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 × 張碩尹聊創作:從電玩遊戲談到科技與AI的藝術思考

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 × 張碩尹聊創作:從電玩遊戲談到科技與AI的藝術思考

甫得到2024金穗大獎的實驗短片《難忘的形狀》中,動作滑稽的大舌頭角色叨唸著虛擬世界的真真假假;走出《渦 UZU》互動電影計畫沉浸體驗的日式宿舍,竟也分不清是否真順利登出了少女復仇遊戲。李亦凡、張碩尹兩位操弄虛實世界界線的藝術家,在此談論人與科技、與藝術間微妙交織的關係。

借用遊戲引擎,李亦凡打造出他大舌頭、動作誇張的虛擬角色,讓人忍不住笑出來的黑色幽默,卻在談無比嚴肅的社會與科技倫理,但在必勝客廣告MV《就愛逗陣HOT》中與歌手黃宣、導演廖人帥也能放開手玩。

張碩尹則巧妙結合線上、線下體驗,參與他的《休息-QK》、《渦 UZU》等藝術企劃,現實世界化作沉浸式遊戲場域,難分是在遊戲世界還是現實?現在談到數位科技,AI崛起無疑是繞不開的議題,他們也不急著立刻以此為創作核心,對談中兩人談過往打電玩的經驗,如何選擇、運用(和不運用)數位媒介,談科技與藝術的現況,以及對此的恐懼與期待。

(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3年李亦凡與導演廖人帥、歌手黃宣使用3D數位技術,共創魔性、大膽視覺風格的必勝客廣告MV《就愛逗陣HOT》。(圖片提供:李亦凡)

Q:回溯你們的創作歷程,數位科技媒介如何成為創作的選擇?

 張碩尹
我的廣告系背景和早期的塗鴉創作有些連結,廣告領域有設計和攝影,多是圖像的選擇,塗鴉也可以看作是牆上的印刷術,是將圖像元素轉化到牆上。從這個角度看,塗鴉其實是圖像與空間的對話。

去英國讀書後,因為不是藝術背景出身,繪畫對我是滿困難的,所以選擇能回應的創作媒介。後來我開始喜歡回收材料、製作小型機械裝置,再讓它們笨拙地動起來,逐漸才接觸到其他科技形式,包括2021年開始做錄像藝術。

(攝影:劉哲均,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2021年「肥皂——張碩尹計畫」中,張碩尹與音樂人陳嫺靜共同創作出《肥皂》互動電影和〈SOAP〉單曲。(攝影:劉哲均,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李亦凡
我跟碩尹出發點不一樣,從小就喜歡畫畫,但大學真的進到美術系後,發現自己對傳統繪畫訓練不感興趣,反而看了很多電影。畢業後,我嘗試結合機械偶動畫和投影裝置,一直到現在的創作,都是在回應最初想做動態影像、想要敘事的渴望。

2019年左右,我決定完全轉向數位創作,這解決了實體作品的倉儲問題。我也是滿宅的人,興趣也跟網路文化有很大的連結,做數位掌握度可以很高,對我是滿舒適的狀態。

(圖片提供:李亦凡)
李亦凡以獨樹一格的幽默為2022年《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製作宣傳影片。(圖片提供:李亦凡)

Q:談談你們最近的創作,好像剛好都有「遊戲」元素?

 李亦凡
遊戲在我生命中一直很重要,2019年後我開始用遊戲引擎創作,某種程度上是在回應自己的成長經歷。小時後玩電動控制數位身體是件很直覺的事,好像突然就會了。我尤其喜歡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有種特別的操作感,玩家的視角跟角色是一致的,剛開始可能不習慣,但過一陣子就會變得很自然。

我作品中的角色有種扮演性,比如那大舌頭角色,一開始只是想模仿遊戲中舌頭不能動的狀態,後來就變成一種表演,有時候還拍到忘記這個設定,有些混亂和隨性。角色與我個人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就像台北雙年展展出的《難忘的形狀》(2023),裡面的角色一直咳嗽,是因為我在拍攝時確診COVID-19了,我很喜歡作品跟創作者之間這種親密的關係。

(圖片提供:李亦凡)
《就愛逗陣HOT》必勝客廣告MV劇照。(圖片提供:李亦凡)

 張碩尹
射擊遊戲我早期也玩過,但好像對快步調很不習慣。我對電玩最沉迷的時期大概是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所以作品借用的遊戲形式都有種時代感,像RPG、美少女遊戲(Galgame)那種。

對我來說,故事性是更大的重點,RPG遊戲如《軒轅劍》、《仙劍奇俠傳》、《三國志系列》等把歷史故事轉化成新的詮釋方式,透過互動呈現敘事讓我很有興趣。我玩遊戲其實滿文青,總希望能給我帶來新的閱讀體驗。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她與你與她的戀愛》巧妙借鑑1990年代風靡一時的美少女遊戲風格。(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李亦凡
我第一次嘗試用遊戲引擎是2019年的《important_message.mp4》。繪畫是很直覺的媒材,你畫什麼馬上就能看見,而動畫軟體算圖太慢,「手感」很差,這種等待很影響創作過程。

遊戲引擎精緻度不比動畫軟體,但速度快多了,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工具的工具」,從我作品中看到的操偶系統,就是用遊戲引擎自己架構出來的操偶遊戲。在數位環境裡,很多模型是下載或買來的,本身就有種去脈絡化的感覺,當素材拼湊起來時會有種「蘋果動新聞」的特殊效果。

(圖片提供:李亦凡)
李亦凡獲得2022年第20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荒誕的黑色幽默回應數位時代下人如何深受科技影響。(圖片提供:李亦凡)

 張碩尹
會這樣創作一部分也是COVID-19下很多實體展覽都辦不了,2021年在北師美術館的《肥皂》計畫就是後來才改為線上展,為了增加互動元素就借用遊戲概念。

當疫情趨緩了,我便思考線上、線下整合,最初認真做遊戲是參與台北八德市場的《橋洞》計畫(2021)時,地點就在光華商場附近,那曾是色情遊戲的流通中心,所以我與鄭先喻做了《她與你與她的戀愛》,表面上是個美少女遊戲,但其實更多在處理國高中時的記憶,算是對那地方和遊戲歷史的觀察。

後來2022年在愛情賓館中的《休息-QK》以及2023年底在台灣文學基地的《渦 UZU》互動電影計畫選擇在這些地點實地展出,除了場景氛圍的關聯性,帶觀眾進到這些隱蔽的異質場域本身就很有遊戲性,而且這些地方給予藝術家更多自主性,不用依賴傳統展館,展出時間、地點,甚至售票形式都有更多可能性。

(圖片提供:王欣翮)
互動式手機遊戲《她與你與她的戀愛》結合線下展覽《休息-QK》,透過虛擬與物理空間的整合創造獨特觀展體驗。 (圖片提供:王欣翮)

Q:AI話題持續熱門,這些科技發展會對你們的藝術創作有影響嗎?

 張碩尹
我創作較以目的論,考慮體驗裡要有什麼元素和互動,不會特別強調科技的價值。最近有跟國外合作一個AI相關的計畫,可我並不打算直接以AI作為核心技術。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AI能不能讓體驗更有機,互動性作品最怕太套路,AI介入後你選A結果不一定到B,可能還被插入C橋段。這種曖昧性會讓體驗更有趣,可能是我下一步想試的方向。

我現在的作品許多是關於當私人空間被侵入時的恐懼感。例如我用小米AI音箱時,問太多兩岸議題會被封鎖,有趣的是聯絡到在深圳的客服,他們竟可直接遙控我的音箱,這感覺很怪。科技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時它又不完全屬於你,可能是企業提供的產品,可能你被某個未知的存在控制,這個矛盾很有意思。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渦 UZU》互動攝影計畫在臺灣文學基地的日式宿舍打造虛實交融的沉浸式展演空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李亦凡
這幾年我一直在討論創作者跟工具的關係,後來擴展到人跟科技工具的關係,於是AI就變成我無法迴避的題目了。我可能不會直接用AI創作,而想探討它的矛盾點,特別是法規方面。

我在《難忘的形狀》已經開始提到現在數位工具多變成服務訂閱,要大量資料訓練、算力要連到遠端,好像你沒有真正擁有工具。還有,像Photoshop現在有AI功能,可你想做色情暴力的內容它會直接拒絕你。這讓我很震驚,一個工具居然有權力拒絕你。這背後牽涉到比如隱私權、言論自由等,總之,AI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到底是誰?它的限制在哪?它要帶我們去哪?

 

(圖片提供:李亦凡)
李亦凡在2023年《難忘的形狀》中,以半自傳的敘事手法詼諧探問影像生成工具與人之間的關係。(圖片提供:李亦凡)

Q:談到這些,可以分享啟發你們的藝術家?

 李亦凡
影響我很深的並非那麼科技前緣,而是討論後網路時期的創作者,像加拿大藝術家Jon Rafman的錄像作品《夢境日記》,就反映網路世界好似什麼都有關係卻又像沒有的狀態,串成吸引人的敘事。另一位是英國藝術家Ed Atkins,他的作品有種獨特手感和個人書寫性,像寫詩一樣即興而富有感情。

(圖片提供:李亦凡)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製作宣傳影片劇照。(圖片提供:李亦凡)

 張碩尹
紐約藝術家Jordan Wolfson的作品超擬真,《(Female Figure)》是個在跳鋼管舞的機器人,當然有色情成分,但更多給我某種科技帶來的恐懼感。他還很早就做VR,《Real Violence》展現VR最血腥暴力的一面,這跟一般營造的美好世界完全相反,我覺得滿有趣。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她與你與她的戀愛》遊戲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Q:科技能推進創作極限,或是你們覺得有其他更關鍵的事?

 李亦凡 
我覺得這是當代一個滿有趣的現象,就是科技給你些一般自然人所不能及的能力,但當這些東西背後有更複雜的商業模式在運作時,好像又受制於它們。最後問題都會回到很形而上的層面:如果把所有工具、科技物都拿開,人到底是什麼?

(圖片提供:李亦凡)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製作宣傳影片劇照。(圖片提供:李亦凡)

 張碩尹
大家常討論AI會取代很多職業,但總需要有人去coding,會有個人隱藏在那些科技後面。所以最終還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不一定都是美好,科技也可能放大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我真正感興趣的是當人在使用科技時所產生的情感狀態,或說科技如何影響人之間的互動狀態。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渦 UZU》互動攝影計畫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李亦凡 
現工作生活於台北,善於運用科技技術的媒材性鋪展作品敘事,曾榮獲第二十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亦曾獲高雄獎(2020)、Creators計畫(2021)等獎項、補助。近期展覽包括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個展,亦曾參與台灣美術雙年展、亞洲藝術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

 張碩尹 
1982年出生於台北,現工作與居住於台北與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2011年自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碩士畢業後,其詼諧反諷的創作語彙擴及社會政治議題、自然生態與當代生活的各種層面,其合作計畫統合科技、科學與歷史等不同知識領域,媒材跨及大型裝置、錄像與劇場。

採訪整理|吳哲夫
攝影|陳藝堂、劉哲均
圖片提供|王欣翮、李亦凡、張碩尹工作室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7月號《運動的設計進行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或許比5%更少——走進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隨多元媒材穿梭不同維度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每當科學與知識迎來不可思議的突破,人類總是齊聚歡騰——但宇宙無垠,我們或許只了解宇宙的5%,甚至更少;即使在資訊傳播爆炸的時代,世界和宇宙仍有無數疑問難解、待人類探討,比如地球以外有人類存在嗎?巨石陣如何建成?時空旅行可能嗎?

上述這樣徘徊於全知和無知之間的狀態,深深啟發了德國新銳藝術家Maja BEHRMANN(瑪雅·貝爾曼),她秉持著求知渴望,玩轉繪畫、版畫、布料、雕塑和攝影等各種媒材,讓作品的外表呈現、內在思考在多重維度之間不停轉換,藉此重新省視所有可見、可感的物質世界。即日起至126日,Maja BEHRMANN台灣首個展《Polytope》於也趣藝廊展開,不妨到現場感受藝術家創作及精神層面上的多變敘事風格。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以「多面體」為題,想像並感受其他維度的存在

Polytope》展名取自幾何學中的「多面體」,此概念雛形由德國數學家Reinhold Hoppe提出,指的是任何具有廣義二維面性結構的幾何立體結構,亦是三維多面體到任意維數的推廣,能以其延伸形式存在於多維度宇宙中,夾雜實質意義及想像元素。在現有的科學理解下,因為位處的維度與空間不同(頻率不同),人類也就無法以肉眼看到在其他維度中的存在,但祂們仍然與我們共同身處在這宇宙之中,體驗著各自的生命旅程。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多面體」貼合著Maja BEHRMANN的創作概念,她從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畢業後,除了持續鑽研本科——繪畫與版畫製作,也將布料、雕塑、攝影等媒材融入創作,試圖開拓平面繪畫的可塑性,也透過解構並重新定義作為畫面的表面、作為雕塑或裝置的立體結構,帶觀者離開從前熟悉的空間認知,轉換於多維度之間。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Maja BEHRMANN來說,當物件與物件相遇之時,產生一種由依附和分離、接近和距離所組成的張力,從而勾勒出物件之間的凝聚力和開放性,形成互動。當觀者看著不同部件、色塊、形體間的互動關係及平衡結構,又好像能看到某種宇宙或社會的秩序。藝術家期待人們在「多面體」中顯露思想與情緒,思考宇宙的結構和自我的座標系統,即使尚未理解這一切探求將會導向何處,仍不停下摸索進步的腳步。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Polytope》為觀者建構通往另一維度的路徑

在也趣藝廊舉辦的《Polytope》個展中,Maja BEHRMANN帶來平面繪畫、立體雕塑、織品裝置等形式多元的作品,她將展場化為舞台,讓形狀和物件們自由排練組合,創造出無數可能性——從平面形狀、輪廓般的圖案、純粹的三維圖像,轉向多表面和多層結構。她也將複雜的網絡拆解為表面,展開它們並繪製圖案,將其可視化,結合展覽空間形成整體,藉此為觀者建構一條理解平時難以觸及、掌握的事物的路徑,展開對未知的探索,從展品中尋找從屬關係和界線、距離之間的微妙關係。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Polytope》所要傳達的是,世界遠比我們所能感知、想像的更為複雜,事實上,我們正處於一個嶄新的探索時代,更確切可說是「啟蒙階段」,有為數可觀的未知正等待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發現,任何新發現都可能重新定義人類的宇宙觀。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Polytope》Maja BEHRMANN個展

展期|2024.11.16-12.07

地點|也趣藝廊(臺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由可口創造策劃的「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於11月8日回歸,本次以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為題,結合一年一度的墨西哥傳統節慶「亡靈節」文化,展開為期三天的「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從芙烈達的六福經典畫作一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打造一場美食、美酒、音樂與舞蹈等豐富想像的藝術慶典。

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自2022年起推出,引用古法文「Cuysine」的時代精神,將用餐視為一場莊重的儀式,以優雅、浪漫思想行事並專注在每個環節與當下,在餐飲、展覽、表演、市集等多重形式中邂逅藝術。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本次活動主視覺由藝術家詹賀所繪製。(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繼2022年《畢卡索餐桌》、2023年與13Hill聯手演繹《詩詠盛世 貴妃宴》,再到轉化知名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生命與創作歷程的《莒哈絲.三部曲》後,今年藝術家餐桌計畫以《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為題,將芙烈達名作融合墨西哥經典料理,並結合亡靈節派對的歡快氛圍,呈現多重感官與藝術元素揉合後的精彩體驗。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畢卡索餐桌》。(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莒哈絲.三部曲》邀請到台灣知名創作者同場參與。(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芙烈達六幅經典畫作躍上餐盤

本次藝術家餐桌計畫特別挑選芙烈達的六幅畫作:《水的賜予》、《兩個芙烈達》、《靜物》、《迪亞哥與芙烈達》、《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生活萬歲》,深入其生命與創作的不凡歷程,分別呼應藝術家如何凝視自我、步入性與慾望的探索、經歷動魄而艱難的親密關係,至最終直面孤寂和死亡的真摯時刻。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The Two Frida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呼應墨西哥豐美而風格鮮明的飲食文化,食物設計師袁采楓精選出足以代表墨西哥美食靈魂要角的辣椒、玉米以及龍舌蘭,進而疊合芙烈達的生命故事、亡靈節傳統以及馬雅文化之生死觀。

《水的賜予》為芙烈達借鑑歐洲藝術與現代藝術思想,以超現實主義風格詮釋回憶與死亡,以墨西哥辣椒湯作為前菜,表達藝術家自傳中壓抑卻實則澎拜的表達;《兩個芙烈達》以多種口味交織的玉米餅象徵藝術家的混血身分;《靜物》有著慾望的暗示,選用多種調情果物,與起司結合,創造出口腹碰撞的激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Still Life, Round〉、〈What the Water Gave Me〉。(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迪亞哥與芙烈達》則進入到餐桌的最高潮,暗示親密關係的相愛相殺,以牛小排相襯莫雷醬的濃烈風味,指向一段毀滅愛情,終是哀歌;《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讓辣椒的痛覺先行,辣椒與玉米醬也是一種天作之合;但生命從來都是值得慶祝的,享用《生活萬歲》,就像享用一道意猶未盡的甜點,水果與酒類的組合,永遠使人滿意。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Diego and Frida〉、〈Self 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Viva la Vida, Watermelon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藝術、美酒與舞蹈歡慶亡靈節

除了結合畫作的藝術家餐桌盛宴外,本次活動也結合墨西哥「亡靈節」的特殊文化,企劃一系列展演節目和互動體驗。特別設置的「芙烈達.卡蘿房間」,展示藝術家詹賀、韓哲睿、王怡方、郁銚、Gia梁晏齊、成若涵等人的作品,以及花藝裝置藝術家陳艾琳、李濟章的創作,在生與死之間探討生命的意義,深入芙烈達的故事。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陶藝家王怡方、標本藝術家Gia梁晏齊。(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戲謔態度看待死亡,向來是墨西哥人奉守的生死觀,在這場充滿歡慶精神的亡靈節派對,台北實驗酒吧unDerlab特別創作專屬調酒,憑藉其大膽且前衛的創意,將注入墨西哥傳奇龍舌蘭酒品牌Don Julio珍液,搭配墨西哥風味精緻小食展現獨特的品飲風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入選「2024 50 Best Discovery」的unDerlab,為芙烈達餐桌與亡靈節派對設計專屬調酒。(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此外還邀請到DJ DISCOCOCO主控派對音樂,帶來一系列貼合亡靈節氛圍曲風;精靈幻舞舞團呈現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朗明哥舞蹈,也另外展開沉浸式表演互動;以及刺青藝術家韓哲睿帶來刺青體驗和一系列神秘活動。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精靈幻舞舞團。(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韓哲睿為本次活動設計的刺青圖樣。(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 亡靈節派對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6:30–21: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購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uysine-frida-kahlo(亦開放現場購票)

* 每張票券可兌換一杯unDerlab創作指定調飲

⬬ CUYSINE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1:15–13:30、14:15–16: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餐桌訂位|請洽 @CUYSINE 

* 報名藝術家餐桌的賓客,當日享有「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派對參與資格

※ 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勿開車 ※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