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有這麼一棟建築——從街道上看起來像是平凡的私人樓房,然而其看不見的地表下卻深藏令人驚嘆的寶藏。這是建於1970年代的「地下房屋」,見證了當時冷戰背景所誕生出的新興豪華居住型態與室內設計風格。

地底下的豪華生活?

這座位於拉斯維加斯的地下房屋由建築師Jay Swayze建造,並由時任美容產品品牌雅芳的董事Jerry Henderson贊助。該計畫起源對地下住宅深感興趣的Jay Swayze,他堅信只要環境舒適且兼具風格品味,人們就會願意搬到地下生活。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這座地下房屋由建築師Jay Swayze建造。(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對地下住宅深感興趣的Jay Swayze,堅信只要環境舒適且兼具風格品味,人們就會願意搬到地下生活。(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首先,Jay Swayze在德州為自己的家人打造了面積約2,800平方英尺、擁有10個房間的地下住宅,而後吸引到Jerry Henderson的委託與贊助,在拉斯維加斯建造了這座最著名的地下房屋。Jay Swayze甚至還曾於1964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展示其設計的地下住宅之一,不過由於從地面上幾乎看不到建築本身,且又必須支付門票才能參觀,因此地下住宅成為當年最少人觀賞的展品之一。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Jay Swayze受到Jerry Henderson的委託與贊助,在拉斯維加斯建造了如今所見的這座地下房屋。(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位於拉斯維加斯的這座地下房屋,曾是Jerry Henderson的住處。(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當年的前衛住宅先驅

Jay Swayze聲稱,地下住宅比傳統房屋更能控制溫度、濕度與噪音,還具備防火、隔絕輻射落塵的功能,是當代居住形式的先驅。不過隨著冷戰時期結束,人們對核戰的恐懼減弱,也對於地下住宅失去了興趣。Jay Swayze和兄弟成立了建築團隊「Geobuilding Systems」、也提筆撰寫了一本關於地下住宅的書,希望重新喚起人們對此居住型態的關注。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許多影視作品也曾於地下房屋取景拍攝。(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許多影視作品也曾於地下房屋取景拍攝。(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裡頭各種設施應有盡有

目前位於拉斯維加斯的這棟地下住宅已轉手他人,成為對外開放的觀光景點。訪客將在導覽員的帶領下,踏著寬敞的階梯抵達房屋前門。整個區域以混凝土殼體包圍,屋頂和地板約10英吋厚,牆壁厚度更達13英吋,為位在沼澤地帶的這座房屋提供加倍的防水保護與支撐。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目前,這座地下房屋對外開放參觀。(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戶外庭園」牆上佈滿風景壁畫,描繪著世界各地的生態,還搭配人工樹木、仿真岩石等造景;除了可以調節燈光,模擬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外,天花板上還打造了閃爍的「星空」,希望藉此降低居住在地下空間的壓迫感。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戶外庭園」牆上佈滿風景壁畫,描繪著世界各地的生態。(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各種人工造景,都是為了降低居住在地下空間的壓迫感。(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房屋的內部裝潢,則充分反映的其建造時期所流行的裝潢風格。除了有起居室、廚房、兩間臥室、三套衛浴,還設有一個四洞迷你高爾夫球場、兩個熱水浴池、一個游泳池、一間桑拿房、一座舞池、酒吧和燒烤區等,即使作為避難所使用也不感到封閉、無聊。Jerry Henderson持有該建築時,也曾在此舉辦婚禮、私人接待會、公司會議等活動,而後更有不少影劇作品於此拍攝。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內部裝潢充分反映的其建造時期所流行的裝潢風格。(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屋外設有浴池,一旁還有人工植栽。(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冷戰時期的地下奢華!拉斯維加斯的這座神秘豪邸,是1970年代的創新居住型態先驅
地下房屋擁有眾多娛樂設施。(圖片來源:The Underground House)

參觀完地下房屋後,訪客若有興趣,也可以進一步向工作人員了解如何訂購一座豪華地下別墅。

資料來源|Underground HouseWorld's Fair Photo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早在拉斯維加斯「Sphere」誕生前,瑞典斯德哥爾摩就有這麼一座巨大的球體建築「Avicii Arena」,近期更聯手跨國建築團隊與結構顧問,將場館的伸縮圓頂、觀眾席等全面升級。

Avicii Arena原名為斯德哥爾摩環球競技場(Stockholm Globe Arena),是瑞典首都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也是城市裡最重要的體育與娛樂場館。2021年,該場館致敬已故瑞典電音天才Avicii,以他的名字為場館重新命名,並展開大規模的翻新計畫。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2021年,該場館致敬已故瑞典電音天才Avicii,以他的名字為場館重新命名(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可伸縮的球形圓頂、幾何元素碰撞對話

始建於1989年的Avicii Arena,隨著當代活動需求變化,面臨建築翻新與維護需求。本次改造計畫由美國建築工程團隊HOK、丹麥建築事務所C.F. Møller Architects、德國結構顧問公司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sbp)共同負責,確保在注入創新想法的同時,也能維持建築的既有結構。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本次改造計畫在注入創新想法的同時,也確保維持建築的既有結構(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建築與設計團隊精心保留Avicii Arena的原始色調,並在新設備中引入黑色元素,營造「黑盒子」(black box theatre)劇場氛圍;此外也加入幾何形狀設計,結合既有的球體、三角形與圓柱結構,展現鮮明對比。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建築與設計團隊在新設備中引入黑色元素(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翻新計畫為Avicii Arena加入幾何形狀元素(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翻新後的Avicii Arena引入了一系列設備,進一步提升場館的多功能性與觀賞體驗。像是可伸縮的吸音板、新設立的包廂座位區,以及奢華款待的全新貴賓室等。此外,為打造可伸縮的球形圓頂,該建築也採用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像是曲面鋼結構、活動纜索網等以強化原有結構,加強場館的耐用性與安全性,確保未來長久使用。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為打造可伸縮的球形圓頂,該建築採用曲面鋼結構、活動纜索網等以強化原有結構(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推動新世代的城市與文化發展

作為斯德哥爾摩整體城市改造計畫的一大部分,本次工程推動Avicii Arena成為更靈活多變的空間,可依據不同活動的性質和規模作調整,確保它們都能呈現最佳效果。2025年2月1日,Avicii Arena正式重新啟用,由瑞典音樂組合Kite以首場「冰上演唱會」揭開序幕,為場館邁向新世代的創新活力奠定基調,也令人期待場館未來的更多可能。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2025年2月1日,Avicii Arena正式重新啟用(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瑞典球體場館「Avicii Arena」翻新亮相!以電音天才Avicii命名,打造可伸縮圓頂、設備全面升級
Avicii Arena(圖片來源:Avicii Arena)

延伸閱讀

RECOMMEND