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2023年以「未來到劇場」為主軸探討科技、疾病與超人類主義之後,2024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以「換『劇』話說」為策展主題,透過四檔當代跨界節目展現劇場無窮的魔幻手法,經由衝擊觀眾視覺和激發想像來拋問性別、環境與生命本質的重要性,進一步映照現實也預警人類的未來!

擔當開場的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巨人來了-山海遇見偶》,起源於2023年開始的「偶戲種子教師計畫」,攜手藝術導師無獨有偶培育種子教師,讓偏鄉藝文教育進一步擴散、在地扎根並永續發展;計畫影響力擴散至花蓮、宜蘭、新北、台南與屏東,更首次進入特教班級。

今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無獨有偶,在南港中信金融園區打造一場全齡共享的偶戲嘉年華,繽紛吸睛的偏鄉學童偶戲夜光秀與偶戲作品共六檔輪番上演,現場還有MUZIK x教育部樂器銀行樂器體驗、藝術家版畫工作坊及多項闖關集章遊戲,另有人氣拍貼機讓觀眾體驗。
在公益場也特別出動4.5公尺高的巨型大偶漫步南港,首次登陸台北的山海巨人,同心戮力六所師生,演繹這塊土地的疲憊與沉睡、甦醒與共生。活動採免費入場,7月6日週末就到南港中國信託金融園區跟著戲偶一起上山下海吧!

緊接著於8月8日至11日在臺大遊心劇場亮相的比利時夏綠瓦蒂劇團X焦點劇團《最後一個星期天》,跳脫以語言為唯一媒介的形式,非語言的演出飽含詩意又充滿滑稽的諷刺,譏嘲人類面對極端氣候和環境崩毀卻視而不見。

這部作品不但榮獲愛丁堡藝穗節「整體劇場獎」、比利時梅特林克獎「最佳表演」及「最佳藝術和技術成就」,2018年更獲頒法國著作人協會(SACD)the BelgianArtPrize的「最佳手勢劇場獎」,該獎項肯定劇團創團以來的所有製作,直至今日,夏綠瓦蒂劇團作品已經在全球演出逾1,000場次。
對於非正統劇場製作有著相同想法的夏綠瓦蒂劇團和焦點劇團,在視覺呈現、藝術表現及舞台語言的拿捏掌握展現高度契合,共創多部融合動態藝術、物件劇場、懸絲傀儡及攝影設計的劇場作品。

《最後一個星期天》講述不久將來後的某一天,人類再也無法適應極端氣候,世界末日近在眼前。小鎮上一戶人家卻絲毫不在意,伴隨暴雨的颶風侵襲,即使肆無忌憚的強風灌入屋內,眼前桌椅傾倒,杯盤狼藉遍布,一家人仍處之泰然地準備度過溫馨的午後家庭日;同一時間,三名記者行駛在顛簸的路面,正趕往另一端的荒原,為捕捉氣候浩劫下野生動物走向滅絕的最後身影。面對嚴肅的生存議題,前後兩組呈現完全相反的情境與態度,極度誇張的戲謔敘事觸發觀眾群體反思。

演出結合多元形式,微型物件搭配影像設計,表演者更時不時將延伸的軀體幻化作大自然的起伏樣貌,挑戰觀眾對肢體運用的想像極限;科幻模擬和現實面的荒謬混亂在台上交替穿梭,無需台詞的偶戲及默劇,反而激盪出觀者無窮邊際的想像。是部看似腦洞大開的警示預言,實則從平凡日常出發,與大眾生活經驗深刻共感,又極具趣味性的省思製作,猶如一堂全齡共賞的劇場生態課。

強力接棒的曼波男孩舞團1994年成立於巴塞隆納,擅長透過詼諧幽默的方式把舞蹈變成喜劇。藝術總監菲利普.拉斐耶(Philippe Lafeuille)以編舞家及舞者雙重身分活躍於舞壇,職業生涯中曾與流行天后瑪丹娜(Madonna)和芭蕾舞傳奇魯道夫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共舞。其舞作《Méli-Mélo show》以黑馬之姿在外亞維儂藝術節首演,並於愛丁堡藝穗節大放異彩,獲得「最佳國際表演獎」(Prix du Meilleur Spectacle International)。

主辦單位替這回來台的《蓬蓬》(TUTU)下了個相當顯眼且吸引人的關鍵標題:「猛男芭蕾撞上幽默舞劇,解放觀眾搞笑魂!」原來,男人也能精準掌握踮腳尖的藝術。是繼《Méli-Mélo》再次登上外亞維儂藝術節的舞作,以破竹之勢獲得「最受觀眾歡迎獎」(Prix du Public),喜劇風格的舞蹈驚艷愛丁堡藝穗節的觀眾,並獲得媒體逾五星好評;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百老匯報The Broadway Baby和專業藝評Edinburgh Festival Magazine、the wee review、one4review、The List等媒體也皆給予超過四顆星評價。

「色彩繽紛的芭蕾舞蓬蓬裙和尖頭鞋不再專屬於女舞者!」,六位男舞者彷彿變色龍,突破性別框架,大秀猛男芭蕾,展現「雌雄同體」的身體創意;在全劇二十個場景中詮釋近四十個角色,不僅是舞者也是小丑,在台上無所不能的他們,淋漓盡致地融合古典芭蕾舞、現代舞、韻律體操、嘻哈及雜技等各類型舞蹈,專業深厚的舞蹈身段和底蘊揉合出一幕幕的視覺饗宴。

如同藝術總監所說:「這場秀就是場遊戲,這齣舞作我想獻給那些沒看過舞蹈表演的觀眾!」舞蹈本就是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觀眾只需要純粹地享受這趟震撼的感官之旅;宛如時裝秀般的致敬經典卻又是齣挑戰創新的天鵝湖,接二連三詼諧逗趣的肢體語言徹底顛覆傳統芭蕾印象,一部兼具節奏感與喜感的舞劇,將於10月19日至20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俏麗登台。

最後11月16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壓軸登場,由比利時偷窺者舞團轟動國際的驚悚大作《密室三舞作》,描述在遠洋客輪的船艙和走廊中,時間及記憶被無法控制的力量扭曲;窺探人類暴力、情慾與偏執的脆弱與掙扎,並營造「超現實」的詭譎場景,畫下堪比大衛林區的懸疑美學。

人類在享受便利的網路生活之際,卻面臨了更大的意識危機:身而為人的知性與感性,正在慢慢消逝,巨量襲來的碎片化資訊看似簡潔又吸收快速,卻逐步侵蝕著不斷匱乏的注意力,甚至是無法達到或擁有完整的學習與深度的思考。換「劇」話說,讓我們好似參加末日慶典般地走入劇場沉澱心情、聚焦日常話題並開啟華麗的世代對談吧!

2024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
演出場次|08/08(四) 19:30、08/09(五) 19:30、08/10(六)14:30&19:30、08/11 (日) 14:30
演出地點|臺灣大學遊心劇場
演出長度|約75分鐘 (無中場休息)早鳥限時8折(7/4止),雙人88折四人套票85折(7/5起)
更多藝術節相關資訊請洽官網
資料提供|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