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粉全球的愛馬仕和LOEWE羊毛氈動畫幕後!專訪美國藝術家Andrea Love,從自學到挑戰逐格動畫遊戲的創作路

圈粉全球的愛馬仕和LOEWE羊毛氈動畫幕後!專訪美國藝術家Andrea Love,從自學到挑戰逐格動畫遊戲的創作路

鬆軟輕巧的羊毛氈,竟能做出流水、氣泡、火焰等細緻效果。美國動畫藝術家Andrea Love以羊毛氈創作逐格動畫,吸引Hermès、LOEWE、Netflix等品牌合作,目前還正在製作全世界第一款羊毛氈逐格動畫遊戲。這位Instagram坐擁超過249萬追蹤數的藝術家接受La Vie專訪,揭開羊毛氈作為創作媒材的多重可能。

Andrea Love的網站自介是這麼寫的:一輩子的電影愛好者。從小,她就是個喜歡繪畫、充滿創意的孩子,雖然愛看電影和電視,但成長過程中沒有太多時間接觸。所以當她年紀足夠大後,決定到電影出租店打工,盡可能地多看電影。大學在Hampshire College專攻影像製作和電影研究,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對動畫產生了興趣,「我發現它是我對視覺藝術和電影興趣的完美結合。」

意外的是,Andrea Love的動畫技法完全來自自學。捷克動畫電影導演楊.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在她心中留下了巨大震撼,還是青少女的她看了他改編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首部動畫長片《愛麗絲》,「他使用了很多熟悉的媒材,其中有些相當詭異,像是骨骼和生肉。這種怪異感強烈吸引了當時的我,我也想嘗試創作類似的作品。」於是她著手進行了自己最早的一次動畫實驗——用牙膏擠出一條魚骨頭。

她說,自學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技術,在沒有老師可以求助的狀況下,她利用網路找到答案,「可以透過觀察其他動畫師,留意他們的幕後製作來學習。」在Hampshire College第四年的課程中,她完成了一部8分鐘的動畫紀錄片,內容是關於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非法生乳市場。

Andrea Love製作的《Cooking with Wool》系列動畫。(圖片提供:Andrea Love)
Andrea Love製作的《Cooking with Wool》系列動畫。(圖片提供:Andrea Love)

用羊毛氈挑戰不同質地的表達

不過現今提到動畫,直覺都會想到數位,為何她對手工情有獨鍾?Andrea Love說得坦白,「我對數位動畫從來沒有興趣,對CGI的吸引力也遠不如逐格動畫。」翻閱她的Instagram,一直滑到最早期的作品,會發現媒材還未固定,木頭、手繪等等都有。後來之所以選擇專攻羊毛氈,「因為它可塑性極高,而且當時還沒有太多人使用,仍是逐格動畫裡非常新穎的媒材。」她也坦言,羊毛氈是一種「策略性選擇」,能讓自己的作品在大預算製作的動畫中脫穎而出。

從人物、動物到大自然,細節如溪水潺潺流動、燃燒中的爐火、鉛筆越削越尖等等,都在Andrea Love的巧手下表達得惟妙惟肖。她說明,羊毛氈非常輕且有彈性,卻出奇堅韌,彼此也能融合得很好,可以做出極為逼真的效果。她相當喜歡用羊毛氈挑戰不同質地的表達,像是液體、氣泡、蠟等等,「液體對我來說是最難的效果之一,但我會說,創造一條快速流動的河流,比創造一個幾乎沒有流動且無法遮蔽的池塘容易得多。」

羊毛氈上菜!用料理與觀眾連結

不斷練習與創作,Andrea Love5年內做出多部動畫短影音、累計時長超過45分鐘,但一直到2019年於社群發布《Cooking with Wool》系列影片, 才漸漸受到矚目。《Cooking with Wool》每部長度約30秒至1分鐘不等,用羊毛氈製作出烤肉架上的縷縷炊煙、吐司上塗抹的綿密果醬、水壺煮沸的水蒸氣等料理情節與效果。

(圖片提供:Andrea Love)
Andrea Love從2019年發表《Cooking with Wool》系列動畫至今,可從每一個做菜與料理的細節,發現她的羊毛氈動畫細膩且逼真的效果。(圖片提供:Andrea Love)

這也是Andrea Love至今數量最多的個人創作系列,且還會持續發表下去。「大家對這件作品的連結度,比其他作品都還要高。」她發現,烹飪這個主題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共鳴,例如對料理技法的看法等等,促使他們看完影片後會發表評論、參與互動。

至於Andrea Love私下是否熱愛做菜?她笑說自己其實沒有太多時間做菜,「我更像一個洗碗工,嫁給了一個非常擅長料理的人。我來自一個愛吃美食的家庭,所以我也樂意計劃一個有趣的羊毛氈食譜。」

來自Hermès、LOEWE、Netflix的合作邀約

另一個大眾認識她的管道,來自她和Hermès、LOEWE等精品品牌的合作;她也為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的Netflix動畫電影《吉勒摩.戴托羅之皮諾丘》製作宣傳短片,將片中的木偶皮諾丘變成羊毛氈版本;串流平台Hulu也邀請她製作了logo的新形象影片。

「非常幸運的是,我的個人風格可以很輕鬆地融入商業市場,特別是透過社群媒體的短影音貼文。」她解釋,通常品牌會帶著一個模糊的想法找上門,例如Hermès最初即表示「想讓禮品有一些變化」,她便會與助手一起製作分鏡並提案,最終從品牌標誌性的橘色盒子出發,變化出包包、鞋子、兔子等元素。

(圖片提供:Hermès)
從Hermès「想讓禮品有一些變化」的概念出發,Andrea Love將品牌標誌性的橘色盒子,透過動畫變化為兔子等不同元素。(圖片提供:Hermès)

2023LOEWE節慶系列,LOEWE與京都陶瓷工作室Suna Fujita聯名,將Suna Fujita設計的曼德拉草、水獺、熊貓等插畫圖像,運用在包款、服飾和配件上。接獲動畫製作邀約時,Andrea Love認為,「這些插畫透過角色的樣貌,早已道盡了背後的故事,所以我只想以盡可能忠實的方式,將它們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她為LOEWE製作了一系列動畫短片,其中一則男孩不小心將曼德拉草「拔」出土、最後竟成為好友一同喝茶的影片,在Instagram發布後已累積超過93.8萬人按讚。 

(圖片提供:LOEWE)
LOEWE與京都陶瓷工作室Suna Fujita聯名,Andrea Love將Suna Fujita設計的曼德拉草等插畫,轉譯為羊毛氈動畫。(圖片提供:LOEWE)
(圖片提供:LOEWE)
Andrea Love和LOEWE合作的動畫創作。(圖片提供:LOEWE)

與巨大角色偶共創動畫短片

除了以社群網路為作品發布平台,Andrea Love也於2021年推出8分鐘的動畫短片《Tulip》,獲安錫國際動畫影展、西雅圖國際影展入選。創作契機始於2019年,她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繪本作家Phoebe Wahl,對方有意將自己的插畫擴展至動畫領域,於是兩人開始討論。

(圖片提供:Andrea Love)
創作動畫短片《Tulip》場景。(圖片提供:Andrea Love)

Phoebe Wahl建議改編安徒生童話故事《拇指姑娘》,但由於這個故事距今已近兩個世紀,許多情節不符合現代精神,因此她們為其做了「現代女性主義」的改造,讓故事不再涉及童婚。名為Tulip的女主角同樣在花中誕生,旅程保留了原著的冒險與魔法,但結局不再是傳統愛情故事,而是在各處找到了家。

(圖片提供:Andrea Love)
創作動畫短片《Tulip》時,需打造一個巨型場景來製作動畫。(圖片提供:Andrea Love)

Andrea Love花了一年全職來做《Tulip》,又再利用了6個月的部分時間製作後期。角色外觀發想自Phoebe Wahl的設計草稿,接著由Andrea Love用羊毛氈製作人偶、Phoebe Wahl負責製作服裝。「最挑戰的是在不同比例下製作。」她解釋,片中角色偶的尺寸差異極大,小則非常小,大則比真人還大,例如老婦人和青蛙就屬非常大的偶,光是製作就費時數天,加上動畫處理更是繁複,「與特大的角色偶一起工作,對我來說絕對是一個學習經歷。」

(圖片提供:Andrea Love)
Andrea Love(左)和繪本作家Phoebe Wahl(右)共同創作動畫短片《Tulip》,尺寸差異極大的角色偶為製作上的挑戰。(圖片提供:Andrea Love)

逐格動畫遊戲裡的生態童話

如今,Andrea Love又在嘗試新的領域——用羊毛氈做逐格動畫遊戲。這個嶄新的點子來自一場日常聊天,她和遊戲設計師Andy Katsikapes同為華盛頓州湯森港(Port Townsend)的社區家長,某天突然聊起「製作一款逐格動畫遊戲會很酷。」並發現儘管市面上有幾款逐格動畫遊戲,但還未看過羊毛氈版本,「所以我知道我們可以創造出非常特別的作品。」

採訪當下她已經埋首製作一年多,並坦言遊戲與劇情短片在創作過程上差異很大。短片是要做出一個巨大場景來拍攝動畫,遊戲則得將每一個元素的動畫分開處理,再將它們編程進遊戲中,因此包含了大量電腦合成,而這正是她平時不會做的事。

(圖片提供:Andrea Love)
製作遊戲《Feltopia》時,得將每一個元素的動畫分開處理, 再編程進遊戲中,過程和平時拍攝動畫相當不同。(圖片提供:Andrea Love)

這款名為《Feltopia》的遊戲,玩家為一名魔法牧羊人,設法突破障礙與謎團,找到失蹤的彩虹羊群。Andrea Love說,在創作初期,兩人首先提出「橫向捲軸遊戲」的簡單想法,初步測試後確認滿意且可行。原本故事想探討機器人革命,將有大量爆炸和機器人元素,「在這個世界觀下製作了一段時間後,我意識到我對羊毛氈的熱愛在於自然世界——景觀、水、煙霧、火等。所以轉向了一個我們稱之為「生態童話」(eco-fairy tale)的故事。遊戲裡有環保的角度,但不希望以一種激進的形式呈現。」她說,每一個創作決定都會用「這個效果或角色用羊毛氈表現出來會如何?」的視角來審視,回到她喜愛羊毛氈的最源頭,創作方向也變得更直觀。

(圖片提供:Andrea Love)
《Feltopia》的遊戲世界觀設定為生態童話,因為Andrea Love喜愛用羊毛氈創作自然世界。(圖片提供:Andrea Love)

羊毛氈之於Andrea Love,有太多未知與樂趣可以解鎖,不禁好奇是否還想嘗試其他創作媒材?「如果我要學習一種不同的工藝,可能會是玻璃吹製。我喜歡看玻璃藝術家在溫度很高的工坊裡工作,玻璃作為媒材很吸引我,它的流動方式、色彩的融合,整個神祕的過程都讓我著迷,也許有一天我會嘗試用玻璃來製作動畫。」作為觀眾最開心的,莫過於聽見這位總是帶來奇異幻想的創作者,又在想像新的可能了。

Andrea Love的創作幕後。(圖片提供:Sarah Wright)
Andrea Love的創作幕後。(圖片提供:Sarah Wright)

Andrea Love 

獨立動畫藝術家、導演,現居於美國華盛頓州。2010年從Hampshire College畢業,專攻影像製作和電影研究。她是位自學成才的動畫師,以羊毛氈為媒材創作逐格動畫,作品曾於翠貝卡電影節、洛杉磯短片電影節播映。合作品牌包括HermèsLOEWENetflixHulu等。目前正在製作全世界第一款羊毛氈逐格動畫遊戲。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Andrea LoveHermèsLOEWE、Sarah Wright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8月號《現代遊牧在路上》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由可口創造策劃的「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於11月8日回歸,本次以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為題,結合一年一度的墨西哥傳統節慶「亡靈節」文化,展開為期三天的「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從芙烈達的六福經典畫作一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打造一場美食、美酒、音樂與舞蹈等豐富想像的藝術慶典。

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自2022年起推出,引用古法文「Cuysine」的時代精神,將用餐視為一場莊重的儀式,以優雅、浪漫思想行事並專注在每個環節與當下,在餐飲、展覽、表演、市集等多重形式中邂逅藝術。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本次活動主視覺由藝術家詹賀所繪製。(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繼2022年《畢卡索餐桌》、2023年與13Hill聯手演繹《詩詠盛世 貴妃宴》,再到轉化知名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生命與創作歷程的《莒哈絲.三部曲》後,今年藝術家餐桌計畫以《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為題,將芙烈達名作融合墨西哥經典料理,並結合亡靈節派對的歡快氛圍,呈現多重感官與藝術元素揉合後的精彩體驗。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畢卡索餐桌》。(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莒哈絲.三部曲》邀請到台灣知名創作者同場參與。(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芙烈達六幅經典畫作躍上餐盤

本次藝術家餐桌計畫特別挑選芙烈達的六幅畫作:《水的賜予》、《兩個芙烈達》、《靜物》、《迪亞哥與芙烈達》、《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生活萬歲》,深入其生命與創作的不凡歷程,分別呼應藝術家如何凝視自我、步入性與慾望的探索、經歷動魄而艱難的親密關係,至最終直面孤寂和死亡的真摯時刻。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The Two Frida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呼應墨西哥豐美而風格鮮明的飲食文化,食物設計師袁采楓精選出足以代表墨西哥美食靈魂要角的辣椒、玉米以及龍舌蘭,進而疊合芙烈達的生命故事、亡靈節傳統以及馬雅文化之生死觀。

《水的賜予》為芙烈達借鑑歐洲藝術與現代藝術思想,以超現實主義風格詮釋回憶與死亡,以墨西哥辣椒湯作為前菜,表達藝術家自傳中壓抑卻實則澎拜的表達;《兩個芙烈達》以多種口味交織的玉米餅象徵藝術家的混血身分;《靜物》有著慾望的暗示,選用多種調情果物,與起司結合,創造出口腹碰撞的激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Still Life, Round〉、〈What the Water Gave Me〉。(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迪亞哥與芙烈達》則進入到餐桌的最高潮,暗示親密關係的相愛相殺,以牛小排相襯莫雷醬的濃烈風味,指向一段毀滅愛情,終是哀歌;《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讓辣椒的痛覺先行,辣椒與玉米醬也是一種天作之合;但生命從來都是值得慶祝的,享用《生活萬歲》,就像享用一道意猶未盡的甜點,水果與酒類的組合,永遠使人滿意。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Diego and Frida〉、〈Self 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Viva la Vida, Watermelon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藝術、美酒與舞蹈歡慶亡靈節

除了結合畫作的藝術家餐桌盛宴外,本次活動也結合墨西哥「亡靈節」的特殊文化,企劃一系列展演節目和互動體驗。特別設置的「芙烈達.卡蘿房間」,展示藝術家詹賀、韓哲睿、王怡方、郁銚、Gia梁晏齊、成若涵等人的作品,以及花藝裝置藝術家陳艾琳、李濟章的創作,在生與死之間探討生命的意義,深入芙烈達的故事。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陶藝家王怡方、標本藝術家Gia梁晏齊。(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戲謔態度看待死亡,向來是墨西哥人奉守的生死觀,在這場充滿歡慶精神的亡靈節派對,台北實驗酒吧unDerlab特別創作專屬調酒,憑藉其大膽且前衛的創意,將注入墨西哥傳奇龍舌蘭酒品牌Don Julio珍液,搭配墨西哥風味精緻小食展現獨特的品飲風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入選「2024 50 Best Discovery」的unDerlab,為芙烈達餐桌與亡靈節派對設計專屬調酒。(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此外還邀請到DJ DISCOCOCO主控派對音樂,帶來一系列貼合亡靈節氛圍曲風;精靈幻舞舞團呈現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朗明哥舞蹈,也另外展開沉浸式表演互動;以及刺青藝術家韓哲睿帶來刺青體驗和一系列神秘活動。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精靈幻舞舞團。(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韓哲睿為本次活動設計的刺青圖樣。(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 亡靈節派對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6:30–21: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購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uysine-frida-kahlo(亦開放現場購票)

* 每張票券可兌換一杯unDerlab創作指定調飲

⬬ CUYSINE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1:15–13:30、14:15–16: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餐桌訂位|請洽 @CUYSINE 

* 報名藝術家餐桌的賓客,當日享有「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派對參與資格

※ 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勿開車 ※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代舞蹈藝術的下一步如何突破界限?專訪編舞家何曉玫、《春之祭》來台舞作重建藝術總監余采芩與新生代舞者

當代舞蹈藝術的下一步如何突破界限?專訪編舞家何曉玫、《春之祭》來台舞作重建藝術總監余采芩與新生代舞者

2023年底登場的「Camping Asia」,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香奈兒三方合作,透過營隊形式,打破機構、藝術家、學院之間的疆界,實踐人才培育、國際交流、跨領域對話的核心理念。

延續此成功,香奈兒品牌也支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舞蹈學院,將於今年底重新詮釋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典舞碼作品 Pina Bausch《春之祭》,以培育新世代舞者。La Vie 以給下一代的舞蹈藝術為題,邀請舞蹈學院教育家何曉玫、旅外國際舞者余采芩、台灣新生代舞者邱柏盛、許韶軒、林韋辰分享彼此所見,激發不同世代的靈感火花,打開舞蹈藝術的全新可能。

香奈兒在文化贊助方面早有悠久豐富的歷史,如今則與全球各地領先的文化機構開展長期合作,開辦推廣創意和文化思維創新的全新項目。「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支持理念相符的藝文機構,也透過「CHANEL Next Prize」挖掘全球創意新銳、Podcast 頻道《CHANEL Connects》則探討當今與未來文化趨勢。

聚焦台灣,近兩年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作的「Camping Asia」及「Dance Talk」計畫,共同致力於推廣表演藝術在亞洲的發展,首屆「Dance Talk」不僅邀請台灣重要的舞蹈創作者開拓年輕舞者的視野,11月亦將偕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帶來一場跨世代的對話和身體律動工作坊。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渴望的力量,讓身體自己動起來

參與首場台北「Dance Talk」、現為北藝大舞蹈學院院長的編舞家何曉玫,開門見山地點出,在全球各個城市裡,舞蹈往往是最弱勢的藝術形式,每一位想成為專業舞者的人,都需要比其他藝術領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鍛鍊和學習,「舞蹈是一門非常殘酷的藝術,舞者可能很快受傷,或只能再跳幾年便失去舞台,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得面對的競爭和挑戰都非常嚴苛。何況它並非一種能用語言表達的藝術,需要觀眾願意懷抱想像力和開放心態來認識它。」

何曉玫認為,所有能夠打動人的事物,都是源於真正的用心與對細節的掌握,「舞蹈每一個成果都得來不易,既脆弱但也是最堅韌的,因為舞者是真實的人,透過情感的聚集,展現出強大的力量。脆弱與堅強,正是我在舞者身上所見到的兩種能力,而香奈兒對舞蹈的支持,無疑是這個藝術領域中的一大幸運。」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何曉玫也談及林懷民老師對她的影響之深遠,特別是在1980年代的台灣,他做事的態度就像是「桌子一拍,拚下去!」,不管有多困難都不斷堅持往前。「記得有一次和林老師的個別談話中,我不禁情緒崩潰,大哭了起來,我說我不想再當第二,為什麼無論做什麼事情,我總是拿不到第一。結果林老師並沒有用鼓勵的話安慰我,他只是簡單地回覆:『那你就要努力朝向第一。』我頓時明白,做事情不需要仰賴別人的眼光,而是應該忠於自己內心的渴望,並且以200%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地投入,這精神深深啟發了何曉玫。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以長達3年時間進行的《默島進行曲計畫》,是何曉玫將舞蹈融入傳統文化場域,讓舞作來到了廟埕,和在地陣頭夥伴及藝文隊伍進入地方參與台灣各地民俗慶典,鼓勵民眾一起來跳舞。「當代舞蹈的觀點中,所有人的動作都是舞蹈,你的坐、臥、行、走都可以被視為舞蹈。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認同自己的『踏跤步』也是舞蹈的一部分呢?」另外,她也強調即興舞蹈的耐人尋味,當給予舞者充分自由時,可以很快地看出其個性,這些自由的表現能夠揭示出他可能需要如何蛻變自己,如何通過更多不同的訓練,走向更全面的自我開發。

邱柏盛:我想成為能讓人感受得到「溫度」的舞者

目前就讀於北藝大舞蹈系碩士班的邱柏盛,透露當初之所以喜歡舞蹈的起點,「我是來自鄉下的小孩,因為看到歌仔戲開始對肢體感興趣,世界知名編舞家碧娜.鮑許更深深衝擊我,小學時曾看過她的紀錄片,在那個年紀,多數同學都覺得無聊,我卻看得入迷不已。」邱柏盛說在作品的排練過程中,對於細節的要求逐漸培養了自身對表演的標準,無論是身體詮釋還是情感投射,甚至手腕輕輕的一個角度,都會帶來不同的情緒,而這些細節最終成為舞者未來創作與表演的養分。

(攝影:林軒朗)
邱柏盛表示,對於新一代年輕舞者而言,最大挑戰在於科技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家都想摸索出能被市場接受的舞蹈風格。(攝影:林軒朗)

「最近與余采芩老師的排練讓我印象深刻,她親自示範了一個橋段,儘管那個動作並不複雜,只是一個輕輕走過的行為,但全場似乎都靜止了。」這種臨場感和張力,他認為是無法用文字或攝影機記錄的,這正是劇場最大的魅力。若要想像未來的十年,邱柏盛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誠的舞者,不論是在舞台上、排練場上,還是在創作過程中,都能始終保持真實,並能讓觀眾感受到舞蹈中傳遞的溫度與情感,「我最喜歡舞蹈中非常純粹的表達,它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就能直達人心!」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許韶軒:不再犧牲自己成為別人,我在舞動中成為獨立個體

從6歲開始習舞、目前就讀北藝大舞蹈系貫六的許韶軒,回憶起自己當初只是單純地喜歡表演,享受在教室裡與同學一起跳舞的凝聚力,隨著年齡增長,舞蹈成為她表達情感的方式,開始用舞蹈來呈現最真實的自己,訴說內心的故事。

「舞蹈帶給我最大的快樂在於,過程艱辛,卻能看清自己在其中的成長與進步,除了即興演出讓我更真實地傾聽內心;群舞中,則讓我了解必須找到與其他舞者之間的關係更為重要。」她期許自己對未來的想像是廣闊的,舞蹈藝術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若能在其他領域中學習更多知識,可以讓她在舞蹈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廣。

(攝影:林軒朗)
許韶軒在系上經常擔任領導者的角色,她認為基本功固然重要,但若能持續開發身體和打破自身侷限,舞者才能呈現更多元的樣貌。(攝影:林軒朗)

許韶軒也分享, 她上學期修了一門文學課,課堂上討論到不同領域的結合,包括當今為了突破舞蹈表演在舞台上的既定印象,許多人嘗試將戲劇元素融入舞蹈中,這種結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突破,打破了傳統舞蹈應該有的樣子,並以更生活化或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作品。「如果這種突破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是否會讓作品失去舞蹈的本質?我們該如何界定戲劇表演與舞蹈表演的差異?值得我們探究。」至於舞蹈的推廣,許韶軒認為,藝術是一種主觀的表達形式,她希望透過作品引導觀眾思考生命或社會議題,從中找到與自己的共鳴。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林韋辰:舞蹈中人人有故事 細微舉動流露獨特情感

「舞蹈能讓我專注於當下,並將身體練至極致,以表現恐懼、痛苦、狂喜、憤怒等複雜情感,對我來說,跳舞就是『呼吸』,就是『活著』。」就讀北藝大舞蹈系貫七的林韋辰,提及一次與余采芩老師排練的互動經歷,「她示範了一個簡單的跑步動作,強調跑步時,要想像前方有東西帶領你,用胸口和呼吸去引導動作。這種方式讓跑步變得更富情感,展現了更多內在力量。」

(攝影:林軒朗)
對林韋辰而言,舞蹈最大的魅力是能讓他專注於每個當下,並在0到100之間找到身體的極限之美。(攝影:林軒朗)

曾到巴黎參與交換學生計畫的他,看到舞蹈與戲劇、音樂等領域的結合,讓他有感未來的舞蹈將越來越多元化,舞者必須不斷吸收來自不同領域的靈感,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現代舞最大的挑戰,也許就在於如何讓大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種藝術形式,因此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多元化的舞者,能夠掌握各種風格和元素,並在與不同編舞家的合作中靈活運用自己的技巧。」林韋辰認為,在solo時可以更加自由地融入自己的個性與風格,但在群舞中, 則需要考慮與其他舞者的協調,保持一致的色彩、色調。「在稍早與柏盛、韶軒的排練中,曉玫老師特別指導我如何用後背帶動手臂的動作,我驚覺舞者每天的身體狀態都不同,因此每天都面對著新挑戰,學習如何在不同狀態下調整身體,這是一個不斷磨練的過程。」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未來的舞蹈?找到集體共識之美

在表演藝術中,展示自己的觀點和個性是至關重要的。何曉玫在指導3位舞者即興的過程中,強調當要求學生一遍又一 遍地反覆練習時,核心在於舞者是否願意再多認識自己一點,是否願意去探究那些他深信自己已經理解的事物背後的內涵。「采芩讓我看到,除了她勇敢追逐夢想的勇氣,還有她的執著一樣難能可貴,從北藝大畢業後,甘願重新花4年時間攻讀埃森福克旺藝術大學,因為那是她想去到的境界。」何曉玫指出,過去亞洲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常常被教導要謙虛、不要多說話、要服從。然而,作為表演者或藝術工作者,更應該大膽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要退縮、敢於犯錯。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何曉玫自2011年起推出「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邀請旅外優秀舞者、編舞家「回家」創作與演出並交流國際經驗。2023年擔任「Dance Now Asia亞洲舞蹈藝術節」總策演人,邀請台北、大邱、東京、吉隆坡4個亞洲重要城市舞團參與,以「亞洲.跳」Connecting Islands為核心主題,探索島嶼與島嶼間的文化異同。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我經常思考,我們是否有可能建立出屬於自己的亞洲美學?畢竟,我們的外貌和身體都與西方不同。如何回到自己的文化,重新思考現代性是什麼?希望更多新世代舞者可以一同探索、一起好奇,跳出屬於我們亞洲文化的身體。」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何曉玫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舞蹈碩士,曾任臺北越界舞團團長,並多次受邀擔任雲門舞集客席編舞家。2000年前後活躍於國內外舞台,持續發表作品,多次受邀於國際舞蹈節演出,2010年創立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2011年起推動「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2023年策展Dance Now Asia推動亞洲舞蹈鏈結。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

旅歐舞者余采芩談跨世代共創:舞者往內心深掘,無論在哪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我 6 歲開始學舞,一接觸舞蹈就無法自拔地愛上了跳舞。12 歲時,我已經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站在國際舞台上表演,即使身體能力並不算特別出色,但北藝大的老師們仍然給了我很多機會參加展演。前往德國深造後,出身於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的老師告訴我:「來到這裡,要把以前學到的東西都丟掉,重新開始學習。」這句話花了我一、兩年去消化,但最終,它讓我在舞蹈的道路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相比於古典芭蕾的美和規範,現代舞非常自由,創作和表演都記錄了不同年紀的所思所想,允許你表達內在情感,讓我在舞蹈中找到了抒發和釋放的空間。不過,舞蹈不應該只是單純的情感發洩,作為一名編舞者,有責任站在觀眾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作品,舞蹈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要能夠讓觀眾有所感受、有所思考。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台灣的舞者,包括以前的我,常常因為站在舞台上的壓力,覺得自己必須做到完美、必須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然而碧娜.鮑許常常讓舞者感受極度疲憊,當你累到無法再偽裝時,真正的情感和狀態便會自然流露,我希望學生們能夠透過舞作,對不同的表演方式有全新的體會。

這次在北藝大的舞者甄選和排練中,看到每個舞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特質和表現方式。柏盛非常努力、對舞蹈充滿熱情,從他身上,我看到了過去那個拚命三郎般的自己;韶軒是一個可愛又快樂的女生,無論排練有多麼辛苦,她總是帶著微笑,我忍不住想問她:「這支舞就像在地獄一樣,你在地獄的時候,笑得出來嗎?」初期的分段排練,舞者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這支舞有多麼累人,直到最後幾天進行完整排練,她完全展現了應有的投入狀態, 整個人亮了起來;韋辰也是一個身體條件非常好的人,他和其他兩位舞者的共同點是,都對舞蹈充滿熱情,深深熱愛著舞蹈,這分熱情驅使他們不斷學習和探索,追求更高的表現力。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好的舞者不僅需要柔軟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協調性和質地,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蹈語言。在我與這些年輕舞者合作的過程中,不僅是他們在學習,我也在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成長。很多人說看不懂現代舞,坦白說,身為舞者,我也不是每次都能看懂。舞蹈藝術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就像播種後,究竟會長出一朵花,或長出一棵樹,或者完全不發芽,我們現在無法得知,可是至少有這一片土壤,提供了各種可能性。創作者最終還是必須回到認識自己的道路上,從生活經驗出發,因為人性才最能打動觀眾、獲得共鳴。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余采芩

200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2006年畢業於德國埃森福克旺舞蹈系並開始研習獨舞表演,期間多次演出德國知名編舞家Susanne Linke之經典舞作〈Wandlung〉並成為其舞作傳人之一,同年成為烏帕塔舞蹈劇場碧娜.鮑許《春之祭》之客席舞者,隨舞團巡迴各國,2008年正式成為台灣第一位進入烏帕塔舞蹈劇場碧娜.鮑許舞團之團員至今。

文、採訪整理|張瑋涵   平面攝影|林軒朗   動態攝影|周家祺
化妝|李孟書、Nash Chen 髮型|翁與盛、Jun Zhang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0月號《跟著咖啡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