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錯了吧?「麻辣鍋」與「紙」,和藝術有什麼關係?詹記麻辣火鍋與恆成紙業兩位二、三代目,平日其實同是混跡藝術圈的同好好友,雖然本業非藝術,卻都選擇以藝術為媒介,在既有的框架內,讓品牌精神自我進化,大膽玩出屬於這一代的驚喜(奇)輪廓。
詹記麻辣火鍋,1994年創立於新莊的麻辣火鍋店,近年再再透過空間打造獨特的摩登台味美學,5月熱騰騰開幕的「西門大世界」攜手藝術家羅智信作為藝術指導,細節令人睜大眼:確定這個東西會出現在火鍋店?
恆成紙業,1977年駐紮於新店的紙張貿易商,近年積極走出本業,購藏藝術品、辦展覽,甚至在倉庫開實驗音樂趴,拓展許多與「紙」並非正相關的展演與創作計畫。
不爬梳不知道,背後兩位負責人——詹巽智與鄭宗杰擁有不少共通點:都曾對接下家業興趣缺缺,迫於無奈扛下擔子後,只好認命思考自家品牌定位,並都以「藝術」為切點挖出過往不曾看過的視角,前者提供消費者視覺感官刺激,後者探尋媒材於當代的可能性。對談中,兩人頻頻點頭彼此真是「不切實際」、「愛搞些有的沒的」,這次,就聽他們聊聊藝術如何為品牌開創嶄新形象,品牌精神又何以如同藝術的本質——破格且流動?
Q1:「藝術」在你們的生命經驗中扮演什麼角色?在品牌經營中融入藝術元素的契機和原因又是?
鄭宗杰
9年前回來台灣時,我感覺很陌生——那時「太陽花學運」已經發生,身邊的朋友、年輕人都受到很大影響,而我卻完全沒有經歷到,有個距離感。我一直都對藝術感興趣,藝術是對社會品味的詮釋、趨勢的記載,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也透過購藏支持藝術家,其實也是同時在爬梳台灣社會的改變和進程。
對恆成來說,當我們經歷過數位浪潮後,紙張不再是資訊傳遞的媒介,更像是文化產業,反而是我們要讓自己成為媒介平台,自動銜接編輯、設計師、出版社、媒體、藝術家等,盡可能地去觸發大家使用紙張的靈感,很剛好他們也是關心社會與藝文產業發展的一群人,所以發起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企劃,漸漸變成我們品牌與受眾之間一個很重要的連結,適時擷取當代藝術的想法跟工作方法,對我們來講也很有效。
詹巽智
或許因為我有美術系和設計工作的背景,做品牌再造(rebranding)時找藝術家一起合作,對我來說滿自然和理所當然的。起點是2018年打造詹記敦南店時,我邀請認識很久的學長、藝術家羅智信合作,本來是請他單純挑選局部空間陳列,漸漸變成他和我一起梳理、定調整體的空間概念,變身藝術指導。至於為什麼不只找設計師合作就好?因為對我而言設計是比較冷靜、理性的,可以把元素排列組合得很完美,但還需要一些更前衛、破格的東西,讓空間有更多表情。
Q2:每次出手方向如何設定?又怎麼定調品牌調性?
詹巽智
餐廳是直接To C(Consumer,消費者),反正大家就是為了吃火鍋來的,大部分客人也不一定會在意空間發生什麼事,但我從小在火鍋店長大,覺得除了一般對火鍋店的想像,是不是應該要有更特別的事發生,有一些突破?
除了是做出品牌區隔,我也希望它更怪、更「異質」。所以在玩「台味」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把沒人想過的東西拼湊進餐飲場所:像敦南店的門面完整沿用了商業華廈入口的配置,從保全櫃檯、信箱,一路到做成電梯門的餐廳入口;以前十幾歲時在西門町玩,最有印象的就是門口有大型造景的「木船民歌西餐廳」,所以這次也把西門大世界的入口做成一面很狂的巨石浮雕,然後店內大包廂的外牆是台灣老式藝品店的櫥窗立面、桌子是黑道老大家裡那種樹根砍半做成的泡茶桌⋯⋯,我想把這些很台、很醜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會不會它們其實根本不醜,重點是我們怎麼運用?
鄭宗杰
我們辦公室的大廳會不定期更換藝術收藏,最新進駐的一件裝置是藝術家周育正的〈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II〉,他用台灣才會出現的材料,像是違建常會看到的浪板、鐵皮等這些所謂很B、看起來不是很高級的東西,卻能奇異地呈現出和諧狀態!除了和我們位處的新店工業區彼此呼應外,也會有一種身處「當下」的感覺。
我都說現在恆成的商業模式是To「P」(Professional,專業人士),面對的是每個團隊或專案中,實際選擇用紙的專業人士,我們必須跟他們一起思考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像是閱讀是什麼?紙本的未來又是什麼?至於每次企劃調性如何決定,不一定要有紙的元素,我覺得是保持一個「態度」,關心台灣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找到有什麼東西可以跟我們的受眾產生共鳴,那我們的價值、產品就自然能傳遞出去了。
至於恆成的藝術計畫,可以分幾個層次,除了純粹的購藏、贊助支持,我們也和各種創作者協做活動、作品、展覽,像之前和影像藝術家林冠名合作裝置〈散落物 memento〉,一起探索紙本跟數位對於資訊感知的差異;和立方計劃空間合作舉辦《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觸及到了更小眾、但能量也非常有趣的聲音藝術圈,還意外發現我們倉庫的音場效果超好!因為大,紙張又是軟裝潢,可以吸收回音——這種「再發現」的過程也是我覺得最有趣的。
我們不會去定義恆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品牌,在和不同藝術家合作時,透過他們的思維再回看品牌自身,我們也一直在摸索,整個過程與感受都是很流動的,而這也剛好對應了當代藝術的討論。
詹巽智
對!通常大家做rebranding,會很實在地講述品牌理念,但我覺得rebranding其實是個表皮,是「虛幻」的。所以我們乾脆在這間店裡放入很多虛構的元素,門口浮雕的草圖是用AI算出來的、螢幕裡以數位典藏方式輪播的是請3D藝術家黃海恩創作的古物火鍋、主燈也沒有形體而是一扇假的窗光⋯⋯。品牌的想像是要帶出來的,像Gentle Monster也很怪啊,沒人把一家眼鏡店做那麼多張狂的想像,我們也是向他們學習啦。
Q3:作為老牌品牌,打中年輕人的同時如何兼顧老顧客的口味?如何拿捏新舊間的平衡?
詹巽智
老實說我滿忽略這點的,回到產品本身,辣需要年輕的胃去承受(笑),老客人一定會有很多愛恨情仇,也不一定會喜歡太大的改變,但我好像沒有管那麼多,我們真的改變太多。
鄭宗杰
但我必須補充,大家看到的是他打造空間的能力,可是他其實對麻辣鍋本身也很了解,也有持續在研究精進食物面——這絕對是重點,對詹記來說,鍋本身要好吃,用餐體驗跟服務品質要做好;對我們來講,是從紙張的下訂單到售後送貨、事故處理等服務的基本環節,雖然媒體所關注的焦點或光環是在品牌行銷上,但其實恆成團隊花更多時間在處理日常服務。
其實我們的客戶年齡層差距極廣,老客戶真的就是單純用紙而已,這些品牌形象未必能觸及到他們,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們維持專業、營運健康。但也因為這樣,我們也才能放手做有趣的事。
Q4:除了藝術是幫助品牌再造的語言,反過來,品牌又能如何支持藝術創作者,讓能量互相加乘?
詹巽智
對餐廳空間來說,做好基礎設計之外,我相信再帶來一些藝術的想法和能量,能引起大家的好奇、想去了解背後的成分是什麼,藝術家們也就多了個媒體曝光的可能管道,我自己期望啦,對同業來說也是多了個之後構思的參考,發現原來有些東西可以這樣搞,有些間接的刺激。
鄭宗杰
當然圈內人有圈內人接觸藝術作品的方式,可是一般大眾觀看藝術的方法、儀式,其實往往還是滿有規範的,一定要在畫廊或美術館嗎?這個門檻是可以打破的。詹記在做的,就是把藝術家的想法跟作品,用不同於以往僵化的觀看和互動模式呈現,這件事是最棒的!
恆成目前也有兩個支線計畫在走:一是已經上線的「diag對視點」,是以台灣影像為本的商用圖像資料庫,提供完整的圖像授權和友善的使用介面,讓照片和內容生產者們發生對話,也希望透過確立商業模式,促使攝影藝術和商業應用接軌;另一個則是正在進行中的內容媒體「野点nodate」,會整合不同領域的文化生產者,探詢紙與網路、聲音、物件等議題,希望能為台灣缺乏平台整合、零散的次文化重新找出理解的切點——接下來,我們希望持續讓不同圈圈的合作更緊密,做好橋樑的角色。
「我想把這些很台、很醜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會不會它們其實根本不醜,重點是我們怎麼運用?」——詹記麻辣火鍋 詹巽智
詹巽智
詹記麻辣火鍋二代經營者。北藝大美術系畢,當過平面設計師,13年前因為家中真的缺人手,才回來從外場端盤點菜、內場切肉做起。2018年開設詹記敦南店、2024年再造西門大世界,開創人們對餐飲空間美學的想像。
「關心台灣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找到有什麼東西可以跟我們的受眾產生共鳴,那我們的價值、產品就自然傳遞出去了。」——恆成紙業 鄭宗杰
鄭宗杰
恆成紙業三代負責人。 大學念建築,海外工作 十幾年後,8年前父親 過世回家接手,打開 各種觸角,想找出紙張 媒材於當代的可能突破 點,更讓品牌直接作為 橋樑,串聯其他產業。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KRIS KANG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