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瞬間》特展開展!飽覽畢卡索、大衛・霍克尼、安迪.沃荷等大師名作,展開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美館《瞬間》特展開展!飽覽畢卡索、大衛・霍克尼、安迪.沃荷等大師名作,展開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市立美術館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出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與國巨基金會的精選藏品,包含畢卡索、安迪.沃荷、杉本博司、大衛・霍克尼等大師名作,引領人們探索繪畫與鏡頭之間的關係。本次展期到今(2024)年11月17日,可別錯過一次飽覽巨作的機會。

飽覽55幅經典之作

先前在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展出的《瞬間》(Capturing the Moment),不僅是其歷年展期最長的展覽,同時創下30萬人次觀展紀錄。而此次《瞬間》特展海外唯一展出站就在高美館,透過6大展區,精選的34件泰德美術館藏品,與國巨基金會收藏的21件現當代作品,審視近百年來繪畫與攝影的交織發展,一窺藝術家如何用鏡頭與畫筆來記錄瞬間,帶領觀者一同踏上穿越繪畫與攝影的旅程。

➯ 追蹤國際大展在南國!專訪奇美博物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團隊

《瞬間》特展呈現20世紀最關鍵繪畫與影像作品,展覽從繪畫與攝影的互動關係,穿梭百年攝影與繪畫間的探問,交織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瞬間。(圖片提供:高美館)
《瞬間》特展呈現20世紀最關鍵繪畫與影像作品,展覽從繪畫與攝影的互動關係,穿梭百年攝影與繪畫間的探問,交織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瞬間。(圖片提供:高美館)

在6大展區穿越繪畫與攝影的旅程

第一展區|攝影時代的繪畫
綜觀20世紀,藝術家陸續透過攝影來創作,使得過去常以繪畫映照世界樣貌的概念,趨向複雜,於是畫家們也開始發展新的風格與視角,來回應攝影帶來的挑戰。本區除展出畢卡索(Pablo Picasso)〈水手〉、〈女子半身像〉及畢生代表作之一〈哭泣的女人〉,也能看到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以畫筆刻畫紐約工人階級的生活常態,寫實呈現芸芸眾生的樣貌;首次在台灣展出的多蘿西亞.蘭格(Dorothea Lange)〈移工母親〉作品,則呈現了鏡頭下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生活。

畢卡索真跡現身高美館《瞬間》特展,一次展出畢卡索〈水手〉、〈女子半身像〉及經典代表作〈哭泣的女人〉。(圖片提供:高美館)
畢卡索真跡現身高美館《瞬間》特展,一次展出畢卡索〈水手〉、〈女子半身像〉及經典代表作〈哭泣的女人〉。(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

第二展區|拉鋸
當攝影師們忙於摸索相機的機械原理時,畫家們也持續處理著畫布表面的肌理與顏料的質地,讓媒材潛能能夠最大化發輝。而本區呈現藝術家們利用繪畫素材與技巧表現力,創造出層層交疊的構圖,像是在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中,可見每一道筆觸中,所抒發的滿腔情感。

《瞬間》特展第二展區「拉鋸」,展現藝術家利用繪畫素材與技巧表現層層交疊的構圖。(圖片提供:高美館)
《瞬間》特展第二展區「拉鋸」,展現藝術家利用繪畫素材與技巧表現層層交疊的構圖。(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特展展區中,以藝術家的經典名句呈現攝影與繪畫的對話交融。(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特展展區中,以藝術家的經典名句呈現攝影與繪畫的對話交融。(圖片提供:高美館)

第三展區|如畫的場景
當攝影與繪畫的界線逐漸模糊,傑夫.沃爾(Jeff Wall)也透過創作來對「攝影如實記錄真實世界」的概念提出質問,而在這件〈突如其來的一陣風〉作品,看似捕捉了凍結了一剎那,實則經過縝密的編排,其在構圖上擬仿了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前後拍攝超過百張照片,之後將照片中的各式元素拼接,並透過數位技術疊加在一起,呈現出這幅創作。

傑夫.沃爾(Jeff Wall)《突如其來的一陣風》拍攝超過百張照片,擬仿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以巨幅燈箱形式呈現觀眾眼前。(圖片提供:高美館)
傑夫.沃爾(Jeff Wall)《突如其來的一陣風》拍攝超過百張照片,擬仿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以巨幅燈箱形式呈現觀眾眼前。(圖片提供:高美館)

第四展區|凝視的詩意
如同藝術家在畫作中回應攝影帶來的影響,在攝影領域的新一代藝術家,也從傳統繪畫汲取養分,並提出新的觀看方式;以壯觀的大尺幅照片、工整構圖,觸發人們對觀看行為的反思。比如在托馬斯.施特魯斯(Thomas Struth)的攝影作品中,畫面裡的參觀者凝視著畫作,而畫作中的人們卻也反過來注視著你我;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以攝影探索影像製作的結構本質;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作品,以長時間曝光技術來呈現各地的大海影像,顯現出攝影既是瞬間,同時也是時間積累的作品。

「凝視的詩意」展區表現新一代攝影藝術家從傳統繪畫汲取養分,打造新的觀看方式,壯觀的大尺幅照片、工整構圖,觸發對觀看行為的反思。(攝影:Adela Cheng)
「凝視的詩意」展區表現新一代攝影藝術家從傳統繪畫汲取養分,打造新的觀看方式,壯觀的大尺幅照片、工整構圖,觸發對觀看行為的反思。(攝影:Adela Cheng)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中呈現衫本博司《海景》系列(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中呈現衫本博司《海景》系列(圖片提供:高美館)

第五展區|歷史取鏡 
在本展區中,展現出繪畫創作賦予攝影真實存在的意義,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拍攝的照片繪出〈兩支蠟燭〉;威爾漢姆.薩斯奈爾(Wilhelm Sasnal)的攝像繪畫中飽含歷史、新聞和記憶元素,顛覆傳統攝影與繪畫既定印象。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拍攝的照片作畫出〈兩支蠟燭〉,展現繪畫創作賦予攝影真實存在的意義。(圖片提供:高美館)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拍攝的照片作畫出〈兩支蠟燭〉,展現繪畫創作賦予攝影真實存在的意義。(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帶給觀眾近代藝術史的「經典」時代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帶給觀眾近代藝術史的「經典」時代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第六展區|融合新境
本展區匯聚了藝術家們多方探索繪畫的創新嘗試,推翻繪畫至上的觀念,比如本區的名作安迪.沃荷(Andy Warhol)〈自肖像〉,便是透過絹版印刷工藝打破自畫像真實性的神話,呈現出最具代表性的普普藝術;約翰.柯林(John Currin)、恩吉德卡.阿庫尼利.克羅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麗莎.布萊斯(Lisa Brice)等藝術家從流行文化挪用攝影圖像,讓女性身體重新獲得應有的中心地位;麥可 · 阿米泰吉(Michael Armitage)、米里亞姆.卡恩(Miriam Cahn)透過畫作呈現肯亞的後殖民動盪與地中海地區的難民船難,以藝術來回應社會議題。

高美館《瞬間》展場「融合新境」,展出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自肖像〉,是藝術家創新嘗試的代表作。(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融合新境」,展出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自肖像〉,是藝術家創新嘗試的代表作。(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展場一隅,呈現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展場一隅,呈現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攝影:Adela Cheng)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攝影:Adela Cheng)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攝影:Adela Cheng)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攝影:Adela Cheng)

同場加映:《瞬間》特展系列活動
另外,高美館也推出一系列活動,6月至11月開展特展系列高美講堂,將引領觀者穿梭英倫博物館、藝術史、收藏拍賣、攝影聚焦等跨域主題;由高美館策展人講解的「專家導覽」場次,將於7月19日、7月26日登場;首度打造的「特展必修課」,8月11日由謝哲青深入解析泰德美術館與特展作品。

不只是藝術的課程,更是藝術體驗的旅程,高美館也推出一系列豐富活動讓民眾深入感受《瞬間》特展。(圖片提供:高美館)
不只是藝術的課程,更是藝術體驗的旅程,高美館也推出一系列豐富活動讓民眾深入感受《瞬間》特展。(圖片提供:高美館)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
展覽期間|2024.06.29-11.17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全票|300元( ibon售票系統、高美館售票中心現場、Kkday、Klook、Trip.com、易遊網同步販售)
高美館✕奇美博物館 雙美聯票700元(ibon獨家限量販售)
更多關於《瞬間》導覽/講座、教育推廣活動、小週末音樂會資訊,請見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歷經五年的整建,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24年2月重新開幕,近期迎來大型特展「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聚焦於常玉、藤田嗣治、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等旅法藝術家,勾勒出臺灣藝術史的多元性與國際視野。

橫跨三代的藝術家留法浪潮

身為第一代留法華人藝術家,常玉深受法國畫家馬諦斯影響,同樣的奔放畫風,常玉以更簡單的色彩、線條,展現出創作的自信。常玉雖然沒有來過臺灣,但生前寄到台灣、預備辦展的這批畫作,讓他走進了世界的藝術史。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常玉。(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

19世紀中葉後,巴黎成為世界藝術之都,吸引無數藝術家前往追尋創作理想。到了1930年代,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等4位台灣藝術家,分別從台灣和日本前進巴黎,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相遇、交流。在此之前,常玉已參與過「巴黎學派」盛會,並經常被與該學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洲藝術家——藤田嗣治相提並論。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左:楊三郎《街頭秋色》;右:劉啟祥《收穫》。(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而晚一輩的「留法三劍客」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以及少數女性留法藝術家潘玉良、袁樞真等人的作品,也在本次「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出。

4大單元一探文化交融下的創作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生命故事,描述當時大時代脈絡下臺灣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遷徙與流動,以及東方藝術教育如何融入西方元素,藉由向觀眾講述藝術家之間交會、感動的故事,以另一種新的眼光再認識常玉。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策展人陳貺怡以「庖丁解牛與西方前衛:常玉」、「巴黎學派中的日本人:藤田嗣治」、「進入世界的臺灣藝術先驅」、「留法三劍客、留法女性藝術家與常玉最後的訪客」等4大單元,分別探討橫跨三個世代的藝術家們,如何在文化衝擊中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與藝術傳統,創造出我們今日所見的成果。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次展出常玉的44件作品,包括《菊》《四女裸像》,此外還有陳清汾《巴黎的屋頂》、顏水龍《港風景》、劉啟祥《法蘭西女子》,以及來自國內外收藏單位的藤田嗣治精選作品。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常玉,《菊》,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陳清汾,《巴黎的屋頂》,私人收藏。(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顏水龍,《港風景》,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而「留法三劍客」中,吳冠中《巫峽魂》、朱德群《他鄉夜》、趙無極《抽象畫》等結合東方特質與西方抽象的作品,以及潘玉良《酒吧+女郎》、袁樞真《遠浦歸帆》等作品,都將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潘玉良,《裸女》,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他者.他方》!展出常玉與三代留法藝術家的跨世代創作足跡
袁樞真,《遠浦歸帆》,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

展覽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1樓、2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展覽日期|2024年9月13日至12月8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