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品牌I-Shan13以繁複的金工技法「敲花」著稱,經由反覆敲錘,雕琢出沉思的人臉表情、如葉脈的細緻紋理,雙魚座的藝術家蔡依珊,以其浪漫風格,為作品構築出富有故事性的想像空間。
蔡依珊與金工的相遇,頗有幾分「一見鍾情」的浪漫成分。大學時主修美術的她,多方接觸水墨、油畫、版畫等不同形式的創作方式。直到有一年,去到北美館參觀「銀光畫影——丹麥藝術展」,看見丹麥銀雕工藝品牌喬治傑生(Georg Jensen)的百年工藝,如何透過敲錘鍛造,把銀板打造為一件件美感獨具的容器。閃閃發亮的魚盤銀器,讓蔡依珊深受悸動,彷彿打開了某個開關,引領她走向金工的創作途徑。
從零開始到創立個人品牌
為了精進修藝之路,蔡依珊報考了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金工與首飾創作組。全無金工技術背景的她,帶著就讀美術系時的複合媒材作品應試,比如用銅線鉤織出真的可以穿上身的女性內衣、用串珠串出羽毛造型,還有把人體素描的圖案以刺繡的方式表現。憑藉著精巧出眾的手藝,竟就這麼說服了考官,讓她順利錄取。
當時同學們都具備基礎技法,只有蔡依珊是從零開始,「連工具都還是同學幫忙準備的。」光是使用最基本的鋸弓鋸切金屬,就已經讓她嚐到苦頭,像是鋸切方向不正確、速度和力道拿捏不準,都會導致鋸絲屢屢斷裂。
「可能我就是有股不服輸的好勝心吧,覺得別人可以做到不會斷,我一定也可以。」蔡依珊下功夫苦練,再加上她學習新的東西總是能吸收得很快,第一個學期她僅憑「鋸」的工法就能完成教授出的作業題目「手」。
爾後,她以紙雕概念將金屬做成一個具有紙質美感的盤子,這件作品更在2006年入選了德國慕尼黑「TALENTE國際競賽特展」,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開始讓更多人看見她在金工工藝的才華與潛質。
蔡依珊畢業後隨即獲得學學文創的邀請,擔任駐場藝術家。在一個小小的展間裡製作和銷售自己的金工首飾,對於初入社會的她來說,不僅可以持續保持創作動能,也因為要跟客人介紹飾品,在為期七、八個月的期間,是一段很好的歷練,讓她開始認真思考用創作來維生這件事情。這個時期的累積,最終促使蔡依珊鼓起勇氣,在2010年以自己的名字和生日為名成立了個人品牌。
大量時間堆疊的敲花技法
在金工工藝中,與火焰協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必須精準地控制火焰的溫度和方向,以確保金屬能夠被焊接、加熱,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術和掌控能力。在「已知用火」的部分,蔡依珊顯得游刃有餘,她輕鬆一笑說自己的創作過程需要大量的焊接,從火焰的接觸位置、物件兩端的溫度達到一致,還有在接合的時候能夠保持穩定,諸多細節都讓她覺得焊接很有意思。
「敲花」是蔡依珊最常使用的技法,她在攻讀研究所時就決定要以此技法作為自己創作的主要表現方式。她提到,敲花需要從金屬表面往下敲凹,再翻面敲回來調整,充分利用金屬特有的延展性,使金屬片材呈現出半浮雕的立體度。透過凹雕(Chasing)與浮雕(Repoussé)兩種正反搭配,創造出作品的豐富層次感。
工作桌上收得齊齊整整的一支支鏨頭,是用來敲花的主要工具。「這些鏨頭都是我自己手工磨出想要的形狀,」蔡依珊說明,「如果我需要做出特定的線條或形狀,就要去打磨出一個這樣的鏨頭。」右撇子的她,認為以慣用手持鏨頭的穩定性更好,還因此特地訓練自己改成用左手握錘。
她拿出早年讀書時用紅銅做的練習作品,那是三張精緻小巧的人臉,「整個學期就敲了三張。」因為敲花技法必須透過不斷地反覆退火與敲擊,才能慢慢修整出理想的形狀。當時她還把自己的臉用石膏翻模做出一個模型,藉由手指撫觸,加強自己對於輪廓凹凸的感受。
蔡依珊一臉著迷地說雖然這種技法十分耗時又費工,創造出的手作質感卻也是獨一無二的。或許是個性使然,她很能耐著性子做重複的動作,「就這樣一直敲呀敲的,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對喜歡畫畫的她來說,敲花技法的創作痕跡和插畫筆觸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是在金屬上作畫,讓平面的圖案變得立體起來。
用作品好好說一個故事
十餘年創作生涯,累積超過五百件作品。在蔡依珊的金工作品中,往往都有她賦予的故事性,為作品構築出夢境般的劇情,讓人能夠短暫跳脫現實,進入她的藝想世界。
走進工作室,井然有序的小小空間是她日夜敲錘的夢想之地。她笑笑說本想為了這次的採訪邀約打造新作來分享,無奈敲花實在太花時間,只好作罷。最近期的,是今年春天參加「敲—燃-金工聯展」的兩件作品,分別名為「尋思的臉」和「寧憩的臉」。以過去自己去海邊尋找撿拾化石、倚靠大石短暫小憩的記憶為題材,運用敲花技法,重現那個當下凝神看海和與化石相遇生命表情。
求好心切的她,不分晝夜地趕工,「結果不小心敲太凸了。」不厭其煩地反覆修正調整,金屬被延展打得越來越薄,甚至敲破了只得再加一塊修補。雖是無心造成的插曲,卻讓作品多了一些不經意的線條感,呈現如同岩石般的質感,「就像是人與自然相融的寫照,我自己還滿喜歡的。」
去年的「嘟嘟銀樓」計畫,連接傳統銀樓的符號意涵,每個創作者以不同過往的手法重新詮釋銀樓印象。當時帶著一歲多孩子的蔡依珊,聯想到寶寶出生時傳統都會佩戴做成如意造型的金飾,有祝福孩子無病無災、平安長大的寓意。她從這個意涵出發,設計出虎頭造型的「如意虎戒」,上頭的鬍鬚,都得要一根根焊接上去再打磨,作工細緻。
看似日常的生活吉光片羽,也是蔡依珊的靈感汲取來源。比如工作室搬離學學文創後,曾在浦城街的一處民宅落腳,從高樓林立、商業氣息濃厚的內湖來到空氣裡飄散著慢活氛圍的師大商圈,街坊鄰居的門前種著尤加利葉、薄荷和薰衣草等綠植,「夏夜的巷弄芳蹤」系列於焉誕生。栩栩如生的花草也是蔡依珊作品中最廣受歡迎的主題,運用敲花技法展現枝葉舒展的曲折,讓冷硬金屬彷彿化為繞指柔。
創作本心 繼續勇敢逐夢
2012年I-Shan13受邀進入誠品文具館販售,隔年便以品牌獨立櫃位進駐誠品松菸,多年來面對大眾消費市場,始終有不錯的支持度。不過蔡依珊坦言,近年來面對平價流行度高、頻繁推出新品的快時尚,或是因為材質方便照顧、款式也相對年輕,而更受年輕族群喜愛的輕珠寶,確實都對品牌帶來一些衝擊。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走過十餘個年頭、資歷深厚的品牌,對外卻是相對低調。對此,蔡依珊有感而發說道,自己深知行銷推廣的必要性,但每件作品從發想設計到執行製作相當曠日費時,再加上考量到營運成本,疫情後品牌貨真價實成了她的一人工作室,每每面對行銷,更是無暇分身。如何在市場競爭加劇的現況當中,策略性地加強行銷力道,確實是無可迴避的課題。
品牌存續的話題難免沉重,她轉頭拿起尚未完成的珊瑚系列飾品,又笑吟吟地說起自己因為名字裡有「珊」,一直對珊瑚頗為鍾意,從以前就用來與銀飾結合設計,「而且珊瑚都長得不一樣,所以就只能一件件做。」
過去的敲花作品大多是形象鮮明的人臉、魚等造型,接下來蔡依珊還想嘗試一些不那麼具體的形狀或線條。雖然有著身為經營者的包袱,但講起金工時眼裡綻放的光芒,那是身為創作者最純粹爛漫的情感。
文字|張雅琳
攝影|Kris 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