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日本眼鏡品牌JINS近期搬遷東京總部,進駐一棟預計在三年後拆除的大樓。在這個「限時總部」,設計團隊Fumiko Takahama Architects秉持著「以減法設計創造空間」「辦公室即博物館」的理念,透過拆除建築內部飾面、打通樓板,並將管線與空調設備外露,讓建造工程降至最低,一方面實踐減碳目標,另一方面也傳遞了非永久性空間的意涵。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日本眼鏡品牌JINS進駐一棟預計在三年後拆除的大樓。(攝影:Takumi Ota)

這些「未完成」的空間元素,鼓勵員工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激發自己的創造力,主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為了強調「辦公室即博物館」的概念,JINS還邀請到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在大樓內設計策展空間,並策劃開幕首檔展覽。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Fumiko Takahama Architects秉持著「以減法設計創造空間」和「辦公室即博物館」的理念進行設計。(攝影:Takumi Ota)

咖啡廳、圖書館對外開放

JINS總部一樓設置對外開放的「ONCA COFFEE」咖啡廳,半戶外空間形式打破辦公室的傳統印象,可完全打開的折疊門像是張開雙臂迎接當地居民與遊客。除了咖啡廳外,一樓還設有圖書館,所有人都能免費借閱書籍,也可以在此工作、讀書。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半開放式的設置與長桌,邀請員工及附近居民在此閱讀、工作。(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對外開放的「ONCA COFFEE」咖啡廳。(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一樓還設有對外開放的免費圖書館。(圖片來源:JINS)

從地板升起的會議室

二樓空間名為「原っぱ」,在日文中是「曠野」的意思,取自日本建築師青木淳的著作《原っぱと遊園地》,希望讓辦公室成為如田野一樣、包容多元可能的地方。200個特製的「種子椅凳」平時嵌入OA高架地板中,需要時可以輕鬆拉起使用,用於會議或休憩等,就像是種子從土壤發芽、萌生一般。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二樓是可彈性運用的「原っぱ」(曠野)空間。(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200個特製的「種子椅凳」平時嵌入OA高架地板中,需要時可以輕鬆拉起使用。(圖片來源:JINS)

創造力與商業點子在此相會

在踏入主要的辦公區域前,三樓策展空間「白立方」是創造力與商業點子的交會點。JINS總部啟用後,迎來第一個展覽《萬有引力》,由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策劃,邀請到立石義弘、松田正秀、安良夫三位藝術家創作錄像裝置作品,描繪杯子和碟子破碎後,其碎片在虛擬空間中重遇的故事。畫面中,漂浮在黑暗中的星光令人聯想到太空意象,伴隨著微弱而沉重的背景音。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策展空間「白立方」由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設計。(攝影:Takumi Ota)

長谷川祐子形容:「《萬有引力》所描繪的並不是毀滅,而是暗示著『在破壞的同時,也成為另一種全新的形式。』它不僅與這座以創造為理念設計的辦公室連結,也呼應了JINS不畏挑戰與改變的精神。」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萬有引力》展覽作品。(圖片來源:JINS)

貫穿辦公區域的霓虹中庭

五樓至八樓為JINS員工的主要辦公區。雖然空間較舊辦公室小了一些,但設計團隊巧妙規劃,創造出舒適、寬敞的環境。其中一大特色,便是「中庭樓梯」的設計。建築團隊將原有的樓板打通,圍牆扶手以特殊稜鏡片打造,閃爍著彩虹光芒,隨著觀看角度而變化。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建築團隊將原有的樓板打通,創造開闊的中庭。(攝影:Takumi Ota)

是景觀也是空氣清淨機

中庭底部的綠植景觀,是義大利Pnat團隊所設計的「Fabbrica dell'Aria」。它不僅僅是一座觀賞用溫室,更擁有捕捉室內污染物、過濾與淨化空氣的功能,視覺上也整合了中庭偌大的垂直空間。

除此之外,辦公區域也充滿了各種靈感與創意空間,像是位於九樓的芬蘭桑拿室,讓員工在忙碌之餘放鬆身心;大多數部門每週都會輪換座位,鼓勵跨部門同事間的交流,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Fabbrica dell'Aria」成為中庭垂直空間的視覺焦點。(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Fabbrica dell'Aria」不只是一座觀賞用溫室,更擁有捕捉室內污染物、過濾與淨化空氣的功能。(攝影:Takumi Ota)

資料來源|JINSFumiko Takahama Architect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義大利西西里島和卡拉布里亞之間,相隔著3公里的美西納海峽,長年以來居民、貨物靠著渡輪往返兩地。據說早在數千年前,羅馬人就提出在美西納海峽上建造大橋的想法,建議用船隻和木桶將兩邊連在一起,而過去幾十年間,造橋計畫更頻繁地被提起,如今終於確定將化為真實。

僅僅三公里的距離,為什麼遲遲沒有蓋起一座橋?

美西納海峽的最窄處僅有3.1公里,為什麼遲遲沒有建起跨海大橋?大眾對於這項計畫一向持有兩派意見,支持者認為跨海大橋能縮短漫長的海上航程,讓西西里成為南北向貨物運輸的轉運站,並有助於振興西西里的經濟,縮小義大利國內的貧富差距;而反對者則認為,建立陸路無形中助長黑手黨擴張勢力,而這座巨大的橋樑不僅將浪費大量公共資源、對當地生態景觀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還座落在地震帶上,是一項風險極高的工程。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美西納海峽最窄處將蓋起一座大橋。(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找到與生態環境共處的解方

前面提及反對者對於跨海大橋的諸多疑慮,也在建設計畫中一一被回應與處理。團隊針對水文地質、鹽度、潮汐影響等各方面進行仔細調查,也將海洋生態系、候鳥和築巢鳥類的棲息環境納入考量,綜合評估並制定出建築工地和未來橋樑完成後的環境友善方案。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建設計畫針對水文地質、鹽度、潮汐影響等各方面進行仔細調查,制定出環境友善方案。(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例如,鳥類學家收集大量數據,將鳥類飛行軌跡和橋樑結構高度相互比對,確保工程不會影響到既有生態節奏;至於地震帶相關的疑慮,則透過監測避開活動斷層,並加強橋樑的抗震度,預計最高可承受7.5級的強震。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終於拍板決定動工

2024年1月,在各方考量與評估下,義大利政府終於批准了跨海大橋的建設計劃,並交由美西納海峽公司(Stretto di Messina)負責設計、建設與管理,預計整體成本高達46億歐元。一旦完成,這座3.6公里長的橋樑將成為全球最長的吊橋。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跨海大橋由美西納海峽公司(Stretto di Messina)負責設計、建設與管理。(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這座3.6公里長的橋樑將成為全球最長的吊橋。(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不過,先別急著開始規劃義大利之旅,這座橋還要好一陣子才會建成。義大利政府初步預估的完工時間落在2033年,在此之前,往返兩地仍須依靠飛機與渡輪。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2019年4月,一場大火燒毀了巴黎聖母院的尖塔;時隔五年,歷經龐大且艱辛的修復工程後,這座「巴黎之心」終於將在2024年12月8日重新開放。屆時,民眾除了能看見標誌性的尖塔重生、聽見鐘樓再度敲響,也能親身體驗重新設計過後的參觀路線,見證蛻變的聖母院。

忠於最初設計,煥然一新亮相

當年火災不久後,法國政府就向全世界的建築師發出徵稿邀請,展開無邊際的創意想像。投稿的設計提案千奇百怪,有人提議把屋頂蓋成一座無邊際用池、有人提議把整座聖母院改裝成巨型溫室⋯⋯最終,法國政府決定堅持傳統,盡可能忠於最初的設計。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瑞典UMA建築公司曾提議將聖母院改造成無邊際游泳池。(圖片來源:Ulf Mejergren Architects)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陶朱隱園」設計師Vincent Callebaut曾提議將聖母院化為一座玻璃溫室。(圖片來源:Vincent Callebaut)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尾聲,團隊正在進行全面的深度清潔,不僅消除大火留下的痕跡,也拭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灰塵和污染。重新開放後,訪客將會看見更明亮、更白的石牆,壁畫上更鮮豔的色彩以及閃閃發光的玫瑰窗。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修復團隊正在進行全面的深度清潔,為盛大的開幕做準備。(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重新開放後,訪客將會看見壁畫上更鮮豔的色彩以及閃閃發光的玫瑰窗。(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而聖母院週邊地區的工程則將在2027年完工,屆時建築南面的公園將擴建為更大片的綠蔭,地下停車場也將改造成通往塞納河的室內長廊。

記憶中的尖塔回來了

巴黎聖母院最初於12世紀開始建造,歷經數個階段的工程後於1345年竣工,19世紀中葉由Jean-Baptiste Lassus、Eugène Viollet-le-Duc兩位建築師進行大規模修復,成為當代大眾普遍認知的聖母院樣貌。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19世紀中葉由的修復版本,成為當代大眾普遍認知的聖母院樣貌。(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巴黎聖母院修復工程邁入尾聲,尖塔的頂端已重新補上鉛質屋頂。(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目前,尖塔的頂端已重新補上鉛質屋頂,內部的巨大鷹架也已經拆除。尖塔目前以專門設計的防水布覆蓋,以避免受到陽光和高溫的影響。為了減輕結構重量以順利實施工程,修復團隊於去年把大鐘暫時拆除,加強樑柱並抬升底部的木結構。如今,修復後的大鐘也回歸原位,睽違五年再次敲響。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攜手法國設計師打造內裝

至於內裝部分,也在本次全面翻新:洗禮堂、祭壇、會幕等設施,由南法的青銅鑄造場打造,1,500張全新的椅子以實心橡木製成,還有Ionna Vautrin設計的長凳與跪椅、委託Vincent Dupont-Rougier製作的燭台,以及時裝設計師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操刀的禮拜儀式服裝。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內裝部分也在本次修復過程全面翻新。(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與此同時,開幕日所需的物品也都如火如荼地準備中。各種禮拜器物如聖杯、聖體盒、香爐和托盤等,則由設計師Guillaume Bardet負責;反覆確認室內燈光、音響等設備;最重要的耶穌荊棘冠,也將獲得一個嶄新的聖物儲放箱,以雪松木製作。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各種禮拜器物如聖杯、聖體盒、香爐和托盤等,由設計師Guillaume Bardet負責。(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修復工作現場》展覽免費參觀

在等待巴黎聖母院的盛大開幕之餘,官方也策劃了《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現場》(Notre Dame de Paris: at the heart of the worksite)展覽,透過沉浸式電影、1:55比例大教堂模型、火災殘骸、藝術品等物件,展示每天在施工現場的場景,從彩繪玻璃窗、管風琴、建築立面到雕刻裝飾,帶領觀眾深入認識建築修復的實際運作與挑戰。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聖母院雖然尚未正式重啟,但官方也策劃《修復工作現場》展覽供民眾參觀。(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大火五年後,巴黎聖母院將重新開放!史無前例的修復工程邁入尾聲,12/8迎接尖塔再現
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圖片來源:Notre-Dame de Pari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