁村也面臨青壯年人口外移,因為他們看不見漁業與自己在家鄉的未來,而選擇離開。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這些都是 CHAT Architects 主持建築師 Chat Chuenrudeemol 在漁村裡聽見居民的擔憂。從一開始,Chat 接到春武里府地產開發商的邀請,到當地做國土計畫的前期研究,在 2018 年他便搬去安西拉村駐地研究。即使最後計畫並未實際推行,但他和村長的家人、村民一起生活、用餐,認識漁民、養殖戶,學習在海上討生活、體驗他們的生活型態,更了解開發商業主與村民的家鄉「安西拉」。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他發現,漁村除了面臨到環境生態、人口外移的問題之外,還有產業議題。漁民一早捕撈的漁獲,經由中盤商賣到市區消費者手中,卻因為中盤商的儲藏不當、海產變質,當消費者吃到口中的劣質海鮮後,反過頭來怪罪漁民欺騙。Chat 想著「有沒有機會改變漁業的供應鏈制度?如何讓消費者買到新鮮的海產?甚至是有機會讓他們最新鮮的牡蠣?」。

看著安西拉外海上像牙籤一般的牡蠣養殖架,Chat 想到可以在地取材,運用漁民平時搭建蚵架的技藝,在海上打造餐桌,邀請消費者直接來享用最新鮮的海產。安西拉牡蠣棚架有兩層的設計,下層牡蠣養殖棚、垂掛著蚵串,上層則是開放廚房與餐桌,遊客搭著小船離岸、來到這裡享用最新鮮的產地直送牡蠣,又或是作為當地漁民的釣魚平台或是休憩平台。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Chat 表示,「安西拉牡蠣廊亭的搭建,不是來自建築師精妙的設計,而是採用村民既有的在地智慧」。以當地居民為首,建築師作為溝通與潤滑的角色,並讓朱拉隆功大學設計與建築國際學程學生一起協助,從鄰近地區訂來的竹子,以人力踩跳的方式將竹子插入海床裡,無需使用電鑽等現代器材。而竹子之間的結構連接,則用附近汽車製造廠淘汰的座椅安全帶,既防水防鹽、又堅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在竹子搭成的平台,還會看見用於綑綁與固定蚵串的紅線。最後,用電商平台及可買到的農業資材塑膠布,搭成遮陽的簡易屋頂,並選用與墨綠色海洋形成對比的紅色,讓遠觀的人一看就能產生鮮明的印象。而遮陽棚隨著微風的陣陣吹拂,與海面的波光粼粼相應,夕陽落下時,漁民和遊客一起坐在棚架上看著落日餘暉,享受當前美景。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在這個海洋餐桌裡,有開放廚房、但沒有儲藏食材的冰箱,而是漁民直接到海裡去補撈最新鮮的牡蠣。當漁民親自講解捕魚與養殖經歷時,遊客能更了解牡蠣與漁業產業的現狀,也因為要吃下肚的牡蠣正是孕育自眼前這片海洋,讓人們享受美食的同時,更加意識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在去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上,Chat 的頒獎致謝辭裡說到,「安西拉牡蠣養殖竹鷹架廊亭,代表建築不一定只是『建築』——其實也可以是崇尚生態和漁業生活的生活基礎設施,並且這項作品獲得台灣金點獎的同時,讓全世界看見更多的重要在地議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產地直送的海洋餐桌的生態旅遊體驗,Chat 將在地漁業、工藝與生活文化,以及大環境的海洋與產業議題結合,將消費者轉換成在第一線的參與者,並且讓漁民成為敘事的主體,甚至重新讓村民對於自己的漁村產生認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過去安西拉的村長常常覺得漁業會在這一代結束,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兒來從事漁業,然而在安西拉牡蠣廊亭計畫後,村長女兒也成為行動者,去思考要怎麼讓自己的家鄉、漁業產業鏈變得更好,未來他們還計畫紀錄安西拉漁村的在地食譜,並且開發相關應用程式解決漁貨產銷的問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撰文|王賢慈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主題為「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展會現場的重點環形建築「大屋根」邀請到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希望成為團結161個參展國的團結象徵。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展會現場的重點環形建築「大屋根」邀請到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大屋根」展場交流的中心

佔地6萬平方公尺的木結構建築「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不僅將為遊客提供流暢的動線體驗,還能遮擋烈陽與雨水,創造舒適的休息空間。「大屋根」的內部設計以和諧的空間規劃滿足展覽、互動體驗及大型活動的需求,遊客也能登上建築頂部休憩,成為遊客與參展國之間交流的重要樞紐。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遊客也能登上「大屋根」頂部休憩(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遊客也能登上「大屋根」頂部休憩(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以「在多元中追求的統一性」為核心,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並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結構更穩定。整體環形結構直徑達675公尺,高度介於12至22公尺間,步道周長超過2公里,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之一。擁有壯觀視覺效果的「大屋根」不僅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精神,亦象徵了全球文化交融的未來願景。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圖片來源:Sou Fujimoto)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建築結構更穩定(圖片來源:Sou Fujimoto)

為避免世博會結束後資源浪費,主辦方也向公共組織與私人企業開放提案,針對「大屋根」的未來提出創意解方,期望將其轉化為永久性建築。未來,「大屋根」或將改建為城市公共空間、社區中心或創意文化園區等多種可能,也十分令人期待。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大阪世博開放各界為「大屋根」的未來提出創意解方(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建築團隊的最新力作,位於日本岡山縣的公園內,是一座承載著災後重建意涵的竹造建築。在重創當地的「西日本豪雨」後,團隊特別選用當地特產——竹子,透過竹材的自然曲線與透明玻璃窗構成的空間,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重新定義社區與自然的連結。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圖片來源:KKAA)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該地區在2018年7月「西日本豪雨」水災中受到嚴重破壞,而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2018年「西日本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兩者以巨大的竹結構連接,就像一座大門般。其中,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歡迎居民們入內。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圖片來源:KKAA)

橫向向外延伸的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增強居民對於建築的共感。而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不僅呼應了日本傳統建築技術,同時也擁抱當代創新概念,展現公園熱情好客的姿態。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呼應日本傳統工法(圖片來源:KKAA)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另一面則能看見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兩者彷彿透過這座建築相互串連,成為完整的一體。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另一面則是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KKAA)

資料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