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奧運而策的藝術展!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展現運動美學,探討競技場下的不平等議題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2024巴黎奧運將於7月底揭幕,關於運動的設計、藝文策展也隨之展開。在台北,双方藝廊首次踏出藝廊空間,帶著《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特展,以快閃微型展的形式進駐NOKE忠泰樂生活Uncanny,集結國內外10位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其各不相同的創作視角與媒材,展示運動與藝術如何互相啟發與共容。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參展藝術家郭彥甫作品。(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7月6日於NOKE忠泰樂生活Uncanny開展。(圖片提供:双方藝廊)

參展藝術家|林良材、姚瑞中、陳怡潔、陳萬仁、郭彥甫、黃海欣、崔廣宇、張育嘉、羅懿君、尚恩.格萊德維爾(Shaun Gladwell

運動和藝文,究竟有什麼關係?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在希臘雅典舉行,發展百年以來早已不只是全球體壇盛事,更是各國國力與資源展現的競技場。如今的奧運會,往往吸引各國政府、企業大力贊助,與資本、政治制度關係逐漸加深,更能為主辦國(甚至參與國)創造巨大商機,同時展現出社會經濟演變在體育產業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對各地生活的深遠影響。

在奧運歷史中,19121948年曾有藝術類別競賽的出現,促進了文化、藝術、競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外交交流,彰顯了和平、友誼、公平競爭等體育文化價值。運動不僅是對於肢體流動的探索,更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展演,代表了人類集體意識、情感連結的表達方式。

《燠運之夏》展現運動美學,探討賽場背後的不平等議題

運動競技的哪個時刻,最令你感動?是運動員完美呈現優雅動作、壯麗的比賽場景,或是鎂光燈下的如雷掌聲?《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藉由繪畫、雕塑、複合媒材、錄像裝置等不同媒介,透過10位藝術家的詮釋,引領觀眾欣賞運動美學的魅力,並深入了解該領域面臨的資源、階級與權力不平等議題,以及其背後的歷史背景。

▽ 10位藝術家創作亮點一次看 ▽

郭彥甫的創作深植於自身運動員經歷,生動描繪競技場上運動員的瞬間姿態與動力。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郭彥甫作品。(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姚瑞中結合東西方神話與浮世繪元素,通過異國駐村體驗,創作出充滿詼諧與奇異造型的畫作,呈現夏日奇觀。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姚瑞中《羨慕嫉妒恨》。(圖片提供:双方藝廊)

張育嘉將體操選手系列的動態美學,由膠彩娟本和油彩松木延展至雕塑裝置,創造出多層次的時空敘事。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張育嘉《體操選手的日常之頒獎台風波》。(圖片提供:双方藝廊)

林良材的雕塑作品以金屬媒介探索人體動態,將運動瞬間轉化為永恆的藝術形式。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郭彥甫《白》、林良材《高爾夫》。(圖片提供:双方藝廊)

尚恩.格萊德維爾(Shaun Gladwell透過攝影和錄像等媒介,深入探索極限運動與次文化的交織,作品邀請自行車手在古典建築背景中演繹花式騎行,結合緩慢的動作、模糊的地理元素,構築出一幅詩性與動力兼具的視覺奇觀。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Shaun Gladwell《藍海中漂蕩的荷蘭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陳萬仁以錄像裝置中泳者在無垠藍海中的循環動作,捕捉其對無盡可能的渴望。

羅懿君透過重塑甘蔗渣製成的健身器材,探討從勞動到健身的社經變遷,揭示了全球化對地方生活的影響。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陳萬仁《無名英雄》、羅懿君《壺鈴水壺》。(圖片提供:双方藝廊)

黃海欣用生動的色彩與筆觸捕捉泳池中的日常生活,通過夏日泳者的活動,展現生活趣味。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黃海欣作品(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崔廣宇透過日常行為的創新重構,挑戰社會規範,揭示隱藏的社會荒謬與體制缺陷,探索人與環境的動態關係。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崔廣宇《當代生活習作:沒有雞腿》。(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陳怡潔的作品通過轉化動漫色彩,探討大眾媒體文化如何影響集體視覺記憶,並激發運動與動漫的文化對話。

10組不同風格的藝術家之作齊聚《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不僅反映了運動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性,以及運動對我們身心狀態的影響,也揭示了運動作為一種日常實踐,如何塑造人們的生活方式。

Uncanny,結合策展思維的新零售空間

坐落於NOKE商場3樓的Uncanny,開幕以來與馥馬爾香氛出版社、忠泰美術館、Vitra、恆隆行等品牌與機構合作,結合策展思維,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購物體驗,也打開訪客遊逛商場的新方式。這次双方藝廊《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展覽進駐,更是突破了傳統白盒子的限制,將藝術觀賞體驗融入商場,讓觀眾得以在購物、用餐等日常活動之間,輕鬆與藝術作品互動。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Uncanny開幕首檔策展《Uncanny Market》。(圖片來源:明日製作所)
双方藝廊《燠運之夏》快閃忠泰樂生活!為奧運而生,探討運動與藝術的關係
Uncanny與忠泰美術館合作《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衛星展區。(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燠運之夏我的生活競技場》

展覽日期|2024.07.06-08.25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1.30,週五至週六 11:00-22:00)

展覽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