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地鐵作為「城市藝廊」,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

說大巴黎快線是一座「城市藝廊」,一點也不為過。每個車站都找來不同建築師設計,還攜手Sophie Calle、JR等藝術家為各站量身創作,為巴黎近郊帶來獨一無二的在地風景。

為了疏通城市裡擁擠不堪的交通狀況,繞過巴黎市區行駛、連接郊區與郊區的「大巴黎快線」因應而生。這個全新的地鐵網絡共有6條線:其中2條為延伸既有路線(巴黎地鐵11號線、巴黎地鐵14號線號線)、另外4條則是新增的(巴黎地鐵15號線、巴黎地鐵16號線、巴黎地鐵17號線、巴黎地鐵18號線)。最近,隨著2024巴黎奧運開幕的將至,大巴黎快線14號線也正式開通啟用,其中「Saint-Denis Pleyel」站位於奧運三大場館交叉路口,預計將於賽事期間迎來大量人流。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大巴黎快線」共有6條線,連接巴黎周邊的近郊。(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01 車站建築融入各地特色

大巴黎快線上的每個車站都邀請到不同建築師分別設計,各自富有特色外,也更好地融入周遭社區環境。車站間的共通點是採用可持續的生態設計元素,包括耐磨地板、自然光、節能材料等。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大巴黎快線上的每個車站都邀請到不同建築師設計。(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02 藝術家量身創作作品

除了獨一無二的車站設計,大巴黎快線還集結了超過70件當代藝術作品,由各站建築師與藝術家討論、共創,形式涵蓋雕塑、壁畫、新媒體等,成為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且與建築形成對話的永久收藏。參與此計畫的藝術家包含國際知名的Sophie Calle、JR、Daniel Buren、Tatiana Trouvé等,還有新銳藝術家Noémie Goudal、Duy Anh Nhan Duc等人。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各站建築師也分別與藝術家共創獨一無二的公共藝術作品。(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03 月台壁畫也獨一無二

大巴黎快線的藝術計畫可不止於此。《描繪大巴黎》是一系列展示於月台上的壁畫作品,有些更延伸至車廂內部,邀請到30位藝術家如Enki Bilal、Rutu Modan、Roxane Lumeret、Philippine Joyeux等人共同參與,透過插畫、漫畫、動畫等媒介,將地下運輸與地面城市生活連結。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描繪大巴黎》是一系列展示於月台上的壁畫作品。(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更多巴黎地鐵美學 >>> 從巴黎地鐵站一窺現代藝術史!盤點9大特色車站,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館

奧運前夕通車的14號線

在奧運開幕一個月前通車的14號線是一條南北向的地鐵,從南方的巴黎奧利機場(Aéroport de Paris - Orly)一路延伸到北邊奧運選手村、比賽場館所在的聖但尼(Saint-Denis)地區,沿途共有8站。以下我們精選了5個車站,一探其中的設計亮點:

▸ Saint-Denis Pleyel

Saint-Denis Pleyel站位於三大奧運場館——選手村、水上運動中心和法蘭西體育場交會的十字路口,邀請到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強調木材和玻璃的運用,讓自然光穿透每個樓層;法國藝術家Prune Nourry的作品​​《維納斯》則預計於2026年登場,將懸掛在車站中庭,以108個維納斯型態的雕塑,呼應該地區的多元性。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Saint-Denis Pleyel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Saint-Denis Pleyel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Saint-Denis Pleyel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Maison Blanche

這是大巴黎快線網絡中唯一一個在巴黎市內的車站,由美國藝術家Ned Kahn與建築師Nicolas Tricard合作,在車站入口上方設計了一個可隨風移動的裝置,如面紗一般飄揚,又如河流般波光粼粼地反射陽光。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Maison Blanch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Maison Blanch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Maison Blanch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Hôpital Bicêtre

藝術家Eva Jospin與建築師Jean-Paul Viguier攜手,在Hôpital Bicêtre站的外牆上創作了巨大的浮雕作品。雕塑的靈感來自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作品《羅馬風情畫》,藝術家引用電影中「在建設地鐵過程挖掘到古代遺跡」的概念,以一層層的混凝土疊加而成,期望喚起大眾關注大巴黎快線工程中的考古發現。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Hôpital Bicêtr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Hôpital Bicêtr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Thiais-Orly

Thiais-Orly站有著幾何交織的拱頂天花板,從中心向四個方向延展開來。為了回應這個空間感的建築,藝術家Lyes Hammadoche與建築團隊Valode & Pistre合作,在大廳創作了四座雕塑,如同衛星一樣旋轉著,取代一般車站配備的傳統時鐘,運用巧思為來往車站的乘客報時。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Thiais-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Thiais-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Aéroport d’Orly

奧利機場所在的Aéroport d’Orly站,由葡萄牙藝術家Vhils與建築師François Tamisier共同打造。牆上名為「Strates Urbaines」的作品,使用了11,000多塊葡萄牙傳統阿茲勒赫(Azulejo)瓷磚,拼貼出數個臉孔與大巴黎的地標建築,圖案彼此重疊、融合,象徵著城市與其居民之間相互塑造的過程。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Aéroport d’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Aéroport d’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早在拉斯維加斯「Sphere」誕生前,瑞典斯德哥爾摩就有這麼一座巨大的球體建築「Avicii Arena」,近期更聯手跨國建築團隊與結構顧問,將場館的伸縮圓頂、觀眾席等全面升級。

Avicii Arena原名為斯德哥爾摩環球競技場(Stockholm Globe Arena),是瑞典首都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也是城市裡最重要的體育與娛樂場館。2021年,該場館致敬已故瑞典電音天才Avicii,以他的名字為場館重新命名,並展開大規模的翻新計畫。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2021年,該場館致敬已故瑞典電音天才Avicii,以他的名字為場館重新命名(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可伸縮的球形圓頂、幾何元素碰撞對話

始建於1989年的Avicii Arena,隨著當代活動需求變化,面臨建築翻新與維護需求。本次改造計畫由美國建築工程團隊HOK、丹麥建築事務所C.F. Møller Architects、德國結構顧問公司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sbp)共同負責,確保在注入創新想法的同時,也能維持建築的既有結構。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本次改造計畫在注入創新想法的同時,也確保維持建築的既有結構(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建築與設計團隊精心保留Avicii Arena的原始色調,並在新設備中引入黑色元素,營造「黑盒子」(black box theatre)劇場氛圍;此外也加入幾何形狀設計,結合既有的球體、三角形與圓柱結構,展現鮮明對比。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建築與設計團隊在新設備中引入黑色元素(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翻新計畫為Avicii Arena加入幾何形狀元素(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翻新後的Avicii Arena引入了一系列設備,進一步提升場館的多功能性與觀賞體驗。像是可伸縮的吸音板、新設立的包廂座位區,以及奢華款待的全新貴賓室等。此外,為打造可伸縮的球形圓頂,該建築也採用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像是曲面鋼結構、活動纜索網等以強化原有結構,加強場館的耐用性與安全性,確保未來長久使用。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為打造可伸縮的球形圓頂,該建築採用曲面鋼結構、活動纜索網等以強化原有結構(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推動新世代的城市與文化發展

作為斯德哥爾摩整體城市改造計畫的一大部分,本次工程推動Avicii Arena成為更靈活多變的空間,可依據不同活動的性質和規模作調整,確保它們都能呈現最佳效果。2025年2月1日,Avicii Arena正式重新啟用,由瑞典音樂組合Kite以首場「冰上演唱會」揭開序幕,為場館邁向新世代的創新活力奠定基調,也令人期待場館未來的更多可能。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2025年2月1日,Avicii Arena正式重新啟用(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Avicii Arena(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