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巴黎奧運將於7月底登場,主辦城市巴黎此次特別突顯「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面向,台灣獲邀在官方指定藝文場域「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設置臺灣館,藉由舞蹈、馬戲、錄像、戲曲以及音樂等展演內容,傳遞台灣的文化願景。主視覺由三頁文創意總監顏伯駿操刀,以設計實力帶領團隊呈現台灣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自信。
「設計」作為宣傳載體,為每屆奧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宣傳手段,它們不僅是視覺藝術作品,也是為不同國族、不同文化的群眾而打造,在當今數位傳播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一旦無隔閡的視覺圖像被廣泛分享時,圖形藝術中包含的訊息仍是無可取代。
「其實無論從歷史觀還是族群組成來看,台灣都是一個很複合的國家,大概15年前左右,大家就在討論台灣是混種文化,可以感受到台灣人對於身分認同的不安和焦慮,但同時,我們又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顏伯駿指出,這次巴黎文化奧運和運動賽事沒有直接相關,臺灣館將以「自由之聲、島嶼風華、當代新藝、世界共融」為4大主題,邀集22組表演團隊,各自帶來音樂、戲曲、舞蹈、DJ演出等節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傳達台灣文化的多元性,「所以更重要的是表現積極正向的態度,來響應運動家精神,不用透過運動不斷地證明『你是誰』,反而是透過運動,讓大家知道我們跟你們一樣,我們享受運動、享受挑戰極限、享受榮譽感。」
重塑共識、實踐美學!以設計和世界同行
由顏伯駿主導,帶領三頁文團隊的設計師——陳泓宇、楊藥智、Dizzy、陳安,從去年12月開始進行整個專案的設計概念發想、提案、執行等工作,設計師們透露,三頁文工作室有一個大型電子白板,大家每一、兩天就會快速把各種浮現的靈感和想法丟上去討論並重新對焦。
「所有獎項的核心精神都不外乎『慶祝』和『喝采』,運動賽事聽起來好像非常具有速度感,或是一種體能數據的競爭,但事實上它反映了一種當代人類生活的文化縮影。我們的本質是設計師,我們做的是精神的淬煉,盡可能引起大眾共鳴和共感。」顏伯駿平時經常提醒同事,設計必須從生活中的喜好出發,找到自己最有感的切入視角,「喜歡運動的泓宇就分享過,他發現設計好比健身,天天重複做同樣的事,最後這件事會越來越精鍊,跟肌肉一樣日益茁壯。」當開始能看出極其微小的差異,顏伯駿強調,這就是所謂的「設計師之眼」。
接著,無可避免的那題靈魂銬問就來了——「台灣最迷人之處究竟是什麼?」三頁文團隊由內而外地不斷挖掘、延展、擴張,從台灣的民主自由、多元共融、友善熱情,到台灣獨有的山海地景、珍珠奶茶、阿里山小火車等,都能紛紛化為清晰易讀且國際通用的識別元素,「emoji」既是圖像也是文字,能最直觀地呈現台灣意象,「透過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生活中的物質,共同形塑台灣樣貌,彷彿在一個很輕鬆的打字對話情境中,就把台灣文化用這些icon傳遞出去。」
而除了主視覺中由奧運五環衍生的彩帶,負責動態設計的楊藥智透露,這次的動態同樣自「emoji」出發,兩個代表勝利的「v」相撞後,一起變成Taiwan的「w」,寓意「Win Together」。顏伯駿在一旁補充:「這些設計符碼會出現於臺灣館周遭圍籬、電視牆、現場播放的影片中,並穿插於每段表演之間,因此它不是一張圖或海報而已,是一個整套的視覺應用方案。」
事實上,三頁文這幾年的設計作品,持續提出兩個概念,其一叫作「共同編織」,顏伯駿認為,只有人們有意識地持續共同編織,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符號;其二則是一起「享受當下」,因為文化在本質上,就是 一群人一起共同經歷的事件。
「外國人來觀光最常說台灣人很熱情,起初我們想過要用『笑臉』這個元素,在設計上也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但最後我們認為願意和大家一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更能凝聚正面力量,於是double『v』雙贏的概念應運而生。」顏伯駿指出,奧運的視覺設計很鮮明地反映了每一屆、每一個舉辦地的民族特徵、地域特徵和文化特徵,從設計上除了要體現奧運精神和奧運文化,也要體現出國家文化,因此歷屆奧運會的視覺形象無不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這也為團隊帶來不小的挑戰。
歷屆奧運設計,映射所處時代的真實樣貌
1964東京奧運因產出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設計作品,被稱為「日本設計轉捩點」,當時的日本想向世界展示一個「New Japan」的形象,以日本設計巨擘龜倉雄策為核心 的設計委員會,藉由「一個冉冉升起的紅日」來完成這一表達,將紅色和金色定為主視覺色調,紅日由赤紅往深紅漸變,並與日本國旗相互呼應,金色如同太陽灑下的光輝,象徵日本戰後的復甦重建,及日本人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他幾乎奠定了日本海報設計,標誌性符號的設計方法被國際看見,他既是包浩斯理念先驅,卻以大量日式風格呈現在運動比賽中,從我自己學設計以來,就深受啟發。」顏伯駿觀察,日本歷史跟文化之間不僅緊密相連,其藝術發展也是逐漸進化的過程,龜倉雄策對於形塑日本在戰後新興的平面設計產業,地位舉足輕重。
而談及2024巴黎奧運主視覺,顏伯駿對於這個奧運史上首個描繪臉部形象的logo,也有個人的獨特看法。他笑說當時新聞一發布,很多人都紛紛吐槽「不好看」,「也許以現在主流的設計美學標準,或是台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審美觀來看,並不十分討喜,但是接下來一系列設計亮點公開後,包括這次首度採用薰衣草般的紫色跑道等,突顯感性、柔軟的訴求,將國家文化、性別議題串聯,加上法國也是女權運動先驅的國家,我認為這樣大膽的精神深植於法國文化脈絡之中。」
縱觀平面設計的近代發展,尤其是進入數位時代後暴增的多元需求:動態、靜態、人機互動、跨平台、跨媒介等諸多新變數,「要做到不被綁手綁腳,不循規蹈矩,還要解決實際遭遇的問題,打造出具一致性且強烈的視覺,絕非易事!」顏伯駿再以2012倫敦奧運logo為例,推出時亦受到英國媒體及民眾猛烈批評,讓Wolff Olins公司承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然而多年後反而證明,他們確實顛覆了全球觀眾對奧運品牌視覺傳播的觀念,使多形態的圖像設計概念首次廣為人知。
懂「思考」的設計,可以答題也可以出題!
設計,和好酒一樣需要時間慢慢發酵,長出自己的文化連結和認同。顏伯駿認為,當討論一個設計好不好看時,不見得非得採取非黑即白、二元對立,「如果你覺得80%喜歡,但也有20%討厭,只要言之有理,又有何不可?」從金曲獎、金穗獎、臺灣文博會、全運會,再到這次的文化奧運和明年的世壯運,他不只單純用「美」的視覺答題,而是找到有趣的方法,拋出下一個問題,「第一件事永遠是了解合作對象的核心訴求,再決定要用拍攝、插畫、圖像、動態,或其他方式去挑戰、去榮耀、去玩耍,把心態打開會看到更多可能。」
作為三頁文團隊創意大腦,顏伯駿始終相信,設計的本質就是一套工具,而不僅限於一個風格,或一個技法,或是一種表現形式,「設計是用來解釋事情、組裝事情,再重新打磨的流程,因此無論接下什麼類型的案子,我們的目標都不是為了展現哪位設計師多會畫某一張圖,而是從作品中揭露他多會去詮釋、解析跟回應,這樣的能力正是關於設計的思考,也是我們所有作品中的共通點。」
關於設計團隊三頁文的奧運看點!
顏伯駿 體能是客觀數據,美學是主觀標準
霹靂舞、鞍馬(體操)、跳水、水上芭蕾這幾個項目,會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這些都有藝術評分,能看大家怎麼定義「美」是很有趣的,因為藝術事實上就得保留甚至開放主觀性,給來自不同背景的評審去解讀和詮釋。
2024巴黎奧運以「Games Wide Open」(奧運更開放)為號召,開幕式選在貫穿巴黎的塞納河上更是創舉,除了美術館和劇場可以被「打開」,法國力圖全面跳脫、轉換過去的觀點來舉辦這次的奧運。
楊藥智 巴黎奧運寫下性平里程碑
由於自己有打排球跟看籃球,所以這兩項比賽項目都會關注。另外,像柔道的楊勇緯、舉重的郭婞淳,以及體操、拳擊等,這些都還滿值得大家多多留意。設計上,我會很好奇「女性」這個主題如何在巴黎奧運中呈現,包括奧運史上第一個臉部形象logo,是向女性運動員致意,開啟性別平等的新時代。
➤2024巴黎奧運會徽出爐!金牌、火焰和瑪麗安娜女神多重意象融入視覺設計
陳泓宇 水火融合之美的設計
我和藥智大學時都在排球隊,曾於台灣全美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所以奧運一定會看排球,還有戴資穎這次將第四度征戰奧運殿堂,也想為她加油。自己很期待巴黎奧運的聖火傳遞,有超過1萬名火炬手參與,要走遍法國64區,再回到塞納河畔,由法國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設計的火炬,以「水」作為最重要的元素,帶來非常女性化、感性,也非常柔軟的意象,同時傳遞「平等、和平」。
➤2024巴黎奧運聖火火炬揭曉!將「平等、水、和平」3大象徵意義融入設計
Dizzy 聚集全球藝術家共同參與盛事
47項運動競賽中,我會比較鎖定新增的運動攀岩。這次巴黎奧運強調「文化關注」。法國700多個城市規劃推出近2,500項藝文計畫,共計6萬多場次展演,內容從時尚與運動特展、戲劇演出,到舞蹈表演都有囊括,活動會在古蹟、公共空間、藝文聚落與運動場館中呈現,我滿喜歡這樣子藉著奧運,藝術與運動進行交流對話的概念。
陳安 耗時半年、藏有彩蛋的插畫
還記得2004年因為陳詩欣、朱木炎在雅典奧運奪金,加上以前有被爸媽送去學跆拳道,這次會特別關注這個項目。我對今年巴黎奧運邀請法國插畫家Ugo Gattoni 創作的海報留下印象,他將巴黎眾多標誌性地標重新詮釋,像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等,以豐富細節描繪出一座既現實又超現實的體育城市,視覺看起來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到艾菲爾鐵塔、凡爾賽宮看奧運!盤點2024巴黎奧運期間將變身賽事場地的7座著名景點
由創意總監顏伯駿成立於2014年,以創意整合與跨域設計為首,擅長集結來自設計、動態影像、攝影、插畫、3D、音樂等跨領域技術創意團隊,服務客戶涵蓋娛樂、藝術文化、時尚流行、政府單位,近年來亦跨足品牌商品開發、品牌活動策劃、藝文策展、美感教育公益設計領域。
文|張瑋涵
攝影|林科呈 圖片提供|三頁文、Paris 2024、Olympic Museum、VI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