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上百張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上百張臺灣面孔亮相南法藝術節!「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Avignon)今年邀請臺灣擔任首屆「主題國」,由巴文中心、Plan b、法國街頭影像藝術家JR策劃的「Inside Out Project」聯手,以數百名臺人肖像圍繞外亞維儂藝術村,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內、外亞維儂藝術節有何差別?

也許你會好奇,有外亞維儂藝術節,那有內亞維儂藝術節嗎?同名藝術節又怎麼會分內外?1947年,法國官方開始舉辦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當時還沒有內外之分;辦了20年後分內外,也並不因為地理位置,而是表演的性質和內容有別。簡單來說,內亞維儂由官方出資,陣容多是大師級藝術家和國際知名團隊;外亞維儂則由民間獨立舉辦,表演團隊多為新銳,雖規模較小,但風格更多元、更具實驗性。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提供:Plan b)

臺灣與外亞維儂藝術節,因有機、自由而串連

今年外亞維儂藝術節首度推出「主題國」企劃,便邀請臺灣擔任,不只因為雙方合作已從1994年延續至今,也因臺灣具備豐富的歷史脈絡、多元的族群認同,而發展出多層次的文化特質,這樣的包容性與外亞維儂發生在劇場、學校、城市街頭各處,活潑有機、自由多元的精神相呼應。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有這麼難得的機會,該如何向聚集在亞維儂古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人介紹臺灣?巴文中心、Plan b決定與藝術家JR主理的「Inside Out Project」合作,策劃「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將數百張臺灣人民的臉孔,貼滿法國古城的城牆,用「臉」向世界發聲。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於亞維儂古城展出實景。(圖片提供:Plan b)

什麼是「Inside Out Project」?

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JR,作品遍足全球大型地標,羅浮宮、金字塔、巴黎歌劇院皆曾展出其作品;近年奧斯卡會後的派對照,也由他規劃掌鏡。2011年,JR發起「Inside Out Project」,透過在公共場域張貼大型黑白肖像,以被拍攝者的臉孔作為載體,讓世界各地群體自由發聲,傳達所支持的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6座傳統市場 ✕ 400位民眾響應 ✕ 3位不同背景攝影師

這次外亞維儂的「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以臺灣傳統市場為取景場域、藍白帆布圖樣為背景,紀錄攤商與居民的日常互動。拍攝期間共有400多位民眾響應,以充滿人情味的跨族群面孔,突顯臺灣的多元文化與自由精神。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擔綱企劃的Plan b,特別選了北、中、南共6個具文化代表性的市場作為拍攝地:具百年閩南廟口文化的「彰化鹿港第一市場」、蘊含濃郁客家味的「新竹竹東中央市場」、深受眷村文化影響的「臺北大安成功市場」、融合滇緬泰與新移民美食的「桃園中壢忠貞市場」、位於歷史悠久海港聚落的「臺南安平魚市場」,以及異國色彩濃厚的「臺北天母士東市場」。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攝影師在企劃中也是重要角色,Plan b邀請3位不同背景的攝影師,分別是:日本靜岡出生、臺北成長的Ivy Chen陳沛緹,他曾擔任岩井俊二的電影劇照師,擅長捕捉人物故事;來自苗栗、擁有客家血統的攝影師李廣,曾開設「萬鏡寫真館」紀錄上千組人與人、人與寵物之間的故事,以獨特風格風靡一時;在臺灣生活超過十年的馬來西亞華人攝影師張國耀,作品受《國家地理》雜誌專題報導,並獲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永久典藏。

3位攝影師以自身背景融入市場文化,用各自的視角,為市場中的臉孔留下美麗的一瞬。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參與「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拍攝計畫的3位攝影師:Ivy Chen陳沛緹、李廣、張國耀。(圖片提供:Plan b)

Plan b南法連線!

Plan b執行長陳韻竹也分享外亞維儂藝術節現場景況:「開幕式上,外亞村作為活動大遊行的終點,我們看著基地建築物圍繞著數百名臺灣人物臉孔,熱情的臉龐迎接來自各國的表演團隊步入基地,很驕傲能向國際傳達Together with Taiwan的宣言,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遊行。(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提供:Plan b)

Inside Out Projec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

計畫時間|2024.07.0307.21

計畫地點|法國外亞維儂藝術村 Village du Off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