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現代無襯線字體之母」稱號的字體家族「Akzidenz-Grotesk」,走過鉛字排版到數位時代,以全新版本「neue Serie57®」重新面世,並於近期來台展出。
目前於不只是圖書館展出的《The very old, brand new:時代重塑・古字新生》字體展,將完整呈現「neue Serie57®」的起源、製作過程與設計細節之外,同時展出其原型「Akzidenz-Grotesk」的歷史文物、應用與字體樣本,是設計迷絕不能錯過的經典見證!
起源|50年代國際主義設計代表字體「Akzidenz-Grotesk」
被稱為「現代無襯線字體之母」的字體家族「Akzidenz-Grotesk」於19世紀末誕生,由當時德國最大的字體公司Berthold開發生產。在剛推出的幾十年間,「Akzidenz-Grotesk」相對鮮為人知,直到1950年代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在瑞士興起,「Akzidenz-Grotesk」被大量使用、廣受設計師愛戴,是該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字體,也成為後續許多字體的靈感來源。
1957年,兩款極具影響力的字體「Helvetica」和「Univers」面世,Berthold的設計總監 Günter Gerhard Lange也因應當時的時代精神,為「Akzidenz-Grotesk」設計了一個新版本「Akzidenz-Grotesk Serie 57」。然而「Akzidenz-Grotesk Serie 57」從未被製作成一個完整的字體家族,後隨著時代演進而被埋沒,也未曾被數位化。
說到「Akzidenz-Grotesk Serie 57」(簡稱AG57)最著名的應用,就不得不提到由德國平面設計先驅Anton Stankowski為柏林所設計的「Berlin-Layout」,被認為是第一個現代的城市視覺識別系統。其中同時使用了AG57與AG Medium。
新生|數位時代再現傳奇「neue Serie57®」
多年後,設計師Erik Spiekermann在一個舊鉛字木匣中意外地發現了「Akzidenz-Grotesk Serie 57」的鉛字。在活版印刷工作室Hacking Gutenberg中,有著從歐洲各地的小印刷廠收集來的、數以百計的鉛製和木製字體,這些字體其中許多都是Berthold所鑄造或刻製的。Erik Spiekermann發現有兩個同樣標有「AG 16 Point」的鉛字木匣,然而兩個木匣內的鉛字並不是同一種字體。翻閱字體樣本後,他才發現其中一種字體名為「Akzidenz-Grotesk Serie57」,與普通的 AG字體截然不同。
於是,他與設計師Alexander Roth合作,對其進行重製、設計,從原先只有一個字重的字體,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數位字型「neue Serie57®」,擁有7種不同粗細的字重,且自Thin到Black都有相對應的義大利體。
自70年代以來,Erik Spiekermann的圖形標誌和設計作品一直在世界平面設計領域有著重要地位,他為柏林的公共交通、德國鐵路、《經濟學家》、Audi、Volkswagen和Bosch等品牌塑造了獨特的形象,更設計了經典字體如「ITC Officina」、「FF Meta」(台灣高鐵的指標使用字型)。
他的夥伴Alexander Roth也是一名字體設計師,曾任職於FontFont、FontShop、Linotype與Monotype等字型公司,作品橫跨時裝產業、汽車製造商、文化機構和政府機構,同時也是「Helvetica® Now」的設計師之一。
本次「neue Serie57®」字體展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這款字體的獨特之處及其背後故事,向設計史的創新精神和文化遺產深情致敬,也特別邀請到設計師Alexander Roth前來台灣,透過講座親身分享字體製作的過程。另外也規劃了一場海報設計工作坊,邀請觀眾親身體驗歐文排版的趣味之處。
【 The very old, brand new:時代重塑・古字新生 – neue Serie57®字體展 】
展覽地點|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
展覽期間|2024.05.28–06.16(每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票價|50元
線上購票|https://reurl.cc/LWmX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