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日本眼鏡品牌JINS近期搬遷東京總部,進駐一棟預計在三年後拆除的大樓。在這個「限時總部」,設計團隊Fumiko Takahama Architects秉持著「以減法設計創造空間」「辦公室即博物館」的理念,透過拆除建築內部飾面、打通樓板,並將管線與空調設備外露,讓建造工程降至最低,一方面實踐減碳目標,另一方面也傳遞了非永久性空間的意涵。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日本眼鏡品牌JINS進駐一棟預計在三年後拆除的大樓。(攝影:Takumi Ota)

這些「未完成」的空間元素,鼓勵員工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激發自己的創造力,主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為了強調「辦公室即博物館」的概念,JINS還邀請到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在大樓內設計策展空間,並策劃開幕首檔展覽。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Fumiko Takahama Architects秉持著「以減法設計創造空間」和「辦公室即博物館」的理念進行設計。(攝影:Takumi Ota)

咖啡廳、圖書館對外開放

JINS總部一樓設置對外開放的「ONCA COFFEE」咖啡廳,半戶外空間形式打破辦公室的傳統印象,可完全打開的折疊門像是張開雙臂迎接當地居民與遊客。除了咖啡廳外,一樓還設有圖書館,所有人都能免費借閱書籍,也可以在此工作、讀書。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半開放式的設置與長桌,邀請員工及附近居民在此閱讀、工作。(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對外開放的「ONCA COFFEE」咖啡廳。(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一樓還設有對外開放的免費圖書館。(圖片來源:JINS)

從地板升起的會議室

二樓空間名為「原っぱ」,在日文中是「曠野」的意思,取自日本建築師青木淳的著作《原っぱと遊園地》,希望讓辦公室成為如田野一樣、包容多元可能的地方。200個特製的「種子椅凳」平時嵌入OA高架地板中,需要時可以輕鬆拉起使用,用於會議或休憩等,就像是種子從土壤發芽、萌生一般。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二樓是可彈性運用的「原っぱ」(曠野)空間。(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200個特製的「種子椅凳」平時嵌入OA高架地板中,需要時可以輕鬆拉起使用。(圖片來源:JINS)

創造力與商業點子在此相會

在踏入主要的辦公區域前,三樓策展空間「白立方」是創造力與商業點子的交會點。JINS總部啟用後,迎來第一個展覽《萬有引力》,由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策劃,邀請到立石義弘、松田正秀、安良夫三位藝術家創作錄像裝置作品,描繪杯子和碟子破碎後,其碎片在虛擬空間中重遇的故事。畫面中,漂浮在黑暗中的星光令人聯想到太空意象,伴隨著微弱而沉重的背景音。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策展空間「白立方」由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設計。(攝影:Takumi Ota)

長谷川祐子形容:「《萬有引力》所描繪的並不是毀滅,而是暗示著『在破壞的同時,也成為另一種全新的形式。』它不僅與這座以創造為理念設計的辦公室連結,也呼應了JINS不畏挑戰與改變的精神。」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萬有引力》展覽作品。(圖片來源:JINS)

貫穿辦公區域的霓虹中庭

五樓至八樓為JINS員工的主要辦公區。雖然空間較舊辦公室小了一些,但設計團隊巧妙規劃,創造出舒適、寬敞的環境。其中一大特色,便是「中庭樓梯」的設計。建築團隊將原有的樓板打通,圍牆扶手以特殊稜鏡片打造,閃爍著彩虹光芒,隨著觀看角度而變化。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建築團隊將原有的樓板打通,創造開闊的中庭。(攝影:Takumi Ota)

是景觀也是空氣清淨機

中庭底部的綠植景觀,是義大利Pnat團隊所設計的「Fabbrica dell'Aria」。它不僅僅是一座觀賞用溫室,更擁有捕捉室內污染物、過濾與淨化空氣的功能,視覺上也整合了中庭偌大的垂直空間。

除此之外,辦公區域也充滿了各種靈感與創意空間,像是位於九樓的芬蘭桑拿室,讓員工在忙碌之餘放鬆身心;大多數部門每週都會輪換座位,鼓勵跨部門同事間的交流,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Fabbrica dell'Aria」成為中庭垂直空間的視覺焦點。(攝影:Takumi Ota)
如果辦公室就像一座博物館?探索限時3年的JINS東京新總部,以減法設計創造寬闊空間
「Fabbrica dell'Aria」不只是一座觀賞用溫室,更擁有捕捉室內污染物、過濾與淨化空氣的功能。(攝影:Takumi Ota)

資料來源|JINSFumiko Takahama Architect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早在拉斯維加斯「Sphere」誕生前,瑞典斯德哥爾摩就有這麼一座巨大的球體建築「Avicii Arena」,近期更聯手跨國建築團隊與結構顧問,將場館的伸縮圓頂、觀眾席等全面升級。

Avicii Arena原名為斯德哥爾摩環球競技場(Stockholm Globe Arena),是瑞典首都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也是城市裡最重要的體育與娛樂場館。2021年,該場館致敬已故瑞典電音天才Avicii,以他的名字為場館重新命名,並展開大規模的翻新計畫。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2021年,該場館致敬已故瑞典電音天才Avicii,以他的名字為場館重新命名(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可伸縮的球形圓頂、幾何元素碰撞對話

始建於1989年的Avicii Arena,隨著當代活動需求變化,面臨建築翻新與維護需求。本次改造計畫由美國建築工程團隊HOK、丹麥建築事務所C.F. Møller Architects、德國結構顧問公司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sbp)共同負責,確保在注入創新想法的同時,也能維持建築的既有結構。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本次改造計畫在注入創新想法的同時,也確保維持建築的既有結構(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建築與設計團隊精心保留Avicii Arena的原始色調,並在新設備中引入黑色元素,營造「黑盒子」(black box theatre)劇場氛圍;此外也加入幾何形狀設計,結合既有的球體、三角形與圓柱結構,展現鮮明對比。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建築與設計團隊在新設備中引入黑色元素(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翻新計畫為Avicii Arena加入幾何形狀元素(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翻新後的Avicii Arena引入了一系列設備,進一步提升場館的多功能性與觀賞體驗。像是可伸縮的吸音板、新設立的包廂座位區,以及奢華款待的全新貴賓室等。此外,為打造可伸縮的球形圓頂,該建築也採用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像是曲面鋼結構、活動纜索網等以強化原有結構,加強場館的耐用性與安全性,確保未來長久使用。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為打造可伸縮的球形圓頂,該建築採用曲面鋼結構、活動纜索網等以強化原有結構(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推動新世代的城市與文化發展

作為斯德哥爾摩整體城市改造計畫的一大部分,本次工程推動Avicii Arena成為更靈活多變的空間,可依據不同活動的性質和規模作調整,確保它們都能呈現最佳效果。2025年2月1日,Avicii Arena正式重新啟用,由瑞典音樂組合Kite以首場「冰上演唱會」揭開序幕,為場館邁向新世代的創新活力奠定基調,也令人期待場館未來的更多可能。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2025年2月1日,Avicii Arena正式重新啟用(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Avicii Arena(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