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上百張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上百張臺灣面孔亮相南法藝術節!「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Avignon)今年邀請臺灣擔任首屆「主題國」,由巴文中心、Plan b、法國街頭影像藝術家JR策劃的「Inside Out Project」聯手,以數百名臺人肖像圍繞外亞維儂藝術村,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內、外亞維儂藝術節有何差別?

也許你會好奇,有外亞維儂藝術節,那有內亞維儂藝術節嗎?同名藝術節又怎麼會分內外?1947年,法國官方開始舉辦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當時還沒有內外之分;辦了20年後分內外,也並不因為地理位置,而是表演的性質和內容有別。簡單來說,內亞維儂由官方出資,陣容多是大師級藝術家和國際知名團隊;外亞維儂則由民間獨立舉辦,表演團隊多為新銳,雖規模較小,但風格更多元、更具實驗性。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提供:Plan b)

臺灣與外亞維儂藝術節,因有機、自由而串連

今年外亞維儂藝術節首度推出「主題國」企劃,便邀請臺灣擔任,不只因為雙方合作已從1994年延續至今,也因臺灣具備豐富的歷史脈絡、多元的族群認同,而發展出多層次的文化特質,這樣的包容性與外亞維儂發生在劇場、學校、城市街頭各處,活潑有機、自由多元的精神相呼應。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有這麼難得的機會,該如何向聚集在亞維儂古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人介紹臺灣?巴文中心、Plan b決定與藝術家JR主理的「Inside Out Project」合作,策劃「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將數百張臺灣人民的臉孔,貼滿法國古城的城牆,用「臉」向世界發聲。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於亞維儂古城展出實景。(圖片提供:Plan b)

什麼是「Inside Out Project」?

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JR,作品遍足全球大型地標,羅浮宮、金字塔、巴黎歌劇院皆曾展出其作品;近年奧斯卡會後的派對照,也由他規劃掌鏡。2011年,JR發起「Inside Out Project」,透過在公共場域張貼大型黑白肖像,以被拍攝者的臉孔作為載體,讓世界各地群體自由發聲,傳達所支持的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6座傳統市場 ✕ 400位民眾響應 ✕ 3位不同背景攝影師

這次外亞維儂的「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以臺灣傳統市場為取景場域、藍白帆布圖樣為背景,紀錄攤商與居民的日常互動。拍攝期間共有400多位民眾響應,以充滿人情味的跨族群面孔,突顯臺灣的多元文化與自由精神。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擔綱企劃的Plan b,特別選了北、中、南共6個具文化代表性的市場作為拍攝地:具百年閩南廟口文化的「彰化鹿港第一市場」、蘊含濃郁客家味的「新竹竹東中央市場」、深受眷村文化影響的「臺北大安成功市場」、融合滇緬泰與新移民美食的「桃園中壢忠貞市場」、位於歷史悠久海港聚落的「臺南安平魚市場」,以及異國色彩濃厚的「臺北天母士東市場」。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攝影師在企劃中也是重要角色,Plan b邀請3位不同背景的攝影師,分別是:日本靜岡出生、臺北成長的Ivy Chen陳沛緹,他曾擔任岩井俊二的電影劇照師,擅長捕捉人物故事;來自苗栗、擁有客家血統的攝影師李廣,曾開設「萬鏡寫真館」紀錄上千組人與人、人與寵物之間的故事,以獨特風格風靡一時;在臺灣生活超過十年的馬來西亞華人攝影師張國耀,作品受《國家地理》雜誌專題報導,並獲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永久典藏。

3位攝影師以自身背景融入市場文化,用各自的視角,為市場中的臉孔留下美麗的一瞬。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參與「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拍攝計畫的3位攝影師:Ivy Chen陳沛緹、李廣、張國耀。(圖片提供:Plan b)

Plan b南法連線!

Plan b執行長陳韻竹也分享外亞維儂藝術節現場景況:「開幕式上,外亞村作為活動大遊行的終點,我們看著基地建築物圍繞著數百名臺灣人物臉孔,熱情的臉龐迎接來自各國的表演團隊步入基地,很驕傲能向國際傳達Together with Taiwan的宣言,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遊行。(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提供:Plan b)

Inside Out Projec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

計畫時間|2024.07.0307.21

計畫地點|法國外亞維儂藝術村 Village du Off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場!集結123家國內外畫廊,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場!集結123家國內外畫廊,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25日至28日登場,今年展覽齊聚123家展商,73家國內畫廊,50家海外畫廊,以國際之間的交流以及國際城市之間的相互交流為重點,開啟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第30+1年的全新篇章。

台灣當代藝術年度盛事的ART TAIPEI,今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展商參展,共同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此次參展的知名國際藍籌畫廊包括貝浩登(PERROTIN)、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K Contemporary、Mizuma Art Gallery 等,這些畫廊在沉寂數年後再度回歸台北藝博,為展會帶來更多國際級的藝術精品。

333畫廊再度參展「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本屆的參展主軸以療癒的創造力展現獨特的藝術視角,並特別帶來台灣、日本、西班牙等13位海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333 GALLERY)
333畫廊再度參展「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本屆的參展主軸以療癒的創造力展現獨特的藝術視角,並特別帶來台灣、日本、西班牙等13位海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333 GALLERY)

展出多位捷克當代藝術家作品

捷克中心臺北於2024年6月14日正式啟用,設立的同時展開一系列跨文化交流活動,包含攝影展與捷克作家閱讀月等,積極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此次更首度參與ART TAIPEI,以「Variety of Stories」為主題展出,帶來包括 Jan Kadlec、Markéta Vaňková、Tereza Štětinová 等多位捷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捷克藝術家對未知或遙遠土地的故事詮釋。此次參展不僅展現了捷克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深度交流,更鞏固了台灣與捷克的藝術連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創造更多機會,讓台灣在全球當代藝術圈中進一步擴展國際影響力。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24日正式開幕,迎來25日至28日的盛大檔期。(圖片提供:ART TAIPEI )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24日正式開幕,迎來25日至28日的盛大檔期。(圖片提供:ART TAIPEI )

將台灣在地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在強調國際化的同時,ART TAIPEI也不忘將台灣在地藝術推向國際舞台。文化部推動的「MIT新人推薦特區」,進入第17屆,展示了8位(組)青年藝術家的創新作品,這些作品既融合了國際藝術潮流,也充滿了台灣的本土文化特色。此外,第五屆「台灣原住民族藝術特區」則以原住民族的創作力量,通過當代藝術手法重新詮釋傳統,讓台灣的青年以及原住民族藝術走向國際,也讓海外參展者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的藝術生態及優質的創作者。

ART TAIPEI今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展商參展。(圖片提供:ART TAIPEI )
ART TAIPEI今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展商參展。(圖片提供:ART TAIPEI )

首屆台北藝術週同步登場

另外,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台北藝博開幕之前啟動了首屆台北藝術週,結合台北市內70家畫廊串聯、18家館際聯盟、34個藝術響應單位、28處公共藝術展示、8條城市漫遊路線以及1場國際論壇,讓參展的藝術家和藏家們,在展會結束後,還可以進一步探索台北的藝術環境,以及親身體驗台灣的藝術氛圍。

國際藝術對話與文化交流

而ART TAIPEI 2024的藝術講座,同樣是亮點之一。這些講座以「跨文化與本土性之間的平衡」為主軸,邀請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策展人、藝術館長和贊助者,涵蓋了從策展實踐、藝術收藏、私人美術館的角色到藝術對城市影響力等多方面議題。講者包括沙迦雙年展總監Alia Swastika、泰德美術館策展人Alvin Li、以及Delfina Foundation創辦人Aaron Cezar等重量級嘉賓。他們的到來為台北帶來多元的全球藝術觀點,並推動了國際藝術圈與台灣藝術界之間的深度對話。

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貴賓預展 
10.24(四)-10.25(五)
預展時間
10.24(四)15:00-21:00
10.25(五)11:00-14:00
展覽日期
10.25(五)-10.28(一)
展覽時間
11:00-19:00
(10 / 25 為 14:00 - 19:00)
(10 / 28 為 11:00 - 18:00)
展覽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世貿1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資料提供|ART TAIPEI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The Met)的麥可洛克斐勒側翼(Michael C. Rockefeller Wing)展區自2021年起關閉進行翻修,終於將在2025年5月底以嶄新面貌再度開放。該展區聚焦非洲藝術、美洲古文明藝術和大洋洲藝術,共計將展出超過1,800件作品,以開放與互動性設計,帶領觀眾更加深入其歷史文化背景。

麥可洛克斐勒側翼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展現全球非西方藝術的重要部分。該展區以洛克斐勒家族第四代成員麥可·洛克菲勒(Michael Rockefeller)命名,紀念其對於太平洋島嶼文化及阿斯馬特族傳統的探索與研究貢獻。其父親、美國前副總統納爾遜·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在20世紀中期致力於保護和推廣美洲原住民及非洲藝術,並於1969年捐贈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麥可洛克斐勒側翼展區聚焦全球非西方藝術。(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此區共計收錄超過14,000件藏品,主要為來自非洲、大洋洲及古美洲的藝術,並以三個獨立空間展示,展現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自展廳首次啟用以來,館藏規模已增長超過一倍,為策展實踐方式帶來巨大改變,也因此館方展開了空間翻新計畫。

向各地建築特色致敬

麥可洛克斐勒側翼翻新計畫由洛杉磯WHY建築事務所主導,總面積超過40,000平方英尺,著重強調展覽空間活性,並藉由創新的展示技術,讓訪客在觀展的同時,也能與藝術品產生情感連結;而針對不同館藏領域的展間,設計元素也特別向各地區的建築特色致敬,例如非洲展區天花板的隔板排列造型,就是取自非洲最著名的文化地標之一:傑內大清真寺。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翻新後的空間更加著重強調展覽空間活性。(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團隊表示,藉由翻新建築物的機會,館方也重新與在地鄰里連結,盡可能減少碳足跡、使用附近來源的材料與工藝,也為當地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

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展覽空間

WHY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兼創意總監Kulapat Yantrasast分享,自然光的引入是本次設計的最重要考量之一。自然光線透過斜面玻璃牆穿透室內,讓館內空間感覺像與中央公園融為一體,也令藝術品更具生命力。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自然光線透過斜面玻璃牆穿透室內,讓館內空間感覺像與中央公園融為一體。(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展間也將運用多媒體與數位化技術,進一步豐富觀展體驗。這次翻新的一大亮點是牆面文字和數位展示的導入,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背景介紹;動線與導覽也將重新與相關文化背景的專家合作規劃,鼓勵觀眾自行在展間中探索,如非洲館的作品將依照區域性的藝術運動展示,呈現它們所經歷的歷史發展。

此外,翻新後的展廳也包括更多互動體驗,透過視覺、聽覺及肢體感官,更直接地體會到每件藝術品所傳遞的文化背景,期望打破過去以西方視角觀看非西方藝術的展覽方式,讓藝術品為自己的歷史發聲。

500件藏品首次展出

重新開放後的麥可洛克斐勒側翼,將帶來一系列新的展品,開啟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對話。根據策展人Alisa LaGamma,將有多達500件撒哈拉以南非洲藝術品展出,創作年代橫跨中世紀到當今,其中幾件焦點作品包含公元12世紀在內尼日三角洲製作的陶土雕像、馬利藝術家Abdoulaye Konaté的纖維藝術作品《Bleu no. 1》等。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重新開放後的麥可洛克斐勒側翼將帶來一系列新的展品,包含多達500件撒哈拉以南非洲藝術品。(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除此之外,麥可洛克斐勒側翼也將設立美國首個專門展示古安第斯文明紡織品的展間,以及與數位技術融合的大洋洲原住民藝術家新作系列等。未來,這些藏品不再只是單純的靜態展示,而是融入更多跨文化對話、當代藝術的反思,讓創作的多元性在空間中流動。

資料來源|The MetWHY Architectur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