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星芒擴散的「2024蛇形藝廊展亭」!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設計群島意象、韓式庭院融合的靈活空間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千禧年起,倫敦「蛇形藝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即是國際實驗建築的重要舞台,每年邀請不同建築師設計戶外展亭,試驗建築的藝術性,也從中傳遞對社會與環境的思考;知名建築師如Zaha Hadid、SANAA、Bjarke Ingels、伊東豐雄等都曾獻藝。

2024年夏天,由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조민석)率領首爾建築事務所Mass Studies,為蛇形藝廊設計的第23座戶外展亭開張,這也是團隊在英國的首件建築作品。這座以「Archipelagic void(群島留白)」為題的星形建築,揉合了韓國傳統房屋對負空間的應用,以5座具備不同功能、象徵「島嶼」的量體,探索建築結構之間「連結」與「分離」的相互作用。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如星芒擴散的建築,靈感源自韓式傳統庭院

俯瞰「Archipelagic void」,可以看見周邊結構如星芒般,圍繞著中央的露天圓形空間排列,形成一半開放式場域,與周圍場館與綠地融合。

中央的留白,靈感來自韓國古老住宅中以沙礫鋪就的「마당」(madang,庭院),傳統上常被用來存放瓦罐、醬缸、木柴等,人們也會在此燒柴煮飯,或進行各種個人日常活動與集體儀式,是充滿生活感及實用性的空間。Minsuk Cho挪用「마당」至此,為展亭發展豐富的空間敘事。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既分離、又相互連結的「群島」

從中央露天空間延伸出的5座模組化結構,各以不同的尺寸、高度、形式呈現,主要選用來自鄰近大倫敦的薩里郡(Surrey)的天然木材建造,下方以混凝土底座支撐。它們就像組成群島的「島嶼」般,物理上分離、定義上卻被納於同一歸屬,彼此之間的留白就像隔開島的海域;結構各自獨立,但也能相接為組合。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建築、藝術、文學綻放,具備多重功能的靈活空間

Minsuk Cho將各個結構形容為不同的「內容機器」,各自具備不同功能、提供不一樣的服務,共構一個靈活的活動空間。其中作為主入口的「畫廊(The Gallery)」,展出韓國作曲家張英奎(장영규)創作的六聲道聲音裝置,他採集了肯辛頓花園中自然與人類活動的聲響,結合韓國傳統音樂,用聲音紀錄蛇形藝廊環境的變化。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未讀圖書館(The Library of Unread Books)」延伸自藝術家Heman Chong之作,這裡集結人們捐蹭的書籍,形成觸角多元的知識庫;展期間也歡迎訪客留下自己未曾讀過的書,豐富館內藏書,也讓文學與知識進入分享的循環。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位於展亭東邊的「茶館(The Tea House)」,則向場域的歷史致敬——由英國建築師James Grey West設計的蛇形藝廊南側建築,歷史可回溯至1934年,最初是座茶館,直到1960年初才歇業,並在1970年重生為藝廊重新開放。

Minsuk Cho也規劃了戶外遊樂空間「遊樂塔(The Play Tower)」,其以類似金字塔的結構搭配亮橘色網繩亮相,邀請人們隨意躺臥、攀爬與互動,盡情遊戲其中。

「2024蛇形藝廊展亭」開放!韓國建築師Minsuk Cho打造結合群島意象、韓式傳統庭院的靈活空間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Iwan Baan)

位在展亭西邊的「禮堂(The Auditorium),則是5座「島嶼」中最大的量體,裡頭設置長凳邀大眾入座,參與講座或欣賞音樂、詩歌、舞蹈等演出。

2024 Serpentine Pavilion 蛇形藝廊展亭

展期|2024.06.07-10.27

開放時間|請至官網查看詳細資訊

資料、圖片來源|Serpentine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主題為「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展會現場的重點環形建築「大屋根」邀請到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希望成為團結161個參展國的團結象徵。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展會現場的重點環形建築「大屋根」邀請到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大屋根」展場交流的中心

佔地6萬平方公尺的木結構建築「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不僅將為遊客提供流暢的動線體驗,還能遮擋烈陽與雨水,創造舒適的休息空間。「大屋根」的內部設計以和諧的空間規劃滿足展覽、互動體驗及大型活動的需求,遊客也能登上建築頂部休憩,成為遊客與參展國之間交流的重要樞紐。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遊客也能登上「大屋根」頂部休憩(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遊客也能登上「大屋根」頂部休憩(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以「在多元中追求的統一性」為核心,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並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結構更穩定。整體環形結構直徑達675公尺,高度介於12至22公尺間,步道周長超過2公里,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之一。擁有壯觀視覺效果的「大屋根」不僅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精神,亦象徵了全球文化交融的未來願景。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圖片來源:Sou Fujimoto)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建築結構更穩定(圖片來源:Sou Fujimoto)

為避免世博會結束後資源浪費,主辦方也向公共組織與私人企業開放提案,針對「大屋根」的未來提出創意解方,期望將其轉化為永久性建築。未來,「大屋根」或將改建為城市公共空間、社區中心或創意文化園區等多種可能,也十分令人期待。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大阪世博開放各界為「大屋根」的未來提出創意解方(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建築團隊的最新力作,位於日本岡山縣的公園內,是一座承載著災後重建意涵的竹造建築。在重創當地的「西日本豪雨」後,團隊特別選用當地特產——竹子,透過竹材的自然曲線與透明玻璃窗構成的空間,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重新定義社區與自然的連結。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圖片來源:KKAA)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該地區在2018年7月「西日本豪雨」水災中受到嚴重破壞,而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2018年「西日本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兩者以巨大的竹結構連接,就像一座大門般。其中,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歡迎居民們入內。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圖片來源:KKAA)

橫向向外延伸的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增強居民對於建築的共感。而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不僅呼應了日本傳統建築技術,同時也擁抱當代創新概念,展現公園熱情好客的姿態。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呼應日本傳統工法(圖片來源:KKAA)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另一面則能看見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兩者彷彿透過這座建築相互串連,成為完整的一體。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另一面則是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KKAA)

資料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