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桃兒美館)正式營運,並帶來開館首檔展覽《探險未來!》。La Vie特邀資深看展父子檔——新媒體藝術家王宗欣及宙宙,一同穿梭這座「景觀化的建築、遊樂化的展館」,揭開其中的設計巧思,探索也探討美術館究竟能怎麼「玩」?
如果人有精力值血條,宙宙絕對是那種生來即滿血的玩家。只要有空,王宗欣就會帶兒子出去放放電,而因為「職業病」加上在業界的好人緣,兩人最常有的行程就是一同走逛大小展覽。
看展之外,王宗欣也喜歡看兒子和世界的互動,近年親身跨足兒少領域的策展後,宙宙更是成為他最貼近的研究受眾。他發現,隨著孩子的生活經驗一天天豐富,有趣的行為也越來越多,「他有自己的規則,也會腦補很多情境,譬如在路上走磁磚,就會故意不走黑色只能走白色,說黑色是岩漿——尤其在美術館這種開放空間時,這件事會更明顯,很像他有一副自己的AR眼鏡,帶著它在看和體驗一切。」
然而,即便宙宙很能自得其樂,這種遊戲模式的開啟多少還是有前提的,除了硬體規劃上足夠開放的空間、流暢且不制式的動線,王宗欣認為更核心的,是策展內容背後的思維。
「有些展覽太想要教會小朋友什麼,那種填壓的狀態其實對他們來說是有負擔的。一些我們理解過比較好玩、宙宙也比較有感的展覽,往往具有某種創造性,不是以上對下,或『我想要教你什麼』的姿態,反而是跟小孩拉到一個平行的視野,讓他們能自己決定場域裡所有物件的遊玩方式,碰到混齡的狀況時,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出一個遊戲規則。」意即所謂「free play」(自由遊戲)的精神,也如同宙宙玩Switch時最愛的「沙盒遊戲」(sandbox game)。
這次,初來到桃兒美館,父子倆完整走了一圈戶外綠地、總樓地板2,180 坪的室內及觀景平台,和蜿蜒3個層次的山丘坡道,宙宙沿路探險,王宗欣則沿路蒐集令他驚艷的細節巧思:全館上下符合孩童步伐高度的無障礙樓梯、視點高度都落在90~100公分的展品(常規的展覽約為140公分)、每行字都確實附註注音的展板說明⋯⋯。
而在分散4層樓的開幕首展《探險未來!》及國際藝術特展《長出一扇門的石頭》中,9件作品均透過互動性高兼具自由度的任務設計,帶領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探索桃園在地的人文及地景;此外,展品使用的材料(material)多元,可觸摸的質地亦多樣,唯一禁止碰觸作品的展間「地圖城市」一旁還特別增設了遊戲區,舖掛可觸摸、並實際動手與之互動的毛線編織。
雖然作為「兒童」美術館,打造定位從一開始便很明確,但實際來到一個自己眼中「建築空間、硬體設計全都站在小朋友的視角思考,展覽內容也不偏往學術或流量定位去」的展館,王宗欣仍感到很受鼓舞,尤其他有感這樣的場域在台灣尚不多見。
「目前台灣文本型的展覽還是比較常見,涉及體感體驗的通常會被歸類到有那種公版球池的『親子館』,也有太多是展出只為期1、2週的短期特展——其實台灣有很多很棒的策展人,大家不太會做兒童內容,是因為沒有經驗參照。」同為策展人,王宗欣很期待「這些經驗和方法學可以逐漸被累積和落地,成為一個guideline傳承下去。」而在過程中,像桃兒美館這樣中長期營運的策展單位、空間的存在便顯得尤為重要,如同一座「練功場」,打開孩童和世界的互動,更讓大人練習與孩童溝通。
然而,回到單純的父親身分時,王宗欣其實頗為放手:「反正也沒有說看展覽就一定要學會什麼,但看多了就會是美學與想像的積累。」於是,每每一起旅行到世界各地的美術館,除了適時提醒要遵守規則,其他王宗欣一律不干涉。他回憶起曾讓宙宙「玩瘋掉」的teamLab Planets,「入場要光腳踩,順著水流上坡,還有一個空間完全是用枕頭鋪起來的,根本走不穩,大人覺得緊張難走,可是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穩定感是好玩的,反而會比大人走得更輕鬆。」
就像當初宙宙想留長髮時,王宗欣一度也跟著留,讓兒子萬一在外面對側目時能說句「我爸爸也跟我一樣!」但後來,發現宙宙根本是對此毫不在意的「社交王」,他鬆了口氣——孩子總會長出自己應對世界的能力與風格。
宙宙帶路,探險未來!
我們在森林裡緩緩相遇——跑!跑!大野丘|劉文琪(1F戶外)
2019年桃園地景藝術節時,曾出現在八德大湳森林公園中的一組兩座大、小山。藝術家製作假山、體驗者追逐假山,引人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間的關係。頂端停駐著小鳥的大山會循著軌道緩緩移動,內建感應裝置,遇到人時會自動停止。宙宙追山,也追山另一頭的老爸,父子追跑大戰圍繞大自然移動的隨機節奏開打。
三山三水|蔡坤霖(1F戶外)
唯一一件在桃兒美館周邊草坪上的作品,曲折的藍色與綠色水管,象徵桃園山的稜線、水文的曲線,水管的末端連接有揚聲器,可以聽到來自桃園三山(拉拉山、虎頭山、東眼山)與三水(石門水庫、桃園大圳、大漢溪)的聲響;同時也可以和站在作品兩側的人互相傳遞話語,但遇上宙宙這樣的瘋狂嘶吼派,王宗欣眼神偏無奈。
指尖小旅行互動區(2F)
三明治形狀的桃兒美館、遍布桃園的圓圓埤塘、硯台般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和扇子形的棒球場,都化身柔軟可觸的毛線地景,還有木頭穿插其中,可以隨心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纏繞、勾連,完整整幅圖景,動手又要用腦,是全館宙宙玩到最捨不得走的一區:「等我再拉完一條線~」王宗欣則驚嘆,原來有時意想不到的簡單媒材就足以讓孩子互動這麼久:「這招我要學起來!」
種子城市|三明治工(3F)
散落的抱枕象徵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4大桃園新住民原鄉——的種子,搭配代表台灣的台灣欒樹抱枕枝條,和象徵台灣灰藍色調建築的大小灰色方塊,讓孩子可以自由搭建出一座多元文化城市。
而宙宙走一個自導自演路線,到處蒐集抱枕後讓他們陸續出場:「這個豆子會長出一個豆莢,然後顏色變淺枯掉了,突然暴風雨了⋯⋯我們就多出一個青菜!」顯然處在自己的「AR眼鏡」中。
泡泡好厝邊|李文政(1F)
本次特展中唯一的電動遊戲機台,以青埔的地景為場景蒐集禮物。不似面對館內其他實體物件,這是宙宙玩得最「規矩」的一個點,一坐上機台就熟門熟路操縱搖桿,平穩地在路徑中穿梭。
這呼應王宗欣最近的有趣發現:「作為Alpha世代,他們對世界認知途徑的建立其實有點反過來,螢幕裡的世界是理所當然,類比的東西反而是未知的未來。所以有時間就拉他離開數位世界去理解其他有趣的事(譬如看展),反而是我想多協助和陪伴他的地方。」
開館展《探險未來!》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青埔館) 即日起~09.01
更多全台兒童美術據點5選
台北當代藝術館 U12小玩藝空間
專為12歲以下孩童打造,憑當日門票開放親子入場共同體驗。定期規劃年度主題,設計互動及遊戲裝置,亦規劃不同媒材的手作課程。
均勻製作 「大展身手做展覽」
2020年發起的「展覽識讀」推廣計畫,透過實作體驗,解構展覽製作流程。7月將在「新竹241藝術空間」舉辦由孩子自己設計主視覺、規劃互動體驗區的當代藝術展《奇形怪狀的日常》。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
分為針對4~12歲兒童的展示空間,及針對0~10歲兒童與成人陪伴者的互動體驗區,前者從台灣美術史脈絡中擷取美感教育元素,後者透過規劃遊戲體驗鼓勵兒童用各種方式「找靈感」。
高雄兒童美術館
國內公立博物館中首座專為兒童設置的美術館,每年輪流更換2~3檔主題展覽,附設標誌性的沙坑區,及多年來每(隔)週舉辦的人氣活動「胖叔叔說故事」。
南投毓繡美術館「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
由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募集經費的計畫,結合社會資源,邀請中部地區偏鄉的國中、小學生到毓繡美術館,創造許多學童人生初次的美術館參訪,至今已持續8個年頭。
王宗欣,1978年生,新媒體藝術家,dosomething studio工作室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曾執行三金典禮視覺包裝,擅長將錄像藝術作品跨界融入商業空間,近年亦跨足兒童內容領域策展。宙宙,2016年生,喜歡籃球、玩Switch和平交道號誌燈。兩人常一起畫畫、看展, 在旅行世界各地的展館時探究何謂「好玩」。
文|李尤 攝影| Rafael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